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即将到来,广大考生们在看书的同时,也要多适当做题。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6教师资格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教师资格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2.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个体自我意识是( )。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群体自我
3.“孟母三迁”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实践锻炼法
D.自我修养法
4.看见他人随地吐痰感到厌恶是(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法律的道德情感
5.学校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 )。
A.满足需求,促进健康
B.关注生存,促进发展
C.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D.促进健康,学会适应
6.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件凌乱,不系统,没头没尾,看到哪里算哪里,这是观察品质哪个特征发展水平较低的表现?( )
A.观察的目的性
B.观察的精确性
C.观察的顺序性
D.观察的深刻性
7.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遗忘曲线变化进程是( )。
A.前后一样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没有规律
8.“过目成诵”反映的是人的记忆有很高的( )。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备性
D.准确性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 )。
A.创设情境
B.积累表象
C.从仿造到创造
D.死记硬背
10.老师提出“剪刀的用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是( )。
A.动作思维
B.发散思维
C.习惯思维
D.形象思维
11.下列不属于发散思维指标的是( )。
A.跳跃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12.通过歌诀的形式来记忆二十四节气属于认知策略中的(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计划策略
13.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而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是( )。
A.学习期待
B.学习目标
C.学习效能感
D.学习策略
14.下列哪种学习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 )
A.设置目标
B.列提纲
C.寻求同学帮助
D.做笔记
15.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 )。
A.精加工策略
B.复述策略
C.组织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6.某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协商或修改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
A.他律阶段
B.前习俗阶段
C.自律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17.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 )。
A.“好孩子”定向阶段、权威定向阶段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原则定向阶段
C.原则定向阶段、良心定向阶段
D.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18.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属于( )。
A.前习俗水平
B.后习俗水平
C.具体运算阶段
D.习俗水平
19.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 )。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科尔伯格
D.罗杰斯
2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21.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22.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徐特立
C.杨贤江
D.蔡元培
23.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
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审美观
24.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复杂的行为这是( )。
A.示范法
B.系统脱敏法
C.惩罚法
D.行为塑造法
25.持久性心境低落为( )。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26.学生的说谎、偷窃和欺骗等属于( )。
A.情绪冲动
B.性格障碍
C.情绪适应困难
D.行为障碍
27.小学生在学校发生轻微烫伤后,教师应及时处理,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在烫伤处冲冷水降温②脱去烫伤处的衣服
③送医院处理④通知家长来学校处理
⑤直接包扎烫伤处⑥涂抹烫伤药物
A.①④⑤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28.某寄宿制小学一位学生睡觉时突然小腿抽筋,生活老师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让学生下床,站直抽筋的腿
B.让学生平躺,按摩抽筋部位
C.让学生下床,用冷水冲洗抽筋的腿
D.让学生平躺,在其抽筋部位贴上止痛膏
29.教师如发现学生中有人出现流感症状,应( )。
A.迅速通知家长,立即治疗,待完全康复后再返回学校
B.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学生病情稳定且有好转可继续上课,如果病情恶化,再送医治疗
C.建议学生购买感冒药进行治疗
D.将该学生进行隔离
30.不属于社会公益劳动的项目是( )。
A.打扫校园
B.植树造林
C.拥军优属
D.帮老助残
31.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小学生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逐步发展,自我体验能力有较大提高
B.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社会认知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必须干预情绪的社会知觉能力,以形成良好的情绪认知习惯
C.教师应将小学生的情绪干预活动与自我接纳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
D.团体中活动涉及的主题不需要刻意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匹配
32.以下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心理健康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心理健康辅导一般都是通过说服教育来实现
C.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一两个具体的事件解说来提高认识
D.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一两个案例的分析使人提高认识
33.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 )岁以下的儿童,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春季为多。
A.8
B.9
C.10
D.11
34.阳光中的( )能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转变成( ),促使人体对钙的吸收,预防软骨病。
A.红外线;维生素A
B.红外线;维生素D
C.紫外线;维生素A
D.紫外线;维生素D
35.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阶段是( )。
A.感知知识
B.理解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36.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药可救,这违背了( )的原则。
A.统一要求与从实际出发相结合
B.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C.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D.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37.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的教育学家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马卡连柯
二、简答题
1.简述认知策略的种类。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3.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4.简述思维的类型。
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6.简述德育的意义。
7.请列举几种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8.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哪些类型?
