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的读后感两篇

2017-07-14 23:01:54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

  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篇《乌合之众》后感的读后感文章,更多文章尽在出国留学网。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一】

  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其永远不会过时。为什么博学鸿儒在群体中却只会鹦鹉学舌,为什么谦谦君子在群体的支持下会变的得粗野不堪,肆无忌惮?为什么打动群体的观念总是经不起严密的推理?这是我翻开这本书看到的一段话,一连串的发问,让人不觉深思,不由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在读这本书之前对它是不了解的,光看字面,它指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只是介绍一开始就定性为道德败坏,无底线的一群人。实际上它是指聚合在一起丧失自我个性,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研究在一个大时代下整个社会群体。

  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系列事件,以法国大革命作背景思考个人与群体系,保守而冷静的分析,言辞犀利,对一切既有的判断不以为意,毫不留情的揭开人类的虚荣之心,揭露诸多关于集体的丑恶与缺陷,将可悲的人性、群体特性摆出来让人们自己审视。

  书中介绍写到“群体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 这种“无意识”是指群体的冲动和急躁、缺乏理性、低劣的推理能力、少有深思熟虑而混沌懵懂。在群众聚集、情感亢奋的特定事件中,个人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弱化甚至泯灭,会不自觉地加入到集体意识中去。即使平时独处冷静清醒的佼佼者,一旦汇入群体,个人都会被感性所支配,被群体所裹挟,意识趋于群众的平均水平。所以群体具有冲动、盲目、易变、急躁、容易受鼓动、以及凌驾一切的道德观等特性。

  书中说:“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例如以前的红卫兵,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道德观,盲目的追随国家的号召,高喊着冠冕堂皇的口喊,经常发生“打砸抢烧”等行为。尤其是现今这个社会,群体意识被前所未有的放大,而过度放大导致的就是理性的偏失。

  网上经常发生的道德绑架事件,一旦发生什么事,网友站在道德制高点,集体性毫无理性的批判别人。例如2008 年汶川地震万科捐200 万,导致的确是网友的一片骂声,王石在博客中回应认为,“万科捐出的200 万是合适的,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毫无疑问,这是个人理性的做法,但是在群体意识中,他们天然的认为,你有钱就应该多捐。你的理性在群体意识看来就是自私。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一个群体中生活,必定受群体集体意识的支配。尤其是现今这个社会,尤其强调团队合作,再也没有了以前孤胆英雄式的个人主义。让我们感受到群体的力量越来越大。而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了解群体,了解群体心理状态。让我们在盲目的之中带点理性,迷信的时候产生怀疑。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二】

  总算在家里看完,首先佩服作者当时超前的见解,不可避免谈谈我对本书的一些看法

  对群众的特点的分析很不错,但是作者有些观点有些绝对和偏见,已给出结论却没有具体的论据,对此,我感觉这本书更多是给乌合之众看的,对此我保留意见。没论证过程得出的结论显得有些苍白。

  对于论证,逻辑是存在问题。在观感-上就有说明。

  摘选一段书摘“我们又知道,观念、情感和习俗是相当稳定的东西,绝不随着改写法典而被一并改写。这样一来,对于一个名族来说,它就无法随意选择自己的制度,就像它不能随意选择自己的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一样”不太赞同这种说法,制度与观念、情感和习俗应该是相互影响的,并非是谁决定谁的关系。

  一个结果往往并非由一个原因导致,可能是好几个原因导致,甚至是好几个因素复杂的作用而导致。

  还有一种恐怖的行为就是 给出预定结论,然后筛选有利的材料证明它。或许是挺博眼球的,这种行为是可耻的,逻辑也是脆弱的,几个反例就轻轻松松粉碎。但是此类论确实能将不喜欢思考的乌合之众的情绪煽动。

  比如书中的“儿童只会撒谎,而且从始至终都只会撒谎”。撇开偏见不说,是所有的儿童都这样吗?是哪些方面?如果真如作者所言,儿童是种多么恐怖的群体。为何与现实感觉不一样。在我看来,每个儿童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这样武断的结论,有数据支持吗?我觉得更多的是作者的一厢情愿.

