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没有教师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在中国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职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教师节”,只是日期不同于现代社会。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有没有教师节,供您参考,更多资讯请点击(https://m.liuxue86.com)查看。

  古代有没有教师节

  作为尊师重教的一个纪念日和庆祝日,教师节有其重要的意义。泱泱中华尊师重教的传统久矣,从某种角度讲,中国的教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了。古代的教师节可以追溯到汉代,据《汉书·平帝纪》记载,当时的学校体制是:“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教师)。”

  教师节起源于汉代

  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中记载:汉、晋时期,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都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要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布席函丈(教师)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看到皇帝在这天祭孔、请老师们吃饭,各地官府也纷纷效仿,这天除了祭奠孔子,也要“置休经师,授束修(干肉)”。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发福利待遇了。在一定程度上说,古代也是有教师节的。古代的教师节就是每年农历的八月二十七日,这天是圣人孔子的出生日。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祖师,在我国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有弟子学生3000人,贤人弟子72人。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相比于今天,古代的师生关系显得更为突出。古代的父母带着孩子去十私塾报名读书,不仅要向私塾老师行叩 拜之礼,还要向孔子的牌位行叩拜大礼。在古代,无论是道教还是儒教,都把孝顺亲人尊敬父母放在首要位置。尊师之道在古人眼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吕氏春秋·尊师》里这样写道。

  古代教师节在哪天?和谁有关?——古代教师节还休假呢!

  古代的教师节和孔子有莫大的关系。在汉、晋时期,每到孔子诞辰日(农历8月27日),皇帝就会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会请教师们吃饭,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等福利待遇了。

  唐宋时代,每到这一天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当时的祭典非常隆重。并且,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会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这些“先进教育工作者”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到了清代,孔子诞辰祭典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成绩最为卓著的教师在这天会被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清代许多著名学者如颜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时得到的提拔。古代就有“博士”、“教授”——教师的称呼多着呢!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其实,除了“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先生、夫子、师父、师傅、西席、教授、助教、博士等等……那么,有些在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称呼和古代是表示同样的意思吗?【博士】如今的博士通常指的是拥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人。然而在古代,早有博士一词。博士在古代是个官名。秦汉时期,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教授】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助教】如今的助教有助理教师的意思。然而在古代,助教指的是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古代“教师”从业也得通过考试——宋代教师考试难着呢!

  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荐,并不需要从业考试。但到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要想成为太学博士,得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有点类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试)。而且,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曾教过学生50名以上,年龄不小于50岁。 隋唐时期,中国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官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既有小学,也有大学;既有综合性学校,也有专科学校。当然,教学管理和要求也更规范更严格了,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其中,授课数量是考核定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宋代是民办学校开始兴起和繁荣的时代,私立书院流行,但朝廷对官学同样抓得很紧,要当上“公办教师”同样得考试。宋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实施的“教官试”制度,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考试。由于考试过严,全国州、县的教授数量明显减少。

  古代教师节的活动

  古代的教师节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法定的日期,但据史料记载,在古代每年的这个日子,皇帝就会率领众文武官员前去祭拜孔子,各个地方的文人雅士也会相约去祭奠孔夫子。

  唐宋时代,农历八月二十七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主祭者为地方首长,朝廷由皇帝亲临主祭。当时的祭典非常隆重。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要从本地学校的学长(主持学习事务的教师)、学正(做训导工作的教师)中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这些“先进教育工作者”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到了清代,八月二十七这天,不但祭典孔子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还将提高各个书院、学府、监院教师的薪金,成绩卓著者在这天最高的会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清代许多著名学者如颜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时得到的提拔。

  民国时期,我国也有段时间把这个日期定为教师节。即使1985年后定9月10日为教师节,也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建议把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在我国的台湾地区,每年孔子的生日依然是庆祝教师节的日子,而香港在未回归祖国之前,也是把孔子的生日当作教师节。

  古代要求老师治学严谨,严谨才能得到学生和民众的尊重,这在《学记》里有详细的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由此可见严师之难已不是现代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早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

  古代如何给教师送礼?

