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学》读后感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政治学》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政治学》读后感请关注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政治学》读后感【一】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

  该书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教育,教育作为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纽带,被认为是培养公民、实现和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教育与政制、公民职业和伦理关系的探讨,从而与柏拉图等一起将教育放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认识也成为西方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可见,在古希腊时期,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被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它们共同构成整体城邦乃至共同生活方式的基础,并一同致力于追寻理想社会与人的发展。

  《政治学》共有八卷。第一卷和第二卷从家庭、国家的形成和前人关于理想城邦的论述入手,形成一个思想“爬高”的缓坡。第三卷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作为政治基础的公民的自然本性,从而确立其政治哲学的基础,到达第一个思想顶点。随后,论述具体政体的第四至第六卷成为第一个思想顶点之后的“高原区”。第七卷一开始即进入第二个思想顶点,论述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问题即个人幸福,并将其与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紧紧关联在一起。第七卷后半部分至第八卷则是第二个思想顶点之后的又一个“高原区”,探讨实现个人和城邦共同目的的途径,也即公民灵魂教育和政治德性的培养问题。在探讨体育和音乐教育之后,该书的论述戛然而止,但其论述的内在逻辑则引向伦理学主题,进而引导到《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而《尼各马科伦理学》在结尾也将对德性的讨论引向政体和立法,从而与《政治学》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结构。这也是一种整体视野的体现。“这意味着,没有关于灵魂与德性问题的研究的‘政治学问’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学问,同样的道理,对于公民灵魂德性之塑造无动于衷的政治体制可能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政治体制。政治技艺的本职就是教养灵魂。”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书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的问题处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作者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和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和决定是城邦的最高权利和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关于城邦的目的和形成作者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关键,而这三

  种的“善”的实现只有城邦能做到,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或者说是“人是政治的动物”而这个人类共同体的城邦就是为了达到“至善”的目的“ 城邦是最崇高,最有权威,并包含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以,城邦追求的是至善。”其形成的过程首先,世间有着必须存在的结合体,他们一旦分离便不可能存在。即男人与女人,是为着繁衍、类的延续而必须结合在一起。而天生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是为了保存而建立了联合体。这样两种结合体在一起,首先必然形成家庭。由此得出家庭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接着,一个家庭通过繁衍,就形成村落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早的城邦由国王治理。多个村落为了美好生活联合形成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乎自足时,城邦就形成了“如果早期的共同体形式是自然的,那么城邦也是自然的,因为这就是它们的目的。”

  作者对政体的定义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此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同时订立城邦即全体个分子所祈求的目的。”划分也是按照不同的标准,一种政体是只顾及统治者目的还是全城公民的目的: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另一种是按照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人数的多寡:一人统治 少数人统治 多数人统治。还有以上两个标准综合起来划分:君主制政体 贵族liuxue86.com政体 共和政体这三个。把城邦的公共利益作为执政的目标的正宗政体,另外寡头政体 平民政体 和僭主政体这三个把执政者的利益作为执政的主要的变态政体。尽管作者讨论和论述各种政体,但是他自己没有认为哪个一定是最好的,反而倒是觉得都是有问题的。最主要是怎么坚持“中庸”原则。

  作者批判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认为不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对于柏拉图的”整体幸福”提出不同的认识,认为幸福应该是全体人或大多数的幸福而不应该排斥一些人。理想城邦的建设还离不开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有教养的公民和治国人才,而且要发展个人的天性,使年轻一代得到发展,为将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的,他主张顺应灵魂的三个部分,对人进行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的教育。

  关于体育,他认为体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身体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在三个方面的教育中,体育应放在首先的位置,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参加战争和过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关于德育,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的美德。当人的各种天赋职能都得到满足,并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领导下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展时,人就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或者说,当一个人的感情、欲望为理性所控制时,人就产生美德。他还认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由适当的动机和适当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感觉,既是中间的,又是最好的,而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关于智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理性灵魂”。他主张年轻一代要学习广泛的知识。他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有用不仅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而且是为了使人善于利用闲暇。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论;他认为,如果单纯追求有用,就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这个与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历史颇像,就是一种不为功力,实用的原则的自然发展状态的追求。