9.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进行指导?
10.简述小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三、材料分析题
学生李某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年老多病的祖父生活,祖父对他管教不严,他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待业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斗殴。父亲偶尔回家,对他不是打就是骂。在学校,他破坏课堂纪律,拖欠作业,完不成学习任务,还欺负小同学。全班同学都看不起他,疏远他,但他喜欢运动,是班级篮球队的主力队员。
(1)简析李某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班主任应当如何开展对李某的教育工作。
一、单项选择题
1.[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略。
2.[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征的意识,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故本题选C。
3.[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教育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4.[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5.[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6.[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的基本特性包括:(1)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使观察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与选择性。(2)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是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观察是对客观事物的有意知觉。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观察的基本特性。(3)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精细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精细地知觉事物,才能发现事物有价值的特征,才能提高观察的效应。(4)观察的敏锐性。观察的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地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一个具备观察敏锐性的人,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重要特征。观察的敏锐性与精细性是从事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智力品质。题干的描述:“观察事件凌乱,不系统,看到哪里算哪里”,这是知觉缺乏目的性的标志。有目的的行为才是系统性行为。故而选择A选项。
7.[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研究了遗忘的基本规律。他采用无意义音节.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呈现负加速增长。第一小时之后已经遗忘了材料的30%,一天之后已经遗忘材料的65%。一天以后遗忘进程渐渐变慢,此后遗忘几乎停止。
8.[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和记忆的准确性。(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过目成诵”指的是看过之后马上就能进行背诵。指记忆的速度非常快,主要表现的是记忆的敏捷性。
9.[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A选项属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例如语文教师通过念一段美好的文字描述创设情境,培养了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来再造想象事物的形象的能力。再如数学、物理老师通过创造现实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创造性地想象解决问题的方法。B选项属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所有的想象都需要表象作为材料。可以说.想象是组织表象之后得出的。所以,积累表象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手段。C选项属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想象力最高的层次是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高理想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以,从仿造逐步到创造,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只有D选项不属于小学生培养想象力的方法。死记硬背增加了个体的知识,锻炼了个体的机械记忆能力。除此之外,它对想象并没有帮助。
10.[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从多个角度回答”,能够找到多个解题角度,使得思维向不同方向扩散的思维属于发散思维。
11.[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发散思维有三个指标: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12.[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编歌诀是认知策略中的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等。本题中用歌诀记忆就属于记忆术的子类别。此外,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和组织策略都属于认知策略。选项D是元认知策略。
13.[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题干是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而学习效能感、学习目标都不是教育心理学的专有名词。故选择题中尽量不要选这类项目。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不是一种方案,因此排除该项,正确答案选D。
14.[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大致分为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方法,并预计其有效性的方法。监控策略指在认知活动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活动、策略的效果。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在四个选项中,设置目标是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列提纲是认知策略中的组织策略,做笔记是属于认知策略中的精细加工策略。寻求他人帮助是资源管理策略。因此都排除。
15.[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各种学习策略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必考的题目,所以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对三大类学习策略及其下属的分类策略都应该有系统的了解,此外,还应对典型的几类策略进行特别关注。画线是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此外复述策略还有重复、抄写、做记录等。其中以画线最常考。
16.[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考试中的常考点,考生要对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进行把握,能够在给出特点后准确地对应到相应的阶段上。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观点考查和分析儿童对对偶故事的回答,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一个从自律到他律的阶段,具体为:(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2—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2)他律阶段(5—8岁),他律阶段的儿童完全接受成人的指令,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来源于外部,具有权威性,不可协商的,完全服从于成人或规则就是对的,错误的程度是由破坏的数量而定的;(3)自律阶段(9—11岁),自律阶段的儿童判断事物能基于自主个体间的平等合作与相互认同的关系。他们把规则看成是灵活的,彼此都认可的,是可以协商的,与合作以及相互尊重的原则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就是对的;能考虑到犯错误者的想法去评定错误。本题中,儿童已能够意识到规则的可修改性和可协商性,因此已到达自律阶段。
17.[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即好孩子定向阶段。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他们的推理受众人的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的重要性)。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地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选项中.原则定向阶段是第六阶段才出现的,与良心定向相同。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是第四阶段的水平。因此本题选D。
18.[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科尔伯格提出人类道德发展由低到高要经历三个大的阶段,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这种道德发展水平与年龄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完全对应的。一般9岁以下的儿童及少数青少午处于前习俗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年人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题干中要求指出大多数青年和成年人处于的道德水平,因此选D。
