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 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第一组—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二组—洋务派、第三组—早期维新派、第四组—康梁派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的知识,它和列强侵华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一难点主要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让学生活动探究,教师总结。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单元导言分析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时候,清朝君臣对其一无所知。(划书)鸦片战争一败涂地。(记)

  在开眼看世界之前,难道清朝的君臣国民都是闭着眼睛的吗?

  材料一、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清朝的君臣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周围国家都是蛮夷之国,禽兽之国。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开始睁眼开世界。

  2、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

  1996年,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陈建生院士(林则徐老乡)发现了一颗小行星。按照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规定,谁发现了小行星,谁就拥有命名权。提议将新发现的这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由于林则徐的禁毒和治水业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因此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了中科院的建议。

  ①活动: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翻译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积极探究西方军事科学技术,引进西方先进的船舰大炮加以仿制(P69插图)。主张建立一支新式海军。

  《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大五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

  ②评价: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活动: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在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参看课本资料回放)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创作背景:1841年8月,魏源在镇江与被革职的林则徐相遇,两人彻夜长谈,林则徐把《四洲志》的全部资料送给他,嘱托他编写一部激励世人、反对外来侵略的著作。他以《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集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50卷。此后,他对《海国图志》一再增补,10年后,全书达到100卷。

  “师夷”内容?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说明他认为西方近代文明的长处主要在什么方面?在军事技术上。

  此书地位:《四洲志》纯是一部译作,而《海国图志》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和理论方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此书出版后传入日本,曾在明治维新中起过一定的作用,

  3、影响

  (1)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洋务运动,就是受魏源“师夷”思想的影响,并加以发挥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治民(镇压太平天国),与“制夷”不同。

  (2)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然而,新思潮的萌发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响应。也没有能够从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史学家蒋廷黻曾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会考不考)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内忧外患的局势。要求学生解释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3、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有人评价洋务运动他因模仿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只学习器物,不学习制度,思想文化)

  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实践: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6、失败原因: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破灭,“中体西用”的思想也失去原有的意义。失败的原因:未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封建制度上,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注定破产。

  三、维新变法思想

  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维新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1、早期维新思想(会考不考)

  (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指导学生辨析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差异。

  2、维新变法思想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设问: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l 政治: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瓜分高潮。

  l 经济: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l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

  l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2、代表人物:(资产阶级 维新派)

  (1)康有为

  P70页历史纵横

  ①活动:

  A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解放后,万木草堂一度成为一家锁厂的车间。后来又成为了40户居民居住的大杂院,住户在里面修厕所、打墙壁,严重破坏了房屋结构,仅墙体破坏就达到了20%,很多建筑部件和文物遭到破坏或遗失。2004年,广州市投入1300万元迁出40多户居民,又投入230多万进行了全面的修缮,2007年,百年草堂得以“重见天日”, 免费重新向公众开放。

  B撰写《新学伪经考》。

  内容;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作用: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扼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什么?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

  C撰写《孔子改制考》

  内容:宣称(偏于保守的)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②理论特点:“移花接木”——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③作用:康有为的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却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提出,如不变法“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既然是他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什么还要维护清朝统治?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人。他为什么要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因为这样“既合乎古训,又适宜诗时局”可以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它既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的精神,及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④评价: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

  ①活动:发表《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伸民权、设议院: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变法措施另外还有要重视教育来开启民智,变革科举等主张。阐述变法的必要性,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认为变则存,不变则亡(变法图存)。

  (3)严复

  ①活动:发表《天演论》,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即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这是一本宣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通俗小册子, 在《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成为最活跃的字眼。胡适的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3、实践: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结果:最终失败。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除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所有新政全部都被废止。

  失败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后,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慨,请分析他无力回天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太过脆弱,封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什么时候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上的资产阶级,技术依赖外国,受制与外国;开办企业,要封建官府批准,自然也向官府妥协。因此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缺乏彻底反封建反侵略的勇气。比如思想上“托古改制”,政治上不敢否定君主专制,经济上不敢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比如辛亥革命有同盟会,而戊戌变法没有,他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幻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没有军队。

  ③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的剥削本性,也害怕人民群众。比如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五书》中提到:“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脱离群众就使得他在面临封建守旧势力的进攻时不堪一击。6

  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列强只想或大在华侵略势力,不响中国富强,戊戌政变前,维新派向英美日公使祈求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影响:①作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另外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断发易服等措施都有助人们摆脱蒙昧,存进人民觉醒。所以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形容它的影响。

  ②评价: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提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百家争鸣。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被本课的历史人物所感动,下列奖项你想颁发给哪位思想先驱 ?请选择一下,并用简短的一两句话说明理由。

  感动近代中国

  勇于探索奖、思想创新奖、 勇于实践奖、 最佳宣传奖、 最佳西学奖、崇高爱国奖

  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李鸿章

  课后习题

  洋务派思想与维新思想的不同(提示:学习内容、阶级属性、根本目的)

  参考:

  器物——制度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维护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板书

  略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林则徐和魏源、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向西方学习和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简要概括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历程;分析其不同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并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理解他们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重点:“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有机引入】

  问题:下列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引入:它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于是,从鸦片战争起,“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史先进的中国人救国强国的时代主题。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68-71,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开眼看世界”(注意联系“前言”、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和前面所学知识)

  A:简述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做法。

  【2组学生板演预测】背景:⑴闭关锁国与愚昧无知。⑵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⑷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做法:⑴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时,就开始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四洲志》《各国律例》;还搜集、绘制西方战舰图样,仿制西方战舰。

  ⑵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B:我们应怎样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

  【3组学生板演预测】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海国图志》明确了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如何正确理解“开眼看世界”?

