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生生存环境

  美国是全球最热门的留学国家之一,许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留学生都希望能够去美国留学,那么在美国,留学生的生存环境怎么样呢?跟出国留学网一起来看看吧。

  总体而言,普通美国人这年头买房没也有国内媒体说的那么容易,但是比起国内的老百姓而言,还是压力小很多。

  美国的房价也是跟人口分布相关,一般而言,东西两岸,主要是纽约及周边的城市,还有加州贵一点,中间地区便宜。除了人口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几乎人人有车,这让每个人的生活范围扩大了很多,买房时候的选择余地也很多。

  美国房子的中间价目前在20万美元左右。前面说过,东西两头贵,所以美国中间大部分地方的都不到20万美元。我今年到过美国的两个中部城市,一个是底特律,一个是堪萨斯城,就人口而言,这两个城市在美国排在10-50之间,算是二线城市。但是人口100万都不到,中国大一点的县城都比它大。房价也便宜,一个楼都只要10几万,甚至不到10万,20万出头都是很好的房子了。

  但是这些城市恐怖的一面,就是人口少,根本看不到中国人熙熙攘攘的人群。晚上睡觉,外面路上一点响动都没有,自然也没有什么丰富的。很多刚来美国的时候,感觉总算清净了,但是没过几个月,就开始无聊了。而事实上,住在这些二线城市的美国人也是挺无聊的,所以年轻人还是会往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跑。

  这里稍微说一句题外话,美国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城市格局,说到底是自由经济社会体中,资源自由配置的结果。不想我们,一个大项目建在哪里要发改委说了算。美国都是大企业主导,企业觉得这个地方低价便宜、交通便利,就来这里设厂,可能一下子能涌进1-2万人口,城市便慢慢发展起来。

  再回到上面说到的底特律、堪萨斯城这样的二线城市。这些城市的房价相对便宜,但是这里的人靠什么过活?收入多少?

  美国是一个大企业主导的城市,因此每个城市几乎大同小异。买东西,都去沃尔玛;吃饭,都去subway;买家电,都去Bestbuy;买衣服,都去GAP;买鞋子,都去Nike……这些大企业几乎垄断了美国人所有的日常消费,是个无处不在的巨无霸,因此自然也要在每个地方聘用当地的员工。再加上电信、银行,小城市里的美国人有很大比例都是在这些大企业工作,收入也都很均衡,大约在3-4万一年,这就构成了美国所谓的中产阶级。

  有一些地方,可能是某个企业的总部,或者是某个行业的云集之地。比如底特律,三大汽车巨头都在那里。这就带来了大量的就业。但是现在汽车工业不景气,大量裁员;加之底特律所在的五大湖区传统的制造业优势已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口少了将近一半,很多房子都荒废掉。

  除了这些大企业,还有一些所谓的small business,很多都是买卖二手车,修修下水道,或者开个餐厅之类的。这就是美国的中小型城市的主要生活方式。

  大部分人在沃尔玛这样的企业工作。一年收入大概3-4万,除去税和保险,一年也就2-3万,再除去生活费用,算一半,一年存下1-2万。买个15万的房子也要10年。但是这些人都是本地人,很多在当地就有房子,因此买房的需求都没那么强烈。而且美国的房子,很多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我们论坛上看美国的房子简直跟画一样,其实现实都没那漂亮。走进一看都很旧。所以要经常维护,把外皮换一下,在内部重新装修一下,这些都涉及到费用。

  所以这些美国城市和中国内地的很多县城差不多,年轻人能跑的,有能力跑的都会跑到大城市里去看看,毕竟自家门口的生活也是很无聊的。而大部分的美国人可能就这样度过了一生。所以我们看美国的电视,老美很多喜欢谈他们高中时候如何如何,大学时候如何如何,因为他们也就只有这些东西值得回忆,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重复同样的工作。

  但是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如果有一份工作,比如在沃尔玛做个收银的,或者在肯德基做汉堡的,一个月到手可能也就2000刀,甚至还不到,但是基本生活都可以保证——有房住、有车开、还能每年坐飞机去旅游几次。所以对美国人而言,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失业,一旦事业,完了,什么都没了。

  所以你说10几万的房子,住在这样的小城市里面,生活是很安逸的,买房的压力不大不小。这其实跟中国一些小城镇的生活水平差不多。注意,我这里只是说城镇,中国住在城镇的人,收入不见得高,但是只要有工作,生活还是有保障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美国人一样买得起车的(这个问题以后再谈)。中国苦主要是苦在农民身上。

  此外,还要再强调一点,中国人买房以新房为主(一些大城市除外)。但是美国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二手房。像堪萨斯和底特律这样的城市,人口基本上很稳定甚至在减少,没有大规模的住房建设。买的也都是老房子,你搬进去,可能要把地板重新换过、把家具更新过、把墙重新刷过,这些都有成本在里面。如果是上家卖掉之前弄好的,成本也就会加在房价上。

  我一个美国哥们是西雅图过来的,西雅图也算这样一个二线城市。我问他你高中的那些西雅图的同学都在干嘛?他说,也就普通工作,读了个大学(很多是社区大学),在星巴克做服务员,或者做个小学老师之类的。这个和我上面提到的堪萨斯和底特律的情况基本一样。

  不同的事,西雅图有个有钱的大款——微软。一个这样的企业入驻某个城市,基本上可以改变这个城市。要不怎么说美国是大企业主导的国家。微软在西雅图的周边的一个区,自从微软几十年前入驻这个区之后,这个区就迅速发展起来。首先是房价飙升,微软有几万个人在西雅图工作,几万人涌入这个城市,而且都是高消费群体,自然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顺便插一句,美国人给员工工资基本上还是一分钱一分货的。什么样行业工资高?工资高的基本上多是有技术含量的行业,比如医生、律师、金融、技术。当然律师和金融可以看作例外,因为美国就是这些人在领导的。总之,在美国,你有一门别人不会的手艺,收入总是相对会高点。微软的工程师,最底层的,年薪基本上在10万美刀左右。而白宫的秘书,放在中国,肯定是高级公务员,但是前段时间新闻说,也就3万多一年,为什么啊?技术含量不高。

  再回到西雅图,微软进来以后房价就飙升了。加上地理位置好——靠海,有炒作的价值,所以比一般的二线城市要高很多。但是本地人也没什么抱怨。因为自家的房子都是在升值了,尤其在过去的今年。数据显示,西雅图房价的中间数从1989年的22.1万飙到2006年的最高时候的44.7万(17年才翻番,在中国看来毛毛雨)。但是现在金融危机又给打回去了,中间数跌倒34万。如果你是微软的工程师,一年有10万收入,税和保险大概占到1/3,到手6-7万,一年可以存4-5万,那么大概需要将近10年的时间买一个房子。当然这只是中国人思维,美国人可能存不下这么多——美国人看来,房子一定要租好的,旅游是不能省的,DVD都是要买正版的。

  当然不是人人都是能够在微软得到一份年薪10万的工作。如果你是在新巴克做服务员,也就还是在3-5万收入的范围。那么要买西雅图的房子的话,压力就大很多了。

  我那西雅图的哥们,父母在西雅图有2套房子。父亲是修下水道的,在美国属于高科技,高收入的。老妈什么都不干,家庭主妇。照例说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但是哥们不要呆在西雅图,跑到洛杉矶去上学,毕业后留在洛杉矶工作。为什么?洛杉矶花花世界呀!西雅图比起来就差一个档次了。

  那哥们读是是洛杉矶的私立大学,四年本科学费加生活费大概要20万美金,这不是一个小数目的啊。这哥们拿了点奖学金,但是杯水车薪,所以只好父母给。把他修下水道的父亲的积蓄全抠出来了。

  这里顺便说一下美国教育。相比房价,教育对美国人来说是一件更可怕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美国最好的学校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8所常青藤大学,此外,还有一些学校不是常青藤,但是完全是一个档次的,比如斯坦福、芝加哥、麻省理工、加州理工。这些学校加起来总共20个,都是私立的。所以要评判美国学校档次,排名前20的算一个档次,相当于我们的北大清华。但是我们13亿人口才北大、清华两所学校,美国4亿人口就有20所好大学。所以进这些学校要比我们容易好几十倍。美国人稍微能读点数的,稍微有点钱的,都是想挤进这20个学校。这20个学校四年下来基本上都要20万美金,一般人都负担不起。

  这20个学校之后是州立学校,每个州1-2所。构成了美国大学20-100名的学校。但是加州例外,加州有10所,而且每所排名都不错。大家都熟悉加州伯克利,在我们看来都是大牛校。但是在加州,只要稍微能读书的,基本上都能考进去——这是一个伯克利的哥们跟我说的。其实想想也不奇怪,前面已经有20所大学了。州立学校对本州的学生便宜点,像加州学生进加州系统的这10所大学,一年学费大概7000-8000。要更便宜的,是社区大学,一年只要几百块钱。当然也是一分钱一分货。

  回到那西雅图的哥们身上。好歹家里资助,不用去贷款读书。四年大学毕业,找工作吧。难找,洛杉矶人多了啊。美国的大学生比中国还多。好歹找到一份工作,在一个也是500强的企业里做销售,一年4-5万。你看到这里就会疑问。20万私立名牌大学出来在洛杉矶才4-5万(很多学生还要还上大学的贷款),高中毕业在堪萨斯超市收银也有3-4万。所以读大学干嘛?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所以很多美国人(尤其是老黑老墨),都不上大学。17、18岁就去端盘子了。这点美国跟欧洲不同,美国人的大学升学率其实比欧洲要低很多。这样同时说明了一个问题,美国所谓的中产阶级其实是庞大的群体,不管你是干什么的,只要是中间80%的人群,收入都在这个范围内,不会因为职业和地区有太大的区别。

  那哥们好歹还是找到工作了。一个月到手也就3000。房租1000。吃饭美国到是挺便宜,一个月500快打发了。还有车,美国车虽说便宜,但是一辆看上去还是很新的二手车好歹也要一万,新车至少两万。这点收入显然是不够对付的。

  更别提房子了,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的房子中间价40万。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大数目。这个我明天再说。

  美国房子一般都是独立的,美国人叫house,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一般一栋房子的使用面积在100-300平米之间,外加前后院子。这个都算不上别墅,其实有点类似国内的农民自建房,只是更有规划,坏境好。美国人大多数住在这样的house里。

  别墅villa占地更大,坏境更好,价格当然也更贵。有钱人住的。

  今天说说洛杉矶。洛杉矶是美国第二大城市,很多人以为应该高楼林立。但是事实上,洛杉矶的高楼没有几幢,更大面积的地方是小楼。这里有很多原因。有的说是洛杉矶处于地震带,不宜建高楼;有的说美国人本来就不喜欢高楼,洛杉矶有的是地,自然都建小楼了。

  的确,洛杉矶是个巨大的城市,加上周边的区县。如果以每小时100公里速度开车的话,从东到西要一个小时,从北到南也要一个小时。估计有北京天津连起来那么大一片。

  和国内城市不同,国内城市基本上是环形结构,天安门、人民广场就是中心,以此为圆心画圆,越靠近圆心地段越好,生活越方便,人气越足;越往外越乡下。而洛杉矶更多的是块状结构。每个区定位不同,而且好区坏区交错在一起。所以具体到房价,也不能一概而论。

  有一些好区,比如好莱坞,比如比佛利,比如靠海的santa monica,房价动不动就是上百万,几百万几千万也不少见。这不在我们普通人考虑的范围内。

  美国人买房通常要比中国人玩几年,基本上等结婚有小孩后才买房。这并不是说美国人买不起房,而是他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跟中国人不一样。而是很多美国人喜欢有多少钱花多少钱,生活的质量是第一位的。我一个哥们,小年轻,在Google工作,在美国也算高薪了。前段时间忽然辞职不干了。问他什么原因,说是每天写程序无聊,反正现在手头有点积蓄了,想去欧洲玩玩,结果就这么去欧洲玩了三个月。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脑子进水了。

  回到洛杉矶的房价上,总体而言,在洛杉矶买房要比在美国的二线城市贵很多,但是选择余地同样还是大很多。如果是个年轻人,您首先可以买公寓,美国人叫condo,相当于中国的商品房。这里是洛杉矶的市中心金融区为例,一个算比较新的公寓楼售价30-40万美元,面积在70-150平米不等。对照美国人均4-5万的收入,这个价格其实算高了,但是对照中国的房价收入比,要便宜很多。

  但是美国人其实买condo的不多,这些房子大多是用来投资出租的。租户一般都是在该区域工作的年轻人。如果要成家买房,美国人一般都是买house,也就是带院子的独立小楼。

  上面说过,洛杉矶是个巨无霸,再加上有车,因此买房的选择余地会很大。这里举几个日子。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是在学校边上租房子。我们的学校靠近市中心。市中心在洛杉矶算是地理位置的市中心,但是论档次最多是中等区域。市中心白天有人在高楼里上班,晚上回家,大街上只剩下流浪汉睡觉。周边的区域也是亚非拉人民多。因此除了交通便利,没其他优势。我租的是学校附近的一个楼,几十年的房子了,外面破得很。因为靠近学校,房东专门用来放租,因此把这个楼阁成独立的12个房子,租给12个房客,每个人一个月收600美元。一个月7200美元,一年八九万。这个楼在10年前大概60万美元,06年最高的时候涨到100万美元。现在又回到60、70万的样子。就普通居民而言,很少会在这亚非拉人民聚居的区域买房,买了也是为了投资。但是售租比在这里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不过这个房东算会做生意的,一般同样大小的房子,结构没有像它这么好,最多可能只租一般的价格。

  中国人住的比较多的几个区房价可能稍微便宜一点,在40-50万这样。很多都是一层楼的房子(这个无所谓,反正足够住了)。

  而稍微好一点的房子,比如pasadena就是白人聚居的区,很多有钱的中国人就住在那里,环境要好很多,房价大概就接近了100万。

  前面说过的话hollywood, santa monica几个区,也是有同样100万左右的房子,但是面积要小很多,院子也没那么大。没办法,地段好。

  洛杉矶房子的均价现在是40万左右,那么40万以下的房子都在哪里?其实这些便宜房子都在洛杉矶很外延的地方。过去几年,美国房地产业发展,也是造城运动。但是美国不像中国,无法拆迁。因此只能在城市外沿造新城。所以洛杉矶外延乌压压一片全市房子。再往外可能就是牛场了。这些房子都很新,而且款式也差不多。但是没有人气,卖不出去。现在价格跌到20万,也没人买。因为毕竟工作不方便,虽然房子是便宜,但是每天开车来回要两个小时,实在不是什么太好的选择。

  所以有时候,有人就拿这些房子来忽悠国内的大款。希望他们去买,其实都是不好卖的。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也主要来自于这些区域。像好莱坞一带的房子,一直都是很坚挺的。

  我在洛杉矶认识了至少一百号老美。但是在洛杉矶出生、在洛杉矶上学、在洛杉矶工作,从来没有离开过洛杉矶的本地人不超过10个。可以想见,这个城市有多少外来人口。当然这还有历史原因,洛杉矶总共才100多年的历史,任何一个人往上数几代都是外地人,这点倒是和上海挺像的。

  有那么多年轻人涌进这个城市,而且都是没有家产的年轻人,他们需要买房,而房价又贵。这些年轻人到底在洛杉矶是怎么样生存的?最后能不能站稳脚跟?这个问题要分几个层次来才能讲清楚。

  首先,涌进这个城市的人五花八门。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墨西哥人和其他亚非拉底层人民。以墨西哥为例,墨西哥是一个跟中国一个水平线的老大难。是个墨西哥人都想来美国。好在墨西哥跟美国有着漫长的边境下,因此挖地道也好,翻墙也好,能来的都来的,而且拖家带口的来了。美国有500万非法移民,绝大多数都是老墨。而洛杉矶是离墨西哥最近的城市之一,因此很多老墨都在这里安营扎寨了。墨西哥人吃苦耐劳,几乎所有脏活累活全是他们包了。以前我们嘲笑中国的留学生,在美国穷死了只好去餐馆刷盘子。这个其实都是以前的事情了。现在不少中餐馆的厨房里是老墨在打杂,宫保鸡丁做的很地道。而且还会用中文说你好,谢谢,发音还很地道。

  总之,老墨对生活要求不高,只要有分工作就满足了。到时候再翻墙爬地道回家盖房子娶老婆去。因此除了少数混得好的,以老墨为代表的亚非拉人民很少在洛杉矶买房的能力。

  这里插一句,美国政府对这500万非法移民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美国也不能没有他们。把他们都赶走了,谁来干脏活累活。更何况他们的工钱都很低,老板们愿意用他们,只是表面上装傻。

