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一场8.2级强震袭击了智利城市伊基克。这座城市位于阿塔卡马沙漠北部的关塔哈亚山麓的一个半岛上,是智利北部太平洋岸港市,塔拉帕卡第一大区和伊基克省首府,距首都圣地亚哥1800公里。
难以置信的是,伊基克与中国有着极深的渊源。这里不仅拥有南美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还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华人天堂”,将近1/4的当地人口拥有华人血统,华商是商业中的重要角色。
在伊基克,处处可见中国面孔的影子,虽然由于长期混血,已与纯种华人有所区别。但中华痕迹还是不少:如当地人称弟弟为“塞罗”(细佬),把儿子叫“崽”,女儿叫阿米(阿妹)等。又比如,当地语言中餐馆叫“其发”(广东话吃饭),馄饨被称为“完蛋”(浙江话馄饨)。祭祀祖先时,许多伊基克人也同智利土著有明显不同,他们会祭祀祖先的牌位,早期的直接用汉字书写,现在的牌位也有用西班牙语书写的。
更有意思的是,有华人血统的伊基克人会过一个叫“包巾节”的节日,这也揭示了他们的由来:每到7月的某一天,伊基克华人就带上各种颜色的头巾,这样的做法是仿效他们的祖先――当年的太平军。
在伊基克,超过20万人有华人的血统,他们正是当年太平军的后裔。1999年建成的一家伊基克博物馆,还收藏着那些远赴南美大陆的太平军人使用过的三角旗。
清代的太平军,怎么会远涉重洋,跑到遥远的南美大陆去了呢?
太平军残部的隐秘去处:避走海外
1948年,首批同盟会会员、曾在1918年参与护法运动的政治家冯自由,出版了一本书籍《革命逸史》。此书是他自己根据香港《中国日报》及自己多年笔记、往来书信等编写的。
冯自由曾亲历辛亥革命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与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秋瑾等革命史上的关键人物都非常熟悉,这本《革命逸事》也被认为具有相当的可信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书中在讲述洪门(又名天地会)之源流及派别渊源时,不经意提到这样一句话:“其后太平天国失败, 洪秀全、陈金刚诸部将亦多远赴美洲, 重张旗鼓。”
这句话不经透露出太平军残部一个鲜为人知的行踪,也为不少史学研究者所关注。
著名历史学家、太平天国史学者罗尔纲教授也曾提过,天京沦陷后,太平军中人确实多有走避海外。这里说的海外,泛指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南亚、美国等地,当时都是清政府鞭长莫及的地方。
1947年出版的《上海洪声》月刊,在其创刊号也透露,“失败之后, 起义之洪门弟兄,不能容身于国内,于是数万弟兄赴美洲,平南王黄德滋率领数万弟兄赴澳洲(平南王建立之洪门会所, 尚存于澳洲大金山),黄仲涵之父率领数万弟兄赴爪哇,其余多赴南洋各地,从事开发工作。”
那么,究竟有哪些太平军出奔美洲?他们在一个陌生国度又是如何安身立命?这留下的一个个问号,勾起了不少国人的兴趣。
沦为“契约矿工”
1864年年初,进入第13个年头的太平天国已然有了摇摇欲坠的迹象。当年1月,江苏的淮军在枫泾击败太平军,嘉善、平湖、乍浦和海盐的太平军全部投降,拉开了太平军全线败退的序幕。
六月,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病逝于天京,终年五十岁。几个月后,曾国荃的湘军便一鼓作气攻破天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结束,“天京”也被改名换姓,由曾国藩改回江宁。
就在闽粤沿海一带,一支太平军余部从福建漳州突围而出,慌不择路,向西逃窜。一路上,清廷的湘、淮两路大军紧追不舍;沿途的督署团练设伏打围,迎头出击。数万太平军且战且退,一路上损兵折将,犹如丧家之犬,苦不堪言。
这支部队曾经是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麾下的一支虎狼之师。漳州城沦陷后,军帅翁德容带残部突围而出,却既不见援军,也不知侍王李世贤身在何方,一路疲于奔命。
