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网为您整理的2017延迟退休年龄最新规定,供您参考!
【2017延迟退休年龄最新规定】
延迟退休不会“一刀切”
“延迟退休的方案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最晚年底前,会向社会征求意见。”一位参与人社部延迟退休方案讨论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此前,人社部曾对外表示,2017年将出台延迟退休方案,而2022年将正式实施延迟退休。对于目前讨论最多的热点,前述人士表示,“对于不同职业的人,延迟退休不会‘一刀切’”。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截至201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15%,总数超过2亿,65岁以上的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0%。到2020年,60岁以上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近19%,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近13%。按照我国现行管理体制,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职工年满50周岁即可办理退休手续。记者了解到,这项退休政策制定时,全国人口平均寿命50岁,而目前,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因而,人社部牵头多部委进行延迟退休政策的研究。
记者采访全国总工会高层领导,就延迟退休一事,该人士表示,“全总目前还没有就延迟退休一事进行过研讨,但是,全总正在进行调研。”而在延迟退休这一问题上,全总的话语权有多少,该人士同时表示,“延迟退休一事,还是人社部在主导。”针对延迟退休一事,社会给予了巨大关注。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社部高层人士向记者透露,在制定延迟退休方案中,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不同人群对延迟退休的接纳程度不一样。前述参与延迟退休方案讨论的人士向记者证实了这一说法,“延迟退休方案一直纠结的就是这个老问题。”因而,方案将考虑不同职业性质,区别对待,“不会一刀切”。人社部也曾表示,“这项政策在制定过程中会广泛听取各界意见,不断丰富完善这个方案。”
第一批或延迟3到4个月退休
对于延迟退休启动时期的方案设想,“目前讨论是3到4个月。”人社部发言人李忠曾对外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是立足我国国情,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举措。
李忠表示,总的考虑是,根据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劳动力状况,把握调整的节点和节奏,“小步慢走,渐进到位”,即每年只会延长几个月的退休年龄,同时提前向社会预告,给公众以心理预期。但是,由于退休金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导致社会对延迟退休的积极性并不高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改革司人士透露,“我们去调研,有的地方特别是地市一级的人,出现了退休年龄54岁的现象。”
“因为很多人感觉到退休以后收入更有保障,按照国家政策,退休收入每年增长10%左右,而政策对在职的人激励不足,所以肯定不愿意工作。”该人士透露:“我们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现在养老金的增长,这对在职人员也是一个刺激。”经国务院批准,从2016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15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6.5%左右。
【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方案的九大问题】
1、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方案今年出台
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会上介绍:“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已经出来了,还要按照相关程序报经批准后才能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今年肯定会拿出方案。
2、延迟退休方案遵循三个原则!
尹蔚民表示,延迟退休方案遵循三个原则,一个是渐进式原则。他举例说:“5年后你如果是60岁退休,方案实施后,可能是60岁零3个月;另一个人第二年退休,那5年后可能是60岁零6个月退休。”
其次,尹蔚民指出,国家将会对不同群体,针对其特点制定出区别对待的延迟退休方案。
同时,尹蔚民表示,凡是涉及公共利益的都会广泛征求意见,今年将会公布方案,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3、今年将正式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日前在北京表示,延迟退休方案将在明年正式出台。出台后会有五年左右的过渡期,或到2022年正式实施。
金维刚是在当天举行的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首届峰会上作上述表示的。在论坛演讲中,他表示,“十三五”时期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推进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去年改革方案出台后,还没有正式实施,今年将会正式实施。
他表示,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要实现制度的全覆盖和法定人群的全覆盖。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预计可以把5000万人纳入到这个体系里,包括3800多万在职和1500多万退休人员。
4、人社部:要适度提高法定退休年龄
对于延迟退休政策,金维刚表示,由于目前退休年龄偏低,要适度地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实现渐进式的延迟退休年龄的办法。这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各类群体差异比较大,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情况,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尽量稳妥。
“现在存在着很多复杂的情况,如果简单用一个政策‘一刀切’的办法,让所有人都按照这种方式执行,可能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这方面还是需要一定的弹性” ,金维刚表示,延迟退休涉及到很多因素,不能仅仅考虑基金的收支,还要考虑其他因素,要统筹兼顾。国际上有弹性退休的机制,可以借鉴这方面的经验。
5、哪些人受退休年龄最新规定影响?
