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百年孤独》有感

  《白夜行》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了《百年孤独》有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

  十二岁时第一次读《百年孤独》,完全被情节的曲折离奇和情感的错综复杂所震慑。

  时隔四年重读,觉得布恩迪亚家族承受的百年孤独与最终消亡不是命运的偶然,倒像是必然。

  因梦想而孤独,因孤独而执着梦想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马孔多的创始人。他不满于日常生活的落后,被吉普赛人、阿拉伯人带来的“文明世界”的种种新奇玩意儿迷住,试图通过自己的实验测量地球的形状、炼制点金石,“世界上正发生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在那边,在河的另一边,各种魔法机器应有尽有,而我们却还像驴子一样生活。”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知识和对科学的幻想超过了马孔多这个深陷沼泽的村庄所能承受的范围。

  最终,他像自己的挚友、充满智慧的梅尔基亚德斯一样,“由于逾越了人类知识的界限,从大地上被抹去”。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整日胡言乱语,沉浸于自己臆想的天地中,被家人绑缚在栗树下,最后在家中神志不清游荡多日,死在自己的房间里。

  当年为了逃避在马孔多肆虐的失眠症而出走的印第安人卡塔乌雷,此刻突然回来。被问及回来的原因,他庄重地答道:“我来是为了王的下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曾经充满创业激情、勇于开拓,带领妻子儿女和几十个年轻的伙伴出走家乡最终定居于一片水泽并命名为“马孔多”,凭借自己无穷的体力和进取心,建立起“当时已知村庄中最勤勉有序的典范”的青年男子,最终在磁铁迷狂、天文演算、炼金幻梦中消磨殆尽。由于时代、环境的限制,他对科学的一腔热情终不被他人理解。他因愚昧年代中对科学的执着而孤独,被时代抛弃,而他派遣孤独的方式,不过是愈加疯狂地研究、演算;他终生苦苦追求自己科学的梦想,试图将知识在愚昧的马孔多传播,却只是陷入更加与世隔绝的孤寂。

  是战争毁了他,还是战争使他暴露本性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童年时代起就在炼金实验室里和父亲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同工作,以至于他习得的制作金银工艺品小金鱼的技艺成为他晚年生活唯一可做的事情。

  上校在年龄尚小时就显出与众不同的洞察力和百发百中的预感。他性格中的孤僻、冷漠和心底深处的傲慢自大以及罪恶感,使他与家人间始终存在不可逾越的隔阂。为了排遣心中的孤独,他选择了战争。作为自由派领导人,他一生发动过三十二场武装起义然而无一成功,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官至革命军总司令,拒绝了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勋章,签署结束长达二十年内战的协定后自杀未遂,然而晚年一直靠在马孔多的金银器作坊中制作小金鱼维持生计。

  战争改变了他,又或者,只是释放了他压抑许久的自我。在他成为大权独揽的革命军总司令后回家,“他对时光在家中侵蚀出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细微创痕毫无察觉,而任何一个还保有鲜活记忆的人,像他这样长久离家后归来都本该有触目惊心之感”。他大权独揽却在孤独中陷入迷途,失去方向。被占领市镇中人们的欢呼令他厌烦,因为他们也曾向他的敌人发出同样的欢呼。

  他南征北战路途中出生的孩子,用和他一模一样的眼睛望着他,向他致意时的警惕神色和他回应时的神色一般无二。“他感觉自己被分裂,被重复,从未这般孤独。”长久的战争使他对他人的怀疑到达了顶峰,甚至时刻怀疑战友和手下对他心存不满,对他撒谎,想要加害于他。“‘最好的朋友,’那时的他常这样说,‘是刚死去的朋友。’”他几十年后回到故乡,不过是为了逃避这场无尽的、正常的、什么都不曾发生的战争。他深陷孤独,不再感知到预兆,“为了躲避必将陪伴他终生的寒意回到了马孔多”,在最久远的回忆中寻求最后的慰藉。

  他无数次想起那个来自童年的遥远的午后,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而他唯一的快乐时光就是在金银器作坊里打造小金鱼的时刻。这个“遥远的午后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场景,在上校一生倍感孤独的时候频频出现:他被捕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他预知父亲的死亡的时候,他下令枪毙自己的战友的时候,他临终前最后一次看马戏团的时候……