  所以在洛杉矶,你去沃尔玛,工作人员清一色的老墨老黑。只有在堪萨斯城,沃尔玛才是白人当服务员。

  那么白人在洛杉矶干啥?很简单,不干脏活累活就当白领了,而且很多都是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毕竟这是洛杉矶,这是好莱坞。很多白人就是冲这这个跑到洛杉矶来了。

  我的不少白人朋友,都是干点跟艺术相关的工作。有写小说的、有写剧本的、也有当演员的、弹吉他的、唱歌的、搞摄影的。如果是个中国人,你20出点头喜欢这个还算正常,如果到了30岁,还在搞这些,而且没搞出什么名堂来,那就早点洗洗睡好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能成为阿汤哥的。但是美国人似乎比中国人更执着。30多岁了,40多岁了,没买房子,却依然在搞这些的还是大有人在。这是一个群体,类似于我们的北漂一族,没房。

  另外一个群体则在美国有更大的代表性。他们都处于30岁左右的年纪,还没有小孩。哪里找到好工作就去哪。洛杉矶有工作就来洛杉矶,呆了几年,在芝加哥有更好的工作了,就去芝加哥。以前看过《时代》上的一篇文章,把这群人叫做Odyssey,就是希腊史诗中的《奥德赛》,到处晃荡的意思。这个在美国有很大的普遍性,不属于洛杉矶专用的现象。这些人也不一定会在洛杉矶买房子。

  这里可以看出美国人在买房上和中国人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他们觉得阅历、生活比房子更重要。

  当然也有一些人,30岁左右,结婚了,那就会考虑在洛杉矶稳定下来买房子。如果夫妻俩有10万一年的收入,那么买个50-100万的房子,压力还是有,万一失业了怎么办?美国公司说裁员就裁员。但是比起在北京上海同样10万人民币的收入,现在基本上都是200万以上的房子,压力要小得很多。

  洛杉矶另外一部分买房的新生力量就是亚非拉国家的大款。尤其以亚洲为代表,日本人、香港人、台湾人、韩国人,这几年的中国人。在国去的100年里,这些地方的大款都有往美国跑的传统(日本、韩国后来自己发达了,有回流的趋势)。现在尤其是是中国人,国内赚了钱,可能赚得也是有风险。想想还是全家来美国比较安全,因此就来这里买房。而且都是现金一次性付清。美国人都觉得你是款爷。据说洛杉矶还有一个二奶村,就是中国大款和贪官的美国基地。不过只是据说而已,我没有实地考察验证过。洛杉矶还有个最大的华人超市,就是陈水扁的儿子开的。

  说到这里,你可以已经看出一个问题。美国白人其实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论人口,黑人墨西哥人也不怎么读书,20岁左右都可以成家生小孩了,一生就是一大窝。论有钱,白人有不少有钱人,但是亚非拉同样有,现在都来买他们的地了。而白人的中间力量,学历相对都偏高,结婚也偏晚,小孩也生得少了。因此白人人口在美国的比重在急剧下降。据预测,到了2050年,墨西哥人将取代白人成为美国的第一大人群。

  我们的一些奸商会说:看,美国的年轻人照样也是没有房子。你一个中国的小年轻,毕业没几年就像结婚娶老婆,买个100平米的房子。你怎么不学学美国人租房子结婚?房子是给富人造的。

  这话其实逻辑错误。美国很多年轻人的确是没有房子。但是他们没有房子不是因为买不起房子,而是因为他们不想买房子。如果他们存心想买,按照我上面说的如果夫妻俩有10万一年的薪水,这个是平均水平,80%的美国人收入在这个范围内,按照这个收入要在洛杉矶买个50-100万的房子,是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而我们在北京上海,夫妻俩的收入也算10万人民币,现在基本上都是200万以上了,压力不是大一点点。

  洛杉矶的房价只是高,而北京上海的房价已经是离谱了。所以我说,中国的房价不仅仅是房价的问题,而是危机到整一代人和整个国家未来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房价高,高的离谱,让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希望自然会厌恶工作打发生活,哪里会有进步?

  而对于美国人而言,房价和生活基本上体现了良性循环。你只要好好工作,即便在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还是能够买得起房子,生活是有未来的。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房子的压力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所以每个人才会有心思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干好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这样社会才会有进步。

  尽管洛杉矶的房价对于中国人的收入和房价比而言已经算低了,但是美国人还是觉得高。有数据显示,在过去的5年,洛杉矶人口减少4%。为什么,房价贵,生活成本高,人就跑路了呀!

  这里就涉及一个经济结构、人口流动和房价之间的问题。下面说说这个问题。

  我前面多次说到,美国是个大企业主导的地方。企业在哪里落户,哪里就有工作机会,人就往哪里涌。企业一关门,这个城市的人也就如鸟兽散。美国五大湖区原来是制造业的基地,现在制造业都搬到亚非拉国家了,五大湖区的城市很快就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兴地带,主要是西海岸的加州,还有德州和北卡地区。

  再往深了说,美国为什么会强大?就是因为这些大企业的存在。他们才是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以先进的技术作为引擎,主导这个国家的资源配置、人口流动,这才是美国强大的关键。

  这里还是以加州为例。加州的发家也就是几十年的事情。主要有这么几个因素。第一个,地理优势,面向太平洋,面向亚太国家。第二,气候好,一年四年阳光明媚。第三是产业群,洛杉矶所在南加主要是媒体、娱乐、旅游业,北加主要是IT。正如制造业成就了五大湖区,这些产业也使加州在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过去的40年,加州的人口几乎增加了一倍。但是最近十年,增幅都在下降。甚至出现了像洛杉矶这样人口下降的城市。

  这就是很多城市发展到一定时候出现的瓶颈问题:人口增加,资源有限,所以生活成本就高,自然就逼着人往外走。美国人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在最初城市规划的时候,采取的都是分散的模式。这个正好与中国形成反差,在中国,北京是首都,政府部门都在北京,国字号的企业都在北京,最好的大学都云集在北京,最好的医疗机构都在北京。人为地配置这些资源自然会导致人口向这些城市流动,去占有、分享资源。

  而在美国,恰恰相反。华盛顿是首府,除了首府什么都不是。美国甚至把很多事务性的行政机构放在华盛顿以外的地方。(如美国人每年要报税,处理居民税务的机构就不在华盛顿。更别提企业和高校了。具体到每个州也是如此,以加州为例,加州两大城市,旧金山和洛杉矶。但是你知道加州的首府在哪里?在Sacramento,没几个人知道吧,阿诺就是在那个小地方办公的。加州10所州立大学,除了洛杉矶分校在洛杉矶,其他都是在小城镇。(我之前还做过一个统计,美国前20名的大学,分布在大约15个州里,纽约只分到一个哥伦比亚大学)。这样其实已经最大程度地把公共资源分散了。

  但是还是不够,还是无法阻挡人源源不断地往旧金山、洛杉矶涌。怎么办?美国就采取了城市群带的模式。在北加州,从旧金山到San Jose,就是所谓的硅谷,这条线上云集了很多小镇,非常像上海到杭州这样一段路,但是资源不是集中在两个点上,而是均匀地分布在这条线上,这就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有时候我们嘲笑美国的一个城市,只有区区几十万人,也好意思叫城市。而实际上,他是把我们的一个城市稀释成若干个城市。每个城市自成系统,但是又不远。

  所以我们想,在上海到杭州这条线上,如果上海只作为一个金融中心,把上海的IT业迁到嘉兴,把上海的高校分散在这条线上的不同县区,上海还会怎么拥挤吗?房价还会怎么高么?显然不会。

  所以说,中国出现目前这种情况,原因在于还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而是在政府完全控制下的资源配置。从浦的开放到今天的迪斯尼,那个不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做出的决定?这就造成了资源浪费的地方大大量浪费,资源稀缺的地方极其稀缺。所以哪一种制度先进,一目了然

  再回到硅谷,就是旧金山到San Jose的这条线上房子也不便宜,因为那些IT企业都是动不动就是给10万的年薪,购买力在那里;100万以上的房子比比皆是。但是这并不是说没有便宜的房子。前段时间我去Mountain View,就是Google总部所在的地方。其实也是小镇,但是我一个朋友买的是一个公寓楼,3室一厅,大概100平米,只要40万美金。夫妻俩都是美国的博士毕业,都在IT企业工作,两人收入一年大概18万。你说生活有什么压力?过个几年有钱了再去换个100万的独立房,养两头狗。这就是你有了付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社会给你的回报,让你享受好的生活。你看中国的博士,都挤破了头去考公务员。这就叫脑体倒挂。

  而南加州一带,跟硅谷清一色的高科技比起来就有点鱼目混杂了。从santa babara(jackson豪宅所在地)到洛杉矶再到san diego沿着太平洋这一条线基本上也串上了。这里的房价有高的,几百万,几千万,但是便宜的也有10几万。最近几年,因为互联网的发达,很多人在家里就可以办公,尤其那帮搞艺术的,很多都是个体户,洛杉矶房价太高,就迁到周边的小镇上来,同时又不会远离城市。一些新兴的小镇就在周边开始兴起了。

  前面已经说了不少城市,大家也看出来了,美国的很多城市不像中国那样是集中式,而是小城市的集群为主。洛杉矶号称美国第二大城市,但是真正叫洛杉矶的其实是很小的一小部分。另外周边还有将近100个类似中国的区县(比如比佛利、好莱坞都是区)各自为政。这些区县都是紧密地挨在一起,构成了巨无霸的广义洛杉矶。因此生活的半径也被扩大了,开个30公里的车去买个菜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看到有同学回帖说美国的城市布局跟中国不同,因此房价也没有可比性。是否有可比性,该如何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继续探讨。但是我今天要说说纽约。纽约跟中国的城市就比较像了。

  纽约市由五个区组成,最核心的区是曼哈顿。曼哈顿长什么样呢?它其实是一个狭长的半岛,类似于上海的崇明岛。只是这个崇明岛靠长江里面的一端是连着陆地的。岛的两侧两条河(你叫它海湾也行),东面的那条和隔着纽约的另外的几个区,西面的那条河则是纽约和新泽西州的分界线。

  曼哈顿59万平方公里(想当于北京二环内)的面积上,住着163万人。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概念?我们用北京做比较,北京中心的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四区总面积大约90平方公里,人口227万。两者相比较,人口密度差不多。

  如果再往大了比,整个纽约5个区790平方公里(北京五环内750平方公里,两者相当),人口827万。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们还是拿北京来比,北京的东城、西城、崇文区、宣武区,再加上朝阳、石景山、海淀、丰台,这八区的人口大约也是在800多万。考虑到外来人口,我们假设这八区的人居住在五环以内,那么密度也是跟纽约差不多。

  所以现在有了一个基本概念,北京二环内,曼哈顿;北京五环内,整个纽约市。当然你一定要说这样比不科学,那我也没办法。

  曼哈顿岛上基本上都是高楼了。而且有些楼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毕竟这里的美帝国的老巢。很多楼也显得十分陈旧。好在美国人注重维护,内部的装修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外面破点,里面住着还是很舒适的。你看看《老友记》就有大致的感觉了。

  当然,曼哈顿岛上也有崭新的漂亮的高层商品房,不过都是豪宅了。以前台湾新闻说连战在曼哈顿豪宅,就是那种豪宅。

  曼哈顿的房价自然也不会便宜了。一般2室2厅100平米多一点(使用面积)至少都是100万美元了,折算面积的话1万美一平米金起,高不封顶。

  有没有便宜的,也有。就是面积小一点。类似于那种单身公寓,一个卧室的,价格也是1万美金一平米,总价50万也能买到。

  当然,美国有物业税,这个问题以后会具体谈。这里先说个大概,如果你在曼哈顿有一个100几万的房子,一个月大概要交1000块钱。这只是一个大概数,根据房子的不同而不同。

  这个是曼哈顿大致房价。再提醒一下,曼哈顿,北京二环内。

  那么曼哈顿居民的收入多少?美国官方数据说,曼哈顿人均收入10万一年,号称美国首富区。我前面说了,在美国大部分地区,10万一年算高薪了,微软,Google给工程师才这个价。但是注意,曼哈顿因为富人太有钱了,因此普通居民也就“被平均”了,其实在曼哈顿,3-5万也是普通人的工资。很多行业,比如新闻、比如广告、甚至于金融行业底层非核心的岗位,也就是3-5万的收入。要在曼哈顿买房,压力在美国毫无疑问是最大的。更何况,曼哈顿的消费要比美国其他地方稍微高一些。

  当然,普通人即便在曼哈顿上班,也不会在曼哈顿买房。房价贵是一方面,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多高楼挤在一起生活太压力。所以很多人跑到岛外的其它区或者是新泽西去买房。

  100万美元的房子,在曼哈顿,也就是在相当于北京二环内的地段。对收入5万一年的普通美国人来说,已经是贵到天上去了。除了价格以外,也可以从上面的图片看到,整个曼哈顿乌压压一片全市高楼,住宅也是以高层为主,住得都很压抑。当然也有楼层、景观好的房子,不过价钱也就高了。

  于是很多人就把目光投向了岛外纽约的另外几个区,以及另一边的新泽西。在这些区域选择就多了,范围也大了,有公寓楼,也独立房子;但是坏境参差不齐了,比如纽约的皇后区就相对差一点。但是有一点就是肯定的,就是出了曼哈顿,房价会立即便宜很多。同样档次的公寓楼在曼哈顿要100万,隔了一条河的布鲁克林价格可以差一半,50-60万就能拿下。如果还是觉得贵,你可以去皇后区,价格还可以便宜一二十万。同时纽约的地铁十分发达,上下班也十分方便。

  所以我们这里可以分析一下,纽约跟北京比,面积、人口都差不多。纽约还是给普通老百姓选择的余地,曼哈顿的豪宅你尽管去贵,但是我还是能够用相当于10年薪水的价格在合理地段的买到100平米的房子。而在北京,就是普通居民也有5万人民币的年收入,现在想花50万买个100平米的房子基本上快到天津了吧。

  这里就要说到房子的产权问题。独立的房子产权是没有疑问的,你买了这个房子,地皮就是你的了,以后是你儿子和孙子的。但是对于曼哈顿公寓而言,这个产权该怎么算?美国的做法简单的说可以用概括成“集体拥有”。整一个楼假如有100个住户,大家集体拥有这个楼,相当于一个公司拥有100个股东。如果哪一天你把这个房子卖了,就相当于把股份给转让了。这种“集体拥有”有许多具体的形式和规则,比如有些规定只能自主,不能出租;有些甚至连谁能不能买这个房子都要审核过。

  总的来说,这种“集体拥有”模式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避免你单打独斗,因为我们每一个个体总是弱势的,但是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住房公司”,无论是在政府还是开发商面前都是平等的法律主体。没有强势弱势之分。正式因为这样,左右房地场的几个力量能够得到平衡,住房价格也能够得到稳定。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这种模式就决定了房子一旦建了起来,就几乎不能动了。因为要拆整个楼的话,股东大会内部首先应该会有不同的意见。民主就是七嘴八舌,最后导致效率低下。所以曼哈顿的这些楼,几十年前就在那里了,现在还是那样。再怎么维护毕竟也是几十年的老楼了。所以中国人一到那里,就会感觉纽约怎么那么脏、那么旧。

  所以中国的房子涨得离谱,就是各方力量明显的一边倒。购房住以及房产拥有者处于一个弱势的群体,根本没有力量参与市场博弈。所以政府(用于土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开发商)和开发商的权力不受制约,因此可以大力猛干,中国的每个城市在过去的十年都焕然一新,但是整个市场也随之变的畸形了。

  纽约的生活

  前面讲了纽约,大家有了直观的印象,曼哈顿相当于北京二环内,整个纽约市五个区相当于北京五环内,人口数量也是差不多。

  不过,这还不是全部。我们通常讲纽约大都会区除了整个纽约市,还包括纽约州(纽约市是纽约州的一部分,类似于吉林市是吉林省的一部分,有点搞)的其它几个县以及相邻的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一部分,其中新泽西和曼哈顿只隔了一条河。这些地区构成了整个纽约大都会,面积大约10000平方公里,人口1600万。

  我又要和北京做对比了,因为北京的常驻人口差不多也在1600万(户籍人口1200)万,而北京整个市面积则要大得多,达16000平方公里。考虑北京西北面有大片的山区,我们删去1/3,那么北京无论面积还是人口都于整个纽约大都会地区十分接近。

  之所以这样多次反复拿北京跟纽约做比较,主要是希望大家对纽约的居住环境和居民购房的选择范围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纽约大都会区有1600万人口。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因为美国人口只有3亿,也就是说纽约大都会区的人口占到整个美国的5%还多。20个美国人就有一个生活在这个地区。而北京的人口占全国的1.2%,就算北京上海合并,也只占2.5%的样子。

  所以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前面你不是说美国都是小城市的集群吗?公共资源都是分散的,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往纽约跑。