  古代的启蒙学塾分为私塾、家塾、义塾三种类型,“在家塾中,老师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节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东家往往会向塾师致送银钱或礼物,这被称之为“节仪”。因为节仪是用来表示对塾师礼敬的,所以也被称之为“节敬”。有一些私塾,明文规定节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内,在节令时也就不再另行致送。还有一些私塾,平时并不向塾师支付束脩,而在节令时支付。这时支付的束脩,就有了束脩和节敬的双重意义。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国传统的节日,但各时代或地区也有差别。有的地区特别重视清明、夏至、端午、七月望、中秋、十月朔、冬至七节,有的家族则在四节致送,也就是清明、端节、七夕和重阳。在很多地方,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是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在所有的节敬中,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最基本的。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拜见之赀,也就是学生第一次进学拜见老师敬呈的礼物,一些地方俗称“拜见”。节令或塾师生日时可以不送礼,但第一次进学从师,贽见礼是必不可少的。学童第一天入塾,按传统习俗,先向孔子神位跪下磕头,后跪拜塾师,并献上“贽敬”。

  释奠礼:古代教师节必行的大礼

  释奠礼是祭祀礼的一种,它是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后成为国家和社会祭祀孔子的一种公祭形式。曲阜孔庙汉代时由孔子嫡长孙四时祭祀,而官方祭祀则一年只有两次,作为祭祀先圣先师的大型礼仪,对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初释奠礼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二次。从后齐开始,每月朔日,国子祭酒要带领博士以下及国子诸学生以上,太学四门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学诸生,到大成殿的阶下“拜孔揖颜”。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相传为孔子诞辰)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孔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

  参加释奠礼的人员,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后来,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但“家祭”仍照常进行。国祭多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亲至阙里孔庙致祭。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过阙里以太牢礼祀孔子,当时还只是将孔子当作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来纪念。汉武帝以后,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一跃而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师也就由儒者担任了。到东汉时,孔子被称为“先师”,后来,又被尊为先圣,成了帝王们尊崇膜拜的对象。古代人们认为,不仅君主是接受天命而立;师,也是天之所命。

  魏晋南北朝期间,有时又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奉祀。拜孔揖颜之礼更多是在国家太学举行,往往是国子监祭酒负责典礼。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释奠孔子用乐奏登歌,此为释奠孔子用乐之始。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公元539年)兖州刺史李珽修建孔子及十弟子容像,立碑于庙廷。

  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二年(619年)于国子学中立孔子庙和周公庙,亲往释奠。至此以后这项祭祀活动就多由皇帝和皇太子亲自祭奠了。唐太宗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并昭尊孔子为宣父,在曲阜作孔庙,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由皇太子释奠,并作初献,以国子祭酒为亚献,以兖州刺史摄司业为终献。以二十二位儒家学者配享。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初定十哲配祀孔子庙,在先圣庙树立孔子、颜回等十哲雕塑坐像,并在墙壁绘上七十位孔门弟子和二十二位贤人的画像。在东西二京,用太牢牺牲,一起举行祭祀,音乐规格为宫悬,舞为六佾。这一切已是仅次于天子的规格了。

  宋代是孔氏受朝廷恩宠较为兴盛的时期,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亲谒孔子庙,诏增修祠宇,绘先圣先贤先儒像,释奠用永安之乐。三年(公元962年)诏祭孔子庙,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赐孔子庙经史,又赐太宗御制御书一百五十卷藏于庙中书楼。二年春二月,诏立孔子庙学舍。三月颁孔子庙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夏五月诏追封孔子弟子,秋七月加左丘明等十九人封爵。三年(公元1010年)颁释奠仪注及祭器图,建庙学。

  从元到清,孔庙神灵的设置,都基本沿袭宋朝确定的格局。

  明初,朱元璋尊孔循礼,规定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个丁日,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

  清代,盛京即建有孔庙,顺治十四年(1657年),就曾在弘德殿祭先师孔子。顺治定都北京后,在京师国子监立文庙,庙内有大成殿,专门用来每年举行祀孔大典。文庙中还有启圣祠,燎炉、瘗坎、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等设施。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上升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行三跪九拜大礼,俨然与天、地、社稷和太庙的规格平起平坐。

  民国期间最后一次祭孔是在1948年。


教师节资料 教师节来历 教师节由来 教师节诗句 教师节作文
教师节小报 教师节图片 教师节手抄报 教师节黑板报 教师节祝福语

教师节资料 教师节来历 教师节由来 教师节诗句 教师节作文
教师节小报 教师节图片 教师节手抄报 教师节黑板报 教师节祝福语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古代有没有教师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在中国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职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教师节”,只是日期不同于现代社会。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有没有教师节,供您参考,更多资讯请点击(https://m.liuxue86.com)查看。

