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首次突破3万亿,达到3.1万亿元,居全国第九位。
创新驱动迈出新步伐。长株潭获批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湘江新区列为国家级双创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6%。
交通建设取得新成效。长沙磁浮和地铁1号线、长株潭城铁正式通车营运;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2000万人次,居中部首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居全国前列。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全省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占比达到70%,年度民生发展指标全面完成,减少贫困人口125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环境治理获得新进展。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水质总体为优;全省平均优良天数达到293天,湿地保护率达74.13%,森林覆盖率达59.64%。
【2016年的获得感】
·基础设施
加快完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新增高速公路427公里,新改建干线公路1094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超过1万公里;张吉怀高铁以及长益(扩容)、龙琅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14个市州城区全部实现光网覆盖。
·对外开放
湘欧快线纳入中欧班列统一品牌管理,开通长沙至洛杉矶、悉尼直飞国际航线,张家界开通航空口岸落地签证。
·脱贫攻坚
省级以上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58.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实施省级重点产业扶贫项目86个,直接帮扶20万贫困人口。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6万人,武陵源区、洪江区和1100多个贫困村正进行脱贫摘帽、退出验收。
·生态宜居
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三阶段改革建设,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以排污权交易促进第三方污染治理试点项目正式落地。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完成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年度任务。建设美丽乡村304个。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57%。
·民生保障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2年调整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20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全面实施。新增城镇就业77.4万人,改造各类棚户区45.9万套、农村危房26.1万户,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286.3万人,新增养老服务床位2万张。
【10项14件实事】
1、改造农村危房16万户,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120万人,搬迁安置特困移民3万人;
2、提质改造农村公路800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1万公里;
3、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
4、改造城市棚户区39.3万套及国有工矿棚户区4000套;
5、实施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100万人;
6、新增养老服务床位2万张;
7、新增社会治安视频监控摄像头3万个;
8、完成2230个行政村宽带网络升级改造;
9、完成1000个行政村配电网改造;
10、开展孕产妇产前免费筛查60万人。
本版制图:吴希 李雅文 陈琮元
2016年12月1日晚,吉首市马颈坳镇,湖南东方红住工工人在浇筑综合管廊装配式建筑PC件。
湖南日报记者郭立亮
通讯员 陈生真 摄影报道
2016年2月6日,花垣县雅酉镇高务村,71岁的隆小梅老人(左四)在镇农保代理店领到了新年的第一笔农村养老保险金。 张金莲 摄
2016年7月10日,汝城县土桥镇金山村,村民在荷池中修建旅游栈道。 邓仁湘 摄
2017,这些关键词影响你我
量化·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
通过四到五年的努力,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以上,每个市州通高铁,每个县市通高速,每个村喝上安全干净的水,每个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子,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蓝的天、更绿的山、更清的水,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都能生活在更加平安祥和的氛围中,享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力争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
【三大战役】
脱贫攻坚战役:把更大精力、更多财力投入到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上,不断提高扶贫工作质量和水平。
转型升级战役:提升创新素质,增强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环境治理战役:继续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统筹推进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让绿水青山成为湖南亮丽的名片。
【振兴实体经济】
立足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培育有特色、有竞争力、高成长性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更多“百年老店”。
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政策支持,出台税收增量地方留成部分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研发的政策;对新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盈利企业管理团队给予奖励。
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省担保集团和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重大项目建设】
实施300个省级重大项目。力争建成高速公路300公里以上、干线公路1000公里以上;重点推进长益(扩容)高速公路和怀邵衡、张吉怀、黔张常铁路等在建项目,力争长益常高铁年内开工;确保武冈机场开通营运;开工建设五强溪水电站扩机项目;力争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开工,抓好洞庭湖重要堤防加固维修工程;推动冷链物流县(市)全覆盖。
【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战略,推动要素高效聚集,培育高铁经济圈和沿线增长带,重塑和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以两型社会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新区为载体,推动长株潭规划、产业、交通、公共服务一体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智能制造、商贸金融等优势产业;
促进洞庭湖区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构筑环湖路网、滨湖生态城镇体系、环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及和谐人水关系;
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及各类园区为载体,推动有色金属、轻工纺织等产业集聚发展;
深入推进武陵山片区发展,加快综合交通、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特色产业等项目建设。
【居有所安】
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四年行动计划,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城市内涝、水体污染等问题;
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建立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的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等机制;
逐步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将进城务工人员逐步纳入城镇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体系。
【“田间”到“舌尖”】
开展“优供促销”活动,实施城镇商品销售畅通、农村消费升级、居民住房改善、汽车消费促进等行动;
推进“互联网+商贸流通”,拓宽“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保障“田间”到“舌尖”的安全;
打造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推进旅游业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
推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服务消费提质扩容。
【创新引领】
全面推进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打造长沙“创新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
建设湖南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多层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积极拓展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建立科技要素交易平台;
在人工智能、新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领域,引进消化吸收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园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深化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加快技术双向转移。
【全链条孵化】
健全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双创基地,建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服务体系;
