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

  每个故事都有他的精髓,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心理活动,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1

  这段日子,一直在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虽已经是第三次阅读了,但是依然,会迷失在这未知的孤独的空灵世界中。

  文字是何等的神奇,米兰昆德拉所描绘的那种奇异的,炫目的,却又是彻底失落的,茫然的世界,让我的灵魂确实体会到了什么,可是,那仅仅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应。不足以化作语言上的充分理解。

  很多文字,被他丰富的,又自然的填充到这个书中的世界中来,探索人性,探寻生活,似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都被这样的诘问了;我们的生活,也被这样的揭露了;这一切充满了嘲讽的意味,也充满了彻底的叛逆。

  通过特蕾莎的描写,米兰昆德拉用童年的创伤所带来的思想的沉重,赋予了她脆弱却又执拗的性格。对于特蕾莎来说,表面看来托马斯的背叛是沉重,而事实上,她的沉重感来源于她的思想。她一直在这个思想的重压下,不堪重荷。

  而对萨比娜来说,背弃是轻的,其实并不是轻,而是无法承受的一种逃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托马斯也许和萨比娜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吧。又或者,他们才是一类人,都是背弃了自己的人。书中有这样一句:“从此,萨比娜明白了,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

  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萨比娜是一名捷克画家。而书中的萨比娜就是背叛原有生活的,逃避原有模式的,充满着矛盾的集合体。米兰昆德拉居然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漠的,又流畅的叙述这个故事,这些冰冷的,又闪着诱人光芒的文字,让人心清冽也让人心蛊惑。

  米兰昆德拉的文字,潜入到了我们的灵魂深处,以彼世的目光投向一切价值标准。所以,他所写的这个世界,是陌生的却又是让人觉得心底熟悉的世界。一切的价值标准被击破,一切的谎言被揭穿,并不是那么直接的批判主义,却比起直接的形式,更加彻底,更加深入人心。

  在思维幻灭的夹缝中正是米兰昆德拉所描述的生存。而这种生存,却又是在他的笔下被抨击得粉碎。轻飘飘的语言,淡漠的,客观的,把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命与思想生存的最基本的谎言,轻轻的摔得粉碎。在思想的领域中,恐怕,米兰昆德拉是我所见的走得最远,探索得最深的一位作家。

  我总觉得,人的思想,是不能细细的去推敲的。每一缕思绪铺开,摊平,就不如一闪而过时候那么美丽了。太多的思绪这么铺开来,置身于阳光下,那么,它们也许就是平凡甚至丑陋的灰尘罢了。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谎言中。

  每一片思绪都能纯净到不含有任何杂质,恐怕纵使是佛祖也难以做到,所以,佛要说的是,看透,勘破,悟道了。而我又认为,在人复杂而又深刻的思维中,是离不开谎言的。

  在人的大脑飞速的运转中,思维不可能被苛求成纯洁无暇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任何一种思维都不可能存在完美,如果人觉得幸福,就要忽视不愉快的或者欺骗自己说一切都很快乐,从而获取幸福感。这其中的取与舍,轻与重,是人有能力驾驭的选择。也是人类成为发达的被大脑所支配的聪明的动物的基本标志。

  其实,我一直很逃避反复的来看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也许这是人的本性。谁都不希望对生活看得太清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太透,对生命和思想看得太过真实。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得难得糊涂吧,可是,米兰昆德拉的文字,有着无穷的吸引力。那种近于旁观者的态度,又会让你在不经意间打开心扉,渴望去阅读。

  每次看完这本书后,都有些地方让人很困惑。作者看似散落,自在的文字,蕴含着很多思维。看似混乱的故事,也包含着人对自我以及伴侣,还有这个世界的一种奇异的情感和批判。

  在轻与重之间,也让我产生了很多不解,很多疑问。而这些压抑在心中的疑问,似乎,在阅读的时候,已经让我心领神会。却不敢去诘问自己,不敢去追根溯源。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这些不能承受的轻打败的。它就像是某种空气中微弱的粉尘,却让我们不经意的吸入到灵魂深处,从而让我们一生都受到它的影响。

