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常春藤盟校,较之从前多元化得多,也国际化得多。今天出国留学网就以常春藤盟校为例,来看看美国高校录取机制详细介绍。
一、提前录取
正如美国记者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于2001年9月刊登于《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的《提前决定录取的喧哗》(The Early-Decision Racket)一文中所说,常春藤采取了一种“提前决定录取”政策,以维护自身的机构利益。
在“提前决定录取”中,学生早在11月份就要申请一所大学。而如果到了12月学生得知他被录取了,就必须去上这所大学。
几乎提前一年就承诺去上某所大学,这对大多数17岁的高中生而言是个艰难的决定——除非他的父亲上了那所大学(校友子女)或者他是被那所大学积极招收的(运动员与少数民族)。“提前决定录取”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的“收获率”(最终去上某所大学的学生占该校录取学生总数的百分比)。
这能够帮助大学提高自身的排名,因为“收获率”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决定大学排名时最重要的两项标准之一(另一项是“选拔性”,即得到录取的学生人数占申请人总数的百分比)。
二、选拔性
因为“选拔性”在大学排名这场游戏中如此关键,常春藤招生官的工作从“大门守卫”变成了“拉拉队长”。在《招生机密》(Admission Confidential)一书中,前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招生官蕾切尔·图尔(Rachel Toor)解释道,她的职责就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来申请:『我走访全国各地,把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煽动得一片狂热,好让他们来申请。我告诉他们杜克大学的学术是多么的优秀,能让他们在社交方面多么的开心。
然后,到了4月,我们就拒掉他们中的大多数。』大学鼓励学生申请的目的是为了最后可以拒绝更多的人。
这样大学的录取率会降低,使大学看上去更具竞争力,这有助于提升大学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排名位置。
几年前,美国新泽西州一名高中女生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名牌大学:明知道不会录取我,就不要来招揽我》,抨击耶鲁、布朗、哥伦比亚、芝加哥大学等名校“忽悠”像许多像她这样成绩平平的高中生申请自己的大学以降低最后的录取率。
这个叫阿曼达(Amanda Graves)的女生,在文章里首先引用了常春藤联盟之一的耶鲁大学,入学办公室主任今年九月寄给她的信,信中赞扬她的学术成就,恳请她考虑申请耶鲁大学。阿曼达说,自己学业成绩乏善可陈:未入围全国高中荣誉奖(National Merit Competition),不是球队领导,没有进行任何科学研究,也没有选入全州乐队,高中学业成绩甚至连全校前25%都没达到。
阿曼达上网研究后发现,耶鲁大学一年仅招收1300多名学生,但却向8万学生发出这样的邀请信,2017年入学这一届,耶鲁的录取率只有6.3%。大学理事会(CollegeBoard)资料显示,95%的耶鲁录取生,高中毕业成绩是前10%,百分之百是高中毕业班的前25%。
因此,作为美国大学的申请人,要想不成为众多大学录取率中的分母,就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为大学“美丽的谎言”所迷惑,对自身的能力水平和未来的专业目标有清醒的认识了解,在此基础上花功夫做研究,寻找适合自己的一些大学。
只有这样申请者才能在这场“名牌大学的盛宴”中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自己找到理想的归宿。而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申请大战中,如果你一没有体育特长,二没有毕业名校的父母,还能拿到那一封宝贵录取,那真的可以证明,你很优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