  这个其实是不矛盾的,因为发展的过程总是先出现问题再有解决方案的。纵观美国的历史,当初欧洲人在美洲登陆建国的时候,主要是现在美国东北的一小片地,资源有限,纽约市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尽管美国后来有西进运动,人们往中西部走,但是还是无法改变纽约大都会区多年累计的城市结构和已经在美国社会中形成的功能地位。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常说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因此不可避免地散发着各种物欲的诱惑,尤其是对年轻人。大家看《欲望都市》,女人花一个月的工资买一双鞋子。为什么?满足自己的欲望呗。只是每一个人的满足点不同罢了。

  虽然说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么善于攀比,要面子,那些在中国看来名牌的衣服鞋子,比如Levis的牛仔裤,Nike的运动服和鞋子,在美国都是几十块钱的“经济适用型”产品。大部分美国人也穿这个。我们感叹美国东西怎么那么便宜啊!好像美国真的实现了共产主义。其实我们只感叹对了一半。美国不是没有贵的东西,几百几千几万美元的衣服有的是,在哪里?纽约第五大道的柜台里。

  此外,一些现代资讯服务业,比如金融、法律、媒体、广告、时尚、文化等行业,纽约的工作机会要比其它地区多。因此多少年来,美国人还是一批一批地去纽约,都希望能够咬一口这个大苹果。

  我认识在纽约工作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挣大钱的不多。因为如果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在我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工资都在3-5万水平,在纽约生活压力还是很大的。很多年轻人都是想在纽约赚点钱,然后去其他环境好的地方养老。工作赚钱不就是为了有更舒适的生活?这里美国人跟中国人的观念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年薪5万,北京五环内50万的房子死活是要拿下来的,否则对比起列祖列宗。

  思维不同只是一个原因,这里还涉及到个人迁移的社会成本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你的关系,你的资源——中国远远要比美国高,以后详细谈这个问题。

  当然你非常有钱,用钱赚钱,那么无论你多大岁数,纽约永远欢迎你。

  也有一些年轻人,看上去混的不错的,有在纽约长驻的意思。我一个美国哥们,前不久刚结婚,夫妻俩都30岁的样子。老家是靠近纽约市但是不属于纽约市一个地方,相当于怀柔、密云或者廊坊。男的哈佛毕业,女的哥伦比亚毕业。工作都有7、8个年头。男的刚毕业的时候进了摩根斯坦利,底层,很累,而且钱也不多,投行也不是所有人一进去就高薪,底层的工资都是“被平均”的了。第二年就跳槽到了一个小的对冲基金公司,现在大概一年10万出头的样子。女的在一个公司做市场,现在一年5-6万的样子。两人加一起16-17万,到手大概1万一个月。

  这个还是在80%中产阶级的收入范围内,只是位于80%人群的顶端。现在结婚了,照例说收入不错;但是他们还是租房。在曼哈顿花2000块一个月租的公寓,当然是很不错的房子了,就在中央公园的边上。美国人的思维就是这样,无论如何,生活质量应该要保证。

  你可能要问了,钱呢?这里跟大家算一笔账,首先两个人读书都贷款。哈佛也好,哥伦比亚也好,4年本科学费加生活费总共20万美元。如果你爹不是大款,贷个10万很正常。哈佛给家庭收入6万以下的面学费也是2004年才开始的,那哥们没赶上。所以学费贷款是一笔开支,工作后一个月八九百块,分10年慢慢还。好在哈佛毕业工作相对好找一点,人脉肯定广点。师兄都是都是当总统的,尽管他们都不认识你。

  所以你看,这里花大钱去读哈佛,其实也是进入高一级社会圈子的一个途径,给你带来可能带来某个回报或者满足,跟女人花2000美金买个包一个道理。——这是题外话。

  除去学贷、房租、这哥们工作7、8年应该有一点积蓄。照理说都结婚了可以去首付买房子了。但是人家不,他把这个钱拿出来,跟朋友合伙办了个网站,工作的同时自己创业。你说那哥伦比亚的老婆没房会跟他结婚吗?人家就是没什么抱怨,日子也照样过。

  所以还是那句话,美国年轻人不买房,不是因为买不起房,而是他们的生活模式以及对生活的态度跟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生活的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自己过得舒服最重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最重要,而很少在乎别人是怎么看的。

  这个哥们做网站未必能成功,未必能赚钱,亏本倒闭也难说。但是如果当这个社会用相当一部分的人在用心做事,就一定会有好的东西出来。

  美国的消费

  大部分的美国人月收入也就是在2、3千。有人可能会想,中国人收入在2000-3000人民币一个月的是主流,但是只够吃饭的,别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算小城市日子也是过得结结巴巴。美国人怎么看上去还是那么轻松。这就要说到美国的物价了。

  说道理之前先摆事实,以下是一些常用商品的大概价格(美元)——

  355毫升灌装可乐,一打,12灌,4元

  2升装橙汁,3-5元

  鸡蛋,12个,2元

  鸡,一只,3-5元

  烤鸡,一只,5-8元

  猪肉,一斤,2-3元

  牛肉,一斤,2-4元

  gala小苹果,一斤,1元

  香蕉,一斤,8毛

  葡萄,一斤,1-2元

  (蔬菜水果价格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但是总体波动不会很大)

  卷心菜,一斤,3-5毛

  土豆,一大袋,10斤,2-3元

  黄瓜,1根,0.5-1元

  食用油,1升,4-6元

  西红柿,1斤,1-2元

  曲奇饼干,一包,2-3元

  小蛋糕、面包,一个基本在一块以下

  20厘米直径的Cheese蛋糕,3-5块

  万宝路香烟,3-5元一包

  啤酒,(这里的瓶酒都是国内酒吧那种小瓶装的)一瓶1-2元

  同样的啤酒,corona等大众牌子,酒吧价格5-6元

  星巴克咖啡2-4元一杯

  固定电话+无线网络,40元一个月(不打电话,都用手机)

  手机,40-50元一个月,基本上无限打。如果用family plan,就是一家三口一起开三个号,一个人付款,大概每个人30元,基本上也是无限打。

  煤气(热水+做饭,3人用),10-20块一个月(冬季靠近20元)

  电费(电费跟垃圾清理、扫街费用一张单子,电费占其中一半),90元一个月。

  (以上两项可能因地区和家庭不同而不同)

  高露洁牙膏,2-3元

  海飞丝洗发水,750毫升装,6-7元

  毛巾,5-7元

  保鲜膜、锡箔纸(都是一大卷,懒得看尺寸)各为2-3元

  笔记本电脑,500-1000

  500张打印纸,5-6元

  圆珠笔,10根,1-2元

  一般办公桌/电脑桌,100-300

  Levis牛仔裤 40-60元为主流

  GAP T恤,15-30主流

  GAP 外套,30-60主流

  Guess,CK的衬衫,裤子,60-120主流

  Nike,Adidas鞋子、运动服、40-80主流(双/件)

  Converse帆布鞋,50左右

  Polo羊毛衫,30-60主流

  Armani男士夹克,100-300;西装价格范围可能还很大,400-2000都是正常范围,打折的时候我买过500一套,还是Made in Italy的

  Coach的背包,200-400主流

  UGG的棉鞋,120(不久前刚买过)

  衣服裤子你如果不计较牌子,就去沃尔玛等大商场,女孩子夏天穿花哨的无袖小衣服,都在10-20的样子。

  肯德基/麦当劳套餐(汉堡+薯条+可乐)5-8元

  一般的餐厅,10-20元。(美国都是一人一大盘,你点个鸡,就是鸡肉,边上弄点蔬菜、土豆、沙拉什么的)。普通的餐厅往10元的靠,环境好一点的餐厅,往20元靠。

  上面列出的那么多,有些东西的价格可能会因为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不同。另外美国有消费税,大概为8%-10%,每个州不一样。买100块的东西要付108元。吃饭要给小费,一般是税后10-20%。

  总体就美国人月入2000-3000而言,日子还是过得去,你拿100元钱去超市,能够买上一个一推车的东西。过年过节去买衣服,你拿1000元钱也可以买不少。

  所以我们说,美国的经济增长靠什么?主要就是内需。你去买菜吃饭买衣服,除了个别商品,基本上很少会有“这东西太贵,我买不起”的念头。美国人2000-3000元的收入都是在源源不断地花出去的。

  这个现象的背后要问的是,为什么美国的物价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第一个,毫无疑问,是Made in China。我举个例子,上个星期我去宜家,看到衣架,是木制的,很厚重,很精细的那种。一捆八个,你猜多少钱?八个总共3块多美元,4美元不到。换算成人民币大概3元一个。毫无疑问,肯定是中国来的,一看,果然。3块人民币钱一个的木制衣架,刨去运费和宜家的利润,中国的出厂价可能就只有一元人民币。厂家的利润只有几毛、甚至几分。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甚至称不上制造业,只能称加工业——的现状。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原料为美国(西方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廉价产品,但是即便几毛钱美金一个的衣架,宜家沾了利润大头,估计还是100%以上的暴利,何乐而不为?

  这个问题已经无数人讨论过了,但是说来说去,都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相当于商家之间的买卖。一个叫美国的公司为什么能够把价格压得那么底,关键在于他们所需的绝大多数商品是买方市场。除了中国,还有很多亚非拉国家能够生产这些产品。中国要是提价,美国公司自然会向更便宜的印度公司下单。在美国,中国产品是多,但也不是全部,亚非拉各个国家的便宜产品都能看到。

  而美国卖到中国来的东西却往往是卖方市场,电脑、汽车、飞机,还有好莱坞的大片和美国教授的讲座。你爱买不买,就这一家。因为只有美国有这个技术,能够生产这些产品,因此价格就随便人家叫。这个还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我们没有这种技术,没有对于这种技术的知识,因此很少有能力去评判、去鉴别这种产品的好坏。即便被人家狠宰了一把,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工程设备引进的过程中不要太多。于是长期以来,我们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只要是美国的就好东西。即便感觉那里不好,也只好闷声不响,生怕被人嘲笑。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很多人来美国,包括做生意的,或者读书的学生,做访问学者的大学老师。他们或多或少带有这种心理。其实接待他们的美国公司或者美国大学很多都是很平常的,有些甚至都是三流公司和三流大学。但是中国人在心理上就把自己定位定得比美国人矮,这是我们这个国家长期积累下来的心态。

  这种心理归根结底就是技术,没有技术没有鉴别技术的知识就没有底气。而这种知识获取的途径就是开放,国家应该让中国人通过各种突进了解美国是怎么样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这样才能让民众知道自己的处境,有了对比才会有理性地思考和处事。而不是天天在电视里报道西方国家今天总统下台,明天首相被炒。

  关于技术,我还想再说一些。其实亚洲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太小,没什么可比性)——的崛起都是走了和中国一样的道理。先是货币贬值,然后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吸引外资,代工国外产品的同时发展升级自己的科技产业,所以到后来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产业迅速发展起来,韩国、台湾差了点,但是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技术品牌。

  中国也是一样,改革开放初期,美金和人民币的汇率大约在1:2,然后人民币快速贬值,外企就进来了。现在30年过去了,中国成绩是有一点,海尔、联想是进入美国了,但是都是美国市场的边缘品牌。中国是大国,至少向日本看起,但是我们跟日本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日本不仅把产品打入美国,更重要的把文化也打入美国。日本的动漫、游戏、一些小工艺品在美国非常有市场,美国人热衷于寿司的程度远远高于中餐。很多日本餐厅都是高档的。前段时间一老美跟我说他去吃寿司,一个人800美元。没错,一个人800美元。就在一个小包厢里,师傅专门为你们几个人做。我没去,太贵吃不起。但是几个老美就屁颠屁颠地去吃了。而在美国的中餐馆好的屈指可数,而且基本上都是中国客。二战把日本打的遍体鳞伤,但是日本战后差不多也是通过三十年的时间就把丰田车倾销到美国了。

  说到技术的同时不得不说知识产权。中国的广电总局最近把BT关了。骂的人多,但是我还是支持的——当然,如何让人们看到便宜的电影,整个产业应该如何构建是另外一个问题。

  中国没有创新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甚至根本没有实质性的保护措施。人性总是贪婪的,免费的东西永远都是好的。这也是在中国盗版、山寨横行的原因,而且我们还沾沾自喜。但是长期下去,这将祸害无穷。

  中国现在有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我辛辛苦苦搞出来的东西,很快就被人家克隆去了,这样我就赚不到钱。所以为什么还要搞创新?直接抄人家不就完了,钱来的快。大家都抄来抄去,抄到最后,都抄美国的。微软在中国是赚不到钱,但是同时也彻底把中国的操作系统产业踩在了脚底下。中国沾到什么便宜没?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有些行业,已经被某个公司或者某几个公司垄断了,你就很难再正面竞争。所以尤其要在一些新兴的科技领域抢占先机。如果所有的技术行业最后都跟操作系统一样,那就相当于整个国家被美国踩在了脚底下。

  除了技术,很多人觉得还有品牌问题。同样的Nike球鞋,为什么中国卖的比美国还贵?但是我觉得与其说品牌问题还不如说是市场准入机遇问题。Nike在美国最多是中档品牌,所以它在美国卖的是中档品牌的价格。到了中国如何定位呢?Nike发现它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球鞋都是一个样的。于是就把自己定位为高端产品,所以就卖高端产品的价格。而中国人(包括很多亚洲人)都有只要是美国的就是好的心态,也就会去捧这个高价格。

  所以说跟品牌经营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是美国的产品,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心理的,都可以在中国卖个好价钱。原因就在于美国的市场和产业比中国成熟了好多年,中国一旦有新的市场培育出来,他们就占尽了先机。这个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否则怎么叫老牌帝国?所以中国能够胜出的,还是在于一些新兴产业,归根结底还是创新。

  这段主要说了美国靠科技占取其他国家的廉价资源,因此美国人能够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外国产品。但是有些东西,比如你去餐厅里吃饭,吃的是美国的种出来的白菜,美国养出来的猪,给你服务的是美国的服务员,为什么还是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这个问题下段再说。

  美国物价相对便宜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完全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整个美国的市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有时候会抱怨,中国超市里的白菜都要2块钱一斤。然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物价太贵了。这个其实是片面的。你去中国一些相对闭塞的县城,农村,你会发现那里的白菜依旧是几毛钱一斤。为什么会差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市场化是局部的。所以会出现像广西的香蕉滞销喂鱼的情形。

  城市里面的商品可能都几乎市场化了。但是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他们的很多产品基本上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封闭市场中间流动。全国的市场没有融为一体,所以好处就是当地人可以买到便宜的白菜。弊端就是种菜的不能把菜卖出去,赚不到大钱。

  市场化涉及到产业化,只有大量的生产才能产生效益。但是这里有一个流通环节的费用。简单地讲,一个是能不能运出去,运费多少钱?另一个就是中间倒卖了几次到最终消费者手里。美国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第一,就是运输成本问题,美国的高速公路十分发达。而且几乎没有收费站(我在美国开车走了很多地方,只碰到过一个收费站,是从密苏里州去堪萨斯州的路上,单向收了2.5美元,收费员是头发花白的老太太,站在风口,十分寒酸的样子)。再一个就是油费相对便宜。目前美国87号油是2.2-3美元一加仑(每个州、每个加油站价格都不一样,而且每天的价格根据原油价格在变)。一加仑=3.75升,所以一升大概0.7美元,5元人民币不到。我查了一下资料,美国的87号油相当于国内97号油,价格对比一下的话,确实比国内便宜。

  第二,沃尔玛、Target等几个大零售商基本上垄断了美国的零售业。很多商品基本上从厂家直接进入货架。因此基本没有中间商。

  这样的好处就是尽量减少了流通环节的费用,使商品相对便宜。但是任何事情都不十全十美的。既然生产和销售都是工业化流水线型的,必然会导致产品的模式化。

  所以你去看美国人,吃来吃去就是汉堡匹萨,零食都是薯片巧克力。在吃的方面,远远没有中国人来得丰富。这是无法避免的。中国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种风味小吃;中国的家庭,似乎都有一个女人整天在忙吃的。但是这些煎炒烹炸的东西没有办法做大规模化生产。无法规模化的东西,必然会导致价格高。所以生煎在美国能够卖到一块多美元一个。美国人也会在家里自己做菜,但是做来做去还是萨拉、匹萨,因为超市里的原料也就只有这些。

  同样还有蔬菜水果。美国的蔬菜水果相对要比鸡肉猪肉贵,因为蔬菜水果一个有季节性,无法按需大规模生产;再一个就是有保鲜期。所以美国的沃尔玛很少卖蔬菜水果,原因就在于无法实现全国物流调配。蔬菜水果一般都在一些地方性的超市卖。而且美国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有farmer’s market。就像中国的赶集,都是定期定点的,农民拉着新鲜的蔬菜水果到市中心来卖,很受美国人欢迎。新鲜而且品种多,当然价格也比超市里面的高。这些农民就是看到了大型零售商做不到的市场。

