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2016-03-07 17:30:57 高一语文教案

  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整理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欢迎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一)】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作品从一个人的迁徙开始。当人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一样东西的珍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所以,文章说:“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因为“它没有用处了”。其实,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证据啊”。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人为什么喜欢怀旧?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而从客观的情形来看,当家园废失,“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刘亮程是一位题材与风格都很独特的散文作家,他的大量作品通过对西北农村的细腻抒写,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对乡村、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对乡村日常生活意义的发掘,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之间冲突的反思。

  【思路方法】

  刘亮程是近年来在众多作家中独树一帜的作家。首先在于他的选材与众不同,他写的东西来自于远离城市的一个边远的乡村,不仅如此,他所写的乡村里的故事又大多是他青少年时的往事。这样就给今天的青年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城市的学生,更难以体验到那种过去的穷苦落后的乡村生活。这是一个难点,应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通过教师讲述、观看多媒体录像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一下“过去的村庄”。

  面对新的世界和发展,人们都不能忘怀故土家乡,不能割断过去;家乡、故土、往事是人们成长发展的生活轨迹。本文从人离开故土、抛弃故土的现象谈起——用大量的平凡生活场景说明:故土、往事是人生活的痕迹,是成长的凭据——人面对新的世界,不能忘怀过去的生活,人生正是从平凡中走来、成熟。本文运用叙述、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语言总体来说比较朴实,但不乏富有寓意的意象和深意的警句,需要仔细品味。整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不断地诵读,在反复诵读中体悟句子含意,在诵读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广益,通过评点理解课文。

  课前布置预习:

  1.搜集整理作者刘亮程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文字障碍。

  3.阅读文章,划出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段落,思考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的“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含义。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体验作者的情感。

  3、继续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作者及想象中的读者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4、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5、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广益,通过评点理解课文。

  6、能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

  故乡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某个处所,它跟经度纬度无关,跟土地肥瘠无关,跟贫富无关,……它只跟人的心灵相关,是远离之后难于割舍的眷恋,是五步一回头的伤感,是对韶华不再生命流逝的慨叹,是追怀往事的怅惘。

  ---情感意义

  故乡只跟人的精神相关,它是一个人的根,是心灵的寄寓之所,是精神的栖居之地。

  ---哲学意义

  有一位作家这样阐释: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

  是“别处”照亮了“故乡”,是“别处”确认了“故乡”。——他就是刘亮程。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这篇《今生今世的证据》。

  ★诗词导入

  (投影出示一下诗句,读后简单分析)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武元衡《春兴》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司空图《漫书五首》

  这几句诗中的景物:梅、草、青山、莺声,都是羁旅游子的魂牵梦萦之物,为何人们在远离故乡之后,仍然对这些普通而又平凡的事物念念不忘呢?这些景物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细小而又让人难以忘怀的事物?所有这些问题让我们学习了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后再来解答。

  【推进新课】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新疆文坛的热切关注,多位评论家先后撰文对其创作进行研讨。接着,1999年10月,在国内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天涯》杂志的头题位置刊发了“刘亮程散文专辑”,并配发了李锐、李陀、方方、南帆、蒋子丹等著名评论家、作家的推荐文章。《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一时间,国内文学界为之哗然。作者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湖北《今日名流》杂志随即对刘亮程做了长篇专访;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以“刘亮程和他的村庄”为题对其作了专访;《书评周刊》、《作家文摘》、《新华文摘》、《江南》等报刊也纷纷转载刊发刘亮程的散文及相关评论文章;在新疆压库1年多的数千册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也在一个月里被订购一空。2001年4月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风中的院门》(上海文艺出版社):这是一本始终把人和村庄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散文集。作者刘亮程虽然才过而立之年,却经历了中国农村的世事沧桑。庄稼人,牲畜,田野,小麦和树林……在他的眼中化出化入,生死衰荣。

  他在《住多久才算是家》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自白:“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白白耗费在另一片土地上;在我年轻的时候、年壮的时候,曾有许多诱惑让我险些远走他乡。但我留住了自己,我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是没让自己从这片天空下消失。”于是我们不难发现,丰沃而贫困的土地就变成了感情,变成了他的哲学。

  2.基础积累

  字音:

  打夯(hāng) 一缕( lǚ ) 瘸腿(qué) 抹杀(mǒ) 转弯抹角(mò)

  抹布(mā) 拆毁(chāi) 烟垢(gòu ) 门框(kuàng) 迄今为止(qì)

  圈棚(juàn) 烙印(lào) 省亲(xǐng) 执拗(niù) 悄无声息(qiǎo)

