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远程教育汇报材料的格式是怎样的?有哪些注意事项?对此,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提供了“农村远程教育汇报材料范本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章仅供参考,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出国留学网。
农村远程教育汇报材料范本5篇(一)
200*年,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我校作为“模式二”项目校,在“模式二”系列设备的基础上,我们又配备了新的计算机教室,添置了投影机,接上了10M光纤,构建了校园网,实际上已达到“模式三”的标准。
从安装到现在,我们边摸索边实践,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了远程教育工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汇报。
一、强化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为了扎扎实实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配备了专、兼职管-理-员。区教体局下发的各种有关远程教育的制度我们都能够认真执行;同时,我们还制定完善了《远教设备管理制度》、《现代远程资源接收制度》、《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登记制度》、《多媒体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适合学校实际的远程教育方面的规章制度,从组织领导、管理制度上确保远程教育工作的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添加设备,完善功能。
要求教师们广泛应用多媒体,必须配以相应的设施。虽然学校经费紧张,但我们集思广益,在模二系列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功能扩充,配备了新的计算机教室,添置了计算机、投影机、扫描仪、打印机、大容量硬盘等设备,构建了校园网,10M光纤接入,开通了学校网站,为远教工作发展修路搭桥。
在专用教室,学校按照有关要求安装了防盗门、窗帘以及防盗报警装置。专用教室干净、整洁,完全能满足我校所有班级在多功能教室上课的需要。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后,学校对电网进行了专门改造,使远教电源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三、加强设备管理,确保资源畅通。远程教育资源设备的正常运行,是有效利用资源让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根本保证。按时按量地接收卫星资源,并认真作好接收记录。密切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加强整机、硬件、软件的维护,一有问题立即处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四、应用之中创新,教研成果丰硕。我校教师不仅积极运用教育资源于课堂教学之中,还努力钻研、积极创新,探求以更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加合理高效地用好教育资源,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教师主页制作、电教教学论文分别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获得多项市县奖项。这些成果的获得,是荣誉更是能力的体现,充分显示了我校教师在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方面的教科研能力。
五、开展各种培训,指导教师应用。如要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一线教师就必须掌握远程教育应用技能。陈治军、王昌元、蔡旭东等多次进行农远教学运用讲座。经过新一轮培训,老师们能够整合手中的学科资源库、卫星接收的资源、学校购买的各类教学光盘、模式二配备的教学光盘、互联网等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多种渠道搜集素材的技能得到提高,达到了“网络无限、连结天下、校网资源、实用高效”,可以随时点击、浏览、下载、筛癣剪切,为我所用。
六、充分利用资源,服务教育教学。我校的多媒体室、网络教室利用率很高,除公开课、示范课外,平时日常教学,也较多地使用了远程教育资源。
七、存在问题:
1、资源使用不够广泛,年龄偏大的教师使用较少。
2、网络上流氓的软件的侵害,影响设备正常运转。
3、多数软件为非正版,影响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深知远程教育应用非一朝一夕之功,虽然现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仅仅是一个起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以农远工程为契机,充分发挥其农远工程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使农远工程-真正成为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整体提升的必要手段。
农村远程教育汇报材料范本5篇(二)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2017年远程教育工作安排和设备维修维护工作作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2017年远程教育工作安排
今年,我区紧紧围绕“全面转型”这个中心任务,按照“重在使用、以用为本、用出效果”的要求,根据地区远程办提出的“7个方面20项任务”的安排部署,大力整合各类资源,重点抓好如下四项工作:
(一)着力扩大远程教育的覆盖率。充分利用“农村信息化工程”、信息服务电子显示村等项目平台,积极协调电信、移动等网络营运商,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切实提高站点上网率。采取“两新组织”、示范基地筹资,远程办安装、指导、服务相结合的办法,帮助“两新组织”、示范基地开通远程教育。把远程教育工作与“便民利民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站、点)和爱心超市”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进“远程教育入户”工作,最大限度地服务广大农村、社区、“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的党员干部群众。