  “凡是属于最大多数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关注的事物”。人类从那时到现在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年轮也深深打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了,但是这样一个思想的现象在当代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广泛存在的,人类的一个观念的转变的真实渐进是转变,但一定不是到最后完全的没有以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想象一下一

  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类思想观念的一个习惯,就被一个智者不仅发现,注意到了,而且其可能产生影响都给准备的把握到了。看到这些我们不得不从内心佩服、更是从心里尊重古人的智慧。

  大学生《政治学》读后感【二】

  本学期突然有冲动想阅读亚氏的《政治学》,本来想作为政治学的经典著作,即是苦涩地阐述严谨理论又是抽象的逻辑表达美好的制度,但是读着读着觉得蛮有意思,在那么遥远的世纪,在那么古老的年代、在那么物质贫乏的岁月中,人类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对于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于知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而这种强烈的欲望不是通过暴力途径获取的,而是试图在一个民主 公平 和平的法治社会中寻求解决之道。历经千年的发展,到近代才将理性以及民主 法治 自由 等当才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的观念,尽管与现当代的内涵有所不同却在古代希腊人那里在早就不但广为人知,而且在多数城邦里实践过和其公民早就享受它,到此想想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只是物质世界不断更新和历史年轮的自然走过而已,其实人类内心的世界还是和当初的人类差不多。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本人在此主要谈谈这个书的内容和自己读完它后的感想,本人浅薄的认为可以把整本书的内容大概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书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的问题处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第一卷即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亚是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和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和决定是城邦的最高权利和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关于城邦的目的和形成

  作者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的关键,而这三种的“善”的实现只有城邦能做到,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或者说是“人是政治的动物”而这个人类共同体的城邦就是为了达到“至善”的目的“ 城邦是最崇高,最有权威,并包含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以,城邦追求的是至善。”其形成的过程首先,世间有着必须存在的结合体,他们一旦分离便不可能存在。即男人与女人,是为着繁衍、类的延续而必须结合在一起。而天生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是为了保存而建立了联合体(能够运筹帷幄的人天生就适于作统治者和主人,那些能够用身体去劳作的人是被统治者,而且是天生的奴隶,所以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这样两种结合体在一起,首先必然形成家庭。由此得出家庭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接着,一个家庭通过繁衍,就形成村落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早的城邦由国王治理。而高级的村落就是由多个家庭为着比生活必需品更多的东西而联合形成的最后,多个村落为了美好生活联合形成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乎自足时,城邦就形成了,“如果早期的共同体形式是自然的,那么城邦也是自然的,因为这就是它们的目的。事物的本性(自然)就是目的“得出了城邦就是一个自然地形成的!还有论述证城邦作为整体必然优先于家庭和个人。当个人被隔离开时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就像部分之于整体一样等,还大篇章的讨论“致富术”认为政治家需要熟悉这些知识(如何致富的知识),“因为一个国家常常比家庭更需要金钱,更需要获得金钱的妙方,所以有些政治家致全力于理财。卷三至卷六主要讨论的是各种政体,包括现实的政体和过去未来的政体等,亚氏对政体的定义:“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此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同时订立城邦即全体个分子所祈求的目的。”划分也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不同的政体,一种是政体是只顾及统治者目的还是全城公民的目的地化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另一种是按照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人数的多寡划分:一人同志 少数人统治 多数人统治 还有以上两个标准综合起来划分:君主制政体 贵族政体 共和政体这三个把城邦的公共利益作为执政的目标的正宗政体 另外寡头政体 平民政体 和僭主政体这三个把执政者的利益作为执政的主要的变态政体。尽管亚氏讨论和论述各种政体,但是他自己没有认为那个一