留下来继续抗清似乎已经不可能了,东躲西藏也不是办法,到处都在剿杀太平军残部。在这种情形下,不少流亡的太平军便想到逃去清廷的法外之地。
香港因毗邻广东,是出亡的理想落脚点和桥头堡。曾担任清朝水军司令官的森王侯裕田,就曾经以开设商铺为掩护,暗运军火粮食接济太平军漳州余部;琅王洪绍允初以贩卖咸鱼为业,后来当上了警察,而后在九龙开设广济堂药店。
还有个出路,就是去当“猪崽”,即到国外当“契约矿工”。这支太平军余部中约一万多人选择了这条生路。他们带着自己的亲属家眷,坐了几个月的船,被运到南美一个地方当起了硝石矿工。
这个地方,正是前文提到的智利伊基克。伊基克所属塔拉帕卡大区,该区原属于秘鲁。这是一座被沙漠和海水包围的城市,它的另一个外号叫做“旱城”,西临太平洋,东靠阿卡塔马沙漠,海拔50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脉成为了伊基克和周边国家玻利维亚、阿根廷以及巴拉圭交通往来的巨大障碍。这座城市显然并不是柳暗花明的世外桃源。
异国土地上的二次“起义”
劳工生活并不容易。当时南美各地的许多矿上充满了折磨和压榨,不少苦役病死,甚至有人选择自杀。
对于逃亡至此的太平军,劳工的生活更是非人的。每天要干苦役14个小时以上,时常忍饥挨饿的同时还要忍受矿主无故的打骂和虐待,一切就要逼至崩溃的临界点。
终于,他们的命运在1866年迎来转折。这一年,智利和秘鲁、玻利维亚为争夺南太平洋沿岸阿塔卡马沙漠硝石资源与鸟粪产地摩擦不断,战争一触即发。混乱中,不堪折磨的太平军们酝酿着发动起义。
伊基克地区正处在秘鲁、玻利维亚、智利三国交界地带,长期以来,为了争夺丰富的矿产资源,秘鲁和玻利维亚结成盟友,与智利之间的征战不断。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混乱之中,这批太平军获得了机会。1867年3月,伊基克的数千名太平军,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发动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起义”。有过实战经验的他们很快就抢夺了枪炮,活捉了来不及逃走的洋人矿监,占领了整座矿山。
起义者推举湖南人翁德容和广东人陈永碌为领袖,以太平军原有的编制进行了整编。由于担心秘鲁军队卷土重来,翁德容当即排兵布阵,命令陈永碌赶快收集所有缴获的枪弹,带领一千人快速下山,靠近伊基克镇,阻击来犯之敌,只准佯攻,且战且退,只留下两老弱病残的太平军镇守矿区后方大营。自己则带着五千将士拿着铁锹钢钎,备足碎石,埋伏在山谷两边的森林之中。
不久,山外枪声一片,秘鲁数千人马气势汹汹地扑过来。等他们全部进入山谷,翁德容一声令下,碎石就像雨点一样砸向敌阵,打得他们猝不及防,一个个丢盔弃甲。这时,陈永碌又带着人马回戈一击,山谷两边事先埋伏下的将士们猛然扑向敌阵。一时间,秘鲁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翁德容带着数千将士乘胜追击,打死两名秘鲁军中的将领。
这一仗下来,据说,秘鲁方面的2000印第安雇佣军被生擒,同时缴获长枪1000多支、火炮2门,太平军的三角旗插在了大洋彼岸的异国土地之上。
事后,太平军接洽上智利军队的司令西拉皮佐将军,表示愿意帮助智利对付秘鲁和玻利维亚军队。西拉皮佐听说伊基克地区发生了武装起义事件后,喜出望外,连忙上报智利政府,并派人带来了智利总统的亲笔信,承诺给予所有的太平军将士及其家属以智利国籍,并表示战争结束后将伊基克交给太平军和他们的家属管理。
这封信让这支太平军看到了希望,命运就此改变。
伏击战一战成名
西拉皮佐将军任命翁德容为少校,陈永碌为上尉,将太平军武装成智利第6边境纵队“褐衣军”,让他们协同智利军在秘鲁塔拉帕卡省的作战,配合智利军队在港口登陆,占领莫克瓜,一同攻取伊基克市。
1868年,“褐衣军”按智利军队的要求展开军事行动。不过,他们没有按照当时智利军事顾问的要求按西方军队的编制进行改编,而是采用太平军之前的方式建立了两个军,并设立师帅、旅帅、两司马等太平军官职。