如果2022年落地实施,那么以下三个群体将会受到退休新政的影响:
1.到2022年,小于等于50岁女性工人(197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女性);
2.到2022年,小于等于55岁女性干部和男性工人,主要是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1967年以及以后出生的人);
3.到2022年,小于等于60岁男性干部(196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由此看出,延迟退休方案影响较大是70后和80后,根据人社部方案将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每年延长几个月退休年龄,直到经过相当长时间达到新拟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因此对于90后出生的人来说,到退休时估计已经完全赶上了新政。
具体到每个人会工作到何时退休?比如说,如果从2022年起实施延迟退休,每年延迟六个月,按照现行的退休框架(女职工50岁、女干部和男工人55岁、男干部60岁),那么2022年退休年龄将分别是50.5岁、55.5岁和60.5岁。原本在这一年退休的人就要多干半年。以此类推,直到达到新的退休年龄为止。
6、每年到底延迟几个月退休?
延迟退休的方向已经确定,具体怎么延迟有很多看点。每年延迟几个月,那么到底是几个月,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每年延迟的时间比较长,那么达到新退休年龄的过渡期就会缩短。反之,如果每年延迟的时间比较短,比如两个月或三个月,那么达到新退休年龄的过渡期就会比较长。
两种做法各有利弊,对普通大众来说,过渡时间长的话,适应期相对就要长一些;过渡时间短则适应时间更短,到底如何改,这部分也应考虑民意。
7、男女是同龄退休还是仍然进行区分?
除了每年到底延迟几个月之外,还有一点是延迟到多少岁退休,以及是否延续现在的男女退休年龄不同的框架。目前,我国男女实行不一样的退休年龄。但有些国家男女退休年龄一样,比如美国日本等。实际上,女性的预期寿命一般比男性长,这也是部分人要求男女至少一样年龄退休的一大原因。
如果男女实行一样的退休年龄,是统一延迟到60岁还是65岁?如果延长到60,那实际上只是延迟女性和男工人的退休年龄。而如果同步延迟到65岁,对于女性特别是女性工人,这个跨度还是很大的,受影响的人会有很多。如果男女仍然是区别年龄来退休,这个间隔是不是还是现在的五岁,也值得关注。
8、养老金待遇是不是会降低?
对于延迟退休,当前公众关注的焦点还集中于养老金待遇。对此,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2014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当期养老金支出大于基金征缴收入的省份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养老金待遇水平连续上调,基金支出增加;人口老龄化效应逐步显现,参保人员中退休人数增速高于缴费人数;部分地区抚养比较高,负担较重。
不过,从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支出情况看,2015年前10个月,全国基金总收入超过总支出2100多亿元,绝大多数省份基金累计结余额都超过8个月以上的基金支付额,基金运行总体平稳,能够确保当期养老保险待遇支付。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渠道中,财政补助是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少数历史欠账较多、基金支付能力较弱的老工业基地省份,将继续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力度。另外,五中全会的公报中提到要加大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力度,养老金应该会有保障。
9、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政策
1.在单位参保,并且从单位办理退休的:男性,工人和干部的退休时间是相同的,都是60岁退休;女干部,退休年龄是55岁,工人是50岁。
2.在个体窗口办理退休的:男性是60岁退休;女性进入个人窗口参保缴费超过3年的,一律按工人办理退休手续和待遇,50岁退休。没有超过3年达到退休年龄的,干部55岁退休,工人50岁退休。
3.从来没有工作单位的自由职业者,直接进入个人窗口参保并且退休的: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
有媒体评论指出,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劳动力短缺和养老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延迟退休年龄已经势在必行,这是人口形势、人口规律和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需要所客观决定的。
资料显示,中国现行男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 周岁的退休年龄,早在上世纪50年代颁布《劳动保险条例》后就开始实施,当时中国的人均寿命还不足50岁。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人均寿命早已突破76岁。这样看来,60多年前出台的退休政策确实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
另有数据显示,按照中国当前退休方案,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30%以上。
由此看来,如果按照原有方案进行下去,中国将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虽已放开二胎政策,但从短期推进来看,因为不堪生活压力,许多适龄生育人群似乎并不特别“买账”,所以延迟退休已然被当成另一种延续“人口红利”的方式。
