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00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00字(一)

  第一次写读书后记,写读书后的感想,我和明朝那些事儿。没由来的想写这样一点文字,关于我和明朝那些事儿。这系列当年明月的文字,我读了几遍。因为刚刚又系统的读完一遍,于是选在这个时候写下我的所谓的读后感。明朝是个被人忽略的朝代,这也是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一个原因。在读这七本书之前,我对明朝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样,觉得它是一个比上不足的朝代。明清两朝总是在一起被提及,作为封建社会的顶层发展状态。但是大多数人记住了康乾盛世,却压根不知道仁宣之治。所以,这套书最大的一点是,它带我走进了真正的明朝,那样一个精彩的朝代,异常灿烂的光芒。

  七本书,从朱八八开始,到最后的崇祯自尽结束。记得在崇祯最后那一段时,明月写了这样一小段话。说句心里话,我也没想到这样,应该改变一下,这么写,比如崇祯没有杀袁崇焕,皇太极继位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了,接班的多尔衮也没蹦几天,就被孝庄干掉了,然后孤儿寡母在辽东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进入山林后,没过几天,由于水土不服,也都过去了。然后,伟大的大明朝终于千秋万代,崇祯和他的子孙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是的,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历史的真相。历史终究会以悲剧收场,不管是那段历史。历史感,就是悲观。读到结局处,我看了很多遍,看着明月的文字一步步的从幽默到伤感,心里也和明月一样,希望明朝如以上的文字描述的一样。但是,历史就是历史。看历史,和看电视剧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最根本的不同是,历史都是悲剧。以上感想,不是本人所悟,完全是明月书中所写。不想也没有侵权和盗版的心思,因为明月的感悟太过深刻,鄙人完全认同罢了。

  说说一路读完的故事吧,就是我和这套书的故事。考完研后,当即从网上买了。之前都是借别人的以及在网上下载电子版本来看,总觉得不过瘾。中间曾经在书摊,买过七本合在一起的超级大盗版看,后来也给扔了。考完研后,总觉得有必要支持一下明月,于是就买了。以后也可作为收藏。每天一点点的看,睡前以及上厕所的时间,花了两个月,看完了整套书,今天把七本书抓在手里,发现那么厚,那么多,不是感慨自己能看完那么多的文字,而是感叹明月坚持了三年时间写下了那么多的文字。正如他自己说,二十多岁写,写完还是二十多岁,有趣。是的,这个世界还是很有趣的。两个月,经历着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次次失败,便对明月天生的历史感,也就是悲观有了心情上的附和。我知道自己还没有资本说什么悲观主义者的论调,因为我所经历还根本没到那个程度。本来在写这篇文字之前,我还想做个总结说,书里最让我感动的片段、最搞笑的片段或者是最喜欢最讨厌的人物等等,但我发现,现在我不想做这样一个无聊的总结。这些都在我心里,我提及或者不提及又怎样。心境至此,也不可强求。我现在最记得住的是结局,我对结局的文字印象深刻,无法忘却。之前的繁荣,之前一波一波的牛人的发迹,都变成了最后的消亡。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王朝也是如此。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再比对自己的人生,即使最后能得到辉煌的结局,又怎样,寥寥数十年,怎么样都是一样的结局,在后人的笔下,不过几个字就能概括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感吧,我读完竟然悲观从心底而生,这样是我读这书的初衷吗?我想,不是的。我坚持幽默,是因为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

  人生并非如某些人所说,很短暂,事实上,有时候,它很漫长,特别是对苦难中的人,漫长的想死。但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这句话,不是在满怀希望光明时说的,很绝望、很无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时候,说这句话。要坚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无需害怕,无需绝望,要相信自己。明月就是这样的解答,我想我的初衷应该是以上的话,我应该知道以上的话。明月就是怕我们读完会有历史感,所以会苦口婆心的写出了这样一段话。读完似有开朗,似乎应该如此。只有这些了,第一次的读后感,没写出多少自己的感想,只是在重复和摘抄着作者的话。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00字(二)

