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市场政策回顾及2017年展望

2017-02-09 15:43:20 玉米市场政策农业政策

  2016年作为玉米收储市场化改革元年,玉米市场可谓跌宕起伏。2016年相关政策持续出台,玉米价格涨跌互现,下游需求风云变幻。从年初的停止临储收购预期,导致行情震荡下行,到新粮上市前由于优质玉米稀缺,玉米价格一直表现较强,而随着新粮上市,市场预期普遍偏空,开秤价格再度大幅下行,但11月份天气、物流、粮质、农户惜售等因素齐发力,玉米价格年末逆势反弹,而进入12月后,上量压力又促使玉米价格松动。我们将从政策、供需、价格、深加工、养殖、物流等多方面回顾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情况,并对2017年玉米市场做出展望。

  2016年我国玉米价格走势回顾与展望

  2016年虽然是玉米市场化的第一年,但玉米走势依然带有强烈的政策色彩,全年基本围绕着玉米的收抛储情况以及政府的降库存和调结构的政策预期展开。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整体呈现震荡走低的态势,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玉米均价为1621元/吨,较年初下跌341元/吨,跌幅为17.4%。

  整体而言,经过2016年一年的调整,国产玉米竞争力已经有所加强,国内外玉米差价大幅缩小,进口玉米及进口玉米替代品受到明显抑制,但依然未能解决国内玉米高库存的问题。

  (一)1~5月底单边下行阶段。

  2016年初因收储工作的进行,市场价格初期走势较为平稳,但随着收储工作的进行,加上历史库存越来越高,市场预期普遍偏空,期货市场上一度出现恐慌性下跌。两会期间对玉米去库存问题的讨论,也导致玉米期货价格快速下跌,玉米现货价格也同步下跌,但相对于玉米期货市场的激烈反应,现货市场反应相对滞后,但下跌趋势相同。

  (二)6月逆势上行阶段。

  进入6月份,因前期临储大量收购,导致市场粮源偏紧,同时由于企业库存处于低位。

  随着有序拍卖启动,企业急于补库,拍卖初期成交情况良好,市场价格反弹,再加上有关方面有意通过控制临储轮出节奏支撑玉米 价格,造成市场上优质玉米严重短缺,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反弹。自2016年5月27日以来,临储国产玉米累计成交2146.78万吨,总成交率18.82%;截至10月12日,拍卖后临储国产玉米库存23610万吨,从整体成交上看,去库存速度较慢。

  (三)7~9月中旬震荡整理阶段。

  自7月初至9月中旬,玉米价格一直在1900~2000元/吨的价格区间中震荡徘徊,此阶段由于主产区新玉米尚未大批量上市,市场新粮较少,供应主要依靠国储轮出拍卖,市场整体表现较为平静,因优质玉米紧缺,市场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整体价格表现稳定。

  (四)9月中旬至12月震荡下行阶段。

  从9月中旬开始,玉米价格从1900元/吨快速回落到11月初的1800元/吨,这主要是由于9月底华北新粮开始上市,市场目光转向新季玉米,优质玉米需求得到满足,而陈玉米拍卖成交率却不断下滑,供需天平开始倾斜,因此价格大幅回落。

  进入11月之后,虽然东北新季玉米开始大面积上市,但由于天气转冷,煤炭价格上涨,用煤企业抢煤热情高,大量挤占铁路运力,东北贸易商协调不到车皮来发运玉米。

  汽运方面最严限超令出台,全国范围内物流成本大幅提高,部分地区运费甚至出现了翻番的现象,进一步增加了玉米粮源流通难度。

  华北方面,由于阴雨、雾霾及降雪天气轮番上演,导致华北部分玉米出现水分居高不下和毒素超标等现象,华北优质粮源稀缺;再加上前期销区普遍看空市场,没有安全库存,加工企业不得不调高收购价格。低库存、物流紧张、运费上涨、天气不利等诸多原因共同催生了11月玉米价格逆势上行的表现。

  进入12月,随着春节临近,东北农户节前还贷变现需求上升,售粮积极性逐步提升,东北产区新玉米上量规模扩大,物流压力缓解且天气整体偏好,玉米价格12月再次步入 下跌通道。

  (五)展望2017年价格走势。

  随着元旦、春节临近,年前基层售粮高峰到来,在市场整体利空氛围浓郁的背景下,多数农户已逐渐开始认可当前玉米价格,惜售情绪明显减弱,且不少农户还贷、售粮变现的需求增强。同时,近期天气整体晴好,物流运输得到缓解,外部干扰因素淡化,产区上量高峰期到来,供应压力持续凸显。