加快组建科技大数据中心,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构建统一开放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建立引才绿色通道,探索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设高标准国际化人才社区。
【开放大通道】
争取外国政府在湘设立领事机构;
推动“抱团出海”、“借船出海”,加快装备、技术、标准、服务整体“走出去”;
积极申报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拓展国际航班航线、湘欧快线、港澳直通车,建设长沙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把长沙建成中国腹地直通国际的开放大通道,把岳阳建成大宗货物国际运输交通枢纽和我省通江达海的开放门户;
大力开拓中东欧、中东、南美等市场,加大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装备、机电产品、生物医药、农产品等优质产品出口;
实行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项下企业非市场行为“零收费”,深入推进重大项目全程免费代办服务,建立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报和信用公示体系;
全面实施“万商入湘”专项行动,重点引进产业集群、研发中心、采购及结算中心。发挥“湘商”等群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
【湖南智造】
实施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推进长株潭“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建设,打造以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为目标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实施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重点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抓好航空动力、卫星导航等产业基地建设,推进通用航空发展;
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等7大专项行动;
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在装备制造等7个行业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湖南创造”升级。
【优质农产品供给】
建设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重点培育和提升粮食、畜禽水产等千亿产业,省财政对每年认定的10个产业集聚区给予奖励;
在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新业态等方面加大力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广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湖湘服务”品牌】
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金融、会展业,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
发展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实施“湖湘服务”品牌战略和服务型“互联网+”行动。
【三去一降一补】
继续去产能,建立实施产能过剩企业市场化退出机制;
有效去库存,分城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县城商业地产库存过多的问题,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
大力去杠杆,降低企业负债率,深入推进企业债务重组,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和闲置资产,加快处置“僵尸企业”;
多方降成本,深化电力、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垄断性行业价格改革,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试点;
努力补短板,把着力点放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上。
【国企改革】
把党的建设贯穿国企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出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意见和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总体方案;
加快省属国企战略性重组,着力解决企业同质化和层级过多、战线过长、力量分散等问题;
加快国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
【区域金融安全网】
加快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试点,推动我省法人财产保险公司批筹,加快组建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推动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
出台对新型金融业态的监管措施,完善区域金融安全网。
【简政放权】
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有序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改革试点;
探索建立林地“三权分离”制度,出台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深化市场监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全面推进电子营业执照的发放和应用、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
【“第一民生工程”】
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确保实现减少110万农村贫困人口、10个贫困县和2500个以上贫困村退出的年度目标,做好45万左右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兜底工作。
细化落实特色产业、劳务输出等“七大扶贫行动”,启动实施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突出问题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3万人。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积极推进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推进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实现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加大财政、金融的扶贫力度,省财政扶贫资金增长25%以上;拓展社会扶贫。
【就业增收】
继续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分类指导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抓好去产能企业职工的分流安置,大力援助残疾人、低保对象、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
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措施。
【全民参保】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推进法定人群全覆盖;
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政策,严格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措施;
实施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大病保险制度和医保付费方式改革;
继续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推进补充工伤保险试点;
实现农村低保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
【书香湖南】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精品创作和演艺惠民工程,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湖南”;
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推进侗族村寨申遗;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体育、设计、饮食等融合发展,推进马栏山创意产业园建设。
【就医就学】
加快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落实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加大困难学生资助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完善中小学校幼儿园和岳麓山大学城等大学片区的规划建设;
推行异地就医直接联网结算,建立健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和综合监管等制度;
完善与全面两孩政策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
【让绿水青山成为湖南亮丽的名片】
继续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统筹推进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湘江、洞庭湖为重点推行“河长制”,实现河段、湖区生态保护与治理责任的全覆盖;
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实施省以下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以农村房屋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四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80%的乡镇建成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
实施低碳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
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着力建设“数字政法”、“智慧综治”等大数据平台;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单”和社会信用统一代码制度,推动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
搭建省级统一公开平台,定期公开各市县平台公司债务、市县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性投资基金等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