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群体
心里有“结”尽快“干预”
钟女士在香江做生意,儿子目前正在城区一所学校上高中。她曾是一位单身妈妈,再婚后又要了一个孩子。有一次为儿子洗衣服的时候,钟女士发现袖口上有血迹,她心里一紧,意识到事情有些严重。在听了乔洪涛的一次讲座后,她在网上向他求助。经了解,这个孩子有割腕行为,并且不止一次,每次都是割在同一个位置,时间是考试前。
乔洪涛告诉记者,这个孩子处在单亲家庭,妈妈的再婚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他便采取了这样一种“自残”的方式加以释放。
据国家卫计委疾控中心统计数据,我国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已高达17%,超过1.7亿人。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
由此看来,除了公安民警、消防官兵,越来越多的群体,如在校学生、单位白领、外出打工者、老年人等,如果患上急性严重疾病,或突然失去亲人,或遭受重大财产损失,或重要考试失败,或晋升失败,或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等等,他们都会或多或少留下心理创伤,且短时间内无法“自愈”。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干预或将发挥作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
据统计,我市每个月都有跳楼事件发生。这显然不是这座城市想要看到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转化为心理压力的累积,这样的事情迟早会发生。
乔洪涛表示,面对这样的事件,从事心理救援和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应及时介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惨剧的发生,但目前关于这块领域的重视程度还很不足,且存在着管理“真空”的问题。
谈及近期的校园欺凌事件,乔洪涛认为,校园欺凌是青少年行为偏差的表现之一,这些偏差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情况更为严重和特殊,这一群体的焦虑感、抑郁感、孤独感、自责感均处于比非留守儿童更高的水平,其攻击行为、违纪行为、品行问题也更为多发。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应该基于现有数据和研究,建立系统干预方案,帮助他们重塑角色。
乔洪涛表示,6-16岁是孩子一生的关键成长期,在此期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并且需要科学施策,根据其具体特点给予引导。解决的关键在于给予他们正常的生活环境和多样化的文体活动,更多地将信任、乐观、希望、幸福感这些正确理念传递给孩子。
老年人群是极易患各种疾病的人群,得知自己身患疾病,他们的心理压力一定会增大。那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干预应该如何来进行呢?
乔洪涛认为,年龄一大,人们就会有孤独、敏感、以自我为中心、身体不适、记忆力减退、缺乏信心、性情古怪、性格变化、多疑等等的心理变化。因此,作为子女,平时要主动、热情地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到亲切和温暖,从而消除心理上的负担。每位老年人都希望得到重视,不仅在身体、生活等方面,更多的是在心理方面,因此应拿出时间多陪陪他们,让他们能够愉快地度过晚年。
一个好消息是,国家卫计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势头得到缓解。
针对职业人群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比例高的现状,《意见》要求各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制定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为员工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为处于特定时期、岗位、经历特殊事件的员工,提供心理疏导和援助。
对此,乔洪涛表示,通过心理干预,可以由后期治理转变为前期关怀,政府应鼓励医疗机构甚至法律机构提供专业人员及时对特定社会个体进行心理救援、司法救济,进而形成专业服务,并强化公众对心理卫生服务资源的可获得性,才能真正实现对生命的挽救。
心理咨询师栏目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