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间万物皆有所持意义,文字亦不例外。写作是记录感情,阅读是对情感的第二次激发,读后感则是我们情感生发的结果。下面,出国留学网为您带来“旧时月色读后感”,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更多内容尽在出国留学网。
旧时月色读后感1
我从事散文写作三十五年,最初喜欢席慕容、汪国真,后来又看上了肖复兴、周涛,再后来又迷恋贾平凹、余秋雨,尤其是余秋雨,让我领教了“少林拳”的厉害,通篇都是不停的发力。这时,我年龄渐长,更希望吃点素的,于是,沈从文、汪曾祺成了我的床头书,可读久了,仍觉得没有古人的好。汪的散文绝好,可老是吃呀喝呀逛呀回忆呀,总觉得情调小了点,沈的散文高于汪,可惜又离我生活远了点。作家写散文可以把技巧发挥的很好,可以将“自说其圆”打磨的很到位,甚至可以很准确很发力的用“情”,可以在瞬间引爆读者,但绝大多数作家的散文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缺风雅。
作家队伍中极少有人既能写出学养深厚,又能潇洒自如大开大合的文章,于是我又喜新厌旧,决定少读点名作家的书,去另外几座山头看看。比如李叔同、冯友兰,比如张中行、郑逸梅。这个时候董桥的散文很火,篇幅不长,却从容睿智,所叙人物、故事也都是雅人雅事雅物,知识点和趣味性都好。这个时候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张昌华,正好送了我一本由他责编的《旧时月色》,并介绍我认识了董桥。
于是,我与董桥开始瑶草相问,并赠上笔墨遥乞董桥先生雅念。之后,董先生又寄赠他的两本新书于我,一本是以词牌为书名的《青玉案》,另一本是以丰子恺题画句“今朝风日好,惑恐有人来”为书名的——《今朝风日好》,董先生还十分抬爱,签名:张震先生吉祥。谢谢张震先生送画。
董桥的散文我极喜欢,因为在读他的散文之前,我还没看到过国内任何一个作家能把文人逸事,闲情雅物,写得这样从容儒雅,雄深意健。一度时间,内地的“董迷”很多,每有文人聚会,都会听到有人对董桥的学问赞不绝口,对董桥的学养的敬佩之至。我就知道一位大姐,是个退休教师,她被董桥的散文《湖蓝绸缎》中文姨的故事深深触动,也精心挑选了一块湖蓝绸缎做成旗袍,并美美的拍了一张艳照。
她央求我把照片寄给董桥,我却笑着打趣地说:你的身材会影响董先生颐养天年。她听后哈哈大笑。董桥先生是一位独特的散文家,他的独特源自于他的学识渊博,源自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通和热爱,源自于他对中华高雅优秀文化的敬仰。我每读他的散文,总会觉得他在陪我一起漫步于竹林小径,徜徉于柳梢月下,他用他那晶亮灵动,温文尔雅,且有浓浓的书卷气的语境,象细雨润物一般浸润着我的心灵。董桥常说:文字是肉做的,锻字炼句是礼貌,他的散文就像他的人一样,永远穿的干干净净,体面讲究,他的散文是名士自风雅。我曾把耳顺之年后董桥比作明代的张宗子,同样情趣盎然,同样精致灵动,同样有隐逸的笔触。古稀之年后他更是怕见生人,过着野泉滴砚,闲来握管,日日伏案用蝇头行楷抒写淡雅花笺的日子。
他曾在信中对我说:我老了,极少出门,更不喜欢应酬,我就这样了,并无曲笔要人看。并无曲笔要人看是清代扬州画派李方膺的诗句:此幅梅花不一般,并无曲笔要人看。画家不解随时俗,毫气横行翰墨端。我是懂董先生的,他的文章从不随时俗,且有高贵的毫气。我有好几本书是董桥赠我的签名书,可读完之后,我还是喜欢张昌华送我的没有董桥签名的,以南宋大才子姜白石词《暗香》中的首句命名的书——《旧时月色》,因为那本书除了体现了董桥文章的所有优点之外,在编辑思路和选文上更增添了一份人情味。