由于可利用的火器不多,于是“褐衣军”就在当地开始打造类似太平刀这样的冷兵器。他们还自行配备了许多三角形的旗帜,用螺号代替军号。同年6月,“褐衣军”开始攻打秘鲁南部城市塔克纳。500名太平军打扮成当地的印第安人混入波内达要塞,一举俘获了300名秘鲁军人和要塞司令。
接着他们又与闻讯赶来的玻利维亚军队展开激战。“褐衣军”派出300名先锋引诱玻利维亚骑兵部队到一处森林,然后展开了伏击,打死了70多玻利维亚军人。随后,约有1000名太平军头戴黄色和红色头巾,身穿褐色服装,操着各种武器冲入玻利维亚军队中。这支玻军约有4000余人,其中有2000多的印第安雇佣兵,仅操着十字弩,根本敌不过作战经验丰富的“褐衣军”。
几番攻势下来,玻军很快溃退,约1000名印第安雇佣兵投降,“褐衣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他们夺取了4门大炮和15面军旗、大量的军用物资以及200余匹战马。
这场对阵中,“褐衣军”也伤亡不小,有400多人阵亡。“褐衣军”的主帅翁德容由于沉疴已久,积劳成疾,在这次战斗中从马背上摔下,伤重不愈。陈永碌依照军帅遗言,带领全体“褐衣军”在他们当初第一步踏上美洲大陆的伊基克海港上,为翁德容举行了盛大的海葬。西拉皮佐将军代表智利政府前来劳军并参加了葬礼,他授予翁德容智利国会勋章,擢升陈永碌上校军衔,并给予所有阵亡太平军高额抚恤金。
这就是著名的“波内达要塞”伏击战。这也让“褐衣军”一战成名。
太平盛世政策在他乡开花结果
1879年,为配合智利军在帕科查港登陆,陈永碌指挥着“褐衣军”在莫克瓜再次同秘鲁-玻利维亚联军展开激战。
他们仍采用太平军典型的作战方式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虽未大获全胜但给敌人制造了恐慌。玻利维亚军的一位军官说“这些带头巾的褐色人群在射程外摇旗呐喊,等到靠近时又不见了。他们打仗时锣鼓喧天,搞出许多噪音,好些印第安雇佣兵以为被伏击了,纷纷逃跑,连长官也阻止不了。”
这其实是太平军惯用的惊心战。由于“褐衣军”的军事行动给秘鲁-玻利维亚联军以很大的牵制,根本无暇应对帕科查港的战事,以致智利军顺利登陆,伤亡轻微。
在莫克瓜战役中,“褐衣军”首次与智利军并肩作战。西拉皮佐当时记载:“这支军队没有西方军队的纪律,但却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的纪律,他们配备了许多三角形的旗帜,用螺号代替军号,他们的战士有拿各种武器的,但更多的是使用两把东方式的短刀 (太平刀)”。
接着“褐衣军”又在塔克纳和阿里卡两次战役中配合智利军队彻底打败了秘鲁-玻利维亚联军。至此,智利军队占领了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太平洋沿岸全部硝石产地,玻利维亚失去了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并实际上退出了战争。1881年1月,智利军队攻占秘鲁首都利马。1883年,秘鲁与智利在利马北部安孔城签订条约,结束“硝石战争”(又称南美太平洋战争)。根据安孔条约,秘鲁将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由此,伊基克也随之划分给智利。
随后,智利政府信守承诺,将伊基克赠给太平军余部,成立一个自治镇,但要求他们解除武装,成为平民。“褐衣军”首领陈永碌爽快地答应了,原太平军将士们在他的带领下解甲归田,融入当地的普通生活,与当地人通婚,大力推行太平天国曾经提出的建立太平盛世的理想政策。洪秀全做梦也没想到,他提出的设想中的某些部分竟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了。
100多年过去了,伊基克已发展成为南太平洋之滨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但许多人并不知道,伊基克这座城市与中国太平军之间的牵连。历史有时超出人的规划和设想,充满了戏剧性。
励志故事 | 爱情故事 | 儿童故事 | 搞笑故事 | 恐怖故事 | 哲理故事 | 神话故事 | 历史故事 |
励志故事 | 爱情故事 | 儿童故事 | 搞笑故事 | 恐怖故事 | 哲理故事 | 神话故事 | 历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