  历史原来很精彩,一点也不枯燥。这是我读《明朝那些事儿》后最大的感慨。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不仅仅知道到很多关于历史的故事,了解了很多以前我佩服的历史名人,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些文笔犀利而又妙趣横生的语段,令我百看不厌。这本书讲的是从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的三百年间的事,虽然属于历史军事,但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很是生动,让我经常想笑起来,这不得不非常佩服当年明月(石悦)的文笔,虽然不是作家,但是我想好多作家都不会写出如此妙趣横生的文章来。

  信手拈来,就可见一斑,“根据《水浒传》的记载,在古代,要想一举成名,有条最快的捷径--上山打老虎。成功人士如武松、李逵等都是光荣的好榜样,而朱厚照先生虽然已很有名,倒也想过一把打老虎的瘾。”,这句话,虽然是在用开玩笑的口吻,但也确实含着深深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皇帝,只想着各式花样的玩,而不关心黎明百姓,确实是当时的不幸,也难怪他的当政不是天下之福。

  这本书中,作者也对那些王公大臣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作者爱恨分明,有褒又贬,对于“于谦”,作者是深深的折服,为他冤屈而死,感到痛苦和惋惜,而后当来李贤为他伸张正义,不禁痛快淋漓,历史是不会亏待那些大忠大义之人的。而对于像汪直、魏忠贤之类的宦官败类,作者又难以抑制对其的厌恶,而作者对于宦官又从不全盘否定,而是有他自己的看法。对于那些败类的恶,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情感,不难想象,当时的百姓对其的惧怕与痛恨之深。当我读到本书关于王守仁的道出,让我了解了一个完整的王明阳,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那么全面而细致,以前真的是“孤陋寡闻”也不止,真的令我很惊喜。其中,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让我不禁对历史的框架有个深刻一点的了解和人文的感叹。读这本书不仅让人学会过很多东西,重要的是让人有兴趣的读完它,没有任何枯燥之味。正如作者的序言中所说“历史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历史学家就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历史呈现给大众吗?是受制于能力、才力,还是受制于观念?”而向一般的历史学家总是把历史描绘的如此枯燥乏味,他们的描述方式也难以被消化,令人难以读下去,除非是专业者为了学习必须研究,渐而渐之,历史离老百姓平常人越来越远。

  近些年来,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渐渐看到了历史明晰的曙光,易中天教授的读三国,令广大普通历史爱好者甚至学者深深痴迷,而近来,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又令人们纷纷深陷历史的喜爱之中,这的确是令人欣喜的。如今,在“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面前下,我们可以有一些好的选择了,不会再有面对史书的迷茫和无趣之感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既还原历史而又生动耐人品味的历史军事书籍会越来越多,“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仅如此,历史会让我们的脚步向前,社会也会沿着历史的齿轮前进!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00字(三)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著作,讲述了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到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共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了。它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要样的朝代。

  明朝是一个不一样朝代,是一个完全是汉人说了算的朝代,是一个雄霸的朝代,你能从中了解到明朝的经济繁荣、政治霸权,还能增加你民族自豪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辈出,从清廉正直的代表海瑞,到满身抱负,以安天下,为己任的张居正;从七下西洋沟通国外的三保太监郑和,到以败坏朝廷为己任的魏忠贤,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实在是精彩无比。

  但是,明朝自灭亡以来,离今已有300多年了,离我们现今的生活很遥远,我们只能从一篇篇支离破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中了解它,但现在却有一套书,完完整整的阐述了明朝276年的历史,它以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告诉你每一位伟人的成长都需要忍耐,以及忍耐过后的寂寞和无人能懂的痛苦。那套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

  一本好书,能让人受益终身,特别是一本好的历史小说,更为难得,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希望大家有时间静下心来听,史书中的那些人物用自己的一生指引你正确的方向;安下神来看,细细品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成熟。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在这里说得再多再好,也不如大家亲自去笑一笑,读一读,所以,我在这里为大家推荐《明朝那些事儿》,希望大家能喜欢。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00字(四)