  粗糙(cāo ) 恍惚(huǎng) 咀嚼(jǔ ) 嘹亮(liáo) 舐犊情深(shì)

  字形:

  嘹亮(liáo) 仓皇(cāng) 拆毁(chāi)

  潦草(liáo) 苍茫(cāng) 折断(zhé)

  燎原(liáo) 沧海(cāng) 折本(shé)

  瞭望(liáo) 悲怆(chuàng) 木柝(tuò)

  词义:

  仓皇:匆忙而慌张。

  怜惜:同情爱护。

  嘹亮:(声音)清晰响亮。

  沐浴:①洗澡。②比喻受润泽。③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打夯:用夯(砸实地基用的工具或机械)把地基打实。

  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的很厉害。

  ★信息筛选

  1、刘亮程说:“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象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象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我中断了这种生活,我跑到了别处,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那么他在回望(寻觅)什么?

  明确:他在回望(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

  2、大家都知道,警察破案需要证据,检察院给人定罪时也需要证据,关于“证据”一词,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那么作者寻觅这些证据为了证明什么呢?

  明确:为了证明曾经的生活。

  3、生活也需要证明吗?本文放在“月是故乡明”专题中,当然是因为这也是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可是这篇文章却在探讨生活的证据,明显与前几篇散文的写作角度不一样,那区别在哪里?

  明确:没有过多的抒情,没有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而是将感情深藏不露,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等问题;冷静地思考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等问题。作品中主要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对乡村、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对乡村日常生活意义的发掘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之间冲突的反思。

  ★合作探究

  一、研读文章的前三段

  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作者寻寻觅觅的证据是什么?

  明确:“今生今世的证据”是指故乡的那些具体事物,在文章的第二节中有具体的描写,抓住“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中的“这些”二字,结合上文即可知道,“证据”即草、土墙、房子、朝南的门洞和窗口、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破瓦片、泥皮上的烟垢和灰、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等。

  2、对于这些“证据”,作者在离开故乡后仍苦苦寻觅;可是当初在故乡时,他对这些“证据”又是什么态度呢?(可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回答)

  ①我走的时候,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明确:①作者反复说自己走的时候“不懂得”“不知道”意在强调年轻时没有懂得怜惜旧物而对故乡的轻慢之举,表达对自己不懂得乡土之情的遗憾和懊悔,流露了强烈的思乡之情。②深层次地体现了作者的思考:生命是需要伴随生命成长的一些痕迹来证明的,流露了作者的强烈的家园情结和寻根意识,强调了精神寻根对人生命的重要。

  3、作者寻觅的证据究竟有何重要意义?(为什么“我”“曾经的生活,有一天回需要证明”?)

  明确: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只能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而故乡是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在故乡留存的这些证据(物)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所以永远都是有意义的。

  4、全文的第1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段是一个铺垫,是为了与下文作对比的。当人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一样东西的珍贵,失去后却又苦苦寻觅。此段的不珍惜突出了下文的寻觅之苦。

  二、研读四——八段

  (一)分析四五段:

  1、四五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忆中的在故乡曾经的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大风”“大鸟的叫声”“一棵自己的大榆树”“拴牛的榆木桩”“恒久明亮的月光”“一棵草”“一根木头”“吹倒的旧墙“刮破的院门”等事物推知他在故乡曾经的生活。因为这些事物给我们勾勒了作者过去的生活场景。

  2、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作者描写的生活场景的?这其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第一个问题可让学生各抒己见,觉得平淡、普通、不可思议、有意思、有趣味等皆可。然后让他们联系搬家的经历,体会在旧家与新家的不同感觉,引导体会作者的感情:感伤而又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小结:对场景细腻的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这种描写浸透了作者的感觉,它表明,物与场景总是个人化的,是人感觉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对物的记忆显然是非常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这就是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

  (二)分析第六段:

  1、第六段中说“如果没有那些……,没有……,没有……,没有……,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这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明确:显而易见,是个排比反问句,强调了这些物化的证据的作用。

  2、这句子的后半句“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是个什么句式,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这是个假设复句,强调有了这些物化的证据仍不一定能证明一个人“内心的生存”。

  3、那么“内心的生存”究竟指什么呢?