而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也给中国民生保障事业也带来巨大冲击。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4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40974亿元,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额为31800亿元。也就是说,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所有结余资金都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也仍然会有接近1万亿的空账,而且这一缺口较2013年度又扩大了2334亿元。
其实,对于中国养老金缺口大的新闻报道一直不断,尽管官方曾多次曲折辟谣,但谁都清楚,这确实已成为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延迟退休年龄,一来其本身仍可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二来对于养老金的基数缩小和填补亏空都是一个利好措施。
延迟退休合理与否? 民间争论不休
此次延迟退休方案年内或出台的消息发布后,像以往一样,舆论对其合理性仍在激烈探讨中。分析两方对垒人群属性,支持一方主要系公务员、知识分子、高层管理人士及专业技术人才;而反对一方则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的普通职工及大量体力劳动者。
在支持一方看来,除了上述大局因素,他们还认为,延迟退休本身存在许多利好。
例如,延迟退休未尝不是一种“老有所乐”的方式。确实,近年来,因提前退休“无事可做”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典型的就是“孤独”现象的产生,而这一现象也会加剧了许多家庭矛盾,有违社会和谐发展。再比如,由于过早脱离工作状态,导致对社会问题认识脱节,很多退休老人成为传销组织的“洗脑”目标,一定程度上还助长了不法行为的扩张。
另外,他们还认为,如今中国人寿命大大增长,明明还有精力,为何不能多工作几年,工作薪资远比养老金高得多。
但在反对一方看来,如今社保交的越来越多,却还要延迟退休,这无疑是给国民增加生活压力吗?其中一则插曲是,许多人对“70”、“80”后再次报以同情之声。因为他们认为“70”、“80”后们或将是方案的首批“受害者”。确实,按照尹蔚民谈及的延迟退休方案,如果2022年正式落地实施,延迟退休方案影响较大首先是70后和80后。
分析看来,双方态度之所以如此迥然,和其群体属性密切相关。
有说法指出,公务员群体之所以推崇延迟,因为其工作性质相比体力劳动者更为轻松,作为国家权利的“占有方”,他们自然更愿意推迟退休时间。而一些知识分子、高层管理人士们则认为,60岁的退休年龄正是在岗位上出成绩,甚至决定事业高度的年龄,也是知识储备最丰富的时期,此时退休是一种人才浪费。
但是对于普通小企业职工和一线的体力劳动者们,他们自然希望提前退休,以获取稳定的养老金收入。这当中其实还包括为数不少的下岗职工,他们都四五十岁左右,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再就业,一心盼着能够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可以拿到退休金。
同时,对于反对者而言,延迟退休年龄,意味着更多“老年人”要和年青一代争夺就业岗位,也势必会增加年轻人的就业压力。
弹性退休非“一刀切”? 空窗期怎么办?
尽管相关争议持续了多年,出于大局考虑,国家仍然将此方案“铁板钉钉”。此次延迟方案目前已明确将出台,所以我们的关注点似乎已经转移到如何推进的问题上。但在该问题上,质疑声音依旧不绝。
在尹蔚民的公开发言中,明确表示了方案“渐进式”的推进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将从实际出发,区分对待,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分步走”。
有学者建议,在“一刀切”式的退休制度难以平复众议时,政府应当探索弹性退休制度。即政府规定一个退休年龄段区间(如55岁到65岁),职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这个年龄段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办理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而领取养老金的多寡由缴纳的时间和资金决定。上述学者提及的弹性退休制度,确实比较契合此次改革。而类似的先例也并非没有,在许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当前即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按照专家的分析,方案中提及的65周岁退休也并非绝对值,如果你在60岁时,由于身体原因不方便继续工作,可以申请提前退休。只要你退休前养老金缴纳年限满15年,仍然可以在65岁之后正常领取。
但是质疑点也正出在此处。对于普通一线职工、劳动者而言,60岁的年龄明显已经不能胜任体力工作,他们确实可以提前申请退休,但是五年的空窗期内,需要同时承受无薪资、无养老金的生活,如何保证生存?这五年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也绝对不会少。
另外,发达国家的推崇的弹性退休制度,中国也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中国上世纪实行的严格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如今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未富先老”,西方国家在富裕了之后才进入老龄化阶段,他们通过国家赤字就能维持社会高福利,而中国几乎没有办法用借贷来维持国民福利。
所以,中国本身存在地区、企业、职工个体差异较大等多重问题,国家在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时,更应充分考虑特殊工种、特殊职工的特殊问题。尽管在尹蔚民的公开发言中已明确表示,方案不会“一刀切”,但如果方案不能考虑地更细致,更贴近相关人群,那么,其实仍具“一刀切”性质的推进方式必然会带来新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