  明朝是我很感兴趣的朝代之一。

  中国历史中,我个人一直觉得三国魏晋和晚明至明清更替这两段最有意思,也最精彩。

  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有的名词,其内涵之丰富,可以专门写无数论文。而三国时期,则因一部《三国演义》,恐怕不知道的中国人也几乎没有。在那个跌宕肆意的年代里,无论英雄、枭雄还是狗熊,都十分之精彩,哪怕狗熊也坚决不狗熊到俗套。更难得的是,在那里谁也不能占据压倒性优势,不管你怎么英雄、枭雄,到头来终有各自的宿命冤家来克制,就是在演义中被鲁迅称为近似妖一般的诸葛孔明,也有个司马仲达来制衡,几番风云,总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材,叫人血脉膨胀,又止不住感叹“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朝,一个充满吊诡的年代

  说到明朝,我就觉得有点犯难了,因为几乎无法用很概括性的简短几句话来说清楚这个朝代。

  它可以说、值得说的,实在太多,太多。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朝,也是唯一一个自南向北以南方军队击败北方游牧民族而统一天下的皇朝。

  那一段艰苦卓绝的开国史,被后人编成评书《大明英烈传》四处传唱,以至于金庸笔下的小惫懒韦小宝,除赌博出老千之外,就好听《英烈传》这口儿。而恰恰是这最大众化的评书,却使这个从小就没接受过任何系统教育的无赖典型,在茅十八遇危要他回避时,难能可贵地坚持了一把:“他妈的,杀就杀,我可不怕,咱们好朋友讲义气,非扶你不可”,这虽是小说情节,却也是草头百姓们对大明英烈尊崇追慕之心的真实写照。

  明英烈之后的永乐大帝,从知名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看,事迹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郑和七下西洋是不用说了,在世界上只怕都算是赫赫有名的,其他如侯显五使绝域,编撰《永乐大典》,开通川藏路,张辅平安南,永乐亲征漠北等等,无一不是可以写成鸿篇巨制的传奇。

  当然了,明朝除了这些激荡人心的事可写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昏庸皇帝、奸佞权宦和其他英烈故事。像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以及于谦、王振等历史人物,就被梁羽生写进了其代表作《萍踪侠影》,成了小说的主要背景。又如正德经常自贬身份给自己封个将军当当,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见大臣,天启皇帝的一手好木匠手艺,明宫三大疑案,东厂、西厂、锦衣卫之恐怖,九千岁魏忠贤的狠毒,中流砥柱袁崇焕的千古奇冤、凄惨下场,以至最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山海关大战、明清易代等等,这一桩桩事迹哪件不是惊心动魄,而其中的匪夷所思,又更非是小说家们的一杆笔所能编写出来的。

  又譬如,时下有不少人指责明代,尤其到了明末那叫一个礼乐崩坏、道德沦丧,为国殉死者寥寥无几,自明朝起国人的骨气便没了云云,其实不然,这实在是个大大的误解,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片面而不负责任的说法。明朝,恰恰是极重伦理道德的,其偏执和坚持甚至可说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明初时永乐大帝作序颁布的三部理学《大全》:《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乃是程朱理学的论著汇总,程朱理学自此成为明朝的国学,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当时情形为“家孔孟而户程朱”。明中期还有承前启后的王阳明“心学”等等。转身看看实际情况,在明末,无论是农民军破城还是满清南下,为国为君殉死实是极普遍的现象,从内阁大学士到老百姓,几乎每城被破都有主动殉死的官吏和平民,甚至阖家老小满门死绝把井给填满了都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光《明史》中的记载就比比皆是,更别说各地的地方志和士人笔记了。