  虽然,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难以看到完美的人,完美的情节,但是,这书的结局,卡列宁的微笑这一章,文笔是多么美,多么让人心震撼。那种近于美好的平静,并不是真正平静,而是一种无边无尽的孤独,可是孤独又是每个生命存在的形式,不是吗?全书中只有卡列宁是在温柔而平静的微笑中死去的,让人心多少也在这书的最后一节获得安宁。

  读完全书后,我突然理解了,弗朗索瓦 .里卡尔对米兰昆德拉的评价,说他的文字思想是某种哲学意义上的撒旦主义形式。

  的确是这样的,米兰昆德拉是在以一个撒旦的视角,来洞悉这个世界,洞察所有人的内心深处。他严厉,不留情面的控诉。在建立牧歌然后又摧毁这个牧歌。让我们的灵魂在一次次的倒下后陷入近于绝望的挣扎。

  三次阅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了,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书的背景是战争与流离失所。而书中的人的思想,也是在战争着,也是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也许,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本身也是一个完美的质疑与幻灭主义的结合,而达到的效果,就是把人放在了无可放置的地方,把人的思想解剖到无以解剖的地步。说他的作品是撒旦主义形式一点也不为过。而米兰昆德拉那穿透一切的思想,本身,也是那么含混,那么充满了疑问。

  正是这些分散的思想打开我们阅读的兴趣,也正是这对一切都持着怀疑的态度,让我们一直在书中寻找最后的牧歌。

  合上书页,已经夜里十点钟了。混乱写下了这些文字,我实在无法有条理的梳理自己的思绪。也许此刻的心情,与大部分看过这本书的人的心情相近吧!总之,现在想好好的睡一觉,然后,珍惜美好而宁静的生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2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

  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两次离婚时的男人。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

  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米兰要传达的爱情观。“爱情”总是玄而又玄。我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

  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

  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3

  寒假期间读了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

  书中主要对人公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这四个人物的生活进行描写,有爱情,有性,有对时局政治的看法,还有就是那些我尚未理解的存在,轻与重,媚俗等等。

  人物的心理描写一直体现着这些方面的冲突性,托马斯和特蕾莎在灵与肉之间的纠结,而萨比娜和弗兰茨则是在媚俗中选择,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中表现了不同的主题,甚至切换了主人公,切换了时空,但每一次切换都是在不断加深对这些方面的理解,反复迭代,直到终了。

  想起昆德拉对生命的宣言“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得以无限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生活中总有太多的唏嘘感叹,说不上为哪般?不仅荣耀,事业爱情,加之鸡零狗碎,时间一过扬起的尘土便尘封满处,托马斯和特雷莎始终走不出死亡的轮回,萨宾娜始终选择漂泊地把一个个城市甩在背后,弗兰茨或许是毫无意义的死都承担着对生命本意的解释。

  尽管荒诞离奇,在轮回的高度上来说,却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果说他们,甚至我们,此生的每一件事都在前生有个经历,来生有个重复,托马斯还会选择那个像是从上流漂过来给他的特雷莎吗?还会再驾着那辆汽车走向黄泉吗?

  弗兰茨也许会安分守己的当好老师,我们呢?不会再有错误的选择,不会再忽视周遭遗失过的美好,生命在设想中一步步的前进,平淡的像一张白纸,这也许就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获得了永恒,却像耶稣一样,背负着十字架,无法承受。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经是生命的本质,那么生命还有什么价值?昆德拉说的好,正是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没有前生也没有来世,生命仅此一次。

  托马斯在灵与性中挣扎,最终选择了灵魂。托马斯是一个很花心的人,他渴望女人,而且总把性与爱分开,不和每一个他的情人睡在一张床上,他享受这种充满激情而不用负责任的生活。

  直到他遇到特蕾莎,这个让他有除了肉体上需求外的需求的女人,他享受与她一同牵手睡觉的时候,喜欢看她睡着的样子,沉迷于她工作认真的时候,他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永远保护她。他对她的爱违背了他制定的原则,是的,他的灵魂归属了她。可是,他却总是保持与别的女人在肉体上的接触,导致了特蕾莎的离开与背叛。