  第一,这里的“开眼看世界”,在时间上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而不是指整个中国历史。

  第二,这里的“开眼看世界”,在内涵上不是指简单的中外往来,而是指对中国之外的国家,主要是指当时的西方世界的了解与研究,明确世界发展大势。当时清朝从皇帝到臣民,所有人都认为中国是泱泱大国,物产丰富,与外国通商是施舍而非互利,根本就没有人了解,更遑论去调查、研究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国家体制,尤其是科技发展水平。对西方国家的认知水平只是停留在知道对方是金毛碧眼的婴儿认知水平阶段。林则徐在当时举国上下一片“天朝大国”的自满无知情绪中,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摘译了《各国律例》,其中一类是关于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生产和时事的知识,另一类则是关于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魏源撰写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并用了较大篇幅介绍美国和英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关注与推崇。他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第三,这里的“开眼看世界”意义重大:一是林、魏所持的抵抗外侵、救国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实际上支配和影响了几代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成为后来立志于祖国富强的先进人士的思想指南。二是鸦片战争时期以林、魏二人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睁眼看现实和睁眼看世界结合起来,把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后来许多改革思想家所接受和发展。三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思想孕育了近代外交思想的胚胎和萌芽。四是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五是对于清朝同样面临严重阶级危机和民族危机的东亚邻国──朝鲜和日本有很大影响,它如同黑暗中的一缕曙光,指引中国乃至东北亚各国前进的道路。

  2.阅读教材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注意“学思之窗”和联系必修1第10、12课)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你是如何理解这一思想主张的?

  【4组学生板演预测】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林、魏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理解: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如何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其灵魂是儒家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的近代文化,也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其灵魂是以自由、平等为标志的天赋人权思想。这两种文化经过19世纪上半期血与火的碰撞,在中国放开眼界看世界的先进知识界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2.100多年来人们对这个指导思想的评价不一。那么,怎样评价“中体西用”这一思想呢?

  第一,“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那样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实体都是植根于自己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的。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尚不存在而自然经济普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要建立起“西体”是不行的,因为还不具备西方式的制度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传统的“中学体用”还按照其自身的逻辑运作着,但是,面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严峻挑战,不引进西学,则国将不国,在这种情势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于是产生了。

  第二,它是洋务经济深层的需要。洋务经济乃是一种以政府为依托,以集权为特征的官僚经济。无论从资金、技术、市场诸方面,它都是一刻也不能离开政府的。它是靠政府之力,集中纳税人手中的钱财,解决兴办的经费。它是靠政府之力引进技术,其原料和产品的相当一部分,都是靠政府调拨的。于是,政府的支撑就成了洋务经济存在的前提。这样,维护政府所代表的传统制度,就成了洋务运动的天职。正是这种既要举办洋务,又要依赖政府的经济现实,决定了“中体西用”的必然性。

  第三,这是洋务派自存的一种需要。兴办洋务,这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资金之难措,又有技术的难备,还有习惯势力障碍,更有顽固派之攻击与责难……真是举步维艰。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顽固派提出机车轰鸣会震动皇陵,洋务派不得不一度用马匹来牵引车厢。办天文算学馆,顽固派又说这是以夷变夏,是废弃中国的封建统治秩序。这些在今天看来无须驳斥的奇谈怪论,在当年却是极具份量,可置人死地。甚至连洋务派也不得不称这些谬说“陈义甚高,持论甚正”。这样,洋务运动为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在引进传播西学的时候,维护中体就非常必要了。不如此,洋务派就无以自存。我们从“中体西用”的主旨,也可以看出洋务派的良苦用心。该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冯桂芬说:“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很明显,作者强调的,不是中学如何善,而是学西“善之善”。在这样的口号下,学西就名正言顺了。当然,这个口号的实际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当革命兴起之际,再大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重心就不在学西,而在不准革命、不准破坏中体这一层意思了。这个口号提出之初的进步用意,我们是不能抹煞的。

  第四,“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虽然中学是体、但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而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传统文化心理障碍。于是,在“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江南制造总局仅1896一年就译介西书120多种,平均每三天即译介一种,真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伴着西学传播,中国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一些主要的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了”(吴柏均:《中国工业化的发韧》)。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论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交融,从而产生出中国自己的近代政治思想。中国新的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孕育生成的。总之,一句话概括, 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第五,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六,“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用先进的科技维护业已腐朽的清王朝,这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这也后来历史发展所证明。