  总之,明朝的这些人和这些事儿,说上几年只怕也是说不完的,而这等历史的精彩,更是我们怎么编也编不出来的。

  把历史写得很精彩

  只是,历史的精彩,未必能写成精彩的历史。

  太多的历史书,都是严肃的学术的,可同时也是枯燥的,缺乏可读性,难以被不是历史专业出身的百姓们所接受。

  但《明朝那些事儿》,应该说已经做到了被普通读者接受这一点,而且从目前它的受欢迎程度看,还可以说接受度相当好。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因此想要把历史写得精彩,写给老百姓们看,就有几个难点:

  其一是历史书通常会带着不少名词,很难让一般人消化。譬如明朝的将军和总兵官,去翻下《明史》会发现有一大堆,祖大寿是,吴三桂是,左良玉也是,谁官大?谁管谁?要按照正规方式去解释,那么我会说总兵有好多种,像总镇一方的是镇守,最大;独镇一路的分守,次之;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名协守,再下面还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等一大串,总之十分容易让人头晕。但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这些官职就会被比喻成军区司令、军分区司令这样的现代说法,十分易解好记,而且叫人觉得也还有趣。

  难点之二是幽默白话之下但要严谨。历史书不同于小说,不能戏说,更不能胡说,必须要有相当的基础和认真的态度,两者缺一不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认为应该说是比较严谨的,态度也是认真的,可以看出他在明史上花了不少功夫。

  譬如当谈到懿文太子朱标的身份时,他说“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但并非嫡子(其母为庶母)”,别看这简简单单一句话,里边就有不少内容在。曾有人指责他说:“《明史》里不是记载得明明白白吗?‘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你怎么说他不是马皇后生的嫡子?

  事实上明史研究前辈吴晗就曾考证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当时朱元璋、马皇后两人已被元军阻断在两地,马皇后不在太平,因此此事可疑,同时他认为朱棣的马皇后之子身份也属伪造,因此认为朱标亦非嫡子。可见这种说法,是前人做了相当考证后的一家之说,有其成立的基础。当年明月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是考据过并选择了他认为可信的一说来表述,这在历史书中是相当普遍的做法。只从这点上看,其态度就应该说是认真严谨的。当然,任何一部历史书,尤其是通史类的历史书,难免会有些差错,有的是笔误,有的是知识面所限等等,尤其在面对治史难度最大之一的明史时,可以想象当年明月的笔下也难免要有错讹。虽然错误是不能被接受需要纠正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作者认真的态度是首先需要被肯定的。

  难点之三,是背景知识的交代。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个叫人头痛不好解决的大问题。如果是学术书,你在里边交代一堆背景知识,那就叫罗嗦、废话,这些基础知识看学术书的谁不知道?好比你一说万历朝的“癸已京察”“辛亥京察”,大家就都知道在你说什么事,而“京察”是什么意思,“大计”“铨选”又是什么意思,根本无须交代。

  但是,对想了解历史又缺乏历史专业基础知识的普通读者,这些却是必须不厌其烦交代清楚的,而且你还必须说得有趣,不然的话,人还不如拿着字典辞海辞源去看《明史》好些。

  那么,谁来用有趣的话语去告诉他们?这个工作谁来做,谁在做?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我看只能是那些不觉得掉价,不嫌麻烦,有志于把中国历史推广到每一个普通百姓身边的人们来做,譬如阎崇年,譬如易中天,譬如当年明月。

  只冲着这份心思,我就愿意给当年明月鼓鼓掌加加油。一个国家的历史,绝不只仅仅属于学术研究的,而是属于每个人、每一个普通人的,我们现在缺的也不是学术高端,而是缺向老百姓们讲叙属于他们的历史的人,央视百家讲坛的火暴,难道不是最好的注脚吗?