  特蕾莎是一个专一的人,她坠入情网,爱上了托马斯。可是,托马斯的不断背叛却让她心生恐惧,难以承受。她常作噩梦,在梦幻中总是梦到死亡,而且置她于死地的竟是她最爱的托马斯,她因为知道托马斯有许多的女人而痛苦不堪,总是害怕离开她。可是当她真正离开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这么深爱着他。

  托马斯无疑是受到沉重感的诱惑,为他的选择一再付出代价,最后这个布拉格的知名外科医生,不得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落脚。萨宾娜一再地逃避媚俗的世态,为的只是那份“轻盈”,可这样一种“轻”注定是一生的漂泊不定,这无非是另一种痛苦。

  正如昆德拉说的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无论是托马斯的沉重,还是萨宾娜的轻盈都可以说是基于某种形而上价值观的选择。当人们回首往事,重新回味人生十字路口的一次次选择,你曾经做出的决定是茫然随意的吗?那中间是不是也有一种东西被你坚持着,难道这些说不清的执着,便是我们今天种种痛苦的根源吗?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孰轻孰重?我们应该承担起那份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那样生命才会真切实在。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4

  无论是习惯、经验,还是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当你来到了米兰·昆德拉这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这如何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费解呢?最让人费解的难题是,“轻”到底指的是什么?据说珍珠对于人的身体有很多功效,但吞珠的一个前提是:把它研成粉末。对这本著作的解读,我想也必须如此。

  带着这种疑惑和欲望,在这个漫漫长假,我呼吸着炎热的气息,静心拜读了米兰·昆德拉著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

  这本著作曾一度被《纽约时报》评论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它主要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它剖示隐密的无情,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种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

  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揭露了生命的重与轻,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亦是如此。

  托马斯,是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因为出诊到一个小镇,邂逅了一位旅馆的服务生特蕾莎。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蕾莎,继而两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并不意味着结束。在托马斯的内心深处,他不愿成为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平淡地去生活、去爱。

  婚后,特蕾莎对托马斯又爱又恨,她深深地爱着他,但又忍受着他喜好其他女人的癖好;托马斯对她虽然是一直的爱着的,但又抑制不住自己去幽会其他女人。他用很不负责任且不得已的方式向他的情人们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给自己自由。

  可是,当他感受到所谓的自由时,却体会到了失去责任的“轻”,很快变得空虚难耐,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是何等重要!

  当苏联入侵布拉格,为了特蕾莎,托马斯和她离开布拉格去了瑞士;而后又为了特蕾莎,他追随她回到了布拉格;还是为了特蕾莎,他们才去了乡下。爱情不是占有,爱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包容和呵护。特蕾莎最终明白了托马斯对自己的爱,尽管显得有些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或许越沉重的负担越是生活充实的象征,伴随着负担的沉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反之,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高高地飞起,远离大地,也就离别了真实的生活。这样,人们就将变得似真非真,看似运动自由却毫无意义。人如果没有了责任,亦就没有了动力,即使活着也就像一具行尸走肉,生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活着,就要承受!生命之重能让人脚踏实地,活着踏实。有重物压住,才能有存在感。

  在追问关于“轻”让人不能承受的问题时,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故事大意如此:国王让手下的大臣们比赛,看看谁是大力士。比赛的办法是让大臣们把一根鸡毛扔过高墙。正如我们所能设想出的,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失败了。然而,只有一位大臣,他抓住身边的一只鸡,一把将它扔过了高墙,接着他对国王说:“我能把整只鸡都扔过高墙,何况一根鸡毛?”是的,他赢了,依靠的是他的智慧。

  轻盈、轻便、轻巧、轻捷、轻快、轻柔等词语,会让人感觉到身心愉快,但如果是轻浮、轻率、轻狂、轻薄、轻蔑、轻佻等词语,又当如何呢?科学揭示:保持宇宙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万有引力,因此,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最直接的经验,就是地球带给我们的重力,它使我们不至于脱离地球而进入游离状态。

  “轻”之所以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看来,对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以固有的观念去衡量它。以往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就像一只鸡毛,你很难简单的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书中有一段关于特丽莎的心理描写:“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己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助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正是这种游离于母体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鸡毛那样的轻),使得特丽莎坚决地离开瑞士,与她深爱的托马斯不辞而别,回到她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