  因为这个午后的场景,是他对过去唯一的美好记忆,代表了他孩提时代还未被傲慢与罪恶感侵蚀的时候,那份宝贵的纯真。他曾为权利而战、为荣誉而战、为自由而战;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起义,最终又亲手结束这场长达二十年的内战;他凭借自己神奇的预感,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母亲乌尔苏拉曾在双目失明后细细回顾了马孔多创建以来家中的大事小事,意识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并非像她想的那样,由于战争的摧残而丧失对家人的情感,实际上他从未爱过任何人,包括他早逝的妻子蕾梅黛丝,更不必提他的儿子们。

  她猜到上校并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样为着某种理想发动那些战争,也并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样因为疲倦而放弃了近在眼前的胜利,他成功和失败都因为同一个原因,即“纯粹、罪恶的自大”。她最终得出结论,“自己不惜为他付出生命的这个儿子,不过是个无力去爱的人”。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孤独,如果说源于他随着预感的天赋而来的自大和自我唾弃,那他选择战争的方式去逃避、最终却讽刺的亲手结束自己挑起的战争并在对童年纯真感情的回忆和懊悔中去世,也不足为奇了。他具备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却没有一丝一毫真心实意的感情,使他遭受必然的孤独,也让读者为他的可悲唏嘘不已。

  不同的性格,却承受同样的结局

  丽贝卡和阿玛兰妲,前者是唯一血管中流淌的不是布恩迪亚家族血液的外乡人,后者则是带着典型布恩迪亚家族的高傲外表和胆怯内心的人。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人,却因为曾经对同一位男子的爱恋和由此生出的情感纠葛紧紧联系在一起。

  丽贝卡是父母双亡的孤儿,被母亲的远房亲戚加好友乌尔苏拉?布恩迪亚领养。面对真挚的感情,敢爱敢恨、心性冲动的丽贝卡勇敢追求,就算此人是自己名义上的哥哥,也毫不顾忌世俗的眼光,毅然嫁给心爱之人,甚至不惜与家人断绝来往。然而后来同样性格冲动莽撞的丈夫被不明凶器所杀,丽贝卡在悲伤和孤独的侵噬下,重拾早年的异食癖好。她把自己和唯一的女仆关在与丈夫一同修建的房子里,终日以泥土和墙皮为食。与其他被社会孤立而渴望被接纳的布恩迪亚人相反,晚年的丽贝卡将门窗钉牢,开枪杀死每一只不慎闯入她的地盘的野生动物,只为建立自己的孤独特权。她享受这样的孤独,这是她辛苦多年忍受过去的折磨好不容易赢得的。

  丽贝卡的孤独,能看出是一种对过去的逃避。她去世丈夫的家人的一举一动都能牵动她对和丈夫生活的美好回忆以及遗孀的痛苦与悲哀。为了换得内心的平静,摆脱令人心痛的过去,丽贝卡选择了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她主动选择了孤独。无法接受丈夫去世的现实,这似乎是一种懦弱;然而她为追求真爱与家人断绝来往,后来主动选择后半生在孤独中度过,独自一人默默承受来自过去的折磨,又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勇气?

  “丽贝卡,”丽贝卡去世多年后,已经失明的乌尔苏拉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对你太不公平!”也许知道现在,乌尔苏拉才意识到,不属于自己族人的丽贝卡身上的冲动心性和炽热情感,才拥有无畏的勇气,而那正是为家庭勤勤恳恳一生的乌尔苏拉希望自己的后代具备的品质。

  阿玛兰妲一生未嫁,不是因为没有追求者。意大利机械师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好友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都曾疯狂地追求过她。皮埃特罗?克雷斯皮最终为她殉情,她为此自责不已,烧伤了自己的双手,并在手上永远缠上黑纱,发誓终身不嫁。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坚持十几年向她求爱,可阿玛兰妲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拒绝了,就这样孤独终老。

  开始看来,她因为意大利机械师曾经爱慕过比她资貌更加出众的丽贝卡而心怀怨念,出于报复心理,铁石心肠地拒绝意大利机械师的多次求爱,令他遭受许多不公平的折磨,最终殉情;而令和蔼可亲的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日夜煎熬徒劳等待,则是出于她对过去的不光彩的事情的痛苦怨毒。