  历史是精彩的,写一个精彩的历史给老百姓,更精彩。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呐喊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

呐喊读后感大学

青铜葵花读后感范文500字

读青铜葵花有感500字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800字大学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大学生

狼图腾读后感1000字高中生

狼图腾读后感高中生

童年读后感范文500字六年级

童年读后感六年级

寒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

寒假读后感

读《骆驼祥子》有感1000字以上

骆驼祥子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1000字

读后感范文

读活着有感600字

活着读后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700字

读傅雷家书有感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00字(一)

  第一次写读书后记,写读书后的感想,我和明朝那些事儿。没由来的想写这样一点文字,关于我和明朝那些事儿。这系列当年明月的文字,我读了几遍。因为刚刚又系统的读完一遍,于是选在这个时候写下我的所谓的读后感。明朝是个被人忽略的朝代,这也是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一个原因。在读这七本书之前,我对明朝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样,觉得它是一个比上不足的朝代。明清两朝总是在一起被提及,作为封建社会的顶层发展状态。但是大多数人记住了康乾盛世,却压根不知道仁宣之治。所以,这套书最大的一点是,它带我走进了真正的明朝,那样一个精彩的朝代,异常灿烂的光芒。

  七本书,从朱八八开始,到最后的崇祯自尽结束。记得在崇祯最后那一段时,明月写了这样一小段话。说句心里话,我也没想到这样,应该改变一下,这么写,比如崇祯没有杀袁崇焕,皇太极继位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了,接班的多尔衮也没蹦几天,就被孝庄干掉了,然后孤儿寡母在辽东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进入山林后,没过几天,由于水土不服,也都过去了。然后,伟大的大明朝终于千秋万代,崇祯和他的子孙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是的,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历史的真相。历史终究会以悲剧收场,不管是那段历史。历史感,就是悲观。读到结局处,我看了很多遍,看着明月的文字一步步的从幽默到伤感,心里也和明月一样,希望明朝如以上的文字描述的一样。但是,历史就是历史。看历史,和看电视剧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最根本的不同是,历史都是悲剧。以上感想,不是本人所悟,完全是明月书中所写。不想也没有侵权和盗版的心思,因为明月的感悟太过深刻,鄙人完全认同罢了。

  说说一路读完的故事吧,就是我和这套书的故事。考完研后,当即从网上买了。之前都是借别人的以及在网上下载电子版本来看,总觉得不过瘾。中间曾经在书摊,买过七本合在一起的超级大盗版看,后来也给扔了。考完研后,总觉得有必要支持一下明月,于是就买了。以后也可作为收藏。每天一点点的看,睡前以及上厕所的时间,花了两个月,看完了整套书,今天把七本书抓在手里,发现那么厚,那么多,不是感慨自己能看完那么多的文字,而是感叹明月坚持了三年时间写下了那么多的文字。正如他自己说,二十多岁写,写完还是二十多岁,有趣。是的,这个世界还是很有趣的。两个月,经历着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次次失败,便对明月天生的历史感,也就是悲观有了心情上的附和。我知道自己还没有资本说什么悲观主义者的论调,因为我所经历还根本没到那个程度。本来在写这篇文字之前,我还想做个总结说,书里最让我感动的片段、最搞笑的片段或者是最喜欢最讨厌的人物等等,但我发现,现在我不想做这样一个无聊的总结。这些都在我心里,我提及或者不提及又怎样。心境至此,也不可强求。我现在最记得住的是结局,我对结局的文字印象深刻,无法忘却。之前的繁荣,之前一波一波的牛人的发迹,都变成了最后的消亡。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王朝也是如此。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再比对自己的人生,即使最后能得到辉煌的结局,又怎样,寥寥数十年,怎么样都是一样的结局,在后人的笔下,不过几个字就能概括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感吧,我读完竟然悲观从心底而生,这样是我读这书的初衷吗?我想,不是的。我坚持幽默,是因为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

  人生并非如某些人所说,很短暂,事实上,有时候,它很漫长,特别是对苦难中的人,漫长的想死。但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这句话,不是在满怀希望光明时说的,很绝望、很无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时候,说这句话。要坚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无需害怕,无需绝望,要相信自己。明月就是这样的解答,我想我的初衷应该是以上的话,我应该知道以上的话。明月就是怕我们读完会有历史感,所以会苦口婆心的写出了这样一段话。读完似有开朗,似乎应该如此。只有这些了,第一次的读后感,没写出多少自己的感想,只是在重复和摘抄着作者的话。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00字(二)