  著作中,“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也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一场空。

  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米兰不仅仅是在探讨性的问题,他还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挖掘人的本性,以及更不能言传的复杂内心世界。

  通过这本著作,他会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释放,学会自信;让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审视我们自己的生命,轻浮绝不可取,但是对一件事情过于看重,也只是增加了生命的负担。

  人活着一直都在反抗,反抗过去,成就未来。米兰·昆德拉,作品中一直在透露两个字,那就是——颠覆。颠覆生活,颠覆爱情,打破一切伪原装存在的美好,然后以最自我的方式进行重组,从而炫耀那些变态的美丽。在这里,他要为我们撬开一个解读该小说的缝隙,透过一丝微光,让我们看到他受难的灵魂。

  托马斯在面临“轻与重”的选择时,显得有点茫然无措:“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米兰·昆德拉让人们和他一起去回想,并记住托马斯这个形象,让后来的人们在面临“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时,不再像犹豫不决的托马斯那样。作者通过深邃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经验!

  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展示最多的篇幅应该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需要有一种信念,不能随意地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那种所谓的媚俗。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才能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虽然我在生命的桎梏里挣扎,但我依然会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承受这份纯天然的生命之重,即使这样的状态极有可能会让我感到辛苦。但是,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我将学会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从容面对自己肩上的责任。

  我相信: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困难和窘境面前,将逐渐成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5

  “非如此不可”是这本书中让我最受启发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坚定的信念,还有信仰,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力量。我一直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再华丽的外表,再美丽的容颜,都没有这种力量更令人感动。好的作品也是一次灵魂的倾诉,是心灵之作,它只向懂得它的人们敞开着心门。

  书中很多文字对我来说就象一扇我无法打开的门,门的里面装满了宝藏,只是我摸不到它,形而上的思想深厚、广葇,无限。

  从这一角度上看,我是被拒之门外了。但我还是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感染了。本书无疑是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另一个不同的层面,真实的,却很难被勇敢地坦白出来的。它不是所有人的,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它是一朵悬崖之花,它是属于艺术的,却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接近疯癫。

  托马斯,书中的男主人公,一个魔鬼与天使的结合体。很多女人为之疯狂,而他却只像是在玩一种激情游戏一样,周旋于不同的女人之间,如鱼得水般地洒脱欢快。他对待女人,就如对待自己的职业(他是一个外科医生),会从不同的女人身体上发现各自的美妙之处。在他的眼里女人没有好坏、美丑之分,只有不同。他以极大的热情呵护怀中的每一位女人,又以极冷酷的态度阻止任何一个女人靠近他所设定的界线。他柔情似水,他冷漠如寒冰。这样一个男人,特丽莎深爱着他,无法自拔。

  特丽莎爱上了托马斯,拥有了无上的爱情幸福,同时也为痛苦所拥抱。她太爱这个男人了,爱是唯一的,又怎能允许别人的介入。可她根本就不可能改变托马斯,又离不开他。托马斯自从十年前离婚以后,就一直自由自在的生活着,有很多情人,同时又时刻准备着拥有新的情人,他不会为谁改变。以往的女人都被托马斯改造成了适合他的样子,他也希望特丽莎能成为她们其中之一。

  当特丽莎感觉到托马斯与萨宾娜的情人关系时,她所承受的痛苦,什么样的文字、语言能够代替呢?她极盼望着能用肉体之苦来取代爱人的背叛给她带来的心灵之苦。梦中,她用针刺入自己的片片指甲。自己深爱着的人与别人有染的,谁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呢?离开!!!又一步也走不出。特丽莎沦陷在痛苦的旋涡里,没有力量自拔,只有托马斯才能把她推上岸,所以她对托马斯说:“把我赶走吧!”