  一直这么想着,不由对这个心胸狭隘的人物产生了厌恶。直到最后读到她受到死神的指令为自己缝制寿衣。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阿玛兰妲试图忘记自己对丽贝卡早已根深蒂固的仇怨和那些不光彩的回忆,但越是想要逃避,越是记得清楚。她曾祈求死神让丽贝卡死在自己前面,因此尽量慢而细致地缝寿衣,因为一旦缝好,她就会死去。

  她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来缝制,起初满心怨念,可缝到最后,眼见自己要在丽贝卡之前离开人世,但她心中毫无受挫感,相反感到摆脱一切痛苦获得了自由。“也就在那时,她理解了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晚年制成小金鱼又销毁的举动。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她的内心不再为任何痛苦而波动。她深深遗憾没能在多年前获得这样的领悟,那时还来得及净化记忆,在崭新的光芒下重建世界,并且将丽贝卡救出悲惨的境地。”她终于意识到,早在她年少时,表面看起来纯洁无暇,却已经遭到怨恨的玷污。

  阿玛兰妲一生的孤独,并不因为她没有爱,没有感情,她只是太过胆怯,不敢追求自己的意中人。事情的结果并非由她的铁石心肠导致,相反,由于她心肠太过柔软,不愿也不敢伤害任何一个人,导致了悲剧。

  再仔细琢磨,会发现她恐惧的对象并不是自己的爱人,而是她饱受折磨的心灵。她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内心生发的爱慕和仇恨都感到毫无理由的恐惧,以致于她不敢接受自己的所思所想,不敢接受自己的欲望。这与前面敢爱敢恨的丽贝卡正好相反。

  一生都在害怕中度过的阿玛兰妲,临终前终于接受了现实,也接受了自己的心。早年因惧怕而产生的孤独,最终化为对孤独的深刻理解。

  这些典型的布恩迪亚家族人物,或热情似火,或冷若冰霜,皆落得孤独下场。不仅是性格使然,更是那个时代的愚昧思想和动荡时局所注定。

  悲剧故事中的一抹亮色——乌尔苏拉

  乌尔苏拉可以称得上是这部基调为黑色的巨着中为数不多的色彩。她年轻时为爱出走家乡,成为丈夫开创雄心伟业最得力的助手。一生勤勤恳恳、活力充沛,是全书寿命最长久的人物,为家庭付出最多的人物,对现实洞察最透彻的人物。乌尔苏拉就是全书发展的线索,总结她丰满的人生,也就总结了马孔多的起起落落,兴盛衰亡。

  她总能发现人性的闪光点。不论从沉迷实验、不顾家庭的丈夫,冲动莽撞的大儿子,孤僻冷漠的二儿子,任性刁蛮的大女儿,愤世嫉俗的二女儿,为人严苛的孙媳,穷奢极欲的孙子,偏执的曾孙,终日懒怠的玄孙等等令读者或厌恶或惋惜的角色身上,乌尔苏拉总能凭借自己真挚的心灵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与故事中大部分悲观的、不愿接受现实人不同,乌尔苏拉对这个家永远保持着最热切的忠诚和毫无保留的包容。正是这种对家庭不求回报的爱,使得她能穿过迷惑的表象,一眼看透家族的境况,凭借一己之力扭转局面,维持生活。

  在丈夫被吉普赛人新奇的发明吸引、无暇照顾家庭时,乌尔苏拉以极强的毅力抚育四个孩子长大;在家族的鼎盛时期,她却时时居安思危,储存积蓄,在后来家族衰亡时维持生计;在后辈不是被残酷的现实击垮就是在纸醉金迷的表面现象掩护下度日之时,年迈的、依然双目失明的乌拉尔苏再次挑起家庭的重担。尽管最后家族的没落已无力挽回,乌尔苏拉仍不放弃自己的希望,竭力维持家中环境的干净整洁,甚至临终前,她心中想着的仍是这个无数次背叛她、伤害她的家庭,“不要让红蚂蚁毁掉房子,不要让蕾梅黛丝照片前的长明灯熄灭,不要让布恩迪亚家的人近亲结婚……”

