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相对适宜,是许多留学生的心仪之地。为什么留学生如此偏爱美国呢?出国留学网的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我为什么选择美国留学,欢迎阅读。
一、看得越远,走得越稳
跨越太平洋,前往美国留学无疑是一个关乎整个人生的重要决定,也是很多人生命中的转折点。反思我自己所经历过的、见识过的一些选择,一条似乎普遍的规律是:看得越远,走得越稳。
这有点像我们最开始学骑自行车时,总是会被一旁焦虑的家长叮嘱:不要只盯着前轮,眼睛要往远看,不然会骑歪了。如果只顾及眼前,非常容易就被学校排名、专业排名、地域差异、毕业生分布这些看似金光灿灿的选项所迷惑,让人忘记了前行的方向。此时如果退一步,拷问内心真正所爱与五年后想走的路,选择反而会变得容易一些。
在一些准留学生的内心中已经有了偏爱;但让他们难以做出选择的,是第二、第三选项里那些令人难以割舍的闪光点。记得当初自己在择校时,明明哥大新闻和国际关系的双学位项目早已是心向往之,也拿到了录取,但另外一家注重财经新闻培训的项目就业前景看起来似乎更加明朗。怎么办?
现在回头想,往往在这种时候,选择心向往之的院校在日后是不太会后悔的。就业数据这种指标能描述的只是历史平均状况,无法定义属于自己的、发生在未来的旅程,也不足以给全程提供燃料。实际上,如果面对几家难以从中抉择的录取院校,它们之间往往已经没有了质的差别。
二、偏爱的力量
从雇主的眼光来看——至少对于我比较熟悉的几家在东岸做宏观经济和政策研究的机构——学校是常春藤与否、在东岸还是西岸、在纽约还是华盛顿或者波士顿,几乎没有差别。有差别的是学生对于所在院校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从中提取经验、智慧的能力。这种孜孜不倦的吸收力与提取力,需要专注的投入与持久的热情——而这正是要选择自己内心偏爱的原因,不然容易在学业压力之下陷入迷茫,甚至顾盼流连。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能走得多远,并不取决于眼前所处的是顺境还是逆境,而是在于他(她)的动力源泉。如果真的想把一件事情做成,引用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见山开路,遇水造桥”,总是可以做成的。从这个理念出发,我认为具体的专业和学校排名并不是那么地重要。很多学校都有灵活的跨院选课系统,而校际共享以及网络公开的课堂资源也让地理校园上的限制慢慢淡化。
三、生活的底牌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才是更重要的因素呢? 这个问题回到根本上还是要问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也许对于很多人,这是两个陌生的问题。人生千回百转,如果不是特别主动地去与生活互动,人就会无意识地被周边环境,包括家庭、工作、学校等等,塑造成某个样子,然后被生活的洪流随便把自己冲向什么地方或者什么位置。之所以说是“无意识”,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自己明明做了选择,却没意识到自己看到的只是生活给出的容易选项——那些眼前触手可得,并不需要高瞻远瞩就看得到的东西。
他们不知道,生活往往还在身后藏了一手牌,你不跟它交涉,便看不到真正的王牌和背后的美丽风景。和国内不同,美国拥有良好资源的院校并不尽在大城市中。哪怕是以“都市”和中国留学生昵称的“农村”分野,也描述不全不同学校地理位置的风貌。留学生活,院校本身只提供了一部分资源,另一部分资源来自教学以外:无论是朋友的圈子、社交的资源、活动的种类,还是大环境里自然人文的丰富性,都会因学校所在位置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这些校外的因素,虽然不一定和学术有直接关联,但会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留学生未来的视野与道路,在某种程度上比学术资源的分布更为重要。以我所熟悉的哥大举例:新闻学院的一些课程是要求深入纽约的社区报道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市井琐碎的变迁;国际关系学院里不少教授同时也在驻纽约的各大国际机构任职(所以学生也更容易接触到这些机构的资源);商学院的学生搭乘30分钟的地铁就可以抵达华尔街,无论是面试还是日常社交都极其便利。
哥大自己的校园很小,但纽约是一座更大的课堂——如果学校搬到了另一个地方,即使学术资源保持同等水平,受教育的经历也会截然不同。因此,如果一所院校已经在“学术外资源”上一马当先,即使院系本身稍有短板(例如排名略低),学生一般也是可以通过自身对资源的整合和其他努力弥补齐全的。
毕竟,教育不只在校内;而和国内传统价值观注重“能进入什么样的学校”不同,美国社会更加注重的是“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后者是一个综合教育过程的结果。
四、入校和出校的选择
一边是入校,一边是出校;入校是一段漫长旅途的开始。 对于打定主意今年出国的准留学生,也许前两点心得已然足够:在难得能左右自己下一小段人生的时候,要从心所欲,选择自己内心的偏爱;在考虑院校时,还要注重学术以外的资源。它们对于人生的开阔度与丰富度极其重要。
对于还在犹疑自己是否今年就要跨出国门的准留学生——你的犹疑也许是对的。很多人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其实内心并没有准备好。在生活洪流的裹挟下,也许头脑还没有想清楚就“邯郸学步”般地考了托考了G,递交了文书,拿到了录取。下一步呢? 如果是本科以上的留学,新的旅程起码不该仅仅只是青春期的延续。如此之重要的一个选择,不该只是在不知道该做什么时所踏上的一段过渡之旅。
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踉跄者并不稀缺。最近一位帮助公司招募分析师的朋友在微信上呼吁:真的不要再送孩子来美国学金融了!一个金融行业普通职位的开放,能吸引大量中国留学生璀璨的简历,激烈的同质竞争令人精疲力竭。
但是在其他许多的行业里,中国的年轻人还只是凤毛麟角——并不是中国留学生因文化或语言的差异无法进入那些行业,而是很多年轻人在考虑自己想做什么时,给自己的选项太少,对自己的潜力估计太低,局限了自己的可能性。而在留学前拥有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全职经验,会给思考自己的下一步提供新的思路。
在做出留学的决定之前,每个人都要想清楚了: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自己,是否已经思考得足够清楚去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留学资讯,请访问出国留学网m.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