作家把文章写到风雅,画家把画画到有人情味,都是极难的。夜雪初识,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再次借几句姜白石词《暗香》中的几句,遥奉董桥先生。
旧时月色读后感2
知道董桥,源于我的一个讲散 文的男老师。当他长发飘飘地说到董桥时,那眼中无限的崇敬与仰慕,真让我铿然心惊。老师讲董桥的语气起承转合气韵生动,于是我仿佛看见一个身着长衫的老文人,戴着酒瓶似的眼镜,饱饱地藏了一腹泛黄的书卷,在微微发霉的高文大册里,踽踽地行走着。
这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的一部《旧时月色》,让我足足惭愧了好多天。这世界上,真有这样的读书人呢,琴棋书画,不是读在眼里,而是读在凡烟缭绕的生活里。看他在读书时节,开开心心地和朋友相约,买各个书店里第一版的书;看他在生活里,节衣缩食地跟画家,诗人,收藏家们打交道;看他无限开心地说起自己购得的一块石,一幅画,一张久远又久远的名人手稿,看他悔尽肝肠地吐纳自己未购的某些书画,某些藏书票,真感觉,书的世界,原来是那么有味道啊。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不是女子的妩媚,却分明带着股婉转幽然的民国老味道。好羡慕呢,这一轮散着黄晕的老月亮。
董桥的书,真的很旧,文字里,流淌着明末小品的魂魄。看他的文章,我总想起张岱。那个峨冠博带的旧文人,曾赚足了我夜里温柔的灯光。看着看着,就被他牵着跑了。哪里有那样的人呢?淡淡几笔,并不重彩的,梅花出来了,雪地也出来了,茅屋里茶香袅袅,还有一个红袖添香。高馆楼阁也好,蜗居斗室也罢,似乎不再有什么分别,都是一样的气度,一样的神采,让人神往得恨不能将自己塞进历史书里,去会一会这结交三教九流,常入歌管楼台,爱吃爱玩爱享受,俗得不能再俗,却又寄心佛堂,文气翩翩,喜在白雪纷飞的月夜,独入湖心亭的雅得不能再雅的老书生。董桥的文字里有张岱的雅味,却无张岱之俗,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方气定神闲的青玉印。
董桥的文字是干净的,利落的一刀下去,藤也断葛也断,脆生生绝不拖泥带水。读时,只感觉熨熨帖帖,说不出的舒服。他的文字,每个毛孔都渗着感情,一篇下来,掩卷,便恍若眼前就是有那么一个场景,有那么一个人,有那么一轮黄黄的月亮。他有时也将文字铺张得浓妆艳抹,粉墨重彩,但大多时候,是浅的,是白的。但那浅处,白处,却更上层意境,就如国画留白,看似虚无,却引来浅吟低唱的清风明月,慷慨悲壮的易水送别。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赠人者尚且如此,收玫瑰者岂不芳香盈心?读董桥《旧时月色》,不知是否暗暗地偷了他一段书中馨香,化作我文字里的蝉鸣?
呵呵,不言,不言。
蝉者,禅也。
旧时月色读后感3
“刀断刃,人断肠”,这是古龙的话,我拿来做个借口。
毕业后,就几乎没有写过几个字了,曾多次与人言语其因曰:“自己过了青春期,”朱颜辞镜花辞树,柴刀从此断刃,就教书只为稻粮谋了。
四月末,燕青让我给他的集子写序,当时亦欣然应允,准备五一精心磨刀,却不料老天总不遂人愿,外出了一趟,遇到了几个恶人,遭遇了一件伤心事,乘兴去,断肠归,回来就让手机休息了几天,想到燕青的集子也应已付梓,就弃刀忙着操旧业去了,故作序未遂。
是为借口!