  乌拉尔苏一生最大的遗憾,大概就是自己费尽心力培养的孩子却都不成器,她的后代中没有一个继承了她的坚毅与活力。每当她预见到儿子的悲剧将要在孙子身上重演,或者曾孙的结局和孙子的悲剧下场惊人的一致,就总会战惊地发现“时间并没有像她刚承认的那样过去,而是在原地转圈。”乌尔苏拉一次又一次目睹继承了父辈性格的子孙们重蹈父亲的覆辙,发现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相似的命运一遍又一遍上演,而这仅凭她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改变的。她或许早已料到,在她死后,家里会重又陷入荒废状态。

  年老失明后,乌尔苏拉的洞察力反而增强,就连骄傲自大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都评价:“乌拉尔苏是唯一能够看透自己不幸的人。”

  那么乌拉尔苏的孤独又在哪里呢?

  看到她临死前,已经活脱脱变成一个干瘪的“木乃伊”,她想要重振家风,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子孙对她多加嘲弄与不屑,甚至把她当成玩具取乐。乌尔苏拉在现实感受不到温情,只好寻找过去的灵魂,与他们交谈。她时常忆起自己的两个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年幼时的光景,和丈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起创建马孔多的场景,甚至梦见自己的外祖父、曾祖母。热爱家庭却被家人抛弃,被抛弃后反而更加爱护家庭,这是乌尔苏拉一生的悲哀与勇敢,也是她不被人理解,最终被孤立的原因。

  她是最色彩斑斓也是最孤独的人,因为她了解所有人的孤独和不幸,却从没有人愿意哪怕尝试着去理解她的内心。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让我们把这句话献给伟大的母亲乌尔苏拉.布恩迪亚,致以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想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引发读者对马孔多百年孤独的真正原因的深思,并以此为鉴,摆脱命运的摆布。

  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使得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就像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相似的结局一遍又一遍上演。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读了《百年孤独》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2021骆驼祥子读后感800字左右

关于骆驼祥子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800字高中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高中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初二作文

昆虫记读后感初二作文

汤姆索亚历险记好词好句读后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好词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800字高中生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800字

中学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

中学读后感

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

名著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4篇

百年孤独

学生《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700字

百年孤独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白夜行》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了《百年孤独》有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

  十二岁时第一次读《百年孤独》,完全被情节的曲折离奇和情感的错综复杂所震慑。

  时隔四年重读,觉得布恩迪亚家族承受的百年孤独与最终消亡不是命运的偶然,倒像是必然。

  因梦想而孤独,因孤独而执着梦想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马孔多的创始人。他不满于日常生活的落后,被吉普赛人、阿拉伯人带来的“文明世界”的种种新奇玩意儿迷住,试图通过自己的实验测量地球的形状、炼制点金石,“世界上正发生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在那边,在河的另一边,各种魔法机器应有尽有,而我们却还像驴子一样生活。”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知识和对科学的幻想超过了马孔多这个深陷沼泽的村庄所能承受的范围。

  最终,他像自己的挚友、充满智慧的梅尔基亚德斯一样,“由于逾越了人类知识的界限,从大地上被抹去”。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整日胡言乱语,沉浸于自己臆想的天地中,被家人绑缚在栗树下,最后在家中神志不清游荡多日,死在自己的房间里。

  当年为了逃避在马孔多肆虐的失眠症而出走的印第安人卡塔乌雷,此刻突然回来。被问及回来的原因,他庄重地答道:“我来是为了王的下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曾经充满创业激情、勇于开拓,带领妻子儿女和几十个年轻的伙伴出走家乡最终定居于一片水泽并命名为“马孔多”,凭借自己无穷的体力和进取心,建立起“当时已知村庄中最勤勉有序的典范”的青年男子,最终在磁铁迷狂、天文演算、炼金幻梦中消磨殆尽。由于时代、环境的限制,他对科学的一腔热情终不被他人理解。他因愚昧年代中对科学的执着而孤独,被时代抛弃,而他派遣孤独的方式,不过是愈加疯狂地研究、演算;他终生苦苦追求自己科学的梦想,试图将知识在愚昧的马孔多传播,却只是陷入更加与世隔绝的孤寂。