  这是吃。穿也是如此,高度雷同化,美国人不是喜欢Nike鞋,而是因为他们能够选择的鞋子品牌就只有这么几个。能不能搞点与众不同的?有,不过小众的要么是地摊货,要么是高档货,高档的价格就贵很多了。

  所以从吃穿来说,美国人其实没什么个性,大家吃的、穿的几乎都一样。有一次在地铁上,冬天,看到8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子,7个穿着一模一样的UGG靴子。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工业化流水线大规模生产成就了美国的消费心理,通俗地讲,就是随便、吃穿不讲究。

  这个是流通领域,在生产领域上,能转移的都转移到亚非拉国家去了。而不能转移的基本上都涉及农产品。

  美国政府对农产品补贴很大,主要集中在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产品上,使得这些产品不但能够满足国内市场,而且还倾销到世界各地。同时这些农产品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直接带动一些工业产品成本的下降。此外,农业靠天,什么时候下个暴雨、刮个台风,就把庄稼给淹了,所以制度上的保障十分重要。美国的农业保险也是十分完善。

  再次就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主要存在耕地产权问题。我们的联产责任承包制其实还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但是国家现在的顾虑在于如果农业大规模产业化,就会造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以只有在逐步的城镇化转移大量农村人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农业的产业化。这个思路是很明显的。所以说,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三农问题。

  美国的税

  美国人认为美国税很重,这也是美国人骂美国政府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美国个人一般要交多少税呢?这实在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有一个返税制度。老百姓每年都要报税,向政府说明自己一年收入多少,该交多少税,已经交了多少税,然后政府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返回一部分税款。

  美国的法律是一个冗长的体系。就拿个人所得税这一块为例,政府一开始制定一个法律,规定收入的百分之几应该交税。结果张三说,我收入是跟邻居王五一样,但是王五一个人生活,我有一家5口人要养,我花得比王五多,你要我跟王五交一样的税,显然是不合理的。想想是有道理的,好,议会开会,讨论半天,制定一个法案,规定家里有小孩的返税一部分。过了20年,王五发现不对了。因为张三家的小孩长大成人了赚钱了,自己小孩倒是到处要花钱,负担明显比张三重了。怎么办,议会再出一个法案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长期下来,考虑到个人和家庭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冗长的法律体系。到底要交多少税,能够返回多少税,普通人一般都搞不清。如果你都搞清了,你就是专家了。所以一般人报税,都是去找专门的会计师。他们熟悉法律,几分钟就帮你搞定,而且还会想方设法帮你多返税。所以会计师收入为什么高,还是那个工资法则,有技术含量的活,别人做不了,收入在美国自然会高出一截。一个客户十几分钟搞定,收你几十甚至上百元。在每年的报税季节能够狠狠赚一笔。

  就个人所得税这一块而言,一般3-5万年薪的人1/3-1/4都要交税(具体包括联邦税、州税等不同种类)。收入越高,个税越高。

  在返税的环节,总体而言就是家庭负担越重(供房、有小孩),返税越多,有的甚至能够全部返回。而刚毕业的没家产的单身小青年,负税最重。

  除了个人所得税,美国还有一个消费税。你买任何东西,都要交消费税,每个州税率都不相同。比如拉斯维加斯所在的沙漠地带的内达华州的消费税在7%左右,好像是美国最低,你买100块的东西要付107块钱。而隔壁的加州则为10%,得付110元。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州都调高了消费税,调高1个百分点政府消费税的收入就能增加10%还多,这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目。当然,每调高一次,美国老百姓就骂一次,毕竟是在你身上拔羊毛。

  除了这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个人赋税还有一块大头就是物业税。物业税也是根据地区和具体住房条件不同而不同。同样有冗长的法律对住房的用途和档次就行分类,不同州的税率不一样,豪宅物业税会高,一般的住宅大概在1-2%左右的水平,2007年美国全国平均物业税率为1.38%。前面提到过的,你在曼哈顿有100万的一套100平米房子,每个月大概要交1000多元的税。

  物业税能够抑制投资购房,但是还是有钱可赚的。这套曼哈顿100平米的房子如果有2-3个卧室,一个月能够租2000-4000元。一个月还赚1000-3000的样子,取中间数2000元,租售比和北京上海100万的房子租2000元一个月相当。

  当然,曼哈顿的公寓在美国是特例。因为除了曼哈顿,美国人主要都是独立房,价格也便宜。一套50万的房子,每个月大概交500-1000元的物业税。而租金的话就看地段了。前面谈到过,如果在洛杉矶有这样一栋楼,全部用来放租的话,隔个4-5个房间是没有问题,一个月能收2000-4000元的样子。当然,也是不好赚钱的,要具体看买卖了。

  总体而言,一套普通房子的物业税肯定是要比租同样房子的租金来得低很多,否则买房就毫无意义了。

  美国的税是重的。算上企业的税转嫁到个人头上的那部分在内,美国人收入的几乎一半是用来交了各种税费。羊毛都是出在羊身上,美国的高福利都是建立在赋税上面。最简单的例子,你孩子读书的费用,你的养老金都是来自你交给国家的钱上。但是国家还是通过冗长的法律体系来尽量保证每个纳税人的纳税和回报成比例。

  美国的教育

  美国的中小学阶段,都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当然也有私立中小学,质量也不错,不过一年可能要好几万学费,除非特别有钱的,一般人不会考虑。

  公立学校按学区招生,所以美国人为了小孩的教育,也买学区房。中国的一些大城市,这里是一个高档小区,背后可能就是城中村,大家都是读一个学校。美国的小区好坏之分则更明显,你买得起这里的房子,才可能住在这个小区里。那租房子呢?好的小区基本上都在郊区,都是有钱人,不会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往往倒是市区,人多混杂的地方,才会有人把自己房子租出去。反差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旧金山所在的湾区,湾区西边硅谷一带相对而言都是好的区,房价贵。而湾区的东边,黑人多,乱了不少,即便房价便宜了不少,也很少有人愿意搬过去。

  美国虽然没有中国这样人为设立的重点高中,但是只要知道学校是在哪个区的,那个高中好那个高中不好大家都是明白的。

  前面有同学问,我的小孩要是没有户口能不能就近读书?美国没有户口这个概念,美国人看你是不是本地人就看你有没有在本地区纳税。而中小学阶段更是类似中国的义务教育,只要学校没有招满,都可以就读书。一些中国的访问学者,在这里呆一年,我看就有不少把孩子从国内接过来,没在美国交一分钱的税,隔壁的美国小学照样接收你入学。

  那么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大家为了上好的学校,都往好的小区挤,结果好的区房价被炒高?这个现象肯定是有。否则湾区两边的房价也不会差那么多。但是有两点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就是美国的教育资源比较均衡,中国的农村小学和城里的小学,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相差甚远。所以很多农村里稍微有钱的就想搬到县城,让孩子读个好学校。但是美国的中小学都是按照同一个标准建立的,无论是在设施还是在师资配备上基本没差。即便有差距,但是绝对不会中国那么大。第二,美国人更注重个性化教育。我们中国人说这个小学好,这个中学好,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它究竟是好在哪里?答案无非是英语教育很强,奥数很强,有钢琴特色班,升学率高之类。但是如果再仔细想想,我们会什么要学英语、奥数和钢琴?因为别人的孩子也在这样学,我的孩子也要这样学。但是对一般美国人而言,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发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他的个性。成绩只有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能够考上一定档次的学校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很多人认为,美国人傻,数理化都不会做。其实不是所有美国人都是这样的。这种误解应该来自早期留美的中国学生,因为早期留学生进好学校毕竟是少数,因此接触到的美国人也不是全面的。现在我们是视野慢慢宽广了,就会发现,聪明的白人大把大把的在。你去美国一些好的大学,麻省理工、斯坦福,数理化专业都是白人为主,微软、Google的技术人员也是白人为主。为什么这样,这些都是教育个性化的结果,你喜欢这个,那你就专研进去,美国排名前20-30所大学足以吸纳美国本土最好的学生。所以才会出现其它大部分美国学校的工程学院一半是中国人一半是印度人。

  而对于不喜欢数理化的美国人而言,你就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学三角函数、微积分?会加减乘除就可以了。美国GRE考试,相当于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针对所有专业的,有个数学部分,难度只有中国初中的水平。如果你是数学专业的,那么还有一个专业考试,就难了。

  这个是中国和美国教育理念最大的不同。当然,中国实在是人多,好的大学少,这是国情。所以考试一定要维持在一定的难度,否则没有区分度。

  美国的中小学不要学费。但是其它杂费还是有一些,一年大概几百块钱。上下学都有校车接送,那种黄色的大巴,美国电影里也很常见。而且小学生读书基本上没什么压力。我以前隔壁的小孩上小学一年级,每天早上10点校车接走,下午3点就送回来了。每天就看她在玩。

  美国学生高中毕业考大学,都是学生自己申请的。每个人都会申请好几所学校,同时会被好几所学校录取。不存在我们的前后志愿、批次问题。最后自己选择一个。

  申请的时候主要提交这么几个材料。一个是高中的成绩单、排名,第二个是SAT考试,相当于我们的高考。SAT在美国一年考7次,学生到了高二、高三都可以去考,只要在申请之前拿到分数就可以了。考砸了还可以把成绩取消掉重考。这两个是最主要的。美国的大学招生主要也是看分数,看排名的。某个大学如果要说我们录取新生的素质高,就拿出SAT成绩来比,或者说我们百分之多少的学生的高中成绩是排在前10%的。此外还有推荐信,你得过什么奖之类全都一起附上,这些就有一些水分了。

  美国的大学,前面已经提到过一些。最好的就是排名前20的私立学校,哈佛、麻省理工等等,相当于我们的北大清华。美国3亿人口(前面有的地方我写4亿,纠正一下),是我们的1/4,所以在比例上相当北大清华在中国扩招40倍。这个足以把全国最优秀的学生给招走了。这20所大学也是抢学生也是非常厉害的,给奖学金,而且有提前招生,北大清华自主招生估计就是跟他们学的。这些私立大学4年本科学费加生活费大概要20万美元。奖学金是有,但是不是人人都能拿到。私立学校政府不给钱,主要靠捐款和学费。我一个哥们被耶鲁录取过,但是没有一分奖学金,没办法,只好忍痛割爱。

  之后是州立大学,州立大学对本周居民便宜,一般在3000-8000美金一年,相当于我们国内大学的学费一个水平。如果是外州和外国人,学费要涨个1-2万。每个州一般都有1-2所好的州立大学,都在一个档次,所以没事也不会跑到其它州去读公立大学。

  再往下,就是社区大学,相当于我们的大专,学费更便宜,一个学分几十块钱。有些人为了省钱,先去社区大学,读个两年,然后在转到其它大学。好在绝大部分的美国学校都是允许转学分的。

  很多中国人觉得美国人独立,读书不花家里的钱。这个也不全都是这样的,完全看你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些人家里有钱,父母就会给,甚至啃老的也不少。这几年,美国人都在反思年轻人的生存能力是不是下降了,因为学历越来越高,好的工作不好找,差的工作又不想干,没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是跟父母住在一起的。

  其次是奖学金部分。但是在本科阶段,奖学金覆盖面是很少的一部分。中国人出来的大部分读读博士,那么才会有免学费加上一个月1000-2000的生活费,相当于给学校给老师打工。这是两个概念。

  所以即便是一个中上阶层的普通美国人,但是又不是那种学校抢着给你奖学金的顶尖的天才,如果要挤进前20名的私立大学的精英圈子,无论在竞争上、还是在经济上,压力其实都挺大的。

  除了奖学金,就是贷款。政府有各种低息和免息贷款。美国贷款读书也是很大一部分。

  最后还有打工。但是打工的收入是微薄的。如果在学校打工,基本上是管管图书馆之类,一个小时10块钱算多了。如果去外面,一般都去肯德基之类的,跟中国比较类似。如果肯吃苦的话,生活费是可以赚回来的。但是如果是私立大学,靠打工赚学费就别想了。

  流通的成本

  美国跟中国一样,都是大国,有很多州/省组成。美国的各个州也有各自的利益,有时候甚至会有冲突,南北战争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即便到了今天,很多州不同的立场也还是很明显,比如某个州是民主党或者共和党的铁杆支持者,多少年下来都是雷打不动。更何况美国还是个移民国家,各个种族也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诉求。

  照理说不同的利益集团都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美国却没有严重的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包括资金、物质和人才在内的各种资源能够充分自由流动。我想这应该从制度和社会两方面去分析。

  前面提到过,美国有着完善的基础交通设施,而且运营成本相对低廉。几乎每个人都有车,每年到DMV(相当我们的车管所)去登记一下,几十块钱;每两年做一次尾气排放测试,也是几十块钱。此外没有政府方面其它的费用。考驾照,也是几十块钱,无需任何强制的培训,只要觉得自己会开了就可以去考。另外就是保险,就看你自己了,一年500-1000的车险都是在正常的范围内。

  油价也相对便宜,从洛杉矶到旧金山,大概600公里的路程,略长于哈尔滨到沈阳(550公里),略短于长沙到广州(700公里)。按照现在的美国油价,开600公里左右的油费大约在50美元,折算成人民币350元。而且美国高速公里几乎没有收费站。

  飞机票也相对便宜,从东北角的纽约到西南角的洛杉矶,横跨整个美国,往返机票加上税费大约在300美元,折算成人民币2000元。

  所以即便是一个月1000-2000美元的低收入人群,出门旅游都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

  那么维持这些基础设施的的钱从哪里来?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收了你那么多的税,很大一部分用在基础设施里。虽然一辆车一年政府只收几十块,但是1亿辆车就有几十亿。而且美国的DMV(车管所)也不是什么牛逼的单位,员工平均收入也在3-5万的普通人群范围内。我所在地区的每个DMV门口挂了一快牌子,显示着DMV收费的去处,其中行政支出大概占了10%,大部分还是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中。

  航空公司也是如此,就算油费是全世界一个价,但是用的是美国的人员。所以要维持低价的飞机票价格,只有在成本上节省了。空姐大部分都是中老年妇女。除了简单喝的饮料不给其它吃的,要吃的话自己买,美国飞机上的空姐经常推着小推车问你这个要吗那个要吗,很像中国火车上的列车服务员。我碰到过几次连耳塞的不给的,要看电影自己出钱买耳塞。

  低价的费用背后就是竞争,美国有10多家主要的航空公司。政府的角色就是不让你垄断或者产生垄断联盟。竞争一上来,价格就低了。而同时,价格低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坐飞机,资源才能流动起来,社会效益就产生了。美国政府在管治一个行业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考虑两个因素:第一,行业整体是不是发展了?第二,消费者是不是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航空是这样,电信也是这样。

  除了交通成本,其它也是如此,美国银行都是全国联通,不存在异地取款手续费。手机也是全国联通,没有漫游费和长途费。这就极大地节约了资源流动的成本。

  除了这些,再一个就是人口准入制度。美国的人口基本上可以自由流动,没有我们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就业、就学、医疗等问题。但是在美国,公平也不是绝对的。就拿教育而言,一般而言好的州的州立大学就好,相对穷的州州立大学就不好。对于穷州的学生而言,你就不能跑到好的州去上州立大学,因为州立大学对外州学生的学费要高出一大截。

  中国现在也不是完全的人口管制,除了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绝大部分城市入户还是相对容易的。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人为制度壁垒的存在,所以或多或少地会被夸大很多倍。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你一个外地人,去北京发展,工作生活几年觉得不是很如意。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因素,有个人的原因,有制度的原因,但是到最后,我们往往会夸大这个制度的原因,觉得我要是北京本地人的话,肯定要混得更好。

  但是就算你在美国,你可以自由地去纽约找工作,不过想要在纽约生存下来,肯定不比外地人在北京生存下来容易,但是美国没有人为设置的壁垒,因此美国人虽然也骂政府,尤其像现在经济不景气,工作不好找,但是骂骂也就过了,不会到狠的地步。因为大家相对都是公平的,你的参照物都大体都是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你思考的时候也就会变得理性。

  这一点中国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流动不如美国人那么多,有其自身的原因。第一,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完全的自由化。因此你能够所用的资源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市场,很大一部分来自你的裙带利益群体。很多小地方,如果要找一个好的工作,进政府部门,或者大型国企,或者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可用的身边的裙带群体。这样每个地方或者每个行业系统就形成一个独立的壁垒。你能利用的就是身边的一个圈子,如果换一个城市,你就什么也没有了。因此对大部分人而言,想方设法想进入到这个堡垒当中。进不去,就骂这个社会不公平;进去了,极力维持自身利益。这其实都已经是恶性循环了。因为你一旦出了这个堡垒,也就没有归宿。所以中国人不愿意流动,因为流动的社会成本实在实在太高。