但想到燕青,到底意难平。屈指数来,燕青应是我挚友中最知心的一位,彼此相识亦有四春。春至春归,苍老的是容颜,消磨的是士气,黯淡的是心境,渴望的,一如既往的是幸福。
文学青年大抵如此吧!不太敢用文人这个词,或许,这个词是可以用在燕青身上的。因为,一直佩服并觊觎着燕青的才华。
现在越来越不喜欢对往事做过多的回首了,鲁迅先生说过,所谓回忆者,虽不免使人欢欣,亦不免使人寂寞。想想,刻意拒绝回忆亦是一种逃避,逃避的对象是时光留给我们的寂寞和伤痛。可此刻,在黑夜使劲往明天飞驰的时候,燕青的书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却提醒起我那曾经眸明鬓青的时光。那淮上的作别,那陋室的孤灯,那小院的樱桃红了,还有那卖书都为酒饭谋……荒唐的,快乐的,点点滴滴,恍若隔世,却又历历在目。记忆在苏醒,温暖却又寂寞。
“你们还年轻,但别担心,那没什么,很快都会老去的。”
是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所以古人有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也的感慨。如此,燕青印这本集子,我应该为他高兴,当浮三大白,为他几页诗。
如此,我应当为他鼓掌叫好,为他十来年的坚守与收获。
“撑大肚子吃饭,放开眼界读书”,这副当年西南联大广为流传的对联,一直写在墙上,可惜我只了悟半招,故两年来肉倒长了八九斤,文章未读二三行,读书量远不能望燕青之项背。古今中外,诗词歌赋,燕青是无不涉猎且皆有所体悟,尤其是古文道行,胜我十万八千里,只能惭愧也汗颜之!
一直喜欢着燕青的文字,为他醉鞭名马的性情,为他旧时月色的伤感,为他入口生香的清词丽句、浅吟低唱!
但,一个转折词。如果真有阿拉丁神灯,我想请求它泯灭燕青的才华,给他换来安宁的俗世生活。只因燕青和我的性格气质相似相投,我才如是说,且微斯人,吾谁与归。
文人多数穷,诗人尤命薄,燕青骨子里一直有着与生俱来的孤独与忧伤,其成就了今天燕青,亦陷害着今天燕青。只是,古往今来,造化弄人,真文人莫不如此。在这个尘世,我们找不到想要的十全十美。
或许燕青又该说我变了。
或许我变了吧,现实与理想激烈碰撞的时候,为了避免心痛,总要丢失一些东西,或者改变一些东西。
而我宁愿选择俗世里的安宁,就像以前我说过的,生活给予我的,我总是心甘情愿的接受,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活在当下,活在这平凡的岁月里。
“淮水东边旧时月”,此刻依然挂在西边的天空,它看尽人间的沧桑,仍不温不火的照着这个尘世,尘世里永远是幸福或者不幸的芸芸众生。
深知身在情常在,旧时月色,人亦不如旧。
只愿燕青一生幸福安宁!
旧时月色读后感4
去书店,总要买本书回来才安心。然而看遍了,却找不到一本心仪的,不是买过了,就是没有兴趣,或者有兴趣,却觉得不必买,到图书馆借本看看就得了。还有些却是不屑于看的,觉得即使送了,也不过是占地方,又浪费眼目和时间。
所以有时去书店也是痛苦。最后总算看上了一本董桥的《旧时月色》,属于新的选本,文字却大都是旧的,却也符合了集子的名字。装帧也不错,有一丝儒雅的怀旧气息。这与董桥文字的风格也是相符。说实在,对董桥的文字,我并不是十分的喜欢,但是也说不上讨厌,偶尔的翻翻,也有那么一点点趣味。
然而拿回家一看,却发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本来这也很正常,旧时的文字,如果选本多了,难免就有重复,然而越看却越心惊,到最后索性拿了以前买的《从前》来比照,比照完心不由就是一沉,《从前》里的每一个篇目,几乎都又重复出现在《旧时月色》里。这让我颇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就像一个东西换了件外套,改了个名字,就重新粉墨登场拿出来卖了。
但是遗憾归遗憾,气恼归气恼,新书里毕竟还有些《从前》不曾有过的篇目。于是睡觉前还是拿过来一篇篇地翻读着,遇到了熟的面孔,就点个头略过去,专捡陌生的面孔寒暄。
董桥,1942年生,算起来也不过六十多岁,按今天的眼光,也不过壮年刚过,还谈不上老,但是老派文人的派头却是十足,这只能说与其趣味和接受的教育有关,原也说不上对错和好坏,但是你看着一个现代人却非要做出一副旧时老派文人的样子,未免有点胃酸和难受。