  古代有没有教师节

  作为尊师重教的一个纪念日和庆祝日,教师节有其重要的意义。泱泱中华尊师重教的传统久矣,从某种角度讲,中国的教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了。古代的教师节可以追溯到汉代,据《汉书·平帝纪》记载,当时的学校体制是:“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教师)。”

  教师节起源于汉代

  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中记载:汉、晋时期,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都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要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布席函丈(教师)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看到皇帝在这天祭孔、请老师们吃饭,各地官府也纷纷效仿,这天除了祭奠孔子,也要“置休经师,授束修(干肉)”。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发福利待遇了。在一定程度上说,古代也是有教师节的。古代的教师节就是每年农历的八月二十七日,这天是圣人孔子的出生日。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祖师,在我国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有弟子学生3000人,贤人弟子72人。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相比于今天,古代的师生关系显得更为突出。古代的父母带着孩子去十私塾报名读书,不仅要向私塾老师行叩 拜之礼,还要向孔子的牌位行叩拜大礼。在古代,无论是道教还是儒教,都把孝顺亲人尊敬父母放在首要位置。尊师之道在古人眼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吕氏春秋·尊师》里这样写道。

  古代教师节在哪天?和谁有关?——古代教师节还休假呢!

  古代的教师节和孔子有莫大的关系。在汉、晋时期,每到孔子诞辰日(农历8月27日),皇帝就会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会请教师们吃饭,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等福利待遇了。

  唐宋时代,每到这一天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当时的祭典非常隆重。并且,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会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这些“先进教育工作者”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到了清代,孔子诞辰祭典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成绩最为卓著的教师在这天会被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清代许多著名学者如颜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时得到的提拔。古代就有“博士”、“教授”——教师的称呼多着呢!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其实,除了“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先生、夫子、师父、师傅、西席、教授、助教、博士等等……那么,有些在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称呼和古代是表示同样的意思吗?【博士】如今的博士通常指的是拥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人。然而在古代,早有博士一词。博士在古代是个官名。秦汉时期,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教授】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助教】如今的助教有助理教师的意思。然而在古代,助教指的是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古代“教师”从业也得通过考试——宋代教师考试难着呢!

  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荐,并不需要从业考试。但到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要想成为太学博士,得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有点类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试)。而且,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曾教过学生50名以上,年龄不小于50岁。 隋唐时期,中国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官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既有小学,也有大学;既有综合性学校,也有专科学校。当然,教学管理和要求也更规范更严格了,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其中,授课数量是考核定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宋代是民办学校开始兴起和繁荣的时代,私立书院流行,但朝廷对官学同样抓得很紧,要当上“公办教师”同样得考试。宋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实施的“教官试”制度,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考试。由于考试过严,全国州、县的教授数量明显减少。

  古代教师节的活动

  古代的教师节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法定的日期,但据史料记载,在古代每年的这个日子,皇帝就会率领众文武官员前去祭拜孔子,各个地方的文人雅士也会相约去祭奠孔夫子。

  唐宋时代,农历八月二十七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主祭者为地方首长,朝廷由皇帝亲临主祭。当时的祭典非常隆重。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要从本地学校的学长(主持学习事务的教师)、学正(做训导工作的教师)中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这些“先进教育工作者”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到了清代,八月二十七这天,不但祭典孔子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还将提高各个书院、学府、监院教师的薪金,成绩卓著者在这天最高的会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清代许多著名学者如颜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时得到的提拔。

  民国时期,我国也有段时间把这个日期定为教师节。即使1985年后定9月10日为教师节,也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建议把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在我国的台湾地区,每年孔子的生日依然是庆祝教师节的日子,而香港在未回归祖国之前,也是把孔子的生日当作教师节。

  古代要求老师治学严谨,严谨才能得到学生和民众的尊重,这在《学记》里有详细的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由此可见严师之难已不是现代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早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

  古代如何给教师送礼?