  再一个就是家庭观念。中国人还是希望能够跟父母家人住在一起。美国工业化、市场化这么多年了。孩子大了,都出门了;父母老了,就都进养老院。从出生到死亡,什么都是流水线模式化的。所以美国人也在反思,他们的养老体系是不是有问题,尤其是现在养老等社会福利占据政府开支比例越来越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时候就要重新思考人性了。

  而中国的家庭观念除了传统,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社会阶段,除了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完全打破那种小农社会的构架,小富即安的思想还是主流。除非是穷山沟沟里实在过不下去了,才会出门讨生活。而同时流动的成本又是极高,农民工过年回家,路费可能就占据你一年积蓄的很大一部分。

  所以说到最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资源要素的流动问题?中国目前有太多的壁垒,每个地区都想保护自己的利益。虽然地区或者小团体也能创造社会价值。但是从国家层面上讲,只有铲除这些壁垒,让各种社会因素自由流动,才能获得自发性的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

  绝对的公正是不存在的。全国统一招生,也不是人人都能上北大、清华;开放北京户口,也不是人人都能买的起北京的房子的。但是只有开放,才能让人回归理性,让这个社会回归理性。很多时候,我们的抱怨、愤怒、害怕都是出于无知或者不理性。我们有时候会厌恶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但是如果像大部分美国人那样能够定期去纽约这样的大城市走一下,甚至去外国度假,你可能会觉得那些地方不过如此,那些地方生活也有不好,不方便的地方。那么你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心态去对待当前的生活。而对于一些大城市的人而言,你可能一直觉得你生活在最好的地方,但是你如果去其它地方走走,你可能会发现也有不少地方的生活其实比北京、上海都要好。

  这个帖子我原来只想写房价,但是大家喜欢,我就多写写各方面的。

  有同学对我的部分数据提出质疑。我想也是正常的,因为写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凭我直观的感受和日常生活的积累,没有专门去研究搜集数据。所以你说你家楼下的白菜多少钱一斤?5毛是可能的,2元也是可能的。即便差4倍,但是也都在合理的范围内。所以还请大家多体谅。今天的题目是——

  中央和地方

  有时候看到新闻,说一个美国小年轻,才20出头,就当选为市长了。然后就得出结论说,美国的民主制度很先进。这多多少少有点断章取义的意思,至少是不全面的。一来美国市跟中国的市是两个概念,美国有些人口只有一两千的小镇都叫市,City,跟中国的村一个概念。第二,美国政府的架构和中国不一样,每级政府都会有不同的职能,而且很少有重叠。具体到最下面的市,一个市长的权力可能是非常小的,能管的事情也就那么两三样。

  我们拿电信来说。在中国,最上面的是工信部,以前叫信息产业部。然后每个省都有信息产业厅,每个市都有信息产业局,到了县级政府,还会有电信局。

  在美国,管电信的部门叫FCC,全称是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翻译成中文叫联邦通讯委员会。这个部门不光管电信,而且还管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类似于我们中宣部、广电总局、工信部、新闻出版署加起来的功能。

  这个FCC最上头有5个委员,任何一个党派不能超过3席,在决定具体问题的时候,5个投票,一人一票,都是公开的。这5个委员都由总统任命,其中有一人为主席。但是总统只有任命权,这个FCC不对总统负责,而是对国会负责。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架构之下,FCC有独立的行政权力,他们管自己叫independent government agency,即独立政府机构,不同于政府内阁部门,向总统负责。所以不管谁当总统,FCC还是能够独立行事,政策基本上都可以延续下来。

  FCC统管美国所有的相关事务。在地方政府,再也没有类似的主管机构了。所以下面的州、市都没有电信局之类,你一个州长、一个市长,也是管不了电信的。这样一比较,说美国电信口的公务员比中国少99%应该不会夸张。美国很多行业主管机构,包括金融、交通等,都是类似的建制。

  这个就是有点类似我们的“中央垂直管理”。而有些领域,比如中小学教育,管理权则完全下地方给基层地方政府,联邦政府的教育部根本不去管中小学的课程作息时间,甚至连统一的教科书的没有。

  所以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工是很明确的。谁管那一块,就管好这一块,决策权、行政权都在你手上。不会有报告一层一层递上去,要等最高领导说话,再一层一层执行下来。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架构,也是长期发展总结下来的。怎么样效率高就怎么样来。

  再回到FCC,以5个委员领衔的一个部门能不能管好那么一个全国大摊子呢?我前面讲过,美国政府在管治一个行业的时候通常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是公众是不是受到了更好的服务,选择余地是不是多?价格是不是合理?第二是整个行业是不是发展了?

  FCC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对AT&T的管制。AT&T是美国老牌电信公司。是由贝尔等人创立的。贝尔大家不陌生,就是发明电话的那个人。美国的发展就是一直遵循这条法则:技术创新孕育新型产业,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贝尔发明了电话,于是开了公司,经过若干年的扩张,几乎占据了整个美国市场。

  但是市场是利益驱动的,AT&T一家独大就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它不愿意把电话线架到山沟沟里去,因为成本高,收益少。第二,它垄断市场,价格随便叫。这个时候FCC就出来说话了。说你必须把电话线架到山沟沟里面去,第二,我要对你的价格进行限制。政府很好地修正了自由市场的弊端。

  再后来,到了1996年,AT&T更是被分拆为若干家平行的电信公司,彻底改变了美国电信业的格局。

  AT&T相当于我们的民营企业。它被政府分了会不会不服?当然会。美国很多大企业背后也有很多代言人,很多律师,所谓非营利性质的独立研究所,还有专门公关政府的说客,英文叫lobbyist,这在美国都是一个职业了。这些人都会活动起来。但是最后还是被分了。原因一是各方话语权的平衡;二是政府不是出于私利,而且依法行事。FCC这样做背后是由电信法、反垄断法作为依据,都是站得住脚的。

  结果就是作为普通美国人,40几块美元一个月的手机几乎无限打,没有长途费,没有漫游费。如果几个人一起开个,一个人一个月只要30几块就够了。

  所以美国的政府部门,没有发改委,没有五年规划。如果一定说政府有引导,那主要是给科研机构大量资助。新的技术能够带来新的产品,一个公司如果能够研发出一个好的东西,消费者认可的话,自然能够做大。然后如果发现问题的话,政府再出来规范。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必须形成一个受法律保护的全国性的自由市场。

  所以这些行业主管部门,政府基本上只起到一个监管的作用。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还有一些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行使了中国某些政府职能,比如对于行业标准的设置等等。

  除了行业主管部门,还有一些是公共服务领域的事情,比如政府要规划某个地块,建立一个公园或者图书馆之类,这必须由政府主导了。这个在美国效率就要比中国低很多了,中国领导一拍板,立马开工。美国做事讲规矩,一轮一轮的论证,直到觉得万无一失了才开工建设。芝加哥的千禧公园,从头到尾花了10年才建好。在上次芝加哥申奥的时候就被对手攻击,说你们效率太低了。所以这个确实是民主制度的一个弊端。工期拖得很长,不仅要设计好规划好,面面俱到,施工起来又要讲环境,不能扰民,不能黄沙满天,还得保证工人权益,不能夜以继日。我住的隔壁修地铁,修了四年还没修好。对比中国,哪种制度好,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美国的东西一旦建好了,却是经久耐用的。几十年、一百年都可以用下去。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资金来源问题。美国地方政府手头的钱是非常有限的,又不能像中国的地方政府那样的问银行大笔的贷。所以中国政府的官员请他们来中国,他们确实没钱,没这个预算。政府一旦缺钱,停下来变烂尾楼的情况也有。所以美国的地方政府有的其实很穷。像前段时间说加州政府要破产。因为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税收,经济差了,房子卖不动了,税收自然下降。阿诺跑到华盛顿问奥巴马要钱,奥巴马不给,因为联邦政府跟州政府各有各的收支系统,没有我给你钱的义务。阿诺只好拿公务员、中小学教师等公职人员开刀,裁员。还有就是涨州立大学的学费。因为他的权力范围内能管的也就只有这些事情。

  理性社会

  美国人信上帝。按照圣经的说法,亚当和夏娃干了坏事,才会有人的出现。所以人生下来就是带有罪恶的。这有点类似荀子“人性本恶”的说法。所以美国人犯了错、有了罪,在道德上并不是什么大事,只要去忏悔,就可以洗清罪恶,死了还是照样能够上天堂的。

  中国人信什么?我觉得是儒家思想和佛教的一种杂合体。本质上还是“人之初、性本善”,讲究修生养性,积善行德。所以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干好事,不要干坏事。你干了坏事就不是好孩子了,爸妈不要你了等等;再厉害一点的就被打一顿,接受惩罚。佛家思想也是如此,你要是干了坏事,那么就罪孽深重,要打入十八层地狱,而且还永世不得翻身。

  千百年下来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造成了两极思维。从小学生开始,我们就开始这个思维模式,这个人成绩好,那么他什么都好,思想好,品德好,三好学生,班干部。这个人成绩不好,那什么都会变得后进,父母也会你离他们远点,少跟这些差生混。

  慢慢地,就造成了人性上面的不宽容和不理性。不是革命的就是反革命。如果你脱离了这个社会的主流,那么就是叛经逆道。中国建国以来,先是30年的政治狂热,然后又是30年的经济狂热,为什么会形成狂热?因为我们很少人能够独善其身。

  所以相对而言,基督教是一种宽容的宗教,它强调了社会的包容性,在此之上培育了一个理性社会。克林顿跟莱温斯基搞上了,但是大部分美国人还是有觉得他是一个好总统——议会要弹劾他则是由政治动机在里面。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污点而完全否定一个人。而我们的官员,要么都是没绯闻的好官员;要么就是腐败分子,贪污受贿,道德败坏。社会舆论总是爱憎分明地一边倒。

  这就很好地能够解释西方的民主制度和亚洲的民主在效果上的差异。西方(主要是美国、西欧,东欧还是不一样)的政治相对稳定、有序,因为它是建立在理性公民的社会现实之上。今天我的利益诉求因为是少数而被否定了,但是我还是尊重多数人的意见。而亚洲国家,大家基本上都是儒、佛同宗。因此容易走极端,不是联盟就是对手,我的利益被否定了,你也别想得到好处,所以才会三天两头打架。

  所以三权分立也好,两党制也好,其实都是民主制度的表现形式。其背后是一个广泛的具有理性思维的公众群体,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否则任何形式的民主制度都可能会走样。

  而这种理性思维的形成,则是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在美国,宗教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全部。更重要的还有学校的教育和媒体对公众的引导。美国的学校没有思想政治课,也没有班干部。学生的各种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发去组织,你可能不是成绩好的,但是你有很强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或者你篮球打得好,你歌唱的好,你照样会受欢迎。这种意识和思维是从小都在培养的。

  媒体也是如此。不能说全部,但是美国电视电影后面的编剧其实做事请是非常谨慎的。我认识一个写书的,他的书涉及到某个地方的一个餐厅,他就亲自去那个餐厅,看看到底是怎么样的,这样写出来的就会真实。我们看《绝望的主妇》,虽然都是肥皂剧,就几个女人的家长里短,但是你仔细看就会发现编剧的用心之处,这个剧里面涉及了未婚母亲、中年失业危机、单身母亲、药品私下交易、枪支管理、同性恋、社区管理、高龄母亲、残疾人、独居老人、房屋贷款等等几乎各种社会现象。不可否认,它是有出于收视率的考虑,以吸引不同的受众群体。但是它最大程度地真实呈现了这个社会的热点问题,然后让我们去讨论、去思考、去反思。

  所以说,美国的强大,除了高科技的硬实力,教育和媒体的软实力也是不可估量。在保证物质的同时,也推动了一个社会朝理性的方向走。

  所以说,在美国其实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当初如果是McCain而不是奥巴马选上的话,美国人的日子照样过。因为整个社会一个相对成熟的理性社会,整个社会机制已经十分成熟,不会因为一个人而出现天翻地覆的改变,也是不是一个人能够改变的了的。总统选举更多的只是一种权力平衡和制约的东西。

  美国人很开放?

  来了美国之后,国内的亲戚朋友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美国人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就像老外问你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你也不是一句话能够回答上来。美国同样也是地大人多,每个地方的性格都会有不同。

  但是如果一定要找出有代表性的词汇来描述的话,那么典型的美国白人生活应该是这样的:他们住在郊区或者小镇,父母都是中产阶级,有稳定的工作和自己的房子,家里有若干个孩子,家里有两辆车,一条狗或者两只猫;他们注重家庭观念,会经常参加社区或者教会的活动,每年会全家出去一起旅游。

  这个曾经是典型的美国家庭生活。但是美国社会也是一个在不断变革是社会,经历过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而且和全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全球化和互联网也在改变着美国。所有的这些,都会对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但是上面说的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是当前主流白人所依赖的。

  为什么敢这样肯定?有一个很好的指标去可以去衡量美国人的价值观,就是每四年的总统选举。美国的两个党派,共和党和民主党。共和党相对保守,比如不赞成同性恋婚姻,反对堕胎,保护美国市场等等,美国内陆的一些州,白人居多,都是坚定地支持共和党。而民主党政策相对开放,赞成自由贸易,支持宽松的移民政策等等,他们的支持者一般都在东西两岸,因为两岸比内陆对外界的接触更多,而且是移民的聚居地,而且都是大城市多,诱惑更多一些。

  所以我们看过去几十年的总统选举,表面上两个党派旗鼓相当,但是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保守的共和党还是占上风,民主党上台往往都是共和党出现重大失误的原因。

  比如现在的奥巴马是民主党,他能选上,主要是前任小布什政策失误太多民愤太大,再加上跟奥巴马竞选的共和党人McCain太老,让奥巴马占了便宜。再往上推,共和党的老布什在两伊战争中栽了跟斗,才会败给民主党的克林顿。共和党的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下台,当时的民主党的副总统福特接任总统,3年后的大选,还是难逃阴影,民主党的卡特当上了总统。所以纵观过去几十年的美国政治版图,只有在共和党出现重大失误或者是在太烂的情况下,才会有民主党的奥巴马、克林顿和卡特有机会上台。

  这样一梳理就不难发现,共和党所代表的传统保守的观念其实还是获得了大部分的美国人支持。这跟我们媒体上看到的美国人的形象似乎反差很多。其实也不奇怪,我们对于美国人的印象绝大部分来自《老友记》、《欲望都市》、《越狱》等美国影视中。电视总是会过多地渲染一些暴力、性、灯红酒绿的东西来吸引观众,因此总会或多或少偏离实际。

  实际上就我接触的美国人而言,即便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也是有相当一部分传统的人,至少没有跟我们想象的一样,从高中开始就乱搞。我认识的7、8对白人夫妇或者恋人,三十岁上下的年纪,都是有很多年的稳定的感情,中间即便一个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感情都没有因此而出现问题。而且美国的很多理工男,白人,20好几了都没女朋友也不少。倒是有一些亚非拉过来的,包括有不少中国女孩子,确实不懂得自爱,非常随便。所以为什么在美国人眼里有时候中国人的形象不太好,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自己糟蹋的。所以我虽然说不上具体的比例,但是可以很肯定的一点是,美国人还是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保守传统的。

  究其背后,这种生活方式或者价值观都是其成长的环境所决定的:他们的父母一般都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从小有着良好的家教,物质上也相对优越,心态上平和,不至于在物质和精神落差中失去自我,所以才能传承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同时,美国是一个信教的国家,他们可能从小跟着父母去教堂,长期灌输,道德上有了自我约束。

  同时,美国的工业化发展到今天,人们也开始在反思。很多人都讨厌机器化的大生产,开始想回归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我公司里的几个美国女同事,也都是名牌大学出来的,周末都结对居然去一个打毛线的培训班。吓我一跳。我问她们干嘛要学打毛线,这年头还有美国女人要去打毛线?然后一个就跟我说了一堆道理:所谓“女性解放”的概念一直都在变,以前觉得男人做什么,女人也要做什么,这样才是女性解放,才是男女平等。现在这个观念落伍了,女人跟男人天生就不一样,女人只有发掘自己的特长才能实现自我,才是真正的女性解放等等。听起来好像还是挺有道理的。

  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这个词本身应该是中性的,是说有相同利益的人结成一个集团,这样能够发出更大的声音,用更大的力量去做一个人做不到的事情。只是在中国似乎被用成了贬义词。

  中国的文化强调的是大一统。比如我们国家有不同民族,于是发明出一个中华民族,这样五十六个兄弟姐妹都是一家人了。其实别说少数民族,就是汉族内部都有很大的区别,东北人、江浙人、广东人,无论在体征还是语言文化上,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我们还是习惯淡化差异,强调共性。

  美国跟我们相反,它强调的是社会的多元化。所以美国大学也好,美国公司也好,他们在宣传自己的时候,都会说我们黑人有百分之几,女性百分之几,我们还有欢迎残疾人,等等,而且以此为豪,至少表面上都是如此。