  是战争毁了他,还是战争使他暴露本性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童年时代起就在炼金实验室里和父亲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同工作,以至于他习得的制作金银工艺品小金鱼的技艺成为他晚年生活唯一可做的事情。

  上校在年龄尚小时就显出与众不同的洞察力和百发百中的预感。他性格中的孤僻、冷漠和心底深处的傲慢自大以及罪恶感,使他与家人间始终存在不可逾越的隔阂。为了排遣心中的孤独,他选择了战争。作为自由派领导人,他一生发动过三十二场武装起义然而无一成功,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官至革命军总司令,拒绝了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勋章,签署结束长达二十年内战的协定后自杀未遂,然而晚年一直靠在马孔多的金银器作坊中制作小金鱼维持生计。

  战争改变了他,又或者,只是释放了他压抑许久的自我。在他成为大权独揽的革命军总司令后回家,“他对时光在家中侵蚀出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细微创痕毫无察觉,而任何一个还保有鲜活记忆的人,像他这样长久离家后归来都本该有触目惊心之感”。他大权独揽却在孤独中陷入迷途,失去方向。被占领市镇中人们的欢呼令他厌烦,因为他们也曾向他的敌人发出同样的欢呼。

  他南征北战路途中出生的孩子,用和他一模一样的眼睛望着他,向他致意时的警惕神色和他回应时的神色一般无二。“他感觉自己被分裂,被重复,从未这般孤独。”长久的战争使他对他人的怀疑到达了顶峰,甚至时刻怀疑战友和手下对他心存不满,对他撒谎,想要加害于他。“‘最好的朋友,’那时的他常这样说,‘是刚死去的朋友。’”他几十年后回到故乡,不过是为了逃避这场无尽的、正常的、什么都不曾发生的战争。他深陷孤独,不再感知到预兆,“为了躲避必将陪伴他终生的寒意回到了马孔多”,在最久远的回忆中寻求最后的慰藉。

  他无数次想起那个来自童年的遥远的午后,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而他唯一的快乐时光就是在金银器作坊里打造小金鱼的时刻。这个“遥远的午后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场景,在上校一生倍感孤独的时候频频出现:他被捕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他预知父亲的死亡的时候,他下令枪毙自己的战友的时候,他临终前最后一次看马戏团的时候……

  因为这个午后的场景,是他对过去唯一的美好记忆,代表了他孩提时代还未被傲慢与罪恶感侵蚀的时候,那份宝贵的纯真。他曾为权利而战、为荣誉而战、为自由而战;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起义,最终又亲手结束这场长达二十年的内战;他凭借自己神奇的预感,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母亲乌尔苏拉曾在双目失明后细细回顾了马孔多创建以来家中的大事小事,意识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并非像她想的那样,由于战争的摧残而丧失对家人的情感,实际上他从未爱过任何人,包括他早逝的妻子蕾梅黛丝,更不必提他的儿子们。

  她猜到上校并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样为着某种理想发动那些战争,也并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样因为疲倦而放弃了近在眼前的胜利,他成功和失败都因为同一个原因,即“纯粹、罪恶的自大”。她最终得出结论,“自己不惜为他付出生命的这个儿子,不过是个无力去爱的人”。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孤独,如果说源于他随着预感的天赋而来的自大和自我唾弃,那他选择战争的方式去逃避、最终却讽刺的亲手结束自己挑起的战争并在对童年纯真感情的回忆和懊悔中去世,也不足为奇了。他具备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却没有一丝一毫真心实意的感情,使他遭受必然的孤独,也让读者为他的可悲唏嘘不已。

  不同的性格,却承受同样的结局

  丽贝卡和阿玛兰妲,前者是唯一血管中流淌的不是布恩迪亚家族血液的外乡人,后者则是带着典型布恩迪亚家族的高傲外表和胆怯内心的人。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人,却因为曾经对同一位男子的爱恋和由此生出的情感纠葛紧紧联系在一起。

