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中国人的一件大事。每到过年就会有些讲究,虽然有些讲究是那么的“无厘头”,但总会让人觉得重要,它记录着中国人从古至今过新年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感。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捋捋春节有哪些习俗不能忘 初二是不是必须回娘家 。
贴春联、贴福字、吃饺子、拜年,这些仪式感很强的习俗,早已不只是一种行为,而是包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愿景,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比如,关于春联,就有传说称,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提笔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于是有了贴春联的习俗,因为是桃木所制,贴春联也就有了“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名句。再比如守岁,苏轼诗句“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这可不是今天的夜猫子,而是儿童守岁的一种仪式。
生活在变,日子在变,不变的是什么——从除夕到初七,都有哪些“讲究”?
除夕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初一
很多人认为,正月初一忌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
初二
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初三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一意为“禁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有的地方会张贴所谓“赤口”,赤口一般是用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
初四
传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就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初五
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以前,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初六
在古时正月初六也是大小商家“开市”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以示吉利。
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过年关于垃圾的说法真的蛮多的——这叫“送穷鬼”,如今不少饭店也会选择在这天正式开业。
初七
中国民间传说女娲初创世,造世上生灵万物,第一日造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古代在这一天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
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俗称“人日子”。
诸多习俗讲究虽然看上去有些繁琐,但是其中多是人们对新年的祈福和预祝,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出入平安,避免各种不幸的灾难,而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