  明确:精神、心灵的生存。一个人的精神经历和内心情感世界的拥有永远只有自己能体会,别人是不能明白的,也体会不到的,一个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只能属于自己个人。留存的过去的事物可以证实以往的生活,但“证据”就算存在着,别人也不可能有与你一样的体会。可是如果没有了这些依凭,人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由此我们可知:本文所讲的“证据”“村庄”实际上都包含了两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三)分析七八两段

  1、作者一直在苦苦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寻觅的结果是怎样的?(可找关键语句)

  明确:“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了别人的村庄”“它变成了另一个样子”“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的等待究竟是什么”“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2、这几个句子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我的”成了“别人的”“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暗含了对变化的无奈,隐含了故园不再的感伤。“变成了另一个样子”“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说明人为的痕迹(证明自己的生命、生存的证据)总会被时间吞噬。“漫长等待的是什么”,这个句子不好理解,但推断一下,应该是“证据”的消失,等待的是一个个证据的消失,复归于自然本来的面目。

  这些都表明了一个意思:任何事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

  3、既然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痕迹最终都会消失,那么这些东西(证据)对于今天的生活呢?

  明确:虽然文中含蓄地说“是否变得毫无意义”,其实结合上下文我们都清楚,这些证据仍然有意义。我们对故乡的情感有时候不完全是表现在对物的留恋上,更多的时候是心中的感觉。虽然,一个人要将他生命的物化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寄托,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

  文中的“家园”一方面是指具体的家园,另一方面也指精神的家园,“家园”只是精神归宿的一个代名词。

  三、研读最后一段

  1、最后这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全文主题的升华。这句话设想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日常性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2、作者说“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虚无之途”是什么意思?句中的“踏踏实实”与“虚无”语义相反,这种表述是否妥帖?为什么作者回家的脚步踏上的是虚无之途?

  明确:①“虚无之途”的意思是没有生命证据的路途。②十分准确妥帖。“踏踏实实”强调迈上“虚无之途”的必然性。③因为家园废失了,自己所有生命证据都不见了,没有谁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证明自己了,自己回家的脚步踏上的只能是无法证明的路途。也就是当烙上一个人生命印记的故乡不复存在时,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这就意味着它失去了精神寄托和归宿之地,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作者用这样的表述,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了现代人精神上的一种普遍病症——精神流浪,想“回家”却只能走向“虚无”。

  ★方法点拨

  精读全文,运用评点的方法理解下列重要语句的含意。可让学生先画出要评点的原文,而后可从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评点。

  (1)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

  参考评点:这句中的三个动作用“随便”修饰,表示出不懂珍惜时的随意性,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懊悔。而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练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文章开篇实际是站在今天对昨天的假设。

  (2)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参考评点:“这些”指第一、第二节所写的原来家园的事物。因为“这些”都是证明“我”当年故乡的生活,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记。“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是本篇的关键词。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与“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表达了深深的眷恋、懊悔与伤感。

  (3)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参考评点: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能力提升

  通过上面的点拨,让学生将各自预习时评点过的句子在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总结出大家比较认同的评点。

  (1)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的等待的是什么。

  参考评点:“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等待的是这些墙最终回到土坑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土坑最终会消失,说明生命的证据最终会消失。

  (2)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参考评点:文章的意思在此又进一层。“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文章思路在这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形象的故乡、家园进行哲学的思考,上升到抽象的精神家园。

  (3)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参考评点: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规律总结

  大家要学会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就是要展开想像,进行质疑。在评点中要力求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作者与编者都是如此,同时要注意评点的技巧和角度。首先评点前可以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朗读时高低快慢等方式皆可),要读出感觉,同时能把自己的感觉写在旁边的对话栏中。其次,评点时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活。最后,评点可从内容、情感、手法、作用等方面入手。

  ★分析鉴赏

  1、作者对同他一起生活过的事物很有感情,甚至把它们都看作是有灵性的事物了。试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来体会。

  分析:正像有的评论者所说的那样:在刘亮程的笔下,贫瘠而荒凉的土地充满着童话。这种童话色彩的营造表象上是靠拟人的手法,深层次上看是作者对土地真诚的态度。

  明确:作者通过拟人的手法和各种事物展开“对话”,能够直接和事物交流感情,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以往生活的深深的眷恋、懊悔和伤感。

  作者在文中对草说道:“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对墙说道:“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对房子说道:“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这些句子都是作者的深情表白,语气近乎请求,这种请求表达了作者留下“证据”的迫切愿望和对残酷现实的无比追悔之情,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无比眷恋之情和现在的懊悔之情。

  2、文中除了运用拟人之外还较多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找出相关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①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

  ②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

  ③我真的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我真的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还有,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

  总结: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段落排列在一起,就是排比。它是一种造句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形式上整齐美观;语气上节奏鲜明,连贯流畅,气势如虹;表意上强调突出,有强烈的冲击力。

  ★拓展探究

  阅读刘亮程的《谁喊住我》,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精心构筑的精神家园。可

  以到网上检索资料。

  谁喊住我

  刘亮程

  当我走了,那滩芦草会记得我。那棵被我无意踩倒又长起来、身子歪斜的碱蒿会记得我。那棵树会记得我。当树被砍掉,树根会记得我。根被挖了,留在地上的那个坑会不会记得我?树根下的土会不会记得我?