  丽贝卡是父母双亡的孤儿,被母亲的远房亲戚加好友乌尔苏拉?布恩迪亚领养。面对真挚的感情,敢爱敢恨、心性冲动的丽贝卡勇敢追求,就算此人是自己名义上的哥哥,也毫不顾忌世俗的眼光,毅然嫁给心爱之人,甚至不惜与家人断绝来往。然而后来同样性格冲动莽撞的丈夫被不明凶器所杀,丽贝卡在悲伤和孤独的侵噬下,重拾早年的异食癖好。她把自己和唯一的女仆关在与丈夫一同修建的房子里,终日以泥土和墙皮为食。与其他被社会孤立而渴望被接纳的布恩迪亚人相反,晚年的丽贝卡将门窗钉牢,开枪杀死每一只不慎闯入她的地盘的野生动物,只为建立自己的孤独特权。她享受这样的孤独,这是她辛苦多年忍受过去的折磨好不容易赢得的。

  丽贝卡的孤独,能看出是一种对过去的逃避。她去世丈夫的家人的一举一动都能牵动她对和丈夫生活的美好回忆以及遗孀的痛苦与悲哀。为了换得内心的平静,摆脱令人心痛的过去,丽贝卡选择了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她主动选择了孤独。无法接受丈夫去世的现实,这似乎是一种懦弱;然而她为追求真爱与家人断绝来往,后来主动选择后半生在孤独中度过,独自一人默默承受来自过去的折磨,又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勇气?

  “丽贝卡,”丽贝卡去世多年后,已经失明的乌尔苏拉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对你太不公平!”也许知道现在,乌尔苏拉才意识到,不属于自己族人的丽贝卡身上的冲动心性和炽热情感,才拥有无畏的勇气,而那正是为家庭勤勤恳恳一生的乌尔苏拉希望自己的后代具备的品质。

  阿玛兰妲一生未嫁,不是因为没有追求者。意大利机械师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好友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都曾疯狂地追求过她。皮埃特罗?克雷斯皮最终为她殉情,她为此自责不已,烧伤了自己的双手,并在手上永远缠上黑纱,发誓终身不嫁。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坚持十几年向她求爱,可阿玛兰妲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拒绝了,就这样孤独终老。

  开始看来,她因为意大利机械师曾经爱慕过比她资貌更加出众的丽贝卡而心怀怨念,出于报复心理,铁石心肠地拒绝意大利机械师的多次求爱,令他遭受许多不公平的折磨,最终殉情;而令和蔼可亲的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日夜煎熬徒劳等待,则是出于她对过去的不光彩的事情的痛苦怨毒。

  一直这么想着,不由对这个心胸狭隘的人物产生了厌恶。直到最后读到她受到死神的指令为自己缝制寿衣。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阿玛兰妲试图忘记自己对丽贝卡早已根深蒂固的仇怨和那些不光彩的回忆,但越是想要逃避,越是记得清楚。她曾祈求死神让丽贝卡死在自己前面,因此尽量慢而细致地缝寿衣,因为一旦缝好,她就会死去。

  她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来缝制,起初满心怨念,可缝到最后,眼见自己要在丽贝卡之前离开人世,但她心中毫无受挫感,相反感到摆脱一切痛苦获得了自由。“也就在那时,她理解了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晚年制成小金鱼又销毁的举动。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她的内心不再为任何痛苦而波动。她深深遗憾没能在多年前获得这样的领悟,那时还来得及净化记忆,在崭新的光芒下重建世界,并且将丽贝卡救出悲惨的境地。”她终于意识到,早在她年少时,表面看起来纯洁无暇,却已经遭到怨恨的玷污。

  阿玛兰妲一生的孤独,并不因为她没有爱,没有感情,她只是太过胆怯,不敢追求自己的意中人。事情的结果并非由她的铁石心肠导致,相反,由于她心肠太过柔软,不愿也不敢伤害任何一个人,导致了悲剧。

  再仔细琢磨,会发现她恐惧的对象并不是自己的爱人,而是她饱受折磨的心灵。她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内心生发的爱慕和仇恨都感到毫无理由的恐惧,以致于她不敢接受自己的所思所想,不敢接受自己的欲望。这与前面敢爱敢恨的丽贝卡正好相反。