  古代的启蒙学塾分为私塾、家塾、义塾三种类型,“在家塾中,老师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节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东家往往会向塾师致送银钱或礼物,这被称之为“节仪”。因为节仪是用来表示对塾师礼敬的,所以也被称之为“节敬”。有一些私塾,明文规定节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内,在节令时也就不再另行致送。还有一些私塾,平时并不向塾师支付束脩,而在节令时支付。这时支付的束脩,就有了束脩和节敬的双重意义。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国传统的节日,但各时代或地区也有差别。有的地区特别重视清明、夏至、端午、七月望、中秋、十月朔、冬至七节,有的家族则在四节致送,也就是清明、端节、七夕和重阳。在很多地方,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是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在所有的节敬中,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最基本的。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拜见之赀,也就是学生第一次进学拜见老师敬呈的礼物,一些地方俗称“拜见”。节令或塾师生日时可以不送礼,但第一次进学从师,贽见礼是必不可少的。学童第一天入塾,按传统习俗,先向孔子神位跪下磕头,后跪拜塾师,并献上“贽敬”。

  释奠礼:古代教师节必行的大礼

  释奠礼是祭祀礼的一种,它是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后成为国家和社会祭祀孔子的一种公祭形式。曲阜孔庙汉代时由孔子嫡长孙四时祭祀,而官方祭祀则一年只有两次,作为祭祀先圣先师的大型礼仪,对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初释奠礼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二次。从后齐开始,每月朔日,国子祭酒要带领博士以下及国子诸学生以上,太学四门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学诸生,到大成殿的阶下“拜孔揖颜”。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相传为孔子诞辰)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孔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

  参加释奠礼的人员,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后来,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但“家祭”仍照常进行。国祭多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亲至阙里孔庙致祭。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过阙里以太牢礼祀孔子,当时还只是将孔子当作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来纪念。汉武帝以后,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一跃而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师也就由儒者担任了。到东汉时,孔子被称为“先师”,后来,又被尊为先圣,成了帝王们尊崇膜拜的对象。古代人们认为,不仅君主是接受天命而立;师,也是天之所命。

  魏晋南北朝期间,有时又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奉祀。拜孔揖颜之礼更多是在国家太学举行,往往是国子监祭酒负责典礼。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释奠孔子用乐奏登歌,此为释奠孔子用乐之始。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公元539年)兖州刺史李珽修建孔子及十弟子容像,立碑于庙廷。

  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二年(619年)于国子学中立孔子庙和周公庙,亲往释奠。至此以后这项祭祀活动就多由皇帝和皇太子亲自祭奠了。唐太宗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并昭尊孔子为宣父,在曲阜作孔庙,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由皇太子释奠,并作初献,以国子祭酒为亚献,以兖州刺史摄司业为终献。以二十二位儒家学者配享。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初定十哲配祀孔子庙,在先圣庙树立孔子、颜回等十哲雕塑坐像,并在墙壁绘上七十位孔门弟子和二十二位贤人的画像。在东西二京,用太牢牺牲,一起举行祭祀,音乐规格为宫悬,舞为六佾。这一切已是仅次于天子的规格了。

  宋代是孔氏受朝廷恩宠较为兴盛的时期,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亲谒孔子庙,诏增修祠宇,绘先圣先贤先儒像,释奠用永安之乐。三年(公元962年)诏祭孔子庙,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赐孔子庙经史,又赐太宗御制御书一百五十卷藏于庙中书楼。二年春二月,诏立孔子庙学舍。三月颁孔子庙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夏五月诏追封孔子弟子,秋七月加左丘明等十九人封爵。三年(公元1010年)颁释奠仪注及祭器图,建庙学。

  从元到清,孔庙神灵的设置,都基本沿袭宋朝确定的格局。

  明初,朱元璋尊孔循礼,规定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个丁日,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

  清代,盛京即建有孔庙,顺治十四年(1657年),就曾在弘德殿祭先师孔子。顺治定都北京后,在京师国子监立文庙,庙内有大成殿,专门用来每年举行祀孔大典。文庙中还有启圣祠,燎炉、瘗坎、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等设施。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上升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行三跪九拜大礼,俨然与天、地、社稷和太庙的规格平起平坐。

  民国期间最后一次祭孔是在1948年。


教师节资料 教师节来历 教师节由来 教师节诗句 教师节作文
教师节小报 教师节图片 教师节手抄报 教师节黑板报 教师节祝福语

教师节资料 教师节来历 教师节由来 教师节诗句 教师节作文
教师节小报 教师节图片 教师节手抄报 教师节黑板报 教师节祝福语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