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出国留学新常态带来的反思

2018-01-29 11:03:05 杨幸妹 美国留学美国留学新闻美国留学聚焦

  最近,有专家表示,现在中国家长和学生对留学的期望值正在稳步下降。下面出国留学网来说说2018年出国留学新常态带来的反思,下面就一起来看看。

  留学失败源于国内应试教育造成的拒绝沟通的封闭状态,也被称为中国式留学。思辨能力、英语能力、演讲能力的提升才是终极解决方案。

  随着中国出国留学市场发展的不断理性化,中国家长和学生对留学的期望值在稳步下降。曾经以为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留学比国内上大学容易——按照国内的观点是“好混”,后来渐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2015年当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50万人,仅英国一地,官方公布的中国留学生数字就达到了15万。2016年的出国人数比2012年增长了36%,可以说是过去40年来最红火、最兴旺的时期。

  而与此同时,以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为代表的部分世界名校,开始加大力度“驱逐”表现不佳的中国学生,特别是入学不久的新生。同样是在2015年,哈佛大学大规模开除中国学生(竟有几十人之多)的严重事件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被开除、挂科、因课业负担重退学等案例越来越多,对中国学生而言,留学失败的比例在上升,在某些国家和大学,似乎有“常态化”的趋势。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中国式留学:应试教育惯性的海外延伸

  2015年哈佛大学开始大规模开除中国学生

  与英美名校的同行交流时不难看出,哈佛、剑桥开除中国学生无外乎是对他们的学习表现不满意。

  中国学生上课一般只会看手机,不回答问题、不参与讨论、不与其他国家的同学交流,课下不回复老师的电子邮件、不加入社团活动。

  一位英国大学老师把上述问题归结为学术文化的缺失,如此形式的留学,其实只是一个位置的移动(从中国移到海外),中国学生的封闭状态,更像是一个个与世隔绝的孤岛。拒绝沟通,拒绝改变,是中国式留学的核心表现。

  追根溯源,中国式留学并不是留学时才产生的,而是国内中小学时期教育问题的映射。当教育倒向以考试为核心,甚至唯一标准的功利目的时,曾经的兴趣空间被严重挤压了,代之以不计其数的作业和试卷。

  在功利目的的重压下,中国学生失去了主动沟通的灵性,也限制了他们在思辨能力、英语能力、演讲能力方面的发展。

  思辨能力从哪里来:You need to read a degree

  2003年我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学习MBA时,Critical Thinking(思辨能力)是必修课的第一门专业课。

  英国商科作业大部分是小论文(paper)的形式。某一天,思辨能力的作业发回来了,一个牛皮纸的大信封里装着作业原文、分数和老师评语。我得了55分,当时以为不及格,非常担心,要知道,在“宽进严出”的英国教育体制下,挂科很危险。

  后来才知道,英式评分标准虽然也是百分制,但70分就可以评A,55分相当于C。即使如此,离不及格也不远了。

  我预约了任课老师David,想问问究竟是怎么回事。“Andrew,其实我是手下留情了,本来你这次作业应该不及格的。”David的话不紧不慢,而我已经有些承受不了了。

  他指了指作业的最后一页——一般论文的最后是引用参考书的书目(bibliography),我的作业中这一部分一共只有4本书,而老师的心理底线是不少于10本书!

  我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David在课上总是强调他推荐的参考书单,密密麻麻的,不下20本。英国人是对的,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可能有全面、透彻的领悟。这种阅读训练,其实是培养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的习惯,而不拘泥于某个侧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英国大学,学位确实是“读”出来的,所以英国老师会告诫我们:You need to read a degree.

  课堂上,英国教师允许不同声音,但不喜欢信口开河,他们需要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依据。这就是思辨意识,也就是国内常说的辩证地看待事物。

  按说国内主流价值观一直很推崇辩证法,也欣赏传统哲学中道家的辩证思维,但不知道咱们中国人是不是做选择题太多了,看似只是做了单选题、多选题,而潜移默化中,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经常看不到事物更多的维度。