  多少年后我如烟似风的魂儿飘过时,谁会喊住我?谁会依旧如故地让我认得我的前世?

  能挡住我风一样的魂儿的,必定是那堵残破不倒的土墙,能缠住我烟一般的魄儿的,除了年复一年的草木,除了一朝一夕的炊烟,又会是谁呢?

  我认识的人们不会在那时候,站在村头。和他们相貌一样的子子孙孙会在这片土地上来回走动。他们说话的声音不会让我陌生。在那些院子和田野里,人们依旧干着多少年前我干过的那些事,吃着多少年前我吃过的那些食物。我依旧会在那时的微风里,闻到米饭和拉面的香味,闻到炒土豆和酸白菜的香味,闻到酒、烟叶和清茶的香味……我在虚茫的飘游中必然被它们唤醒。我会激动。无由无端地感激我曾实实在在经历的一切。它让风中飘渺的我逐渐有了意识。让早已成一缕烟一粒尘土的我,突然间有别于其他的烟和尘土。它停住。

  (说明:让学生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刘亮程的精神家园。)

  可借助作者自己的话对这一问题做一诠释:

  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那些东西太珍贵了。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去经历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出来,写出一句话都觉得心疼。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看着一个村庄、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时光之处看着他们。

  ——刘亮程《村庄的事情》

  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当我们老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叶落归根。懂得自己是一片叶子时,生命已经到了晚秋。年轻时你不会相信自己是一片叶子。你鸟儿一样远飞,云一样远游。你几乎忘掉故乡这棵大树。但死亡会让人想起最根本的东西。许多人都梦想死了以后埋回到故乡。一则是对故土最后的感激,人一生都在索取,只有死亡来临,才想到用自己的身体喂养故土。二则人在潜意识深层有“回去”的愿望。所谓轮回再生均以回去为前提。所有的宗教均针对死亡而建立。人们追随迷恋宗教是因为它给死亡安排了一个去处。一个人面对死亡太痛苦,确定一个信仰,一个“永生”的死亡方向,大家共同去面对它。这便是宗教的吸引力。我们汉民族没有宗教,死亡成了每个人单独面对的一件事情。这时候,故乡便是全部惟一的宗教。从古到今,回乡一直是中国人心灵史上的一大风景。

  ——(刘亮程《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课堂小结】

  “人确实无法选择生活,却可以选择记忆。已经消逝的人、事和物,我们可以凭借记忆把它们重新唤回,用文字符号向它们招魂,把它们从过去的时光中带回到眼前,变为活生生的、当下的存在,重新建构我们与这些人、事和物的关系。”对于刘亮程来说,他的这个村庄,不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处所,是他终生所要表达和描述的对象,它更多地代表着他的生命与写作方式,是作家在内心深处不断构筑和丰富的一片灵魂领地。所以林贤治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关于乡土的散文,……集中于写一种哲学,一种心理文化,刘亮程是独步的。”

  【作业设计】

  1.在你十几年的生活,哪些最值得你回忆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请和同学做个交流。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以“今生今世的证据”为题写一篇随笔,要有一定的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今 生 今 世 的 证 据

  刘亮程

  故 乡 的 故乡的旧物(草、土墙、烟道、烟垢、划痕……)

  (浅) 家 园 (人生活的)物化证据

  内心的生存(精神生存)

  精 神 的

  (深) 家 园 旧物消失

  家园废失 虚无

  〖资料选编〗

  一、名人眼中的刘亮程

  (1)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

  (2)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李锐《谁的人类》)

  (3)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了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李锐)

  (4)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 (李陀)

  (5)身边小事皆可人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蒋子丹)

  (6)我多年来想写的一种文字、被刘亮程写出来了。 (韩少功)

  (7)这批散文内含了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甚至一种慢条斯里。多数作家写不出这样的

  散文,我们没有悠然地徘徊于生活外部的眼光。 (南帆)

  二、课外相关阅读:

  失 根 的 兰 花

  作者:陈之藩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小的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滿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沒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花圃有两片,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還有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的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来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宫殿阶台,或亭阁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感情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來。

  十几岁,就在外面飘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的流过。在异乡见过与家乡完全相异的事物,也见过完全相同的事物,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而想到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我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沒有看见过的,我只感觉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我也曾在蜀中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并未因而想起过家,虽然那些时候,我穷苦的像个乞丐,但胸中却总是有嚼菜根用以自励的精神,我曾骄傲的说过自己:“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的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从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美国有本很著名的小说,里面穿插着一个中国人,这个中国人是生在美国的,然而长大之后,他却留着辫子,说不通的英語,其是他英语说得非常好。有一次,一不小心,将英文很流利的说出来,美国人自然因此知道他是生在美国的,问他,为什么偏要装成中国人呢?

  他说:“我曾经剪过辫子,穿起西裝,说着流利的英语,然而,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你们拿另一种眼光看我,我感觉苦痛……”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家乡土地之芬芳,与故土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八岁时肩起小鐮刀跟著叔父下地去割金黃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图。

  在沁涼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乱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总还有水流可藉。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朝画家思肖画蘭,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著何处?”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我十几岁即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失根的兰花》题解

  本文选自远东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旅美小简。旅美小简是作者在美国留学期间所写的作品,写作时间在民国四十四年到四十六年之间。

  作者和朋友到费城郊区的一所大学里看花,看到的是牡丹、雪球和丁香,并没有说看到兰花,可是文章却以《失根的兰花》为题,这是因为: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都飘在空中,人问其故,他答道:“国土沦亡,根著何处?”离开祖国的人,也就像是没有根的花草,所以作者才以《失根的兰花》做为题目,来抒写他飘零异邦的感触和怀念祖国的赤忱。这篇文章文字生动,情感真挚,除了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心之外,它平实中自能感人的写作技巧,也是很值得同学们研习的。

  〖设计点评〗

  本设计中抓住作者对同他一起生活过的事物很有感情,甚至把它们都看作是有灵性的事物这一点入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悟这些“证据”对人们的意义。这个环节在设计中并没有,后来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讲讲自己已有的“证据”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的说到了张贴在老家墙上的奖状,有的说到了童年时抓过蜜蜂的土墙,有的谈到了跟童年时的玩伴所拥有的“秘密根据地”……当奖状已经破碎,土墙变成水泥墙,“秘密根据地”上建起高楼,他们的内心的依恋、不舍、失落、怅惘并不一定为别人所理解。但这个环节却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了作者的复杂情感。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以此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探究与活动体验,进一步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研读课文,在对话栏内写下自己对文中词、句、语段的理解和感受。

  建议评点:

  1.第l、2段(第l段对鲁莽地推倒、砍掉、拆毁曾经拥有的事物的痛心,第2段字里行间对没有向那些熟悉的东西深情告别充满悔意。曾经拥有的事物、那些熟悉的东西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2.第6段“如果没有……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留存的过去的事物可以证实以往的生活,但仅有这些客观的事物,一个人的精神经历和情感世界依然没有见证。结合最后两段,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又有了一层新的含义:附着在曾经拥有的事物、那些熟悉的东西之上的记忆和情感。)

  3.倒数第2段(留存的旧物必然会消失。随着它们的消失,那些记忆中的往事、liuxue86.com曾经的情感会不会消失?作者对此充满担忧。)

  4.最后一段(家园指留存的旧物,也指附着其上的记忆和情感。一个如果失去了物质的故乡,更如果失去了精神的故乡,那他将永远失去精神的根基和慰藉。)

  其它地方自由评点。

  二、课内学生交流讨论评点,教师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学习课文后有没有想到如何精心构筑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灵魂领地”、“精神家园”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

  日记、用过的物品、老照片、故居、传家宝、爸妈用孩子的胎毛做的笔或印有孩子出生脚印的泥塑、重要纪念日的精彩录相等都可以作为人的“今生今世的证据”。

  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

  四、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建历史博物馆?

  教师可适时点拨: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今生今世的证据”。

  五、作业: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谈谈你对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古迹保护问题的看法。

分享

热门关注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人名言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言

描写夏天的温柔句子80条

描写夏天的句子80条

适合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2021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

简单员工试用期转正申请书

简单员工转正申请书

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教案和教学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

人生感悟的句子简短的励志的

感悟的句子简短

外貌描写的句子 描写人的外貌的句子

外貌描写的句子

超级短的暖人心的句子伤感的句子

超级短的句子

无法诉说的委屈的句子

委屈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