  B: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为什么?其结果如何?(注意联系历史必修2“洋务运动”必修1第12课理解)

  【5组学生板演预测】是否有道理: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两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且洋务派是林、魏思想主张的实践者,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创建了一支近代海军等。。但我们也必须明白,魏源是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的,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而当时洋务派“师夷”的首要目的却是镇压农民起义,因此两者之间尽管有继承关系,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结果:①引进近代西方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④甲午战争失败,标志“西学为用”思想的破产。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林则徐、魏源与洋务派的区别:

  1.背景不同 抵抗派产生于鸦片战争时期,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洋务派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解决内政外交上的危机所产生的。

  2.主张不同 抵抗派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3.结果不同 抵抗派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洋务派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抵抗派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洋务派则重在行动。同时抵抗派的主张为洋务派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3.阅读教材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注意“历史纵横”)

  A(1):简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6组学生板演预测】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思想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早期维新派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A(2):简述康有为和梁启超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1组学生板演预测】主张:康——痛斥正统儒学;借孔子主张改制,否定君主专制统治,主张维新变法。梁——抨击封建专制与顽固派守旧;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主张国家属于人民,君臣是公仆。

  影响: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掀起了思想解放飓风。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1.康、梁思想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①帝国主义侵略不断深入,民族危机深重。②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为维新变法奠定社会基础。③早期维新思想成为康梁思想的先声。

  2.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③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区别:①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②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3.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异同: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并付诸实践,顽固派主张用传统文化抵抗侵略,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长技,但未能实现。早期维新派强调学习西方,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不同点: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产生差异的根源:A.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维新派是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B.由政治地位决定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级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

  【知识梳理】【师生互动小结】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清朝统治腐朽;欧美资本主义侵华;有识之士的认识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含义: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为根本;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洋务,挽救清王朝。

  2.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3.实践及其结果:洋务运动失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与初步发展;先进知识分子的认识。

  2.早期维新思想: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未付诸于行动。

  3.康、梁、严等维新思想: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推动光绪帝于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开展变法,但结果失败。它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上起了启蒙作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o序》

  材料二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遣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三 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o议院》

  材料四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概述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核心主张。

  【1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材料一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是君主立宪。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2)材料三和材料四同属维新派的主张,就政治制度的建构而言,有何差异?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来推断差异原因。

  【2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材料三明确主张君主立宪,材料四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只是上书言事而已。康有为依靠皇帝来变法。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3)综合四则材料概述近代思想解放的过程与特点。

  【3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从理论主张到付诸实践。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检测反馈】(完成《学法大视野》中相应的检测题)

  材料一 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海国图志》

  材料二 ……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何在?

  【4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在于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2) 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掀起了洋务运动。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3)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思想主张的主要区别何在?

  【6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前者突出抵抗外来侵略,后者重在保护封建纲常与制度。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课后小结

  1.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异同

  (1)相同: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富国强兵。(2)不同:①阶级基础和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后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②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后者只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前者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③根本目的不同:前者发展资本主义,后者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

  2.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

  (1)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具有“儒表西里”和“托古改制”的特点。(2)原因:①中国传统思想根基深厚,影响深刻,康有为“托古改制”以减少变法的阻力。②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保守性,还打不出自己鲜明的旗帜。③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而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课后习题

  1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海国图志》之所以对日本产生了较大的震动,是因为它使人们(  )

  A.认识到封建统治的腐朽

  B.开阔视野,摆脱闭塞保守的思想

  C.了解欧洲发生的巨变

  D.深受鼓舞,立志改造旧的社会

  解析: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它的作用在于启迪人们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不是认识封建统治的腐朽,它也没有产生改造旧 社会的作用。

  答案:B

  2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  )

  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 幕

  C.开留学教育的先河

  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解析:材料反映出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科目,西学主要是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科,中学是儒家的学说,这充分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答案:A

  3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是(  )

  A.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

  B.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没有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学习西方

  D.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

  解析:郑观应指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学习西方的“体”——政治制度。

  答案:B

  4“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解析:从题目材料中的“惟君民共治”可以看出,作者的政治设想是实行君民共主,在中国近代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题目选项中所提供的四个人,只有王韬属于早期维新派。

  答案:B

  5(2013o天津文综)“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 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 .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解析:由“仅摭拾泰西皮毛”即可排除A、B两项,因为顽固派固守传统,连“泰西皮毛”也不学习,因此他们更不可能批评洋务派“仅摭拾泰西皮毛”。洋务派“摭拾泰西皮毛”,即仅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即“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因此D项正确,C项错误。

  答案:D

  板书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分享

热门关注

教资高中政治教案万能模板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模板

高中德育主题班会教案模板

德育主题班会教案

高中《老人与海》语文教案

老人与海教案

高中《雨巷》教案范本

雨巷教案

语文《蜀道难》高中教案

蜀道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本

烛之武退秦师

高中音乐教案模板范文2021

高中音乐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