  定就是最好的,反而倒是觉得都是有问题的,最主要的是你怎么在都是有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坚持“中庸”的原则选择问题最少最适合你城邦的政体才是最好的!卷二和卷七卷八主要讨论的是理想城邦如何建设。从批判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对于柏拉图的”整体幸福”提出不同的认识认为幸福应该是全体人或大多数的幸福而不应该排斥一些人 如工匠 庶民 卫士等的世俗幸福。再他到理想城邦的建设离不开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有教养的公民和治国人才,而且要发展个人的天性,使年轻一代得到发展,为将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的,他主张顺应灵魂的三个部分,对人进行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的教育。首先关于体育,他认为体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身体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在三个方面的教育中,体育应放在首先的位置,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参加战争和过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他主张对儿童的体育训练应该适度,因为过度的训练和不足的训练都会损坏儿童的健康。因此他反对斯巴达式的操练,主张“在体育训练中应把高贵的东西,而不是什么兽性的东西,放在第一位”。他还认为,为了儿童的健康,不仅要进行体育训练,还要注意适当的饮食。关于德育,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的美德。当人的各种天赋职能都得到满足,并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领导下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展时,人就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或者说,当一个人的感情、欲望为理性所控制时,人就产生美德。他还认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由适当的动机和适当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感觉,就既是中间的,又是最好的,而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例如在莽撞与怯懦之间有勇敢,在吝啬与浪费之间有慷慨,在怕羞与无耻之间有谦虚,等等,其中勇敢、慷慨、谦虚就是“中庸之道”,就是美德。他认为,为了培养美德,不仅要认识美德的意义,而且要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就是说要通过实践来进行道德教育。他认为,音乐和绘画在培养美德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样亚里士多德把美育和德育联系起来了。关于智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理性灵魂”。他主张年轻一代要学习广泛的知识。他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有用不仅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而且是为了使人善于利用闲暇。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文雅教育”)的理论;他认为,如果单

  纯追求有用,就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这个与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历史颇像,就是一种不为功力 实用的原则的自然发展状态的追求。

  写到这里,任然对他的一些话还是有感想“凡是属于最大多数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关注的事物”这句话怎么写的那么准确而深刻 ,人类从那时到现在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年轮也深深打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了,但是这样一个思想的现象在当代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广泛存在的,人类的一个观念的转变的真实渐进是转变,但一定不是到最后完全的没有以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想象一下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类思想观念的一个习惯,就被一个智者不仅发现 注意到了,而且其可能产生影响都给准备的把握到了。看到这些我们不得不从内心佩服、更是从心里尊重古人的智慧。

  大学生《政治学》读后感【三】

  刚刚读这本书得时候,感觉什么都没读懂!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还是能看懂一点点的,在迷茫之中发现一丝光明。同时还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政治学》这本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经济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所以,似乎如果要更好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从西方的政治研究入手。当然没那么多时间!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下面就想说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关于公民的定义,从词源学上看,“公民”一词源于希腊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属于城邦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他对公民的定义是:“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这样看来,在一个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中,要成为公民须要具备有权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的善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条件。总的说来,从事政治活动、享有政治权利无疑在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定义中占有较大的意义份额。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即使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并不必然会同时丧失公民身份。但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可能连职业的优劣差异也可以使得一个人不能成为公民。记得看过欧美一部叫《星河战队》的电影,在那里面就有公民和平民之分,参军以后就可以成为公民!否则,都只是平民而已。在亚氏眼里公民资格是很难得的!还有一些是关于政体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政权的载体,城邦的建立有其特定的终极目的,即追求公利,充分发扬人的天性,促进善德,满足人们过优良生活愿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的深远。因为,在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还普遍对利益问题予以了很大的重视,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论法精神》一书中对利益的本质,内容,特征及它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都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强调“利益是我们唯一的推动力”,指出“人永远服从他理解得正确与不正确的利益”,并且主张“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很紧密地联系起来”。就算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阐明了类似的观点“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等观点。

  在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最主要的观点“经济人”,说明了人们是为了利己才行动的!这与亚里士多德中的“追求功利”,“发扬人的天性”有莫大的关联性。所以要了解西方政治学或经济学可以先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作品。

  大学生读后感 |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 好书推荐

  大学生读后感 |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 好书推荐

分享

热门关注

呐喊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

呐喊读后感大学

青铜葵花读后感范文500字

读青铜葵花有感500字

狼图腾读后感1000字高中生

狼图腾读后感高中生

童年读后感范文500字六年级

童年读后感六年级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600字左右

读木偶奇遇记有感600字

大学生边城读后感1000字

边城读后感

大学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

资本论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800字大学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大学生

学生暑假《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