  2017年上半年,整体供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但参考2016年下半年政策,为保证农民种粮收益,有关方面依然会在玉米价格接近或者跌破种植成本的时候采取有效措施,支撑玉米价格,因此整体价格虽然较为悲观但预计下跌空间有限。

  就目前而言,国内玉米价格阶段性、政策性底部已现,为了保证农民利益、实现中央一号文件2020年农民收入翻番的目标,东北玉米收购价格必然不能太低,1300~1400元/吨的成本线目前看来是较为理想的,同时在国内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能够挡住大量替代品进口,同时减少进口玉米需求,实现玉米供需结构调整的战略构想。目前,玉米市场化改革已初见成效,2016年玉米替代品的进口量显著萎缩。

  国内玉米供给侧改革,实质是让供需匹配,在保证国内用粮安全的前提下让国内玉米具备国际竞争力,从而助力下游玉米消费良性发展,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玉米天量过剩库存的问题,让国内玉米市场健康发展,因此当前情况下,玉米价格过分走高将降低国内玉米市场竞争力,会使得进口替代等再次兴起,因此玉米价格大幅反弹恐怕也难以实现。

  展望2016/2017年度,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三去一降一补”总体工作思路确立,玉米临储政策退出,国内粮食供需宽松,由政策市向市场市转型,玉米价格将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由于国家不再进行托底收购,虽然玉米消费端出现增长,但目前仍无法改变东北地区玉米结余庞大的局面,因此,2017年国内玉米供应过剩的压力依然较大。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临储拍卖节奏和速度仍然未知,是否会考虑照顾新季玉米销售而放慢临储轮出?且在盈利不乐观的背景下,农民新季度玉米种植积极性是否会受到较大打击?新季度玉米种植面积是否会因此大幅减低?这些因素都需要持续跟踪方可确认。而上述情况的出现均会对2017/2018年玉米供需平衡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总体而言,供应压力释放将使2017年上半年玉米弱势难改,但诸多变化因素使得下半年玉米市场具备迎来拐点的可能。

  2016年我国玉米供需情况回顾与展望

  (一)玉米市场将维持供大于求格局。

  镰刀弯指导意见执行一年,我国玉米种植结构推进效果显著,预计今年全国玉米面积调减3000万亩以上,大豆面积增加超过800万亩,饲草及青贮玉米面积增加超过600万亩。

  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为36759.7万公顷,同比下降3.5%,玉米产量为21955.4万吨,同比下降2.3%,玉米产量终止十二连增。同时,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将2016/2017年度中国玉米消费量预估下调至1.97亿吨,低于此前预期的1.99亿吨。总体供需失衡情况有所缓解,但2017年依然保持供大于求的局面。

  供应方面,10月临储玉米停止轮出之后,市场供应全部由新玉米接棒,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黑龙江、山东等11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6539万吨,较去年同期收购量大幅减少3616万吨。其中,东北三省一区累计收购玉米5250万吨,内蒙古收购719万吨,辽宁1126万吨,吉林1326万吨,黑龙江2079万吨。

  可以看出,市场化收购第一年,在价格大幅下行以及物流不畅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玉米收购进度明显偏慢,市场上存量有限、优质粮源稀缺叠加物流成本大幅上涨,导致玉米价格出现波动,但目前仍有大量玉米未进入市场,对玉米价格构成潜在压力。

  进出口方面,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份中国进口玉米14万吨,较2015年12月份进口量增加6.3%;2016年全年中国累计进口玉米317万吨,较2015年全年累计进口量减少33.0%,由于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下行,进口利润大幅缩减,对玉米进口起到了抑制作用,相关消费转入国内,有助于玉米供给侧改革进行。

  库存和消费方面,2016年临储拍卖总计轮出2179.97万吨玉米,综合计算后目前临储仍有23629万吨玉米库存。其中,2012年产203万吨,2013年产2946万吨,2012年产7937万吨,2015年产12543万吨。

  在2017年上半年临储玉米拍卖时,2012和2013年产的临储玉米库存总计3149万吨已经超期,必须出库,而2014年产玉米7937万吨也等待出库,叠加2016年新产玉米近2.2亿吨,供需失衡情况虽然较2016年会有所好转,但整体依旧不容乐观。2017年上半年,需要关注临储玉米轮出时机和节奏,如果有关方面有意控制临储轮出节奏来支撑新玉米价格,叠加玉米价格下行带来的消费回暖,则上半年玉米整体供需形势虽然存在压力,但并不会特别悲观。