  最后我想说一句:“是屁股决定脑袋呢还是脑袋决定屁股”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两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高中生

百年孤独读后感高中

寄小读者读后感800字初中生作文

寄小读者读后感初中生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800字高中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800字

呐喊读后感800字高中生范文

呐喊读后感高中生范文

等待戈多读后感800字范文

等待戈多读后感800字

边城读后感800字5篇

边城

童年读后感800字4篇

童年

城南旧事读后感800字四篇

城南旧事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4篇

朝花夕拾

简爱读后感800字范文4篇

简爱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篇《乌合之众》后感的读后感文章,更多文章尽在出国留学网。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一】

  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其永远不会过时。为什么博学鸿儒在群体中却只会鹦鹉学舌,为什么谦谦君子在群体的支持下会变的得粗野不堪,肆无忌惮?为什么打动群体的观念总是经不起严密的推理?这是我翻开这本书看到的一段话,一连串的发问,让人不觉深思,不由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在读这本书之前对它是不了解的,光看字面,它指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只是介绍一开始就定性为道德败坏,无底线的一群人。实际上它是指聚合在一起丧失自我个性,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研究在一个大时代下整个社会群体。

  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系列事件,以法国大革命作背景思考个人与群体系,保守而冷静的分析,言辞犀利,对一切既有的判断不以为意,毫不留情的揭开人类的虚荣之心,揭露诸多关于集体的丑恶与缺陷,将可悲的人性、群体特性摆出来让人们自己审视。

  书中介绍写到“群体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 这种“无意识”是指群体的冲动和急躁、缺乏理性、低劣的推理能力、少有深思熟虑而混沌懵懂。在群众聚集、情感亢奋的特定事件中,个人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弱化甚至泯灭,会不自觉地加入到集体意识中去。即使平时独处冷静清醒的佼佼者,一旦汇入群体,个人都会被感性所支配,被群体所裹挟,意识趋于群众的平均水平。所以群体具有冲动、盲目、易变、急躁、容易受鼓动、以及凌驾一切的道德观等特性。

  书中说:“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例如以前的红卫兵,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道德观,盲目的追随国家的号召,高喊着冠冕堂皇的口喊,经常发生“打砸抢烧”等行为。尤其是现今这个社会,群体意识被前所未有的放大,而过度放大导致的就是理性的偏失。

  网上经常发生的道德绑架事件,一旦发生什么事,网友站在道德制高点,集体性毫无理性的批判别人。例如2008 年汶川地震万科捐200 万,导致的确是网友的一片骂声,王石在博客中回应认为,“万科捐出的200 万是合适的,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毫无疑问,这是个人理性的做法,但是在群体意识中,他们天然的认为,你有钱就应该多捐。你的理性在群体意识看来就是自私。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一个群体中生活,必定受群体集体意识的支配。尤其是现今这个社会,尤其强调团队合作,再也没有了以前孤胆英雄式的个人主义。让我们感受到群体的力量越来越大。而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了解群体,了解群体心理状态。让我们在盲目的之中带点理性,迷信的时候产生怀疑。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二】

  总算在家里看完,首先佩服作者当时超前的见解,不可避免谈谈我对本书的一些看法

  对群众的特点的分析很不错,但是作者有些观点有些绝对和偏见,已给出结论却没有具体的论据,对此,我感觉这本书更多是给乌合之众看的,对此我保留意见。没论证过程得出的结论显得有些苍白。

  对于论证,逻辑是存在问题。在观感-上就有说明。

  摘选一段书摘“我们又知道,观念、情感和习俗是相当稳定的东西,绝不随着改写法典而被一并改写。这样一来,对于一个名族来说,它就无法随意选择自己的制度,就像它不能随意选择自己的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一样”不太赞同这种说法,制度与观念、情感和习俗应该是相互影响的,并非是谁决定谁的关系。

  一个结果往往并非由一个原因导致,可能是好几个原因导致,甚至是好几个因素复杂的作用而导致。

  还有一种恐怖的行为就是 给出预定结论,然后筛选有利的材料证明它。或许是挺博眼球的,这种行为是可耻的,逻辑也是脆弱的,几个反例就轻轻松松粉碎。但是此类论确实能将不喜欢思考的乌合之众的情绪煽动。

  比如书中的“儿童只会撒谎,而且从始至终都只会撒谎”。撇开偏见不说,是所有的儿童都这样吗?是哪些方面?如果真如作者所言,儿童是种多么恐怖的群体。为何与现实感觉不一样。在我看来,每个儿童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这样武断的结论,有数据支持吗?我觉得更多的是作者的一厢情愿.

  最后我想说一句:“是屁股决定脑袋呢还是脑袋决定屁股”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