(二)开展社区远程教育积分制管理试点工作。今年,我区拟在所有社区终端站点试行远程教育站点积分管理制度,按照日常管理、集中教学、学用转化、信息宣传这四个方面内容进行细化分类,统一制定《社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积分管理卡》。按月末站点自查、季度末乡镇党委检查、年中年末特区委组织部进行考核评定,按特区、乡镇党委、社区2:4:4的比例折合社区站点总积分。达到80分以上的,积极争取特区、乡镇财政补助站点运行经费,按每人10元的标准下拨党员教育培训经费;达不到80分的,在特区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直至整改到位后才下拨党员教育培训经费。
(三)创新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在制作提供1小时的教学课件的基础上,立足于促进高楼坪乡蜜枣种植、黄道乡金秋梨、各村(居)集体经济等特色种养殖业的科学发展,整合万山所有涉农部门的教学资源,形成上下协调、互相共享的农业资源课件开发协作机制,制作出更加符合万山农村(社区)需求的多方面信息资源。以乡镇或农业部门为单位,每两个月由一个乡镇或农业部门或一个远程教育示范点轮流到各乡镇、村(居)站点上一堂优质示范课,为“忠实践行宗旨、勤政廉政为民”、“创先争优”等主题实践活动搞好服务。采取“农业项目+远程教育+基地+农户”、“农业合作组织+远程教育+农户”、“公司+远程教育+农户”等产业化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为项目主体提供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真实性的市场信息、专业培训,引导农业产业主体健康发展。
(四)深化和拓展远程教育契约化管理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以财产权属、设备安全、组织培训、设备维修为主要内容的远程教育契约化管理工作。把学用转化成果作为深化和拓展远程教育契约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5个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开展远程教育知识竞赛、宣传月等活动,全面提升远程教育学用转化整体水平。
二、狠抓远程教育设备维修维护工作
(一)狠抓服务网络建设,实现远程教育设备维修维护“三级”联动。一是充实了“助农服务中心”qq群和远程教育站点维修服务热线的操作管理、设备维修、教学辅导等兼职人员,为来电来访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现场解答疑难杂症。二是充实了远程教育软硬件技术骨干队伍12名,负责承担55个远程教育站点设备维修维护任务,明确了站点操作管理人员负责站点日常维护管理。三是加强了设备维修人员互动平台建设,把全区所有远程教育维修人员加入了“助农服务中心”qq群,同时,向社会公开了远程教育站点维修服务热线和维修员的电话号码、电子邮件等服务联系方式。四是实行“设备维修优质服务”的承诺制,确保了远程教育设备维修维护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今年已帮助基层站点解决了困难和问题130余次。
(二)狠抓建章立制,促进设备维修维护工作规范化。
坚持和完善了《关于全面推行农村(社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契约化管理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层层签订了《农村(社区)远程教育设备维修维护管理合同书》,在总结远程教育设备维修维护工作经验和广泛征求基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统一规范制定了《农村(社区)远程教育设备维修维护承诺制度》等6项制度,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与范围,实现了农村、社区远程教育站点维修维护工作的高效、快捷、规范运转。
(三)狠抓维修业务培训,提升远程教育设备维修维护队伍的技能。组织特区远程教育中心、特区远程教育设备维修站共同举办了维修维护工作人员培训班,特区远程教育中心每季度一次深入各乡镇对乡镇、村(居)远程教育设备维修工作人员进行辅导培训,全面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使用与维护》、《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农村党员干部接收系统与管理系统的使用》、《网络建设、维护及管理》等基本知识,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维修技术、维修效率。
(四)狠抓专项经费落实,确保远程教育设备维修维护的正常开展。经费能否落实是远程教育设备维修维护好坏的关键。专项经费落实不到位,远程教育设备维修维护工作就无从谈起,特别是更换不能维修的设备,更需要投入经费购买。为此,我区每年投入4.6万元用于保证全区55个远程教育站点的正常运转。年初以来,对55个远程教育站点进行了2次大排查活动,根据排查情况更新了特区、乡镇、村(居、学校)三级远程教育设备维修维护工作动态信息库,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各站点设备运行情况、维修维护等情况,基本实现了各站点设备维修维护工作的动态管理。
三、加强远程教育站点“四网”建设
整合了远程教育、文化共享、互联网等资源,结合便民利民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站、点)建设、爱心超市建设、村(居)集体经济项目工程的实施,构建了15个文化共享平台,开通了24个终端站点互联网,建立了5个粮种、化肥、农具等农用物资代销点,实现了“组织网”、“教育网”、“互联网”、“服务网”的“四网合一”,极大地方便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实时收看ip课件节目、ip流媒体节目,提供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生活的必须品和农用物资,提高了各级党组织办事服务效率,促进了村(居)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会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此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服务特区全面转型这个大局,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需要,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积极推进基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社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