  (二)玉米深加工表现较强但可持续性存疑。

  近年来,国内玉米深加工行业受整体经济相对疲软、行业产能过剩和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开工率一直在低位徘徊,而2016年11月以来,玉米深加工行业开工率大幅回升,2016 年下半年开工率上演V型反转,尤其是东北地区开工率已接近饱和状态。

  这主要由于今年是玉米市场化收购第一年,为刺激玉米消费,国家积极出台政策鼓励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东北“三省一区”均对深加工企业给予加工补贴,叠加玉米价格下行、行业利润大幅改善,如果考虑东北深加工企业补贴政策,淀粉现货生产利润更高,整个行业出现多年未见的普遍暴利局面,直接导致淀粉企业开工率大增。

  由于前期玉米深加工企业普遍处于低库存状态,而今年淀粉糖或其他淀粉制品的出口量增加,小品种淀粉使用量也出现增加,促使淀粉需求在四季度集中放量。

  同时,受国内玉米价格下跌、进口DDGS“双反”等因素影响,海外玉米和替代品进口量均出现了明显减少。

  有关方面预计,2016/2017年度我国进口DDGS为200万吨,同比下降54%。目前来看,由于进口成本进一步增加,进口DDGS成本已经比国产DDGS价格高700元/吨以上,未来我国进口DDGS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初步预计2016/2017年度我国进口DDGS将降至80万吨,同比下降81%,需求更多转向国内,带动国内玉米深加工消费上升。

  虽然年底玉米深加工表现抢眼,但目前看来更多是年底消费和备货增加所致,整体需求并没有大幅改观,并且2017年上半年也没有新的需求增长点,因此在加工企业马力开足背景下,下游阶段性补库需求过后,产品价格回调概率依然较大,因此高开工率可持续性存疑,对玉米消费有促进但幅度有限。

  (三)生猪养殖增长有限难以拉动玉米需求。

  据农业部最新数据《2016年12月份4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信息》报告,生猪存栏量为36733万头,环比下滑2.0%,同比下降4.2%;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666万头,环比下滑0.5%,同比下降3.6%。

  2015年以来,在猪价回升的大背景下,生猪存栏量却持续下行,环保禁养是主要原因。

  新环保法、“水十条”等政策自2015年起相继开始执行,为了达到环保标准,各省陆续设定禁养区,不断关停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

  生猪养殖模式开始从散养向规模化转变,且散养户退出速度较快。但由于用地审批、专业要求和进入门槛较高,规模化养猪增长速度较慢,并且受投资回收期较长和未来猪肉价格并不乐观等因素影响,导致现有规模型企业并不会盲目扩大养殖规模,所以生猪存栏规模一直止步不前,饲料消费方面也难有起色。

  今年以来,国内猪肉市场受进口猪肉冲击较大,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11月我国猪肉进口11.3万吨,环比下降1.7%,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上涨36.2%,而1~10月份累计进口猪肉150.6万吨,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21.0%。

  猪肉价格方面,2016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从年初的22元/公斤持续上涨至6月底的27元/公斤,6月底见顶回落,在10月底跌至22元/公斤的价格,随后震荡上行,在12月底升至23元/公斤。

  可以发现,猪肉价格从2015年3月底的价格底部17元/公斤开始拉升以来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从养殖利润来看,2015年5月份生猪养殖利润从负转正之后,在2016年一直保持在正的养殖利润,近期自繁自养一头生猪可以盈利580元左右,外购仔猪也可以盈利250元/头左右,整体盈利尚可。

  综合看来,虽然短期内猪肉价格有所回暖,但受进口低价猪肉冲击和养殖户对未来猪价走势较为悲观的影响,尤其是能繁母猪存栏的持续下降,反映出市场对于规模扩展的悲观态度,因此未来养殖规模增长依然堪忧,2017年上半年生猪养殖方面对玉米消费提振作用也难以奢求。

  (四)物流因素搅动玉米市场。

  交管运输部门于2016年9月21日至2017年7月31日期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开 展三个“专项行动”,即开展为期一年的整治货车非法改装专项行动和整治公路货车违法超限超载行为专项行动,开展为期两年的车辆运输车联合执法行动。

  此次运输新政策的主要影响在于,今后6.8米车最多装10吨,9.6米车前四后四装14吨,前四后八装18吨,13米半挂车最多装32.5吨,受此影响物流费用大幅上涨,单车运力下降,导致整体运力不足,出现了汽运、铁路、海运整体物流成本提高和运力紧张情况。