  这种多元文化的形成的背后,其实是不同利益群体利益平衡的结果。比如美国一开始女性没有选举权,然后女性就结成一个共同利益的集团去争取,这样男性就要妥协,把一半选举权转让给女性。

  那么这种利益的争取靠什么?我觉得在美国主要是通过游说,去说服别人你应该得到这个利益。大家可能都已经发现了,美国的一些社团领袖或者政客在台面上很像演员,很有感染力。因为美国绝大部分高中、大学都会开设public speaking这样的课,教你演说时候语调语速应该怎么样,手要放哪,眼睛看哪等等;所以在美国,能侃能演是一种很大的能力。而且在老美的文化里,幽默是优点。说这个人幽默是很大的赞赏。所以演说的时候尽量要把别人逗乐了,很有杀伤力。摆着黑脸念稿子往往都是没市场的。

  而利益诉求的途径可以是多样的,你可以去游行,可以通过媒体,也可以一对一地去拉选票。只要言之有物,能把别人说服就行。前两年有一次美国非法移民大规模游行,要政府给身份。老黑老墨都上街了,一个老墨接受媒体采访,说他应该拿到美国公民身份,因为小布什你祖上300年前来美国大陆的时候也没有合法身份,那个时候只要到了美国就是美国人了,为什么300年后这样就不对了?你不给我美国户口把我驱逐出境是不公平的。你看,什么理由都能用,只要别人反驳不了你就成。

  时间长了不难发现,美国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宣传他们的观点的时候基本上跟产品做广告是一个套路。市场营销的那一套理论和方法同样都是适用的。很多团体,甚至美国总统候选人,都是找专业的广告公司帮助推广他们的形象和理念的。

  但是这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哪个团体有钱,哪个团体的舆论影响会更大,就越容易维护自己的利益。最明显的是牙医。牙医在美国的地位高到什么程度?它能独立于医学院,很多大学都是有一个医学院,同时再有一个平行的牙医学院。牙医的收入在美国是很高的。美国人都会花很大的钱在牙齿上,美国人白白的大门牙都是花钱搞出来的。为什么他们愿意花?因为牙医组织一直都是花大钱在媒体上保护牙齿的重要性,每天都在说,老百姓就像被洗脑了一样。所以十几岁的美国小孩子都会去带牙套,成年的美国人都会定期其洗牙。而事实上,洗牙是不是真的对牙齿有保护作用还是很有争论的。但是正因为牙医团体的力量十分强大,足以让反对声音听不到。同样,美国很多总统、州长、市长能不能选上,是不是有雄厚的家底去做营销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但是很多时候,利益集团的互相博弈,力量此消彼长,让政府很难处理。因为政府要根据选票的考虑尽量不得罪任何人。所以美国的法律就出现了很多悖论。比如中国的留学生去美国大使馆签证,申请的是学生签证,美国大使馆不给签证的唯一理由是你有移民倾向,所以你必须跟签证官说我家有很多家产要等我来继承或者我这个行业中国有多好多好,我毕业后一定会回来的,傻子才会留在美国呢!这样签证官觉得你没有移民倾向,给你学生签证。但是你在美国毕业后,美国的法律又可以让你申请工作签证和绿卡,留在美国工作。这是不是自相矛盾?究其理由,其实也很简单,一方面保守势力要控制移民数量,所以签证程序上要严格,来美国干嘛就是干嘛,不能逗留。但是另一方面,支持美国开放吸纳人才的势力又要求政府给合格的外国人工作签证。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悖论。

  同样,在美国,非法移民,就是说你是非法呆在美国的,政府要抓的;但同时,这些人又都在交税,政府接收了你税就是承认你是合法工作。这样不能自圆其说的法律或者法规在美国比比皆是。

  所以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在政府或者公众面前有点“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味道,美国的政治体制在这个时候就会显得拖泥带水和中庸。奥巴马,包括前几任总统,都有对医疗改革的决心,但是阻力很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医生、药厂、医疗器械公司、医疗保险机构等等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联盟,现在要改革整个医疗行业的利益格局,降低医疗成本,要从这些人身上把钱扣出来,难度可想而知。

  美国人租房

  美国人口流动很频繁,租房市场也很大。总体而言,美国出租的房源有两类,一类是个人房子,一类是公司的房子。

  私人出租的房子主要还是位于人口混杂的区域。一些相对好一点的区,很多都在郊区,一家一栋独立的房子,这些人收入也稳定,白天可能在市中心上班,晚上就开车回家,很少有人愿意把房子租出去。毕竟让别人住进来肯定会有不方便的地方。再一个,如果常有租客搬进搬出,隔三岔五有陌生人来往,邻居可能对你也有意见。

  而人口混杂的区,往往都是在市中心,或者大学附近,还有就是一些外来人口集中的区域,比如中国城之类。在这些地区,还是有人会把房子租出去。这主要还是跟经济收入水平相关。这些地区的人可能收入相对低一点,所以租点钱也好,有的甚至把车库也隔成一间租出去,或者在后院再搭个小木屋。

  租这些房子的人一部分是学生,对学生而言,房子在学校附近,走几步路就到学习了,很方便。再一个价格相对便宜,学生总是穷的多。而美国大部分的大学都是在郊区,有些甚至在乡下,一个镇主要靠一个大学过活,人口一大半是学生和教职员工。这些地方有足够大的地造宿舍,学生基本上都是住在宿舍里不会去租房子。

  我读书的时候,租过学校附近的一个房子。房东是一个落魄的文艺中年老白,房子是从他爹手上继承过来的,他自己住一间,然后把另外几间租给学生。也是靠着房租过日子。

  还有一部分人群是各色人种相对混杂的地方,大量外来人口可能没有稳定的收入,也会租住在这些房子里。有些可能好几个人挤一间,一些老黑老墨的家庭,父母加上3-4个孩子就住在一室一厅里。

  另外,有些房东可能在其它地方还有房子,所以自己搬出去了,整个房子都出租。虽然这些区域往往都不是什么最好的区,但是流动人口多,租房市场大,只要你的房子面积够大,租房的回报率还是挺高的。我前面举过例子,洛杉矶一个60万的破房子,房东比较有头脑,隔了10多间全部房租,一年的房租毛收入就是7、8万。

  这里也可以看出美国一个住宅区好还是不好,主要是看环境,一大堆房子出租的地区,各色人等混杂,基本上环境好不到哪里去。稍微有点经济实力的人都会搬到环境好的郊区去。所以在美国很多地方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像洛杉矶、像芝加哥,很多住在郊区的人都不管自己叫这个城市里的人。就比如住在昌平的人都认准自己是昌平人,坚决跟北京人划清界限。

  美国政府对私人住宅区房子的改造和出租有一些规定,比如你不能乱搭建,影响小区的环境;你不能把房子隔得暗无天日,这样会有安全隐患;同时还必须有基本的卫生间和厨房等等。所以如果你要对你的房子进行改造出租的话,必须事先经过政府部门的批准。否则政府也会来干涉的。

  如果房东打算把整个房子租出去,又想省事,他们可以找中介管理。帮你找租客,每个月帮你收房租,帮你维护房子。更进一步,中介也可以直接把这个房子买下来自己经营。

  这就是私人房东。还有一种就是公司拥有产权的房子,这在美国很普遍。一个公司拥有着个楼,专门用来出租。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都是住在这种公寓楼里。这些公寓楼相对在靠近市中心的一点的位置,上下班方便。很多都是回字型结构,基本上都是在3-5层的范围(曼哈顿例外,曼哈顿在美国是个特例)。房子一室一厅、两室一厅、三室一厅都有,面积60-150平米都会有。你可以几个人一起住进去。这些房子的内部结构和面积都跟中国的商品房差不多,总体上住着也是比较舒服的。回字中间的庭院可能还会有个游泳池什么的。很多美国人,结婚了,甚至有小孩了,还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这些公寓其实有点中国以前集体宿舍的味道,只是房间面积更大,环境更好,住的人也少一些。

  对于这些公寓属于公司所有,政府对其也会有一些管理,比如房租最高限价等。租客如果有什么不满意可以去政府那里告他们。总体而言,就我和周边人的经历来看,这些房子所属公司的管理人员都是不错的。我一个朋友搬家,到了一个新的城市,举目无亲。那个经理,就是manager还开着车帮他买家具买菜。但是也有抱怨的,比如楼上卫生间漏水打了好几次电话不来修之类。就跟中国一样,什么都不能一概而论的。但是总体上都比较好。

  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公司打造产权式酒店公寓。就像我前面说过,美国人很少买condo,就是类似中国的商品房住,买这些condo主要是用来投资的。就是这个概念。

  至于房租,在一些大城市里其实范围范围很广的。除了曼哈顿,在美国几个大城市,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一间房间的房租大概在1000美元左右(这只是一个大概数,各位千万不要跟我在数字上扯开去),如果你是一室一厅,可能会超过1000,如果2室一厅,你住一间,那么一间的租金在500-1000都是有可能的。

  当然,如果不嫌弃,在纽约也是能找到500以下一间的房子。虽然外面可能破一点,卫生间和厨房跟别人共用,但是里面还不至于太差,比中国的一些城中村还是舒服很多。

  所以说到这里,你对很多美国城市有一个大概的框架。除了纽约这个特例,美国大部分城市中心一般都有几小撮高楼,然后四周都是就像一个摊开来的鸡蛋饼。市中心往往是商业中心,可能也会有一些购物和娱乐场所,但是大部分居民都不住在这里,而是住在周边的郊区。一些娱乐或者消费场所往往都是在周边的某个点上,因为有车,所以买个衣服吃个饭什么的,可能就开车半小时到城市那头去。

  最后再说一点,美国没有中国遍地开花的房产中介门店。一般大家都在网络上发信息。如果私人房子出租,门口都会插一个牌子。如果是公司管理的房子,大家会直接查这个区域哪些公司有公寓房出租。

  学校、图书馆

  从08年1月入学起,儿子已经辗转在三所小学就读,每天背着空荡荡的书包煞有介事地去上学,下午背着装了几页纸的书包依依不舍地回家——几所学校的作息时间基本大同小异:早上8:30或9点正式上课,下午2:15或3:30放学。有趣的是,第一所小学就彻底颠覆了我头脑中对美国课堂“高度自由”的成见:教师领读时,20来个学生按次序坐在老师面前的地毯上,学生被要求规规矩矩地把手指放在所阅读的句子上,防止走神。分组阅读、写作业的时候,教师也随时监控学生的行为。要喝水或上洗手间的话,都需要向老师请假,而且,几个小孩同时上洗手间是不被允许的。

  这所学校的口号是“阅读第一”,每周有大量的短文给才上一年级的小学生阅读,而且老师每周都会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量化测试:平均每分钟读多少单词,读完以后能重述其中的多少内容,等等。其课间休息时间更是奇特:早上9点到下午3:30放学,中间只有30分钟的一个时间段是休息时间,并且,没有做简单的家庭作业的,或者上课表现不好的学生,得留在教室里完成作业或面壁思过!除了放学前最后半小时的音乐或体育课有专门教师和不同的场地以外,每个班只有一名教师,马不停蹄地教学、辅导,真是够幸苦的。

  不过,班上的教师固定,学生却是相对流动的。例如,根据测试的结果,某学生的英文成绩超过班上平均水平的话,他就会到高一年级的英文课上去上课,而如果他的数学低于平均的话,他的数学课又可能在低一年级的班上。就是在同一年级里,学生也会被分配到不同程度的英文班或数学班去上课。同班的学生只有在体育或音乐课的时候才回到一起。这真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或者,这种班级的构建恰好体现了咱们老祖宗的教训“因材施教”?而同城的另外一所学校,在同样的一天里,居然有3次半小时的休息时间!可见各个学校的管理是很不一样的。很显然,儿子倾向于后面这所学校,并且他也不惮于公开承认这一点。

  当然,有些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你并不一定都敢去尝试。拿我们现在住地紧邻的一所小学来说,他的教学方式和理念非常地吸引人:基于项目的课堂。也就是说,班上的老师基本上不搞什么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按照某种循序渐进的安排,帮助学生选择某个课题,然后学生根据各自选择的课题展开阅读和写作。而老师和许多作为志愿者的家长只是在其中起组织和帮助的作用……说实话,回想自己当初上大学的时光,真正感觉到学习效率最高的一段时间,就是写毕业论文的那段时间。至于其他的课堂时间,很多却在昏睡中度过了。因此,我极为赞同这所学校的教学方法,甚至很想让儿子去上这所学校,可惜它早就满员了。惋惜的同时,却也有庆幸的心理:小家伙本来就够思想独立的了,要是让他上这样的学校,那还不得上房揭瓦了?

  除了5岁到高中毕业的教育是免费的,课本和其他学习用具都是免费循环使用的,都在教室里面放着;另外,家庭困难的话,早餐、午餐也是免费的;接送学生的校车也免费,而且,为了保证小朋友的安全,校车只要一停下来,车上的一个标识“停”就会伸出车身,路上的其他车辆,都得停下……

  至于学校所“管辖”的范围,则是按街道明确划分的。也就是说,只要你出具的居住证明(如租房合同)表明你的地址是在其“辖区”内,那么这所学校必须要接收你,如果班级已经满员了(通常每班约20人),该学校也得帮你找有空缺的学校暂时就读。上述措施只是为了保证所有小朋友都有学校就读。而如果你想选择好点的学校,那么你可以到这所学校去登记排队,一旦按次序轮到你,学校会主动通知。总之,一切措施都是为了方便和保障小朋友们受到良好的教育。

  从儿子08年1月在他6岁,尚不足龄的时候插班读一年级起,到09年3月在加州的这所学校入学时进行测试,从一句英文不会,到现在的听说读写几乎全部“高级”,我以为,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虽然公众也可以在这里的大学图书馆免费查阅,但是大学图书馆毕竟在儿童读物方面极为有限。而每个城市都有的公共图书馆,就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记得08年暑期,儿子每次去图书馆,基本上都要借30本以上的儿童读物,一个周左右就会读完,然后再去借。回想自己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恐怕把所有读过的书加起来,都没有他一个暑期读过的书多!

  这些遍布各地的图书馆对整个社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公民养成阅读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枪击、枪击

  听美国人绘声绘色地讲述打猎的情况已经有好多次了。有次去一个朋友家做客,主人还向我们展示了他猎杀野猪的照片,并且告诉我们他有很多支枪,最近送了2支给他的儿子云云。虽然在国内的时候就有所耳闻,但枪支如此泛滥的情况的确还是令人吃惊的。

  记得在读书的时候,外教曾经给我们一个作文题目:平民是否应该拥有枪支。我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不应该,并且一直坚信枪支的危险性:人与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拿棍子,最多打伤;如果拿的是枪,那不就玩完了吗?

  而事实上,在美国时不时的就会在新闻里看到发生枪击案的报道。据统计,美国3亿人口,约有3亿枪支,每年全美约有3万人死于枪击。每次发生枪击案总会激起人们要求加强枪械管制的更高声浪。这种争论,往往处在风口浪尖的通常是两方:以制止枪械暴力联盟等为代表的一方,以全美步枪协会等为代表的另一方。很显然,前者属于一类完全公益性的组织,而后者,则往往有强大的武器生产商做后盾,更有实力不断地在美国政府和国会的官员、议员中游说。

  但是,不管怎么说,由枪击惨案所引发的这种争论,却总是仅仅限于是否应该加强管制,比如延长对购枪人的资格审查期等等,而从来没有涉及过是否禁止平民拥有枪支。那么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美国联邦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一支受到良好调控的民兵对于一个自由国家的安全是必要的,人民拥有和使用枪支的权利不可干涉。”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基于美国的独立战争的,后半部分把人民拥有及使用枪械的权利规定为政府无权干涉的人权。

  当年美国人民不堪英国政府压榨时,美国并没有正规军队,以华盛顿为代表的一批人于是召集各地的民兵,联合起来,于1775年开始,逐渐打败了强大的英国军队,赢得了独立。而现代,例如克林顿在其自传中所描述的古巴难民事件:由于难民大量涌出营地,当地居民就是靠自有枪械维持治安的。再比如,一对反对美国政府税收的老年夫妇,硬是凭着手中的枪支,与警方对峙了好几天……当然,这事是属于非法的——不过,如果政府想要限制你或者加税的话,它会想方设法通过法律的。但是,这种哪怕是小规模的反抗,也使得美国政府如履薄冰,不敢轻易压制人民的诉求。

  而我国从秦始皇的“销锋镝”开始,历代朝廷在取得政权以后,总是力图销毁散落民间的武器,这当然有利于皇权的巩固;而且,如果政通人和,又始终没有外来威胁的话,当然于平民也是很好的。但是不幸世界却并不是这样:由于逐渐失去了强悍的民风和没有武器,在外族入侵时,平民往往就成了待宰的羔羊。假如情况不是这样,假如1937年的南京城有30万支枪在民宅里,而民众又如同美国人一般民风强悍的话,血腥的屠城又哪里会有那么容易?

