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2016-03-09 16:35:19 高一语文教案

  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整理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欢迎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一、作者简介:

  1、伯尔(1917-1985)德国小说家,出生于科隆一个雕刻匠家庭。

  2、在科隆度过艰难的童年,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

  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1945年4月被俘入战俘营,12月获释。

  4、1947年发表小说,1951年成为专业作家。

  5、1972年因“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6、1985年去世,举国哀悼。

  二、解题:

  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最后全部牺牲。希腊人为纪念这些阵亡的战士,在温泉关立碑纪念,碑上的铭文如下:“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我们在此地阵亡,至死忠于他们的命令。”这篇小说的标题是这段铭文的起句,小伤员在上美术课时曾按美术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到黑板上。斯巴达战士抛洒鲜血是为了保卫祖国,而伤员则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变成了残废人。小说的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国主义的教育的嘲讽与抨击。标题本身就奠定了这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三、文本研习:

  (一)把握小说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小伤员参军仅三个月)

  地点:战地医院。(小伤员三个月前离开的文科学校)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包括“我”在内大批伤员被运往战地医院,许多人死去)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第二部分:(“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第三部分:(“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三)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战争的残酷,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四)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明确:

  (学校环境描写见教材。)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五)小说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自己的想法,可各抒己见)

  明确:

  小说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但“我”就在短短的三个月中为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付出了惨痛的低价。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六)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四、课堂小结:

  一个未成年的学生在三个月前参加战斗,而后受伤竟然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学生成了伤员,学校成了战地医院,而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竟然成了血淋淋的欺骗,让年轻的“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失去了双臂和右腿。而在精神上遭受的痛苦更是无可名状,心理上遭受了极大的心理创痛。而这一切表现了作者对于战争本身所作的反思与抗争:战争不仅是一场民族的灾难,也是个人不幸的根源所在。

  《一个人的遭遇》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比较阅读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参考提示:

  《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参考提示:

  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参考提示:

  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延伸阅读-测试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基础演练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颤动(chàn) 脸谱(pǔ) 丢三落四(là) 臧否人物(pǐ)

  B.场院(chǎng) 肃穆(mù) 数见不鲜(shuò) 生杀予夺(yú)

  C.愕然(è) 晃动(huǎng) 宁缺毋滥(nìng ) 量体裁衣(liáng)

  D. 粗犷(guǎng) 蹒跚(pánshān) 犯而不校(jiào) 安步当车(dāng)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襁褓 势利眼 色彩斑斓 君子一言,四马难追

  B. 凝眸 乌纱帽 惟妙惟肖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C. 肃穆 座右铭 威风凛凛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 蹒跚 爆冷门 贪脏枉法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进入2005年后,内地突如其来的环保意识所 的“环境风暴”,将成为深刻影响内地环境保护机制和整体社会制度变迁的事件。

  ②这是不必要和不可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 ,再持续下去,对中国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

  ③边城凤凰像一块磁铁久久地吸引着我们,但直到今年夏天我们才有缘去朝拜

  已久的圣地。

  A. 搅动 狂飙 向往 B. 搅动 飙升 心仪

  C. 发动 飙升 向往 D. 发动 狂飙 心仪

  4.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忍受一切。

  B. 女主人给他在盘子里倒了菜汤,看他怎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眼泪来。

  C. 它(黑板上的我的笔迹)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的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恐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

  D. 抬担架的人面容疲倦、冷漠,步履蹒跚地抬着他朝门口走去。

  5.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

  A. 观察员们关于可以提前结束这一地区的战争状态的《报告》是有根据的。

  B. 日前,天津市两学生玩“蹦极”摔裂颅骨,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设备的质量问题正调查之中。

  C. 我一点也不怀疑他有为实现四化的决心。

  D. 这几年,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相当明显的提高,市场也较以前繁荣多了。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心里有一股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