19.[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皮亚杰独创临床研究法,即谈话法,通过给儿童讲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然后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分析儿童的回答来揭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科尔伯格则开创道德两难故事法,作为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是对皮亚杰对偶故事法的发展,同样也是用情境故事设置冲突并提出道德问题,让被试在自己的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以此来判断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
20.[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要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在依从阶段,儿童的行为还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个阶段是认同,这个阶段儿童的行为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儿童虽然对道德行为本身仍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认知和体验,但能表现出与榜样相似的行为。内化就是思想观点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与自己的已有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因此,第二个阶段是认同阶段。
21.[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要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认同阶段儿童的行为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儿童虽然对道德行为本身仍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认知和体验,但能表现出与榜样相似的行为。
22.[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有四方面内容:(1)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2)阐述了美育的定义。(3)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4)提出了实施美育的方案。
23.[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它有三个要求:(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其中第三个要求“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要求。
24.[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题干就是行为塑造法的定义。示范法是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系统脱敏法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出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惩罚法是通过施加一种厌恶刺激来消除某种不良行为的方法。
25.[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主要是考试焦虑。持久性的心境低落是抑郁性神经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另两个核心症状是消极的认知倾向以及动机缺失。本题所指的就是抑郁症。强迫症是指以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或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恐惧。
26.[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行为障碍是一种反复的或持续的行为方式,包括对人或动物的攻击行为,对财产的破坏行为,欺骗或偷窃以及严重地违反法规行为。因此本题选D。
27.[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对于学生轻微烫伤的处理,可先在烫伤处用冷水冲洗,物理降温,再脱去烫伤处的衣物,最后涂抹烫伤药物。送医院处理,通知家长来等是对重大烫伤事故的处理措施。烫伤切不可直接包扎烫伤处,选项⑤错,故选B。
28.[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抽筋是属于肌肉痉挛的一种,所以必须先直立,缓解强直收缩这一现象,然后再对疼痛部位进行按摩。
29.[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流感与普通感冒不同,流感由流感病毒所致,而普通感冒则由副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病人患流感后容易发生病毒性肺炎和继发性细菌感染,甚至死亡,因此切不可轻视流感的危害。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中有人出现流感症状,应迅速通知家长,立即治疗,待完全康复后再返回学校。同时,学校的教室要保证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当。对患病学生的物品要进行消毒,以防止更多学生传染。
30.[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社会公益劳动是学校组织的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义务和支援服务活动。植树造林、拥军优属和帮老助残都可以体现出社会公益活动的特点,而打扫校园则不符合社会公益活动“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特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1.[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4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32.[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根据小学教育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不能通过一两个具体的事件解说或一两个案例的分析使人提高认识,故本题选A。
33.[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春季为多。
34.[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略。
35.[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学习是一个理解、掌握、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阶段是理解知识。
36.[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药可救,就违背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37.[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本题正确答案为D。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又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它主要涉及以下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过度复习;(7)画线。其中画线是一种常用的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1)记忆术,有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等。(2)做笔记,它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3)提问策略,即在活动中自己问自己问题,或同学间、师生间进行知识的提问。(4)生成性学习,它是训练学生对其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精细加工强调在新学信息和已有信息之间建立联系,背景知识的多少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组织策略是认知策略中的第三大类,它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等。利用图形又可细分为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表格则有一览表和双向表等。这些策略都是陈述性知识学习中常用的认知策略。
2.[参考答案]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富于感情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服论证,这样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行为习得。
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以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其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者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者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地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已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识、技能或者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了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3.[参考答案](1)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知、情、意、行之间不可孤立或割裂来看,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可见个体品德的发展绝不是其中的某一个要素的发展,而是知、情、意、行的同时发展,缺乏任何一个要素的发展,品德发展都是不健全的。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一个人品德的发展是与其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就是一种活动,个体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品德。而且,品德的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结果。