  历史原来很精彩,一点也不枯燥。这是我读《明朝那些事儿》后最大的感慨。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不仅仅知道到很多关于历史的故事,了解了很多以前我佩服的历史名人,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些文笔犀利而又妙趣横生的语段,令我百看不厌。这本书讲的是从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的三百年间的事,虽然属于历史军事,但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很是生动,让我经常想笑起来,这不得不非常佩服当年明月(石悦)的文笔,虽然不是作家,但是我想好多作家都不会写出如此妙趣横生的文章来。

  信手拈来,就可见一斑,“根据《水浒传》的记载,在古代,要想一举成名,有条最快的捷径--上山打老虎。成功人士如武松、李逵等都是光荣的好榜样,而朱厚照先生虽然已很有名,倒也想过一把打老虎的瘾。”,这句话,虽然是在用开玩笑的口吻,但也确实含着深深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皇帝,只想着各式花样的玩,而不关心黎明百姓,确实是当时的不幸,也难怪他的当政不是天下之福。

  这本书中,作者也对那些王公大臣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作者爱恨分明,有褒又贬,对于“于谦”,作者是深深的折服,为他冤屈而死,感到痛苦和惋惜,而后当来李贤为他伸张正义,不禁痛快淋漓,历史是不会亏待那些大忠大义之人的。而对于像汪直、魏忠贤之类的宦官败类,作者又难以抑制对其的厌恶,而作者对于宦官又从不全盘否定,而是有他自己的看法。对于那些败类的恶,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情感,不难想象,当时的百姓对其的惧怕与痛恨之深。当我读到本书关于王守仁的道出,让我了解了一个完整的王明阳,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那么全面而细致,以前真的是“孤陋寡闻”也不止,真的令我很惊喜。其中,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让我不禁对历史的框架有个深刻一点的了解和人文的感叹。读这本书不仅让人学会过很多东西,重要的是让人有兴趣的读完它,没有任何枯燥之味。正如作者的序言中所说“历史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历史学家就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历史呈现给大众吗?是受制于能力、才力,还是受制于观念?”而向一般的历史学家总是把历史描绘的如此枯燥乏味,他们的描述方式也难以被消化,令人难以读下去,除非是专业者为了学习必须研究,渐而渐之,历史离老百姓平常人越来越远。

  近些年来,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渐渐看到了历史明晰的曙光,易中天教授的读三国,令广大普通历史爱好者甚至学者深深痴迷,而近来,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又令人们纷纷深陷历史的喜爱之中,这的确是令人欣喜的。如今,在“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面前下,我们可以有一些好的选择了,不会再有面对史书的迷茫和无趣之感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既还原历史而又生动耐人品味的历史军事书籍会越来越多,“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仅如此,历史会让我们的脚步向前,社会也会沿着历史的齿轮前进!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00字(三)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著作,讲述了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到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共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了。它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要样的朝代。

  明朝是一个不一样朝代,是一个完全是汉人说了算的朝代,是一个雄霸的朝代,你能从中了解到明朝的经济繁荣、政治霸权,还能增加你民族自豪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辈出,从清廉正直的代表海瑞,到满身抱负,以安天下,为己任的张居正;从七下西洋沟通国外的三保太监郑和,到以败坏朝廷为己任的魏忠贤,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实在是精彩无比。

  但是,明朝自灭亡以来,离今已有300多年了,离我们现今的生活很遥远,我们只能从一篇篇支离破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中了解它,但现在却有一套书,完完整整的阐述了明朝276年的历史,它以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告诉你每一位伟人的成长都需要忍耐,以及忍耐过后的寂寞和无人能懂的痛苦。那套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