  托马斯也没想到自己会对特丽莎的感情越来越深,与别的情妇不同。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同时又抗拒着自己的改变。为了转变特丽莎的思想,他不断地向她灌输着自己的观点,希望把他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最终,无法承受痛苦的特丽莎自杀,未遂,又两次选择出逃。托马斯一而再地为她放弃着一切外在的东西,但却不能改变感情生活方式。托马斯是无法改变的,特丽莎也是无法改变的,也许她真得希望自己能改变,为托马斯,但又无能为力。

  特丽莎后来的思想奔向了一个极端,生活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在这里她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本来,个人情感就不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特丽莎学会了摄影,并热爱上了它。在国家危难之机,她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敢,并以超凡的能力用自己的方式与侵略者战斗。

  这些力量是托马斯给予她的,也只有托马斯能够给予她。当她把对托马斯的热爱转移到事业中去时,她的内心平静了,托马斯也得以解脱了。

  在国家形势的左右下,他们几经周转,由城市转向了农村。曾几时,特丽莎还是那么地渴望能走出农村到大城市里生活,而今却带着欢喜回到了农村,托马斯如特丽莎网中的鱼,随着特丽莎收线,慢慢地投入到她的怀中。

  特丽莎盼望着:托马斯能老点,再老点,就好了。渐渐地,托马斯真的老了,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每天干着繁重的农活,穿着破旧的衣服。托马斯放弃了自己激情四射的生活,终于枯萎在特丽莎的怀中。特丽莎无限伤感。仅仅因为自己的爱,仅仅因为自己的欲望,也许是她毁了托马斯的一生。

  特丽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托马斯终于只属于她一个人了。爱,是爱其本来的样子,还是爱其自己希望的样子?也许好的作品,就是向我们真实地表达一个立体的思维,不同的人收获着不同的果实。结局是悲惨的,在一个雨夜,托马斯和特丽莎双双因车祸死亡。这个结局又是何其完美!

  非如此不可么?生命如此短暂又如此的脆弱着,非如此不可。

  推荐阅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20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500字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小编精心推荐

  读书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小编精心推荐

  读书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00字

500字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400字2021

读后感海底两万里

人间失格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人间失格读书心得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范文

三国的读书心得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读书心得追风筝的人

活着读书心得1500

读活着有感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

论语读书心得

简爱读书心得700字

简爱

活着读书心得1500字

读活着心得

草房子读书心得范文

读草房子心得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每个故事都有他的精髓,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心理活动,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1

  这段日子,一直在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虽已经是第三次阅读了,但是依然,会迷失在这未知的孤独的空灵世界中。

  文字是何等的神奇,米兰昆德拉所描绘的那种奇异的,炫目的,却又是彻底失落的,茫然的世界,让我的灵魂确实体会到了什么,可是,那仅仅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应。不足以化作语言上的充分理解。

  很多文字,被他丰富的,又自然的填充到这个书中的世界中来,探索人性,探寻生活,似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都被这样的诘问了;我们的生活,也被这样的揭露了;这一切充满了嘲讽的意味,也充满了彻底的叛逆。

  通过特蕾莎的描写,米兰昆德拉用童年的创伤所带来的思想的沉重,赋予了她脆弱却又执拗的性格。对于特蕾莎来说,表面看来托马斯的背叛是沉重,而事实上,她的沉重感来源于她的思想。她一直在这个思想的重压下,不堪重荷。

  而对萨比娜来说,背弃是轻的,其实并不是轻,而是无法承受的一种逃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托马斯也许和萨比娜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吧。又或者,他们才是一类人,都是背弃了自己的人。书中有这样一句:“从此,萨比娜明白了,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

  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萨比娜是一名捷克画家。而书中的萨比娜就是背叛原有生活的,逃避原有模式的,充满着矛盾的集合体。米兰昆德拉居然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漠的,又流畅的叙述这个故事,这些冰冷的,又闪着诱人光芒的文字,让人心清冽也让人心蛊惑。

  米兰昆德拉的文字,潜入到了我们的灵魂深处,以彼世的目光投向一切价值标准。所以,他所写的这个世界,是陌生的却又是让人觉得心底熟悉的世界。一切的价值标准被击破,一切的谎言被揭穿,并不是那么直接的批判主义,却比起直接的形式,更加彻底,更加深入人心。