  B. 在楼下时,不是有人在喊“其他人抬到美术教室去”吗?我不属于“其他人,”我还活着。

  C. “这个城叫什么名字?”我问这位躺在我旁边的人。

  D. “该死的,”司机大声地回答道:“你们已经解除灯火管制了吗?”

  二、综合应用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现在必须承认,我正躺在本多夫一所文科中学的美术教室里。本多夫有三所文科中学:腓特烈大帝中学、阿尔贝图斯中学,但这最后的一所,第三所,也许用不着我讲,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中学。在腓特烈大帝中学的楼梯间里,老弗里茨像难道不是特别华丽、特别大吗?我在这所中学读过八年书。那么,在其他学校里,为什么不能在同样的地点也挂上这张像呢?而且也这么清晰、显眼,你一登上二楼,它就立即映入眼帘。

  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炮声均匀而有节奏。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都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扩,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我现在无论如何要把这一点弄清楚。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我环顾这间宽大的美术教室,可是图画都被人取下来了,角落里堆放着一些凳子,像一般的美术教室那样,为了使室内光线充足,这里有一排窄长的高窗户。从这些凳子和高窗户上能看出什么来呢?我什么也回忆不起来。如果我在这个小天地里呆过,我能不回忆起什么来吗?因为这是我八年来学习画花瓶和练习写各种字体的地方,有细长精致的罗马玻璃花瓶出色的复制品,它们由美术教师陈放在教室前面的架子上,还有各种字体:圆体、拉丁印刷体、罗马体、意大利体。在学校所有的课程中,我最讨厌这门课了。我百无聊赖地度过这些时光,没有一次我能把花瓶画得像样,能把字描好。面对这回音沉闷而单调的四壁,我所诅咒的,我所憎恶的又在哪里呢?我回想不起什么来,于是默默地摇摇头。

  那时,我用橡皮擦了又擦,把铅笔削了又削,擦呀……削呀……我什么也回想不起来……

  7. 文中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主人公一再怀疑自己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为什么要这样写?

  8. 第2段为什么反复写“炮声”,写我”听“炮声”的感受?

  9. “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10. 你认为这篇以二战为题材的作品,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答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基础演练

  l. A(B. “场”读cháng、“予”读yǔ;C“晃”读huàng、“量”读liàng;D. “当”读dàng)

  2. C(A. 四—驷;B. 淹—掩;D. 脏—赃)

  3. B. (“环保风暴”不是被有意识地主动“发动”的,而是被其他意识行为带出来的,用“搅动”更准确。“飙升”指暴风般地升高;“狂飙”指急骤的暴风,比喻猛烈的潮流或力量。显然,前者更符合句意。liuxue86.com“心仪”指心中仰慕,常搭配成“心仪已久”;“向往”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纵观句意前者更符合)

  4. C(“惊恐万状”突出“恐惧”的程度。应为“惊骇万状”,以突出“吃惊”的程度)

  5. D(A. 歧义;B. “原因”和“质量问题”不能并列,因为“质量问题”属于事故发生的原因;C. 成分残缺,在“的”前加“而奋斗”)

  6. C(A项中“冲动”后应为逗号;B项中“其他人”后逗号在引号外;D项中“回答”后应为逗号)

  二、综合应用

  7. 学校的环境布置和主人公读书时一样,到处是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主人公一再怀疑自己是否当真回到了学校,说明了军国主义教育遍布所有学校,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8. 残酷的侵略战争在主人公眼里具有神圣的意义,于是炮声在主人公听来是多么悦耳、多么惬意。这样写从侧面反映了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之深。

  9. 德国的侵略战争给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其实也将自己国家,自己民族引入了深渊。

  10. 作者巧妙地把一个德国伤兵安排在已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里。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伤兵身上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同时从学校的布置暗示了灾难的根源。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写战争,巧妙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分享

热门关注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人名言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言

描写夏天的温柔句子80条

描写夏天的句子80条

适合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2021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

简单员工试用期转正申请书

简单员工转正申请书

保护流浪动物倡议书800字

保护动物倡议书

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

大智若愚

心碎到撕心裂肺的句子短句

撕心裂肺的短句

心痛到撕心裂肺的说说短句

心痛的说说短句

痛到心滴血的句子

心滴血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