  一本好书,能让人受益终身,特别是一本好的历史小说,更为难得,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希望大家有时间静下心来听,史书中的那些人物用自己的一生指引你正确的方向;安下神来看,细细品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成熟。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在这里说得再多再好,也不如大家亲自去笑一笑,读一读,所以,我在这里为大家推荐《明朝那些事儿》,希望大家能喜欢。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00字(四)

  明朝是我很感兴趣的朝代之一。

  中国历史中,我个人一直觉得三国魏晋和晚明至明清更替这两段最有意思,也最精彩。

  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有的名词,其内涵之丰富,可以专门写无数论文。而三国时期,则因一部《三国演义》,恐怕不知道的中国人也几乎没有。在那个跌宕肆意的年代里,无论英雄、枭雄还是狗熊,都十分之精彩,哪怕狗熊也坚决不狗熊到俗套。更难得的是,在那里谁也不能占据压倒性优势,不管你怎么英雄、枭雄,到头来终有各自的宿命冤家来克制,就是在演义中被鲁迅称为近似妖一般的诸葛孔明,也有个司马仲达来制衡,几番风云,总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材,叫人血脉膨胀,又止不住感叹“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朝,一个充满吊诡的年代

  说到明朝,我就觉得有点犯难了,因为几乎无法用很概括性的简短几句话来说清楚这个朝代。

  它可以说、值得说的,实在太多,太多。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朝,也是唯一一个自南向北以南方军队击败北方游牧民族而统一天下的皇朝。

  那一段艰苦卓绝的开国史,被后人编成评书《大明英烈传》四处传唱,以至于金庸笔下的小惫懒韦小宝,除赌博出老千之外,就好听《英烈传》这口儿。而恰恰是这最大众化的评书,却使这个从小就没接受过任何系统教育的无赖典型,在茅十八遇危要他回避时,难能可贵地坚持了一把:“他妈的,杀就杀,我可不怕,咱们好朋友讲义气,非扶你不可”,这虽是小说情节,却也是草头百姓们对大明英烈尊崇追慕之心的真实写照。

  明英烈之后的永乐大帝,从知名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看,事迹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郑和七下西洋是不用说了,在世界上只怕都算是赫赫有名的,其他如侯显五使绝域,编撰《永乐大典》,开通川藏路,张辅平安南,永乐亲征漠北等等,无一不是可以写成鸿篇巨制的传奇。

  当然了,明朝除了这些激荡人心的事可写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昏庸皇帝、奸佞权宦和其他英烈故事。像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以及于谦、王振等历史人物,就被梁羽生写进了其代表作《萍踪侠影》,成了小说的主要背景。又如正德经常自贬身份给自己封个将军当当,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见大臣,天启皇帝的一手好木匠手艺,明宫三大疑案,东厂、西厂、锦衣卫之恐怖,九千岁魏忠贤的狠毒,中流砥柱袁崇焕的千古奇冤、凄惨下场,以至最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山海关大战、明清易代等等,这一桩桩事迹哪件不是惊心动魄,而其中的匪夷所思,又更非是小说家们的一杆笔所能编写出来的。

  又譬如,时下有不少人指责明代,尤其到了明末那叫一个礼乐崩坏、道德沦丧,为国殉死者寥寥无几,自明朝起国人的骨气便没了云云,其实不然,这实在是个大大的误解,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片面而不负责任的说法。明朝,恰恰是极重伦理道德的,其偏执和坚持甚至可说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明初时永乐大帝作序颁布的三部理学《大全》:《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乃是程朱理学的论著汇总,程朱理学自此成为明朝的国学,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当时情形为“家孔孟而户程朱”。明中期还有承前启后的王阳明“心学”等等。转身看看实际情况,在明末,无论是农民军破城还是满清南下,为国为君殉死实是极普遍的现象,从内阁大学士到老百姓,几乎每城被破都有主动殉死的官吏和平民,甚至阖家老小满门死绝把井给填满了都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光《明史》中的记载就比比皆是,更别说各地的地方志和士人笔记了。