  有一次,由于我们放在户外的自行车没有上锁,引来了小偷。虽然车没有偷走,但是半夜三更的,毕竟有些瘆人。第二天,邻居小伙子Robert知道了,他说:“以后再有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尽管叫醒我,我会干掉他的!”虽然知道他是退伍军人,但我还是吃了一惊:就这么一个平平常常20来岁的年轻人,他说他有好几把枪!我似乎突然有些明白了:难怪偶有拦路抢劫的事情发生,但还从未听说入室作案的!就这么着,似乎突然平添了些安全感。

  大气与骨气

  在谈论一个人的成败的时候,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我们不妨往大一点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是不是与其公民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的呢?

  在接触多个国家的相当数量的公民以后,我似乎形成了一个大致的映象:疆域广阔的大陆国家,既包括美国,也包括中国,其公民整体上心态比较大气,愿意接受不同的文化和事物;而疆土狭小的,尤其是岛国的公民,其心态则相对比较保守,对陌生的文化和事物容易持警惕和排斥的态度。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国民组成五颜六色,各种文化在这里都得以被接受和发展,其公民的整体心态,自然是非常的开放、大气。而早期,欧洲移民凭借先进的技术和武力,屠杀了大批的美洲原住民、强占了大片的土地。对原住民来说,这自然是抹不去的仇恨和屈辱;从欧洲移民的角度去看,就不难想见,伴随着基督文明和现代文化的,是高加索人骨子里的强悍,甚至凶暴。

  当代的美国,高度发展的经济政治水平和历史文化遗产,造就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领导者。一方面,从普通美国人的交往中,很容易发现热情、善良的品性和互相关爱的品质;另一方面,美国人骨子里的强悍和一个个独立个体里的骨气,却又是无处不在的,它小到体育赛事里的争强好胜;中到政治社会中的勇于维护自己的利益;大到在世界各地挑起的战端……

  在自家房前树立一根漂亮笔直的旗杆,也算是美国独特的一景吧。行走在清晨冰冷的风中,我亲眼看到几个老者,郑重其事地在屋子前面升起一面星条旗,下面还加上一面州旗——如你所知,在美国是没有人被要求升国旗的,你生气了甚至可以把国旗当众焚烧,有司也不会去管你——那么他们这样不厌其烦地早上升国旗,晚上又收回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不禁在想,他们自然不是为了媚上或者响应什么号召的,他们的行为是完全自发自愿的,这里面的意思似乎是,我真的爱这个国家和我所生活的这片自由的土地,谁要是不相信,想挑战一下的话,得问问我手里的枪答应不答应!

  而回头来看咱们上下5千年的历史,当然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和开放繁荣的时期,但也有多次,面对武力入侵、血腥杀戮和少数人攫取多数人利益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和顺从。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因为冰凉的屠刀没有临到自己头上?难道是因为嚣张的唾沫没有飞到自己脸上、攫取的手没有被自己亲手抓住?或许,是因为这个民族人数太多,以至于要等到一个接一个的醒悟,需要数十年、几百年的过程?

  又或者当时,大多数人是在想:你尽管入侵我好了,早晚我大中华的文化会消化掉你们这批人和文化,只要你让我活着就好,如果你分我一杯羹,我甚至会跟着摇旗呐喊。又或者是:你尽管欺压我好了,尽管攫取我的利益好了,现在我就当孙子,早晚有一天我出人头地,再来欺压你们!

  好吧,如果这种受虐狂和虐待狂也算是一种大气,那么每个人的铮铮骨气,一个民族的脊梁和它的血性又何在呢?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没有雍容大度不行,但骨头都软了,也就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或者仅可以算做太监一类的吧。而作为一个民族,爱好和平,追求和解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失去了它的血性,难道不是可悲可叹可怜可恨的吗?

  美国人的休闲娱乐

  很多中国人来美国,尤其是生活在美国小城镇的中国人的觉得美国人的生活太枯燥,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其实美国人还是有很多自己的玩法,只是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比较大的差别。

  很多美国人喜欢户外活动。比如周末的时候会去hiking,就是走路。美国很多地方,不管是山或是丘陵,都可以开辟出小路。短则2-3里,长则10多里。上坡下坡,来回要走上几个小时,都是很累的事情,很多人就把这个当作体育锻炼。

  再一个美国人比较喜欢野营。自己买个帐篷,周末几个朋友或者一家人去野外过夜。美国的营地都有统一的管理,比如某一片山区或者某个国家公园有那么几个固定野营的点,有基本的水和公共厕所设备,大家都集中在这几个点上,所以都是很安全的。如果条件好的,可以去买个房车,周末全家都拖过去。

  这些露营的地方往往都是有山有水,很多人就可以在那里hiking,或者钓鱼、骑马、游泳、划船。实在没事情干了,找个盘子或者球,一个扔过来另一个接住(尤其那个接盘子的,美国人叫flying disc,我每次看到都觉得是训练狗玩的,心里偷笑。但是老美都很爱玩。)。美国的国家公园基本上都是不要钱的,有些可能会按照车辆收几块钱一辆车的入园费或者10块钱的一个帐篷位,划船之类的要租船会有费用,但是一般都是十几块钱。有些人自己有船,类似于摩托艇之类,直接拉在汽车后面或者顶在汽车上面拖过去。

  前面提到过,油价相对便宜;吃的话自己弄个烧烤架,买点香肠、汉堡之类,其实都是很便宜的。所以一家3、4口人到开车到100-200公里外的郊外去这么玩一下,100美元就打发了。

  如果稍微再高端一点,很多老美就玩自行车。好的山地自行车得几千刀,赶上一辆二手汽车的钱,加上衣服等配置,就是有成本了。所以有时候开玩笑说,美国骑自行车的是有钱人,开车的倒有很多穷人。

  很多老美都喜欢去海边。夏天的时候,女老美就趴在那里晒太阳,男老美喜欢冲浪的不少。老的、少的都有。冲浪是个大成本的活,冲浪板、衣服都要钱,而且有些冲浪板一般的小汽车都搁不下,所以还得弄一辆装得下冲浪板的车。我认识最夸张的一个男老美,收入也就一个月几千块钱,但是爱好冲浪都痴迷的程度,一存下点钱就去世界各地冲浪,像澳大利亚之类。还真有能够装冲浪板的大箱子,飞机上可以托运。这个又是让中国人很难相通的事情。如果是有钱人,富人,可以买个游艇,开出海去。当然如果没钱的话,至少可以在海边游泳,幸福指数也不会下降。

  如果再刺激一点,可以去玩Paintball,就是真人CS。还有人玩越野车或者摩托车,专门有场地让你狂飙。如果地面上玩还不够,可以去玩跳伞或者潜水,都是有专门的场地。冬天的话,就去滑雪。这些活动的话费用一般都在人均几十块钱,也会有过百的。很多人都会凑热闹去尝试一下。

  美国的最疯狂的全民娱乐项目莫过于各种球赛。一到有篮球、橄榄球的比赛,很多地方差不多都是全民出动。比赛可能是在下午4点开打,一大早就有人在体育馆外面或者校园里开始占地了。干什么?搭架子、烧烤、喝酒、聊天。等着比赛开场。一些类似教会、校友会等组织全都出来吆喝了。

  美国人喜欢户外活动,而且运动观念很强,即便不走远,还是有很多人在健身、跑步、游泳。中国人(包括很多亚洲人)可能习惯和观念不同,因此很难打入老美中间。尤其是亚洲的女孩子,细皮嫩肉的,不能晒太阳,不能多走路。而美国女人感觉不怕晒,夏天的时候,在海边,拿上一本书,能够晒好几个钟头,正面晒完晒背面。

  同时,像hiking,冲浪,其实运动强度是非常大的,亚洲人的体力往往比不过美国人。因此中国人很多还是打打乒乓球或者羽毛球,体力拼不过,只有靠技术了,跟奥运会金牌分布一样。所以时间长了,就有自己的小圈子。因此也不难发现中国人为什么很难混入老美当中。体质不同、文化不同,都是重要原因,而且不是想改就能改过来的。很多中国人一开始对老美的这些活动还有新鲜感,但是时间一长,没几个能够玩下去的。

  而且很多确实观念不同,像野营,搭个帐篷睡在外面肯定没在家里睡大床舒服,很多还不能洗澡。像打真人CS,累的腰酸背痛,还吃了一嘴的灰,弄不好还摔破皮。因此对很多中国人而言,没有玩过都很羡慕,但是玩过一次就不要再去了。但是很多老美还是乐此不疲。经常一到节假日拖家带口的去,我见过最夸张连帐篷都不要,直接一个睡袋睡露天下了。

  不过老美运动观念很强还是值得肯定的,男女老少都参与。有时候去hiking,经常能够看到美国女人或者美国老头走得飞快,气不喘心不跳;旁边的中国小年轻满头大汗实在有点不好意思,想想还是回家斗地主、打麻将舒服。

  所以,你看很多老美身材好,其实都是锻炼出来的。这也就成了美国的一种文化。你要保持这样的身材,就你应该去锻炼;而且饮食配合,一天要喝多少水,吃多少肉和蔬菜。但是这种高强度锻炼和看起来的科学饮食结构是否真的跟健康构成正相关,其实还是值得继续研究的的。中国人讲修生养性,饮食上细心调养,没有高强度运动,很多也是身体健康,活到80-90岁的。体质机理不同,也就是人种不同,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当然,美国人也有户内活动。中国的户内活动大概除了赌就是吃,美国人吃来吃去就是汉堡、匹萨,没啥好吃的,所以重点都在酒上。朋友生日啊,或者同事离职啊,甚至平常的周末聚会,无论在酒吧或者在家里,就是一瓶一瓶地喝酒,而且是干喝,尤其是年轻人。而且喝酒也能喝出各种花样来,类似我们猜拳罚酒之类(我下面贴一张图,水管灌酒,供大家参观)。像台湾的年轻人其实受美国的酒文化影响其实很大的。

  酒对美国年轻人来说,诱惑是非常大的,而美国政府对酒的管制又是很严的。买酒、进酒吧都要看身份证,年纪不到的不能买不能进。所以办假证在美国也有市场了,那些年纪不到的高中生去搞个假ID去买酒也有。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一刀切。比如前面说美国人爱运动的,确实很多美国人都在运动,定期健身;但是也有不爱动的——有一些美国人,就是爱窝在家里,以前的经典形象是“沙发土豆”,每天看电视,吃着薯片可乐吃成胖子。现在升级了,叫宅着,美国人也一样的,呆在家里玩网络游戏,或者玩Wii。或者拍各种无聊的视频,一个人对着镜头说半天之类,每天上传一段。Youtube出了很多类似于我们芙蓉姐姐之类的草根名人,后面有一大堆支持者。

  除了上面这些比较大众的休闲娱乐。还有一些小众的或者需要钱稍微多花一点的。比如各种主题场所,像迪斯尼。还有像保龄球,卡拉OK(是的,美国人也唱卡拉OK),看电影,跟国内差不多。如果再有文化一点的话,有人喜欢去博物馆(美国有不少博物馆,很多都是免费的。如果要门票的话,一般都是几块、是几块)或者去像百老汇之恶类的地方看戏。很多美国人国内旅游,去拉斯维加斯或者纽约这样的大城市,除了拍照留念,也都会去看表演。好一点秀的门票都在好几十块,甚至几百块,远远贵过电影票。美国的文化产业做得很大,当然这也跟民众的文化水平相关。

  拉斯维加斯

  美国广阔的西部地区,人口稀少。西部的一些小城镇基本上都是在当年美国西进过程的驻足点。至今仍有人居住的城镇大部分点缀在交通要道上,为物资的输送或者人们旅游驻足提供一些供给。有一些地区,稍微有一些水资源,可能会形成荒漠中的绿洲地带,拉斯维加斯就是其中一个。

  在20世纪初,拉斯维加斯还是一个沙漠中的小镇。周围几百里没有人烟。而且气候十分恶劣,干燥,稍微呆上几个钟头就能马上感觉到嘴唇和皮肤干裂。

  真正让拉斯维加斯发家的有两件大事。一是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在拉斯维加斯的边上建了胡佛大坝,形成了一个人口湖,这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胡佛大坝吸引了不少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第二个是赌博业在内华达州的合法化。很多赌徒开始跑到山高皇帝远的拉斯维加斯去赌钱。所以拉斯维加斯在1940——1950年间开始了第一轮的发展。1900年的时候拉斯维加斯的居民只有25个人,到了1960年,拉斯维加斯的居民达到了6万多人。

  但是问题很快就出来了——赌场很快就被黑帮控制了,城市的犯罪率居高不下。这显然不是利于长远发展。所以政府出手了,第一个就是让正规的合法的公司去经营赌场。这样诚信度就高。是的,赌场也要讲诚信,如果你老是抽老千,肯定是做不长久的。第二个,警察介入,把黑帮驱逐出去,维持秩序,所以即便到了今天,拉斯维加斯的赌场还是有警察在巡逻。被我们嘲笑的资本主义社会警察管赌场就是这么来的。

  顺便说说赌博合法化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拉斯维加斯的赌场管理还是很有秩序的。很多人去旅游,基本上都会去赌场赌一把,打算好一两百块钱,输赢都无所谓。绝大多数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玩的。如果觉得一两百是个大数目,那可以玩老虎机,有1分钱一个点的那种,10块钱也能玩好一会。所以去赌场玩也就跟吃饭一样,没有那么邪恶。当然,也有人就是为了赢钱,倾家荡产的也有,但是毕竟是极少数,也不会像电视里演的那么夸张。都看你自己把握的度了。

  在赌场正规化之后,拉斯维加斯进入了第二轮的发展。集中在市中心一条叫做拉斯维加斯大道上的一些大酒店都是在之后几十年开始大规模建造的。今天人们去拉斯维加斯玩,基本上就是逛这条大道,也不是很长。大道两边的酒店上面是客房,下面都是赌场。此外还有一些吃饭、洗澡等服务行业。另外一个就是演出。脱衣服依旧是有的,但是拉斯维加斯估计考虑到长远发展,这些年一直在提升整体的文化层次,所以现在一些大酒店基本上都是正规的秀,不少都是挺有文化的东西,门票都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美金。脱衣服的场子基本上被挤到小巷子里去了。

  发展到了今天,拉斯维加斯有50万居民,跟三亚差不多。拉斯维加斯整个城市几乎没有实业,主要靠旅游、博彩和会展业。因此受宏观经济影响很大。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去那里玩,住酒店、赌钱、看秀、吃饭;但是当经济不好的时候,赌场就空空荡荡了,很多公司的会展计划都压缩了。所以像去年这个时候,拉斯维加斯酒店的入住率非常低,酒店老板都愁眉苦脸。

  除了旅游和赌博,不得不说拉斯维加斯的房地产。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维加斯也造了大量房子,相当一部分是酒店式公寓,吸引外地投资客。2001年的时候,拉斯维加斯房价的中间数在12万美元,然后一路攀升,到了2006年最高点的时候接近30万美元。然后开始掉头,现在中间数跌到13万美元,而且下跌的趋势还没有停止。拉斯维加斯也是美国这次次贷危机的重灾区。

  所以像拉斯维加斯这样的城市,本身几乎没有资源。走出靠旅游、赌博这样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应该是成功的。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行业,包括房地产,都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抗风险性非常弱。经济下滑的时候,人们可以不去旅游,但是吃饭的钱不能省。这就是此次经济危机为什么给拉斯维加斯这样的城市一个沉重的打击,而沃尔玛却能够在此波危机中,一支独秀,销售额稳步增长。

  Google和国家利益

  我认识一个老美,搞城市规划的。他在美国的设计所生意平平,因为美国建设了那么多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建设的。所以很多美国搞建筑的、搞城市规划的都把目光投向了中东和中国这样的大工地。

  这位老美和中国的一个设计院拉上了一点关系,共同做一个中国城市规划的项目。中国的设计院愿意和美国设计师,因为挂个“美国大师”的招牌很有含金量。美国人当然更不会说不,因为赚到钱了嘛。我认识的这位老美去中国之前还向我讨教,说去了中国见了你们的领导该说什么,去什么样的馆子,吃饭该谁出钱等等。总之,一切都要入乡随俗,按照中国人的做法来,否则当心中国人不给你生意。

  听起来挺好。老美也为五斗米向我们折腰了。

  不过相比之下,Google运气没那么好。Google在中国那么多年,没赚到什么钱,或者说目前在这个13亿人口的市场赚到的钱远远满足不了它的胃口。所以心里一直不爽。

  市场成功与否,有很多因素在决定着。这些年美国人始终在研究一个问题,就是Yahoo, Google,Youtube, Facebook这些企业为什么在中国不能成功。想到现在也没想出一个答案来。

