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小学放假寒假时间】
2017小学放假寒假时间 | |
地区 | 起始时间 |
北京 | 2017年北京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2017年1月21日至2月19日放寒假,共1周零天。 |
天津 | 2017年天津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2017年1月21日放寒假(2月19日结束)。 |
黑龙江 | 2017年黑龙江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1月12日-3月30日。 |
吉林 | 2017年吉林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1月10日-3月30日。 |
辽宁 | 大连:大连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为1月21日始至2月19日止。 |
山东 | 寒假放假时间为2017年1月13日至2月20日。 |
河北 | 2017年河北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2017年1月19至2月20日放寒假。 |
重庆 | 2017年重庆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重庆中小学1月21日起放假,2月19日正式上课。 |
宁夏 | 2017年宁夏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中小学1月21日起放假,2月21日正式上课。 |
陕西 | 2017年陕西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中小学1月19日起放假,2月21日正式上课。 |
四川 | 成都:1月19日开始放寒假,至2月1日放寒假。 |
广东 | 深圳:2017年1月20日至2月20日放寒假。珠海:寒假起始时间为2017年1月19日至2月19日。 |
上海 | 2017年上海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2017年1月21日开始,2月20日结束。 |
湖南 | 长沙:2017年1月21日至2月19日(星期日)放寒假,共1个月。 |
贵州 | 小学1-6年级:2017年1月21日,1-2年级:2017年1月21日,高一、高二:2017年1月22日至2月19日结束寒假。 |
福建 | 2017年福建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2017年1月4日至2月31日寒假。 |
河南 | 郑州:义务教育阶段寒假放假时间2017年1月19日至2月19日。 |
浙江 | 宁波: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2017年1月21日至2月20日。 |
安徽 | 2017年安徽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1月21日开始放假,2月19日结束放寒假。 |
海南 | 2017年海南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2017年1月21日开始,2月19日结束寒假。 |
江苏 | 苏州:2017年1月21日至2月19日放寒假;南京: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是1月21日-2月20日。 |
湖北 | 武汉:2017年武汉中小学放寒假时间为1月21日,下学期开学时间为2月19日。 |
注:一些省份允许各地市在假期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微调放假日期 |
【2017小学寒假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开展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时间体验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度过一个安全、温馨、健康、快乐的寒期。
二、加强领导,落实措施:
由校长任交大附小寒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德育教导、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后勤主任,工会主席,教工团支部书记担任组员。制定计划,分工负责,确保寒假工作顺利完成。
三、重视假期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1、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2、高度重视寒假期间的安全保卫和值班工作。
3、严格门卫制度,保证通讯的畅通,加强节日期间信息报送工作。
四、丰富载体,强化实践体验,关注快乐、有益,立足于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技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假期教育指导:
1.开展"品学优,身体健,争当美德小源源"活动,我校重点开展六个一活动:
1、"感恩行动"每天为长辈做一件事,争做孝敬长辈星。
2、学会一项体育技能,争做体锻健身星。
3、"为社区做好事"参加一次社区活动,争做服务公益星。
4、"读一本好书"争做阅读达人星。
5、开展一次参观考察活动,争做实践创新星。
6、认真完成寒假作业,争做勤奋学习星。
2.积极参加区中小学生寒假征文活动
积极组织参加徐汇区中小学生"老师我爱你"主题寒假征文活动。坚持"人人参与、抓好普及、重点修改、多出精品"的原则,做好寒假征文的组织发动、专题指导、修改收交工作,确保征文的数量和质量。
3.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教育活动。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契机。要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阅读、网上查阅、研究性学习等形式,使"我们的节日"深入人心,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浓厚的氛围和独特的魅力。
五、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指导:
1.因地制宜开展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健康观念和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
2.增长自我防范知识预防疾病:
增强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学生在假期减少或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体育锻炼,防止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