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6留学网获悉,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做了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16年政府工作的情况,并且公布了2017年的具体目标。除了国内媒体,让我们一起看看外媒怎么看总理的这份报告。
经济议题几乎是所有西方主要媒体的着重看点,彭博社、BBC、路透社、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外媒都在头版刊登了对于政府报告中经济方面的看法。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
彭博社的报道
BBC的报道
CNN报道
华尔街日报报道
华盛顿邮报报道
纽约时报报道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彭博社说,中国把2017年GDP增长的目标定在了6.5%左右,但是要在实际中争取更好的结果。该数据与彭博社采访的经济专家的看法一致。华尔街日报说,李克强为中国经济发展描绘了一条谨慎的路线,温和下调了经济增长目标,以便让中国政府控制日益上升的金融风险。
同时,华尔街日报,路透社和彭博社都认为,李克强总理定下的6.5%只是最低目标,中国应该在2017年总体表现的更加出色。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晓河在采访中向路透社透露:“6.5%的GDP增幅也相当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底线,也是完成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两个翻番目标的基本要求。”
马晓河认为,中国6.5%的GDP目标设定是合理的,今年把目标下移也更加符合中国经济任然处在短期周期底部的现实。中国一直在改变增长模式,今年增长预期下降也是希望能够正面引导社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也同意,GDP预期的下调充分体现了中国正在淡化GDP预期,不过分看重经济指标的政策意图。
最后马晓河称,“从1-2月的经济数据看开局良好,今年有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今年经济在底部企稳,但回升还有不确定性。”
金融时报统计的2007年-2017年中国月度GDP变化
防控债务风险,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但保持底线的财政政策
彭博社、金融时报认为和路透社均认为,去年中国信贷扩张过快。彭博社估计,去年底,中国的债务总额已经达到了GDP的260%。今年一月的最新估计数字为5450亿美元。
彭博社认为,过高的债务使得系统性风险有增大的可能,中国政府今年决定采用更加中性的政策。新加坡AG银行的经济分析师认为,中国的政策走向已经转变成了风险控制和挤泡沫,可以预计中国今年的货币政策将会进一步收紧。
但是中国的高债务并不意味着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行长、前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之前就否认了债务危机。他认为,中国的债务和发达国家不同。家庭债务因为高储蓄率的原因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公司和银行债务总体可控,地方政府违约则需要监视,最大的问题是“影子银行”,绝对不能让“影子银行”发展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
在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要求采用稳健但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总理认为,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
在5日下午国新办举行的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也回答了纽约时报记者有关中国债务的问题。
纽约时报记者提问
黄守宏说,政府部门的负债率在37%左右,其中,中央政府只有16%左右,这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政府部门的负债率是最低的。从住户部门来讲,中国民众的负债率也不高,中国有量入为出的传统,一直有储蓄的习惯。
从金融部门来说,金融部门的整体负债水平在国际上应该说也是不高的 ,而且这两年金融机构的负债水平已经在稳定,特别是从去年以来,发生了向好的可喜变化。比如说去年年底,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1.74%,比上个季度末降了0.02个百分点,这是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就是说,它的不良贷款率风险是在降低的。
从非金融企业部门看,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偏高一些。但是,经过努力,去年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下降的,虽然下降得不多,是零点几个点,但也是在下降的。
另外在财政政策上,根据报告,2017年的预算赤字规模为2.38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比去年略微上升2000亿元。目前的财政政策相对于来说比较积极,没有突破3%的警戒线。
据路透社援引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指出,此前扩大赤字的率的呼声非常高,但是政府顶住了压力,去年大规模减税降税后民生社保等方面的刚性支出不能减少,同时今年政府安排的基础公共设施方面的政府投资也很大,财政收支压力会加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王军还认为,去年m2的目标设定13%,实际上只有11.3%,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量,今年将M2目标调低到12%,但考虑到目前央行有多种调控手段,这个数据的参考意义也在减弱。
来自美国的风险:贸易保护和美联储加息
除了内在的金融风险以外,各大外媒还关注了美国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风险。首先是特朗普的贸易保护政策。众所周知,贸易出口占据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较大一部分。而现在特朗普要求使用“美国制造,美国雇佣”,并且对外国进口增加高额关税,这都为未来的全球贸易蒙上了一层阴影。
前IMF全球副总裁,前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认为,特朗普上台之后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一定会爆发,但是主导权在中国手中。美国不可能对中国征收45%的附加税,而中国有足够的手段进行反制。
另外一个风险是利率,美联储在3月份可能再次加息。朱民认为,这会对人民币会造成贬值压力,资金会从新兴市场回流到美国。也会对中国市场造成更大的波动性。所以中国公司、中国政策制定者应该要考虑这些问题。
而金融时报引用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刚的话来表明中国政府的态度,易刚说,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稳定”“强势”,人民币汇率会在合理平衡水平保持基本稳定。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绝不会以贬值来促进出口,绝不会打货币战。
就业问题、供给侧改革去产能
外媒关注的第二个点是供给侧改革与去产能问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去产能。
路透社和彭博社都提到了中国消减煤炭和钢铁产量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同时,要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以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提高煤电行业效率,为清洁能源发展腾空间。
CNBC认为,中国去产能也是为了支持李克强总理的供给侧改革。路透社和彭博社都说,中国的国有“僵尸企业”占据了大量的原本应该用于创新和支援新兴行业的资源,而且还造成了大量的债务负担。李克强总理要求加快这些企业的重组和破产进程是正常的。
另外,华盛顿邮报提出,中国去产能尤其是去钢铁产能将会帮助中国减少与美国、欧洲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为欧洲和美国新增加数以千计的工作,减少贸易冲突的可能性。
纽约时报认为,中国进行去产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污染。大量的钢铁工业和煤炭的使用已经导致了严重的雾霾问题,而且工业上的排放也让中国更加难以达成限制温室效应的目标。
同时,政府报告要求中国新增加1100万的城镇人口就业,同时要安置好去产能所产生的就业分流。CNBC认为这个目标非常“有野心”,认为中国将会在就业问题上面临一定挑战,而李克强总理要求的最低6.5%的增长率也是为了保证就业而考虑的。但是据CNBC经济学家预测,如果就业形势不佳,中国可能会采取一定的刺激措施。
除了外媒,还有外国记者的看法:他们都对李克强总理表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