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1989年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0至199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理与生物物理系做博士后,1992年5月回上海生化所工作至今。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细胞信号转导与调控,集中在对Wnt信号途径/网络的研究。
李林,一个十分普通的名字,今次,出现在了2011年新当选中科院院士的名单中。他就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李林。不了解的人,说他低调得有点神秘,上“百度”网几乎搜不到其人其事,细看研究方向和科研成就,专业得“不知所云”;了解的人却说,他对学问,对学生,对生活浓烈得像一杯醇酒,有追求,有激情,爱谈理想和人生。
为学,爱挑战
新当选的李林院士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报道的“好题材”——“科研人员比较习惯于严谨慎言、低头工作,说自己,不擅长啊。”
不过,回看一路求学、为学路:从事科研,研究方向一转再转;出国留学中,不少人渴望留守异乡,他坚持按时回国……若别人加注脚,“对待科学,李林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并不反对。犹记当年,高中化学成绩出色,高考志愿顺理成章填了“化学系”。可化学老师很偶然说了句,“用化学解决生物学问题,也许是未来科学发展的新方向”,让他萌生新志向,竟然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跑到区招生办追回志愿表,改成“生物系”。
大学毕业后,师从许根俊院士,研究最基础的生物化学。博士后阶段,研究方向慢慢转向分子生物学。出国做访问学者时,学习了细胞生物学,接触到在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及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功能的Wnt信号通路,他欣喜地认定 “这里的科学天空非常广阔”!于是,“驻扎”下来,将此前的科研积累运用到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网络研究中去,阐明了一系列重要的信号转导机制。
做研究,有人喜欢在热门领域里扎堆,觉得越多人关注越容易出成果;有人乐于挑选鲜有文献可考的冷僻领域,接受十足的前沿挑战。显然,李林属于后者。
为人,平常心
聊及院士新头衔,李林坦言,“就算成为院士,既往的成绩不会增加一点,追求的科学真相不会有任何改变,就连个人的缺点都还在那里,绝对不会一下子就变成了优点。”
有人问,当选院士后事务性工作增多,会不会影响学术研究?他回答得很实在,“不当院士之前,各类行政性工作已经很繁忙了。”2002年起,李林开始担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和细胞所所长助理。时至今日,他仍然清楚记得名列第一作者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并不无遗憾地说,“要是这个行政职务晚来四年,自己应该会做更多实验,取得更多科研成果。”
平时,只要得空,他就泡在课题组实验室里,副院长办公室基本闲置,只有接待来宾时,才过来坐坐“充门面”。每每,看到有年轻人做实验怕苦喊累,他总要鼓鼓劲,“实验台是最接近科学的地方,一步步探究真相,一次次未知的挑战。你们年轻,正赶上了国家科学发展的大好时机,一定要加油,一定要有激情。”(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