  就拿Google来说,是因为中国的审核制度?但是百度也同样要被审核,为什么人家是市场份额比你大,所以显然不是问题。再则,Google在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同样做的也不好。那么会不会是语言文化的因素?但是Google这几年拼命本地化,界面都做得花里胡哨,中文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在做,但是却还是收效甚微。

  那么原因究竟在哪里?在我看来,还是思维和心理的不同。互联网的东西说到底都是文化东西。美国人在美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模式之上开发出这些网站,其盈利模式必然也是建立在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模之上。然后想当然地认为这种模式应当放之四海而皆准,就像把他们的名牌包和手机电脑卖到全世界一样。

  可是互联网不同了,虽然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一些真实的社会的准则都会在这里适用。比如,中国的论坛为什么那么火,像天涯、猫扑等等,而美国鲜有这种灌水聊天的网站?这就要说说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了。像八卦新闻、灌水,其实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人所谓“看客”的心理,就像街头两人打架,边上围栏了一大堆人观看、评论。人家都打完散场了,围观的还意犹未尽不肯走。所以一条稍微能够吸引眼球的的新闻,总能引起成千上百的评论,其中不少都是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评论。

  再比如,中国人没有美国人那么直接,对外交往的时候往往会有所保留。美国人相对直白一点。而中国人性格中平时被掩盖的那一面在“不知道你是一条狗”的互联上充分地爆发出来。所以像实名的内容在中国市场不大,中国人还是不大愿意把自己的全部都暴露在公众面前。因此“人肉”才会有市场,才会成为气候。而像开心网虽然是实名的,但是用户其实在上面都会是有所保留的,不会像在论坛一样肆无忌惮地表达。并且在技术上把大部分陌生人都排斥在外了。

  撇开社会体制和政府的管制不说,互联网的核心其实是开放。互联网在美国的出现和成功其实是基于美国现实社会的开放性。但这却和中国人的思维有着很大的冲突。虽然我们改革开放30年,不断地在接受新的观念和思维,但是思维还是根深蒂固的。所以Google等企业在美国市场获得成功的互联网内容产品到了中国不少都会遭遇滑铁卢。

  这是关于Google事件要说的第一点。第二,这个事件其实也体现了美国社会的权力结构。我前面多次提到,美国是大企业的主导的国家,大企业的后台老板构成美国政治权力的核心。Google和美国其它大企业一样,它的大头头都是白宫的座上客。所以当市场本身不发挥作用的时候,必然会诉诸政治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所以像我们的“人/权”问题这类经常被美国揪小辫子的问题成了最理想的突破口,这跟美国人这几年喊着反恐的旗号到处打仗是一个道理。

  Google在中国没赚什么大钱,今天这么一搞,它也没有什么损失。但是会让中国政府很难堪。Google之前跟你中国政府合作,不是因为你强大了,我要听你的,必须要让你三分;而是因为我想要从你地方赚钱,大家就做一回朋友。但是几年下来,没有赚到钱,自然没有道理再跟你强装笑颜了。包括最上面那位搞城市规划的老美,也是同样的处世哲学。

  Google在中国设有分店,雇用中国的员工。中国的人以能够进Google这样的企业为荣。但是微妙的是,Google今天的决定是完全在美国做出的,跟中国分店没有任何关系,中国的员工也不知道原委。这就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谁在掌握着权力,也能很明显地看出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外资企业分支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诸如企业、市场的竞争,不管在哪个国家,都不是完全自由的。它不能突破国家利益的这条线。我们谴责地方保护主义,说某市不让外地酒外地烟进来,或者政府下文说政府机关只能消费本地酒、本地烟,这些都是不对地。因此我们要制定法律法规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反对垄断。但是这个地方保护一旦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关税,常规关税不够的话还有惩罚性关税,想告也没地方告,没人替你做主,没人跟你讲理。所以就看你撑不撑得住,如果国家实力不强,撑不住了,并且打也打不过别人,只能听别人摆布。中国如此,美国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Google这件事,Google通过单纯市场搞不过,只有上升到国家利益的层面来解决这个事情。这应该是它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事情的结果还很难说,就看双方的博弈力量的大小。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Google在中国赚到钱了,肯定又会满面春风地回来。

  对于企业来说,盈利是第一目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与社会道德完全不兼容,企业可以在赚钱的同时兼顾一些社会利益。但是很少人会为社会利益而牺牲自己盈利目的,最多就是不谈社会利益而已。就拿Google来说,它在美国也是如此。比如Google出钱,在它总部所在的Mountain View小镇实现免费的无线网络覆盖,而且把这一出发点往很多城市推广。其最初的出发点就是Mountain View的居民觉得Google把总部设在这里,把物价、房价都推高了很多,怨声载道。Google觉得得干点事情才能平息各种非议,而且这个做法还能赢得了消费者的尊重。但是这样做却伤害了电信公司的利益,居民都用Google的免费网络,不自己出钱去安装宽带了,客户流失。另外,因为Google, Youtube(Youtube也是Google的公司)的流量实在太大了,占据很大一部分宽带资源。那些电信公司也是很有意见,说差不多我有一半人力物力其实是为你Google在服务,因为提出要Google,Yahoo等几个大公司每年交一笔大钱给电信公司。Google当然是极力反对,因此到处宣传“网络中立”(network neutrality)观念: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接入和使用互联网,不应该设置各种人为的障碍,否则就是妨碍言论自由。这顶帽子在美国谁也戴不起的。

  奥巴马竞选总统的时候,也提倡互联网开放的做法,和Google一拍即合。因此Google使劲为奥巴马竞选总统背书;奥巴马也来Google做竞选演讲,希望通过Google这样的网络公司平台由此吸引年轻选民。现在奥巴马上台了,自然也不会亏待Google这样的小兄弟。

  我不否认Google是一个伟大的公司,但是他也是企业,不是非营利性组织。他有伟大的产品,但是最终还是要赚钱的,在中国市场也是如此。美国企业,包括没有政府不会无缘无故地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是他们把某些产品推广到中国,自己赚了钱或者获得了某种利益,同时这些产品可能在某种程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这倒是不相矛盾的。

  最初Google.cn也只能通过与中国政府的合作,推出个过滤版。这个时候它就不谈什么互联网开放了,因为只想着要赚钱。

  至于这些互联网公司的经营问题,我还是觉得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内容,而内容涉及到文化。美国人很多时候想当然的认为适合他们的产品或者商业模式在其它国家都适用,未免会水土不服。我前面提到过,Google在俄罗斯、韩国、日本市场其实也做得不是很好。人家没有中国政府那么严格的管制,但也是有同样的问题存在的。

  所以这个事情其实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政策因素,大环境。我个人觉得如果你美国公司要来中国赚钱(包括中国公司),就没有必要跟中国政府过不去。只有你实在赚不到钱了,才会去调整思路,寻求去政策方面做一些改变,就是Google现在的做法,也是美国企业在美国的思维。第二个问题是经营方面。包括Google,Facebook,Youtube, Twitter在内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行的做法是以在美国成功的产品为母板,然后通过本地化基本上原封不动地把产品推广到其它。但是这样的做法在中国市场往往会水土不服。比如像Youtube, 大量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视频(英文的),其实对中国人而言毫无意义,我想即便没有在中国被封,中国人也不会去看那些东西。只有开发大量适合中国人的内容才可行,才能真正本地化。这对于美国公司来说不是简单在母板基础之上进行推广,而是要重起炉灶,就像从google.com到google.cn,成本要大很多,而效果还是未知。

  具体从内容上来看,比如搜索引擎,除了一些敏感词,我个人感觉百度的总体中文搜索确实要比Google好一些。此外像土豆网、开心网,一开始也是抄youtube和facebook的。但是完全是适合中国人自己的内容,大家都喜欢。模式是抄的,但是内容是自己的,所以关键还是胜在内容上。土豆网、开心网同样都有内容审核的问题。但是他们都很好的把握住内容的度。在中国做互联网,一定要学会这个。

  最后是中国互联网开放的问题。在美国我最喜欢的一点就是互联网上什么内容都可以看到。其实真的不用害怕什么,你如果能够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自然会更好地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过这个已经超出了企业经营的范围,不好再深入探讨。

  在美国的中国人

  和很多其它题目一样,要描述中国人在美国人的生活状态,不是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的。在美国的中国人,有偷渡过来的,有读书过来的,有嫁老外嫁过来的,有移民过来的,或者是派过来工作的,等等。少则1-2年,多则几十年,再往上推,就是不认识中文的ABC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状态。但是总体而言,在美国的中国人的情感还是比较复杂。

  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读书和工作是比较可行的两条道路。我前面也提到过一些,80年代、90年代来美国读书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理工专业。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人相对比较穷,只有靠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才能过来读书。而美国大学里面,往往只有理工专业才会有充裕的资金招研究生。而且招的几乎都是博士。

  这里顺便说一下美国大学的研究生。美国的大部分研究型专业基本上都是本科毕业直接读博士。读博士相当于一份工作了,学校或者导师替你交学费,而且每个月还给你生活费。足够你在美国生活并且养活一家人。硕士有这么几个途径,一种是应用性的专业,比如法律、MBA,以及很多理工专业,包括偏应用方向的计算机、电子专业等等,进来就是读硕士的,读个1-2年毕业就出去工作了。这些硕士专业几乎都是不给钱的。第二种在读博士过程中顺便拿个硕士,有些人博士读到一半不想读了,或者成绩不行读不下去了,这个时候拿个硕士也算有个好的交代。

  以前的中国人过来读书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理工专业,博士。然后似乎在一夜之间中国有钱人多了。稍微有点钱的都想送孩子出来读书,于是一些不给钱的硕士专业,开始大批量地出现中国人。尤其在2004年美国签证放宽之后,来美国的读书的中国人——准确地说,读硕士的中国人——开始成倍增长。而本科生和博士生还是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美国大学要保证美国人的竞争优势。

  所以教育对美国人而言是个非常大的出口产业。保守估计,美国如果一年招30万的外国留学生(自费),一人一年平均花费5万美金,一年就有150亿美元。相当于每年中国服装出口总额的1/10。美国人要做的只是课堂上多添加几个凳子。知识就是财富啊!这是谁说的来着?

  回到中国的留学生,早些年博士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几乎都是留在美国,去大学做老师或者去大公司做研发是最理想的出路。但是进好大学或者好公司毕竟很难,当然也因个人和专业而已,所以就会出现前面有同学提到的“千年博士后”——毕业了继续在学校里跟导师干活,也算是一份职业。

  中国人要留在美国最大的问题就是身份问题。学生身份结束之后必须转成工作签证,而工作签证毕业是公司帮你申请,所以你不能像美国人那么潇洒地可以去先不找工作,或者做个体户。你必须先要找到工作,而且公司要愿意帮你申请工作签证。否则就是黑户口。

  有了工作签证,如果有人打算长久呆在美国的话,就可以考虑申请绿卡了。绿卡也是由公司帮你申请。所以你必须老老实实呆在公司,不能给老板发脾气说不干了,否则工作签证以及绿卡申请都会失效。所以对中国人而言,进大公司是理想的选择,大公司如果不裁员,基本上不会有不太开心的事情。而一些小公司,帮你申请了工作签证或者绿卡,就让你卖力干活,还压低工资,你有苦也说不出。不过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美国人公司相对而言都是比较好一些;有些过分的老板往往是华人或者亚洲人。

  申请绿卡有排期,就是申请的人多,排队等。但是每个国家都不一样。发达国家很快就可以拿到。需要等待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国、印度、墨西哥这几个难兄难弟。911之后美国收紧移民政策,大概中国人要4-5年才能等到。所以现在从你来美国读书,到工作签证,再到拿到绿卡,将近要10年。

  如果你很满足于美国的一份工作,那么等也就无所谓了。80年代、90年代来美国的基本上都是这样过来的,那个年代的中国留学生很多都是国内一穷二白的,所以美国再怎么不好,如果能够存下一万美金,汇到国内去,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买一套房子了,绝对算得上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但是形势一直在变化。经过了克林顿年代的黄金时期,美国经济上似乎进入了滞胀阶段。在过去10年里,美国人的工资没有明显增长,而物价却是一直在增长,房价、房租、油价基本上都是成倍增长。而相比之下,中国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高速增长时期。虽然有这样那也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过去10年中国机会也是很多,很多人的生活都改善了。这个时候,你如果汇一万美元到国内,在大部分城市只能买个厕所。优越感顿时不存在了。

  所以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回来,原因就在于美国和中国的差距在缩小。这些留学生,如果留在美国工作,在拿到绿卡之前,只能安分于自己的工作,拿着比美国平均工资略高的收入,还有点寄人篱下的感觉。等拿到绿卡熬出头了,基本上青春已经过去了,也没什么干劲了。这样一对比,不少人还是会选择回国。更不用提那些来自国内相对富裕的家庭,生活本身对他们而言没什么压力,而且国内的生活肯定会比美国丰富多彩得多,更没有理由在美国受累了。

  对于大部分靠读书来美国的人而言,走的都是这样一条类似的道路。有些人可能觉得太辛苦,那些也有捷径,嫁个美国人或者有绿卡的直接解决问题。

  除了读书之外,如果有钱,可以通过投资移民过来。这些在技术上都不难,而且中国现在有钱的也不少,北京、上海的一套房子差不多就够了。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来了美国之后能做什么?如果自己的企业能够做起来,做大,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来了美国发现什么也干不了,八成会有很多不爽的地方。所以,千万不要为了来美国而来美国。

  如果既不会读书又没有钱移民呢?还是有很多道路。比如嫁老外,比如偷渡,再比如加入某某组织申请政治避难。某某组织在美国其实实力挺大的,有报社,有电视台,很多机场或者中国旅行团常去的景点,常常会有某某组织的人在那里微笑地向你派送报纸。是他们真的忠实于某大师吗?其实不是,很多也就是为了找个工作混口饭吃,表现积极的还给优先解决身份。所以靠其它各种途径留在美国的也大有人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不太好去说什么。这样做也无非是为了过上比以前更好的生活。只是很多人其实到了美国之后,发现美国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是又没有什么回头路了。所以只能这样继续下去了。

  前段时间在旧金山,看到一个公园里的牌子上记载了100多年前最早中国移民的历史,其中有一首诗,名为《香山许生勉客题》。是一个香山(现在的广东中山市)一个姓许的中国人写的。我拍了下来(见后图)。虽然时过境迁,但是那种无奈可见一斑。

  最后说说唐人街。美国比较著名的唐人街是纽约和旧金山的唐人街。说实话,给人的感觉不是很好,不知道其它去过的同学是不是和我同样的感受。脏乱姑且不说,唐人街基本上是一个中国80年代90年初的中国县城的感觉。因为早些年很多人来了美国,对于中国的认识也就停留在那个年代,沿街商店的音乐很多都是邓丽君的——不像现在的年轻一代,每天对着互联网,而且回国都是很容易的事情,跟国内脱节不会那么严重。不少美国人把唐人街当作旅游景点,买买中国的手工艺品或者在中国餐厅里吃吃饭,他们很多对于中国的认识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这里,但是未免都是片面的。当然现在中国人在美国的有知识有钱的多了,生存能力也大了,因此很多人也不会住在唐人街。也有不少人住在高档的小区里面。

  有些人可能会把希望寄托了第二代身上。第二代肯定是会比第一代生活的更好,至少物质上。但是如果再往外走,中国人的这个圈子还是很难打破,很多ABC最好的朋友还都是ABC。这就是很多人在美国不能融入主流社会的原因。

  所以归根到底,如果人到了比较成熟的年纪,自己有一定的学历和技能,也不再想发大财做大官,那么安分守己地在美国日子还是比国内安逸一些。但是如果习惯了国内衣食无忧的生活,或者对美国抱着过高的期望,那么来美国或多或少会失落。倘若还想发大财做大官的话,那么中国的机会远远要比美国多。

  推荐阅读

  2016年美国留学趋势分析

  美国消费最低的10个州

  在美国留学要办哪些证件

  想了解更多留学资讯,请访问出国留学网m.liuxue86.com

分享

热门关注

韩国留学回来就业前景好吗 留学韩国热门专业

韩国留学就业方向

留学日本需不需要考托福

日本托福成绩要求

英国留学院校选择可从哪方面入手

英国留学事项

英国留学哪些事项需要提前准备好

留学英国准备

高考成绩差怎样申请澳洲留学

澳洲预科申请

美国留学生现在能回国吗

美国留学回国

留学生毕业后薪资高的美国大学有哪些呢

美国高薪大学介绍

澳洲留学城市介绍 哪些城市合适留学生

澳洲留学课程

日本留学生考试难吗 留学日本考试要求

日本留学考试难度

日本留学生兼职有哪些兼职类型

日本留学兼职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