  汽车需求量则大幅增加,各重卡厂家无法完全满足终端市场购车的旺盛需求。2016年11月重卡销量达8.8万辆,猛增88%,创下了中国重卡史上的历史新高,全年将突破74万辆,在此之前,11月重卡市场的历史高点是在2010年11月,当时的月销量是8.08万辆。

  由于收购主体变化,今年东北新季玉米更多需要通过汽运、港口以及铁路方式外流,物流运力成为影响新季玉米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今年9月份“最严限超令”已使运费大幅提高,进入10月中旬后,天气转冷令煤炭运输需求大幅增加,不仅导致火运和航运价格上调,更使得铁路车皮愈发难请。在航运被挤占、车皮收紧以及超限新政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玉米运力严重不足,产区玉米外运难问题尤为凸显。

  随后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各地也先后出台了促进东北玉米外运的政策。在玉米绿色通道及多式联运模式等措施助力,产区玉米运往销区,北粮南运进程加快,东北玉米大幅度抢占销区市场份额,再加上西北、华北粮源陆续到达销区火车站台,整体市场供应相当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销区饲料企业在阶段性原料回归安全库存背景下,现阶段采购原料的脚步放缓,12月份玉米价格再次走低。

  2016年市场对玉米相关政策和收购情况关注度较高,而普遍关注较少的物流因素却异军突起,搅动2016年底玉米市场,导致很多市场主体措手不及。考虑到东北相关运粮优惠政策多数将于2017年4月底截止,因此提醒在2017年5月前后对物流情况保持高度关注。

  2017年玉米市场政策回顾及展望

  2016年可以称为中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元年,今年下半年新产玉米不再进行临储收购,一方面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开启玉米市场化收购;另一方面出台如限制进口DDGS、恢复出口退税、补贴玉米深加工企业、调整运输等措施促进玉米消费,在供需两端同时进行改革。因此,政策变化无疑是2016年关注的重点,简要梳理如下:(一)玉米停止临储收购。

  2016年下半年东北主产区玉米上市期间,按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安排,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不再进行玉米临时收储,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收购全部交由市场主体接棒。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兑付到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二)恢复玉米淀粉等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9月1日起,将玉米淀粉、酒精等玉米深加工产品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恢复至13%。虽然出口退税可以刺激玉米深加工产品出口,但需注意中国淀粉出口量在淀粉总消费中占比极少,近几年来仅有10万~20万吨的年度出口量,与国内1600多万吨的产能完全不在同一数量级,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

  (三)下发玉米种植者补贴。

  为支持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向东北三省一区先后下拨两批玉米生产者补贴,第一批资金3003860万元,其中内蒙古自治区662515万元、辽宁省457788万元、吉林省726306万元、黑龙江省1157251万元;第二批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900000万元,其中内蒙古自治区204520万元、辽宁省141320万元、吉林省224211万元、黑龙江省329949万元,两批玉米种植者补贴累计金额已超过390亿元。

  (四)实施玉米深加工补贴。

  东北三省一区先后公布玉米深加工补贴细则,对区域内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或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及以上的生产淀粉类或酒精类玉米深加工企业,采购消耗省内2016年新产玉米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具体为内蒙古自治区200元/吨、黑龙江300元/吨、吉林省200元/吨、辽宁省100元/吨。

  受此影响,玉米深加工企业盈利情况大为好转,采购加工热情较高,但深加工产品总体需求并未明显扩大,因此深加工企业高开工率可持续性存疑。

  (五)设立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为东北玉米收购保驾护航。

  11月,农发行、财政部、银监会、国家粮食局四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将在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四省(区)建立东北地区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该基金用于防范东北地区玉米市场化收购贷款风险,确保东北地区玉米收购“有人收、有钱收、有仓收”。

  (六)构建玉米外运“绿色通道”缓解运力紧张。

  11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全国主要产销区玉米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重要精神,对进一步做好玉米收购工作进行部署,要求进一步解决好重点难点问题。有关地方政府要及时掌握农民售粮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出现“卖粮难”问题。地方政府及铁路局积极响应,为玉米外运开辟“绿色通道”,缓解产区玉米外运的物流制约。

  综上可以看出,2016年作为玉米收储改革元年,有关各方进行了多方面努力,推进玉米“供给侧改革”,同时也出台了诸多保障措施,保护农民利益,保证改革顺利进行。2017年,玉米供给侧改革任务依然较重,春节过后大量过剩玉米涌入市场可能加剧供应压力,预计有关方面依然会采取市场化手段,维持玉米价格不跌破农民种植成本底线,在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同时,保证农民合理收益和产业链协调发展。

分享

热门关注

乌克兰留学的政策相关内容介绍

乌克兰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