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15岁考入斯坦福
徐郁清的儿子朱磊从小就跳级上学,14岁被保送清华大学少年班,15岁考入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成为斯坦福最年幼的大学生,后读该校的电子类研究生,在硅谷工作了近20年,现已回国创业。谈起儿子的教育,徐郁清说,从小培养兴趣和习惯很重要。
徐郁清的丈夫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之后又被选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派往美国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当丈夫在美继续学业的时候,徐郁清就独自承担起在浙江老家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当时我是城市到农村知青,所以家还在农村。农村学习条件差,所以,我一有空就带孩子去我丈夫就读的学校参观。我丈夫的专业是农业机械制造,我就要求他们在农村时就多观察各种农业机械和工具,带着问题去见爸爸。渐渐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徐郁清说,见孩子有了兴趣,她又趁热提出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说考多少分,而是要求他们每天是否拓宽了一点知识面,掌握的是否更扎实。”
朱磊说,妈妈从小并不是刻意地灌输文化知识,而是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他。“当时,我们一家几口都借住在亲戚家,居住环境虽然差,但很温馨。每人各占房间一角安静地看书,就是个学习型家庭。”
人文对偏科生也有利
对于学习,徐郁清和儿子都有共识:哪怕是偏科生,学一些人文知识,也是很有帮助。“通识教育有利于成长。”朱磊说,他在国内读书时,觉得自己的知识面还行,但到了斯坦福大学读书和同学一比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太狭窄了。“他们一个人往往对好几个方面都很在行,比如是文科、理科、艺术、体育等的 ‘多面手’。”
去斯坦福大学读书前,朱磊已有明显的偏科现象,独爱理科,但到斯坦福后,他受到周围学习环境的影响,尝试着选修了不少艺术、历史、文学等以前他 “不屑”的文科课程。“结果,这些课程让我一直受益。其实许多学科是想通的,一个人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对今后的成就有非常大影响的。”
学习应是一辈子的事
对于近年越来越热的留学,徐郁清则建议,留学不是跟风,而是更正确地认识自己。“刚到美国时,我就告诫我的两个孩子,到美国不是为了追求美国富裕的生活,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才。”因此,她要求儿子把对异国及其文化的理解、尊重,提升为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儿子朱磊也不太赞成现在流行的 “学习要实用”的观点——大学应更多地传授学生实用技术,保证他们一出校门就能上手工作。“大学的职责还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学习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不是短暂的、太功利的。”带着这样的信念,这位妈妈在其58岁时暂停了手上的工作,和女儿在同一年考上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她还收购了美国加州硅谷和加拿大温哥华当地的著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