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朋友们,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栏目为大家提供“2017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开外挂的互联网”,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考生!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仅对社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而且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网民数量达7.31亿人,其中手机网民数达6.95亿人,占比95.1%;预计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将接近7.6亿人,手机用户占比98%。而互联网经济也让其衍生的各类社交平台不断发展,QQ演变成学习、工作交流的平台,微信连接着广大网民的交际圈,微博满足着网民的快速阅读需求,“微语言”更是成为网民们竞相追赶的潮流,人人都会说“厉害了Word哥”,每个微笑的弧度都是“233333”或者“hhhhhh”。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使用的语言可以称为“微语言”。当前,“微语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并且呈现由“微”向“大”的发展趋势。“微语言”在给人们语言生活带来鲜活与清新感觉的同时,也带来“泥沙”与“污垢”,不少“微语言”呈现低俗化倾向,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语言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微语言”是无法回避的语言发展趋向,我们既要适应并发展“微语言”,又要重视“微语言”治理工作。
综合分析:
当前,“微语言”的发展正在重构传统语言生活。比如,一些人认为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属于私域,因此说什么、怎么说可以不受限制。事实上,“朋友圈”作为新兴的社交平台,人们对其性质至今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不能简单认为这里就是私域。从严格意义上讲,“朋友圈”就是移动互联网中的一个“语境”。在这个语境中,言语交际主体呈网状连接,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在看到“朋友圈”好友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对好友的认知度也呈现宽泛化和浅层化趋势,似曾相识的朋友多了,原来老死不相往来的朋友也多了,人们在貌似彼此熟悉的“朋友圈”里进行言语交际活动,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多话题互动。这在传统语言生活中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带来的语言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
“微语言”在对传统语言生活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在语言学理上不适合提倡、在公私领域都不适合传播的语言现象,包括语言暴力、语言低俗、语言臆造、语言失范、语言符号表情化和拼音化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这类问题属于语言污染,对语言生活会造成负面影响,尤其会对少年儿童语言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具体体现:
语言暴力。这类微语言现象通常表现为言语交际主体使用情态类动词表示命令,或者使用带有诅咒含义的语言单位,或者使用詈语。如在“是中国人必转”中,“必”属于情态动词,“命令”意味强烈,违反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
语言低俗。言语交际主体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交际活动,往往会对语言形式有所选择,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同义和近义词语,而词语除了表达概念义,还可以表达引申义或比喻义。出于某种原因,说话人会有意避免或主动选择一些替代词语,中国古代的避讳、外交辞令等都是这种原因造成的。而在当下的微语言生活中,涉性词语等脏话、“詈语”有泛滥趋势。
语言臆造。微语言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者对新造词语格外热衷,各种变异词语层出不穷,这些词语“去语境”后沉淀在了微语言生活中,主要有译音、变音和合音等表现形式。如“酱紫”(这样子)等。
语言失范。这是言语交际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出于某种特有的交际目的而使用的一些不恰当的语言单位,其危害不容小觑,如各种“宝宝”类词语幼稚化倾向,“你妹”成为“詈语”;人称“动物化”趋势,各种“狗”层出不穷。这些情况对课堂教学,尤其是为少儿的语言教育“塑造”了不良的语言环境。
语言符号表情化。微语言生活中的各种表情符号通过不同的“语言化”方式表情达意,如一个“牛头”状的表情表达“厉害”的意义。但如果交际双方中的一方不知道这些构成方式,交际者堆砌的这些表情,恐怕难以完成交际目的。
语言符号拼音化。这是微语言生活独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如“冰晨恋曝光,作为脑(kan)残(re)粉(nao)的小编,默默拿起手机,帮豪门范爷盘点一下身家”。上面的例子是在某些汉字后面用括号附拼音形式,言语交际主体实际上是想表达拼音所表达的汉字意思,所表达的汉字并非是括号前后的,而这里的拼音事实上起到了汉字的功能,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作拼音的隐性汉字功能,可以说拼音的汉字辅助功能减弱,表义性增强。
参考对策:
第一,还需要社交平台树立正确经营观念,自觉维护网络社交环境,对于经常发布涉黄涉毒等暴力低俗的言论采取警告、屏蔽、拉黑等阶梯措施;需要创作主体和使用主体的网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制造不传播不良言论,更要自觉抵制不良的“微语言”,积极像有关部门举报,共同维护“微语言”的良好环境。比如,汉字输入法、搜索引擎等都应设置过滤词表。各种社交平台的管理者更应高度重视语言污染问题,防止低俗语言肆意蔓延。把“微语言”使用的平台治理好了,“微语言”的语言污染问题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第二,加强“微语言”治理,需要形成多方协同行动的格局。加强“微语言”治理,不仅需要国家进一步完善语言政策,需要相关机构运用不同工具和手段来规范语言的使用,还需要各相关主体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当前,关于语言治理模式,学界一般认为存在“政府主导型”和“多利益攸关方”两种模式。无论哪种模式,事实上都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加强“微语言”治理,有关政府部门应在制度层面抓紧出台操作性强、易于落地的政策。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方、使用者也应从自身做起,努力防止语言污染。只有各方协同、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清“泥沙”、去“污垢”,让“微语言”更加鲜活清新,让人们的语言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申论栏目推荐: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 行测 | 公务员模拟试题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