  在思维幻灭的夹缝中正是米兰昆德拉所描述的生存。而这种生存,却又是在他的笔下被抨击得粉碎。轻飘飘的语言,淡漠的,客观的,把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命与思想生存的最基本的谎言,轻轻的摔得粉碎。在思想的领域中,恐怕,米兰昆德拉是我所见的走得最远,探索得最深的一位作家。

  我总觉得,人的思想,是不能细细的去推敲的。每一缕思绪铺开,摊平,就不如一闪而过时候那么美丽了。太多的思绪这么铺开来,置身于阳光下,那么,它们也许就是平凡甚至丑陋的灰尘罢了。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谎言中。

  每一片思绪都能纯净到不含有任何杂质,恐怕纵使是佛祖也难以做到,所以,佛要说的是,看透,勘破,悟道了。而我又认为,在人复杂而又深刻的思维中,是离不开谎言的。

  在人的大脑飞速的运转中,思维不可能被苛求成纯洁无暇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任何一种思维都不可能存在完美,如果人觉得幸福,就要忽视不愉快的或者欺骗自己说一切都很快乐,从而获取幸福感。这其中的取与舍,轻与重,是人有能力驾驭的选择。也是人类成为发达的被大脑所支配的聪明的动物的基本标志。

  其实,我一直很逃避反复的来看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也许这是人的本性。谁都不希望对生活看得太清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太透,对生命和思想看得太过真实。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得难得糊涂吧,可是,米兰昆德拉的文字,有着无穷的吸引力。那种近于旁观者的态度,又会让你在不经意间打开心扉,渴望去阅读。

  每次看完这本书后,都有些地方让人很困惑。作者看似散落,自在的文字,蕴含着很多思维。看似混乱的故事,也包含着人对自我以及伴侣,还有这个世界的一种奇异的情感和批判。

  在轻与重之间,也让我产生了很多不解,很多疑问。而这些压抑在心中的疑问,似乎,在阅读的时候,已经让我心领神会。却不敢去诘问自己,不敢去追根溯源。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这些不能承受的轻打败的。它就像是某种空气中微弱的粉尘,却让我们不经意的吸入到灵魂深处,从而让我们一生都受到它的影响。

  虽然,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难以看到完美的人,完美的情节,但是,这书的结局,卡列宁的微笑这一章,文笔是多么美,多么让人心震撼。那种近于美好的平静,并不是真正平静,而是一种无边无尽的孤独,可是孤独又是每个生命存在的形式,不是吗?全书中只有卡列宁是在温柔而平静的微笑中死去的,让人心多少也在这书的最后一节获得安宁。

  读完全书后,我突然理解了,弗朗索瓦 .里卡尔对米兰昆德拉的评价,说他的文字思想是某种哲学意义上的撒旦主义形式。

  的确是这样的,米兰昆德拉是在以一个撒旦的视角,来洞悉这个世界,洞察所有人的内心深处。他严厉,不留情面的控诉。在建立牧歌然后又摧毁这个牧歌。让我们的灵魂在一次次的倒下后陷入近于绝望的挣扎。

  三次阅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了,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书的背景是战争与流离失所。而书中的人的思想,也是在战争着,也是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也许,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本身也是一个完美的质疑与幻灭主义的结合,而达到的效果,就是把人放在了无可放置的地方,把人的思想解剖到无以解剖的地步。说他的作品是撒旦主义形式一点也不为过。而米兰昆德拉那穿透一切的思想,本身,也是那么含混,那么充满了疑问。

  正是这些分散的思想打开我们阅读的兴趣,也正是这对一切都持着怀疑的态度,让我们一直在书中寻找最后的牧歌。

  合上书页,已经夜里十点钟了。混乱写下了这些文字,我实在无法有条理的梳理自己的思绪。也许此刻的心情,与大部分看过这本书的人的心情相近吧!总之,现在想好好的睡一觉,然后,珍惜美好而宁静的生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2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

  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两次离婚时的男人。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

  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米兰要传达的爱情观。“爱情”总是玄而又玄。我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

  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

  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3

  寒假期间读了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

  书中主要对人公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这四个人物的生活进行描写,有爱情,有性,有对时局政治的看法,还有就是那些我尚未理解的存在,轻与重,媚俗等等。