(3)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发展过程。学生现有的品德状况是学生接受外在道德要求的起点,个体能够接受外在的道德要求都与他现有的品德状况相关。而这种矛盾就是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道德水平的矛盾。通过品德结构内部心理矛盾的运动促使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自觉.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4.[参考答案](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觉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它往往是人们在边做边想时发生的,具有直观实践性的特点,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两三岁前的幼儿就有初级的动作思维,他们只能在动作中思考。如他们能边摆弄手指边数数,边摆凳子当火车开、边摆积木盖房子等。他们所思考的只是当时直接感知到并正在操作的物体,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停止。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进行的思维。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思维过程往往表现为对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儿童在发展语言之前就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的,如他们能够通过对各种不同年龄的人的形象特征的概括,区分“叔叔”“阿姨”“爷爷”等。抽象逻辑思维也叫词语逻辑思维,它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语言符号所体现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命题等都是这种思维的主要材料。因此,只是当有了语言时才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具有抽象性、程序性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不直接依赖所感知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它能超越生活经验的局限,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或做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如学生在解数学题时,通过多步地推理和论证,得出了答案的过程。分析思维具有程序性的特点。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识别和整体把握。足球运动员在一瞬间把握球场上对方球员的布局漏洞,不失时机地把球踢进球门,都是直觉思维的表现。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集中思维,也叫求同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分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造性思维也称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种思维创造性水平较低。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例如,新的大型工具软件的开发,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5.[参考答案]阅读的要求,有人认为应该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独特的见解”。一般认为有效的阅读应该达到以下目标: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做出扩展。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阅读训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师不可以一开始设置的目标就过于困难,这很大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应该始终控制阅读练习的难度,使得学生在阅读中始终能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循序渐进,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阅读是一项较为困难的工作,要较好地完成这一工作,需要有一定的阅读技巧。比如速度的技巧,精读的技巧,抓住文章中心的技巧。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训练学生的这些阅读技巧,并且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是阅读的基础,阅读过程需要大量思维过程的参与,比如,总结文章中心思想需要综合的思维过程。阅读文章中的一些抽象知识需要有抽象概括能力帮助理解。所以,思维是阅读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有了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含义,更容易体会文章的意境。所以,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同样也是阅读的重要支撑。
6.[参考答案](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7.[参考答案]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6)自我控制法。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8.[参考答案]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就叫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如,视觉后像就属于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特点是: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容量较大,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信患均可进入瞬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极短,视觉信息不超过1秒钟,听觉信息不超过2秒,超过这个时间,就会消失,但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也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例如。打电话时,查到电话号码,立即就能根据记忆去拨号,但打完电话后,就不记得号码了;边听课边记笔记,这些都属于短时记忆。
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也称短时记忆的广度,大约是7士2个组块,即5—9个组块。组块是指人们熟悉的记忆单位,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一个词组甚至一个句子。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任何信患只要得到足够的复习,均可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9.[参考答案]学习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生活指导: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指导学生搞好生理卫生;指导学生遵纪守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0.[参考答案]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理智感、道德感、美感都开始有所表现,但还只是初步的。小学生的情感表现一般是外在而且明显的,他们的喜怒哀乐是鲜明的,直接表现在稚嫩的面孔上。小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表情中发现他们的情感变化,无论是集体性的还是个别学生的情感变化,都对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要善于把握这样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丰富、深刻和稳定。
意志力是克服困难的能力。小学生在学习和集体活动中,意志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但是小学生在克服困难过程中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还比较弱.常有赖于教师和家长的提示,需要给他们以鼓励和帮助,给他们提供锻炼意志力的机会。小学教师从学生的意志水平出发,逐步向学生提出克服困难的要求,既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又是培养意志品质的过程。现代教育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使未来社会的公民和专门人才都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心理上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勇于面对困难。显然,磨炼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应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列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三、材料分析题
[参考答案](1)李某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①外部原因: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离异。祖父对他管教不严.父亲对他不是打就是骂;社会风气: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待业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斗殴;同伴群体:全班同学都看不起他,疏远他。
②内部原因: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他在学校破坏课堂纪律,拖欠作业,完不成学习任务,还欺负小同学。
(2)针对材料中李某的不良品德行为,班主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对李某的教育工作:
①有效地说服;②树立良好的榜样;③利用群体约定;④价值辨析;⑤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2016年教师资格证报名网上支付问题详解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