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以下是出国留学范文栏目小编为您整理喜迎党的十九大征文,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
喜迎党的十九大征文1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同样,贪腐大多始于些小之利。流传至今的我国古代民间故事“从小偷针,长大偷金”阐释的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党员干部自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面对些小之利就要心无贪念,更要手莫伸。守住小节,方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远方。
上世纪70年代,在我的家乡甘肃庄浪县,家家户户都在改修梯田。一次,县改土工作组在柳梁乡陈山村丈量群众改造梯田移动的土方,丈量得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柳彦成移动的土方是210方。当时,柳彦成对这个丈量结果心犯嘀咕,认为他移动的土方实际没有那么多,遂请县里干部重新丈量。负责丈量的干部以为是丈量少了,亏待了他,重新丈量之后确认无误。原来,县改土工作组经常在柳彦成家用工作餐,柳彦成担心负责丈量的干部讲了情面,给他丈量的土方量比实际移动的土方量多出一些来。当时,我的家乡还没解决温饱,群众生活极为贫困,大都缺衣少食,谁都希望有多余的粮食。县里为鼓励群众建设梯田的积极性,按照群众改造梯田所完成任务的多少,补贴相应的救济粮。多丈量一些土方,就能多分得一份粮食。因此,渴望多丈量土方成为当时一些人的普遍心态。在生活艰难的环境下,身为村支书的柳彦成,唾手可得小利,但面对利益分配,他丝毫没有以村干部的身份搞特殊。
这件发生在40多年前的小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村支书柳彦成从一开始就不贪不占,公正无私,他的品格深深感染了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以柳彦成为榜样,时时提醒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洁身自好,做一个纯粹的人。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只有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才能行稳致远。相反,从一开始就小节失守,心存侥幸的话,久而久之,就成了温水里的青蛙,祸到临头而不自知。
工作20余年,我当过老师,入伍参过军,而今又在基层单位工作。无论工作岗位怎样变换,不管周围环境如何,我随时调适心态,让自己始终保持工作之初的赤心和感恩之心,努力做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身份。
喜迎党的十九大征文2
纪念建党95周年的时候,有一部名叫《我是谁》的公益宣传片,我看过很多遍,每一次都热泪盈眶。影片通过温暖的镜头、平凡的人物、简单的故事,很好地回答了共产党员“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暖人心田,催人奋进。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姓氏,这是血脉传承,抹不去也改不了。而当我们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有了另外一个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是精神的烙印,是信仰的归宿。一旦选择,终生不渝。
“我是谁”,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却并不简单。有些党员常常是不想、不愿甚至不敢亮出自己的身份;有的不守纪律、不讲规矩、逾越底线;有的混同群众,长期“隐姓埋名”;有的工作8小时内循规蹈矩、8小时外“放浪形骸”;更有些人贪污腐败、祸国殃民,成了党和人民的“罪人”……凡此种种,归根结底就是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丢掉了自己的“信仰”。
从大的方面看,千万个共产党员凝聚起来,百万个基层支部行动起来,就有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力;从小处着眼,在群众面前,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代表着党组织。所以,《党章》第一章便是“党员”,非常详细地规定了党员权利和义务。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常常看看《党章》,经常问一问“我是谁”,时刻想一想“为了谁”,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亮出自己的身份名牌。
“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的谷文昌,“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科学家黄大年……一个个先进典型,用忠诚和担当,用生命和热血,向党和人民交上了自己的人生“答卷”。虽然他们岗位不同、身份不一、年龄各异,但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共产党员,他们都有同一个信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你和我可能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党员这个身份仍然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督促着我们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为民服务。