董桥说他不喜欢在文章里放太多的情感,所以他的文章没有大喜大悲,即使怀念故人,也是一副淡淡的笔调,娓娓道来。即使偶尔感情不小心外露,也总是嘎然而止,留下一大片空白。
这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他太把文章当作文章了,所以他才会那么考究,考究到每一个字词,每一丝情感。董桥是一个用功的人,他是真正把文章当作一个手艺来看待的,所以才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打磨。
这在旧派文人那里自然容易找到知音,然而对于敢爱敢恨的年轻人,却未免有点不够爽快,感情塞在咽喉里,既不说吐,也不说不吐,就那么僵持着,自己不舒服,看的人也不舒服。这吐与不吐之间的妙处也许只有等到我们也到了董桥这个年纪才能体会得出。
然而也未必,还要看有没有董桥的那份心境,说起来,这也是一件难事。
旧时月色读后感5
一下午开家长会时,儿子班主任推荐的散文类阅读书目里有董桥《旧时月色》,我顿时起了想要关注此人此书的愿望,以前也听过董桥名字,但他究竟何许人、写怎样的文章,全然不知。老师推荐时,此人此书是最后一本,但我抄写时,排在了第一,因为其他作家钱钟书、周作人、林语堂、汪真祺、沈从文等人的作品多少看过一些,只有董桥没什么印象。
今天先生借了董桥《旧时月色》回来,晚饭后读了几篇觉得颇有独特的味道。尤其惊讶的是,读到《腊月里的玫瑰》是写孙中山故居的,文中开篇说:“报上登了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的照片,斑驳的门墙,蓊郁的树影,亭亭的街灯,不知是晨曦还是夕阳,斜斜照亮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这幅景观。那棵大树叫酸豆树,是一八八三年孙逸仙十七岁的时候亲手栽种的,一转眼都一百一十三岁了,粗可合抱,枝叶浓密,繁花似锦。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到故居参观的中外游客每天都上千人。”
就这么别致地叙述着,让人不能不佩服董先生的含蓄婉转和观察独到。去年10月我到过中山故居,文中的“门墙、街灯和酸豆树”我是见到过的,只是没有能力这样简简几行文字如画似的传神表述。推测文章应是1996年写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的深意已不着痕迹地融汇在里面了。
可是文章笔峰一转,从不喜欢郭沫若的诗说到了张岱的绝论——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句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然后又说到了毛孟静的别致譬喻——“God gave us memory so that we might have roses in December.”董先生将之译为——怀旧,为的是腊月里还有玫瑰可赏。紧接此诗一般的句子,文章最后又兜回了孙中山故居的酸豆树、街灯和门墙。这是真正独具匠心的布局和不着痕迹却深蕴情感与诗意的美文。原来,好的文章是这样妙手写就。
另外的发现是,董先生是推崇宋庆龄之美的。在《为一轮老月亮写序》中,他写道:“我从她矜持的颦笑中找到的却是宋家姐妹气韵里那久违的民国味。”在《念青室情事》中,他写道:“相貌美得像年轻时的宋庆龄。”
董先生在接受《南方都市报》的访谈时还说:“一个中国人在外国住久了,就会感觉到,你到底是一个陌生人,你在他们的社会和国家里面永远不是他们的一分子。那么你就会想到自己的身份,比你住在中国更强烈地想到自己的身份。就想,如果一个中国人写的文章完全西化的话那就没意思了,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自己民族、种族的个性才行。为什么我自认是“文化遗民”呢?因为四九年之前是我成长的年代,民国时代的女孩子很漂亮,跟现在女孩的漂亮不同,民国女孩的漂亮是很含蓄的,像宋美龄、宋庆龄、刚刚去世的郁风、台湾的林海音,都是。”
宋庆龄无疑是美丽的,而且毫无疑问具有民国时代的含蕴美,毫无疑问具有久受中西文化浸染的永恒内在美!她的美源于她坚定不移的爱国信念与情愫,以及放眼国际的开放视野!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