  阅读也是英国人理性思维的源泉。我的英国同事在出差时总是带着书,小说居多,据说英国人的阅读量是平均每人一年37本书,而中国人是0.7本。

  录音笔:英语能力升级的奇葩方式

  在英国的第一节课刻骨铭心。英国任课教师神采飞扬地讲课,但中国同学却兴奋不起来。下半节课开始前,讲台上便有七八个录音笔同时启动,好像是一场新闻发布会一样。

  按说,班里的中国同学都已经通过了英语入学资格考核,但考试与听课几乎是两码事。各种中外考试辅导的核心也仍然是如何应试,雅思、托福的高分到底有多大含金量呢?雅思英语的高分似乎只是“皇帝的新衣”,一到听课、发言、讨论的时候,我们“四六级”的老底就暴露出来了,只知道乱点头,头脑中的英译中和中译英乱成一团,开始“不着四六”了。

  经过第一天上课的“遭遇”之后,中国同学中的学习小组悄然诞生了。中国人回归了集体主义,还建立了统一战线。

  刚开始,大家彼此还不大熟悉,完全凭“眼缘”,于是我和Ada、Beny、Brook以及Mark组成了一个中国大陆核心团队,维系了一年,非常稳定,成为了学习小组的核心层。

  外围流动性大,一般会有三个同学,可能是美国人、加拿大人、印度人或是英国人。

  这七八个人下课后,拿出各自笔记或录音笔,像围棋复盘一样,把课上重点内容(尤其是案例分析部分)再过一遍,把不太明白的部分一起讨论,大家一律用英文,实在解释不清的问题就只好用中文“私了”了。

  图片6:学习小组是中国留学生的“绝地反击”

  中国同学在英语能力处于弱势时的绝地反击,体现了我们的智慧和韧性。有些奇葩的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

  有一位来自荷兰的女同学,她德语味儿的英文经常在老师提问后响起,后来变本加厉,她经常打断老师而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有时为了一个小问题,至少要占用七八分钟的时间。

  面对这种局面,咱们中国人的算盘开始发威了——如果荷兰人每节课(大约50-60分钟)都占用5分钟的话,10节课就相当于她多上了一节,而大家交的学费都一样,凭什么她可以搭便车、多占用公用资源呢?

  于是我们私下决定,只要荷兰人提问,我们这五个人中一定要有一个人跟着提问,把时间抢回来。Mark身先士卒,带动了全组的积极性,其他中国同学也就渐渐放开些了。

  而让人激动的是,在MBA毕业时,这个班里竟然有两个中国学生得了“优秀”(Distinction)——Mark和Beny,要知道整个MBA里才三个人获此殊荣,两个是中国的!而第三个就是那个荷兰人……

  PPT与演讲能力是安身立命之本

  在国内,口头演讲或演示一般没有专门训练,因此在英国留学时,中国同学最头疼的就是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和演示(presentation)。

  课上的小组都是随机产生的,尽管老师们不认识谁是中国人、谁是加拿大人,但把东西方的同学混搭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每个组各自推举一个组长(group leader或team leader),主要负责收集大家对某话题的见解,同时制作PPT,并上台做演示。

  场面上,经常听到“嗯”、“啊”、“那个”等中式连接语,引来善意的窃笑,感同身受,很像在国内上英语课。在英国大学,这种演示往往要记分,是商科学习的“标配”。

  英国留学时的课堂演示训练,正是今后安身立命的技能。日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或多或少面临市场营销的压力,向客户做演示(presentation)、谈判、建立客户关系等等是最基本的商业技能。

  没有太多捷径,我从一个少言寡语的“宅男”,变成如今口若悬河的“话唠”,除了在英国学习时艰苦的训练外,在国际教育的业务岗位上的锻炼也功不可没。

  摒弃中国式留学的惯性,在思辨能力、英语能力、演讲能力上多下功夫,才能从留学中得到自我提升的终极解决方案。

分享

热门关注

高中毕业可以出国读大学吗

高中毕业出国留学

日本专门学校入学要求有哪些

日本专门学校条件

美国留学申请需要考虑到哪些方面

留学考虑因素

高中毕业去白俄罗斯留学需要做什么

高中毕业留学白俄罗斯

美国留学双录取是什么 留学美国双录取的条件

美国双录取介绍

2021出国留学档案放在哪里好

出国留学档案

2020年出国留学申请DIY八步走

美国留学

2021出国留学需要什么手续和证件

出国留学手续

高三出国留学需要什么申请条件

出国留学要求

2021年出国读研什么时候开始申请学校

出国读研申请时间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