以身许党,其身永存;以身报国,其名远扬。这是生命的启示,更是信仰的指引。“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入党誓词,沐浴信仰的光芒,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喜迎党的十九大征文3
最近,县委书记的榜样廖俊波先进事迹在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我有幸在廖俊波身边工作5年多时间,耳濡目染,受益终生。近段时间以来,通过集中对廖俊波先进事迹的学习和思考,感觉自己的灵魂经历了一次更强烈的震动和洗礼。在我看来,不断以廖俊波为榜样,努力接近他,才能真正做一名合格党员。
2016年7月,我调任南平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里近5年来由于老凑不齐80%的党员开会,党总支换届延迟了2年多,局机关先后有3名干部被党政纪处分,2名干部被追究刑事责任。如何尽快适应角色转变,迅速打开局面?说实话,一开始我心里没底。在家整理材料时,我不经意间翻到一份廖俊波的讲话稿,脑海中回响起他的话:“只要班子思想特别是党政主官的思想统一了,我们干事的方向和干部队伍的风气就偏不到哪里去。”何不学学廖俊波“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的“三问”工作法?经过广泛谈心交心,全局上下迅速形成以“两学一做”揽全局、振精神、促工作的共识,三个月下来,辛苦没有白费,党总支顺利换届了,队伍呈现出了新的活力。
问题就是导向,任务就是标杆,工作不能因为艰难而降低标准。去年底,组织派我负责武夷新区公用事业全面工作。刚到新区,我真的是一头雾水,人少事多、压力山大、夜不能寐。我想起廖俊波曾对我说过的话:“要学会用智慧开展工作。”他的话点醒了我。武夷新区是个大工地,每天单单场地平整的渣土车就有好几十辆在不停地奔跑,环境保洁难上加难,但新区要建成绿色生态城,一开始在管理维护上就要高标准、严要求。管委会班子在这个问题上认识高度统一,明确了“谁污染,谁治理,当日清”的责任要求。通过不懈的努力,新区的城市环境有了很大的提升,顺利通过了各级环保部门的检查考核。
有人说城市公用事业是个高危行业,弄不好就得砸饭碗,但是,咱是党员,能挑肥拣瘦吗?坦率地说,有时候我会困惑,也有“洗碗者才会打碗”的顾虑。公用事业系统整天与项目工程打交道,而且很多是临时应急抢修,怎么样做到“工作要上去,队伍要整齐”的廉洁从政要求?除了自己以身作则,及时敲敲警钟,咬耳扯袖适时提醒,以及规范项目管理外,我也时常给干部们讲讲廖俊波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廖俊波“肝胆、干净、担当”的座右铭。我觉得,党员就该像廖俊波那样,时刻充满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正能量。以这样的作风和状态去干事创业,就不会砸饭碗。
喜迎党的十九大征文4
古人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做合格党员也是这样,关键在于强化党员意识,铭记党员的义务和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奉献与担当成为一种习惯。
有“郭傻子”之称的郭明义,就是这样的党员。他坚持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万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20余年无偿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他拿着微薄的工资,却累计捐款20多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500多个困难家庭……在郭明义身上可以看到:共产党员的光荣,除了关键时刻的冲得出来、危难关头的豁得出来,也体现在平常时期能看得出来;这种光荣是一件又一件小事的叠加,一次又一次奉献的汇集,一次又一次担当的累积。
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名共产党员一时一地严守党员标准并不难,难的是一生一世不改党员本色。如何去克服这个“难”,最好的方法是养成党性的自觉,形成奉献与担当的习惯。这种自觉与习惯一旦形成,党员就能在艰苦面前“甘之若饴”,在得失面前“安之若素”,在名利面前“淡之若水”。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让奉献与担当成为一种习惯,也是党员自我加压和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明代大儒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在事上磨”,就是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和检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有针对性地查找并弥补自身的短处和不足。共产党员就要做勇于担当的榜样。虽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有压力、有反复,但是一旦解决了矛盾和困难,自己也就破茧化蝶,得到了全新的收获和提升,也能在群众中留下好口碑。
我自己也有深切的体会。入党11年来,如果说我在工作上取得了进步,能力上得到了提升,除了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也在于自己牢记奉献和担当。我时常告诫自己:勤能补拙,如果个人能力和水平与他人有差距,就应该多把下班后、周末、假期的时间花在工作上。付出是快乐的。个人多一点奉献,多一点牺牲,换来工作的顺利完成,自然十分值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党员,就该在各方面当表率,越是别人不愿干或干不好的事,越体现党员的价值。我也常告诫自己:做共产党员,不是一时一地,而是一生一世;做合格共产党员,重在日常,贵在有恒,成在自觉奉献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