  总之,明朝的这些人和这些事儿,说上几年只怕也是说不完的,而这等历史的精彩,更是我们怎么编也编不出来的。

  把历史写得很精彩

  只是,历史的精彩,未必能写成精彩的历史。

  太多的历史书,都是严肃的学术的,可同时也是枯燥的,缺乏可读性,难以被不是历史专业出身的百姓们所接受。

  但《明朝那些事儿》,应该说已经做到了被普通读者接受这一点,而且从目前它的受欢迎程度看,还可以说接受度相当好。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因此想要把历史写得精彩,写给老百姓们看,就有几个难点:

  其一是历史书通常会带着不少名词,很难让一般人消化。譬如明朝的将军和总兵官,去翻下《明史》会发现有一大堆,祖大寿是,吴三桂是,左良玉也是,谁官大?谁管谁?要按照正规方式去解释,那么我会说总兵有好多种,像总镇一方的是镇守,最大;独镇一路的分守,次之;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名协守,再下面还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等一大串,总之十分容易让人头晕。但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这些官职就会被比喻成军区司令、军分区司令这样的现代说法,十分易解好记,而且叫人觉得也还有趣。

  难点之二是幽默白话之下但要严谨。历史书不同于小说,不能戏说,更不能胡说,必须要有相当的基础和认真的态度,两者缺一不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认为应该说是比较严谨的,态度也是认真的,可以看出他在明史上花了不少功夫。

  譬如当谈到懿文太子朱标的身份时,他说“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但并非嫡子(其母为庶母)”,别看这简简单单一句话,里边就有不少内容在。曾有人指责他说:“《明史》里不是记载得明明白白吗?‘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你怎么说他不是马皇后生的嫡子?

  事实上明史研究前辈吴晗就曾考证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当时朱元璋、马皇后两人已被元军阻断在两地,马皇后不在太平,因此此事可疑,同时他认为朱棣的马皇后之子身份也属伪造,因此认为朱标亦非嫡子。可见这种说法,是前人做了相当考证后的一家之说,有其成立的基础。当年明月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是考据过并选择了他认为可信的一说来表述,这在历史书中是相当普遍的做法。只从这点上看,其态度就应该说是认真严谨的。当然,任何一部历史书,尤其是通史类的历史书,难免会有些差错,有的是笔误,有的是知识面所限等等,尤其在面对治史难度最大之一的明史时,可以想象当年明月的笔下也难免要有错讹。虽然错误是不能被接受需要纠正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作者认真的态度是首先需要被肯定的。

  难点之三,是背景知识的交代。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个叫人头痛不好解决的大问题。如果是学术书,你在里边交代一堆背景知识,那就叫罗嗦、废话,这些基础知识看学术书的谁不知道?好比你一说万历朝的“癸已京察”“辛亥京察”,大家就都知道在你说什么事,而“京察”是什么意思,“大计”“铨选”又是什么意思,根本无须交代。

  但是,对想了解历史又缺乏历史专业基础知识的普通读者,这些却是必须不厌其烦交代清楚的,而且你还必须说得有趣,不然的话,人还不如拿着字典辞海辞源去看《明史》好些。

  那么,谁来用有趣的话语去告诉他们?这个工作谁来做,谁在做?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我看只能是那些不觉得掉价,不嫌麻烦,有志于把中国历史推广到每一个普通百姓身边的人们来做,譬如阎崇年,譬如易中天,譬如当年明月。

  只冲着这份心思,我就愿意给当年明月鼓鼓掌加加油。一个国家的历史,绝不只仅仅属于学术研究的,而是属于每个人、每一个普通人的,我们现在缺的也不是学术高端,而是缺向老百姓们讲叙属于他们的历史的人,央视百家讲坛的火暴,难道不是最好的注脚吗?

  历史是精彩的,写一个精彩的历史给老百姓,更精彩。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