  一生都在害怕中度过的阿玛兰妲,临终前终于接受了现实,也接受了自己的心。早年因惧怕而产生的孤独,最终化为对孤独的深刻理解。

  这些典型的布恩迪亚家族人物,或热情似火,或冷若冰霜,皆落得孤独下场。不仅是性格使然,更是那个时代的愚昧思想和动荡时局所注定。

  悲剧故事中的一抹亮色——乌尔苏拉

  乌尔苏拉可以称得上是这部基调为黑色的巨着中为数不多的色彩。她年轻时为爱出走家乡,成为丈夫开创雄心伟业最得力的助手。一生勤勤恳恳、活力充沛,是全书寿命最长久的人物,为家庭付出最多的人物,对现实洞察最透彻的人物。乌尔苏拉就是全书发展的线索,总结她丰满的人生,也就总结了马孔多的起起落落,兴盛衰亡。

  她总能发现人性的闪光点。不论从沉迷实验、不顾家庭的丈夫,冲动莽撞的大儿子,孤僻冷漠的二儿子,任性刁蛮的大女儿,愤世嫉俗的二女儿,为人严苛的孙媳,穷奢极欲的孙子,偏执的曾孙,终日懒怠的玄孙等等令读者或厌恶或惋惜的角色身上,乌尔苏拉总能凭借自己真挚的心灵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与故事中大部分悲观的、不愿接受现实人不同,乌尔苏拉对这个家永远保持着最热切的忠诚和毫无保留的包容。正是这种对家庭不求回报的爱,使得她能穿过迷惑的表象,一眼看透家族的境况,凭借一己之力扭转局面,维持生活。

  在丈夫被吉普赛人新奇的发明吸引、无暇照顾家庭时,乌尔苏拉以极强的毅力抚育四个孩子长大;在家族的鼎盛时期,她却时时居安思危,储存积蓄,在后来家族衰亡时维持生计;在后辈不是被残酷的现实击垮就是在纸醉金迷的表面现象掩护下度日之时,年迈的、依然双目失明的乌拉尔苏再次挑起家庭的重担。尽管最后家族的没落已无力挽回,乌尔苏拉仍不放弃自己的希望,竭力维持家中环境的干净整洁,甚至临终前,她心中想着的仍是这个无数次背叛她、伤害她的家庭,“不要让红蚂蚁毁掉房子,不要让蕾梅黛丝照片前的长明灯熄灭,不要让布恩迪亚家的人近亲结婚……”

  乌拉尔苏一生最大的遗憾,大概就是自己费尽心力培养的孩子却都不成器,她的后代中没有一个继承了她的坚毅与活力。每当她预见到儿子的悲剧将要在孙子身上重演,或者曾孙的结局和孙子的悲剧下场惊人的一致,就总会战惊地发现“时间并没有像她刚承认的那样过去,而是在原地转圈。”乌尔苏拉一次又一次目睹继承了父辈性格的子孙们重蹈父亲的覆辙,发现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相似的命运一遍又一遍上演,而这仅凭她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改变的。她或许早已料到,在她死后,家里会重又陷入荒废状态。

  年老失明后,乌尔苏拉的洞察力反而增强,就连骄傲自大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都评价:“乌拉尔苏是唯一能够看透自己不幸的人。”

  那么乌拉尔苏的孤独又在哪里呢?

  看到她临死前,已经活脱脱变成一个干瘪的“木乃伊”,她想要重振家风,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子孙对她多加嘲弄与不屑,甚至把她当成玩具取乐。乌尔苏拉在现实感受不到温情,只好寻找过去的灵魂,与他们交谈。她时常忆起自己的两个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年幼时的光景,和丈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起创建马孔多的场景,甚至梦见自己的外祖父、曾祖母。热爱家庭却被家人抛弃,被抛弃后反而更加爱护家庭,这是乌尔苏拉一生的悲哀与勇敢,也是她不被人理解,最终被孤立的原因。

  她是最色彩斑斓也是最孤独的人,因为她了解所有人的孤独和不幸,却从没有人愿意哪怕尝试着去理解她的内心。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让我们把这句话献给伟大的母亲乌尔苏拉.布恩迪亚,致以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想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引发读者对马孔多百年孤独的真正原因的深思,并以此为鉴,摆脱命运的摆布。

  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使得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就像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相似的结局一遍又一遍上演。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