  人物的心理描写一直体现着这些方面的冲突性,托马斯和特蕾莎在灵与肉之间的纠结,而萨比娜和弗兰茨则是在媚俗中选择,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中表现了不同的主题,甚至切换了主人公,切换了时空,但每一次切换都是在不断加深对这些方面的理解,反复迭代,直到终了。

  想起昆德拉对生命的宣言“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得以无限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生活中总有太多的唏嘘感叹,说不上为哪般?不仅荣耀,事业爱情,加之鸡零狗碎,时间一过扬起的尘土便尘封满处,托马斯和特雷莎始终走不出死亡的轮回,萨宾娜始终选择漂泊地把一个个城市甩在背后,弗兰茨或许是毫无意义的死都承担着对生命本意的解释。

  尽管荒诞离奇,在轮回的高度上来说,却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果说他们,甚至我们,此生的每一件事都在前生有个经历,来生有个重复,托马斯还会选择那个像是从上流漂过来给他的特雷莎吗?还会再驾着那辆汽车走向黄泉吗?

  弗兰茨也许会安分守己的当好老师,我们呢?不会再有错误的选择,不会再忽视周遭遗失过的美好,生命在设想中一步步的前进,平淡的像一张白纸,这也许就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获得了永恒,却像耶稣一样,背负着十字架,无法承受。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经是生命的本质,那么生命还有什么价值?昆德拉说的好,正是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没有前生也没有来世,生命仅此一次。

  托马斯在灵与性中挣扎,最终选择了灵魂。托马斯是一个很花心的人,他渴望女人,而且总把性与爱分开,不和每一个他的情人睡在一张床上,他享受这种充满激情而不用负责任的生活。

  直到他遇到特蕾莎,这个让他有除了肉体上需求外的需求的女人,他享受与她一同牵手睡觉的时候,喜欢看她睡着的样子,沉迷于她工作认真的时候,他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永远保护她。他对她的爱违背了他制定的原则,是的,他的灵魂归属了她。可是,他却总是保持与别的女人在肉体上的接触,导致了特蕾莎的离开与背叛。

  特蕾莎是一个专一的人,她坠入情网,爱上了托马斯。可是,托马斯的不断背叛却让她心生恐惧,难以承受。她常作噩梦,在梦幻中总是梦到死亡,而且置她于死地的竟是她最爱的托马斯,她因为知道托马斯有许多的女人而痛苦不堪,总是害怕离开她。可是当她真正离开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这么深爱着他。

  托马斯无疑是受到沉重感的诱惑,为他的选择一再付出代价,最后这个布拉格的知名外科医生,不得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落脚。萨宾娜一再地逃避媚俗的世态,为的只是那份“轻盈”,可这样一种“轻”注定是一生的漂泊不定,这无非是另一种痛苦。

  正如昆德拉说的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无论是托马斯的沉重,还是萨宾娜的轻盈都可以说是基于某种形而上价值观的选择。当人们回首往事,重新回味人生十字路口的一次次选择,你曾经做出的决定是茫然随意的吗?那中间是不是也有一种东西被你坚持着,难道这些说不清的执着,便是我们今天种种痛苦的根源吗?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孰轻孰重?我们应该承担起那份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那样生命才会真切实在。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4

  无论是习惯、经验,还是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当你来到了米兰·昆德拉这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这如何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费解呢?最让人费解的难题是,“轻”到底指的是什么?据说珍珠对于人的身体有很多功效,但吞珠的一个前提是:把它研成粉末。对这本著作的解读,我想也必须如此。

  带着这种疑惑和欲望,在这个漫漫长假,我呼吸着炎热的气息,静心拜读了米兰·昆德拉著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

  这本著作曾一度被《纽约时报》评论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它主要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它剖示隐密的无情,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种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

  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揭露了生命的重与轻,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亦是如此。

  托马斯,是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因为出诊到一个小镇,邂逅了一位旅馆的服务生特蕾莎。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蕾莎,继而两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并不意味着结束。在托马斯的内心深处,他不愿成为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平淡地去生活、去爱。

  婚后,特蕾莎对托马斯又爱又恨,她深深地爱着他,但又忍受着他喜好其他女人的癖好;托马斯对她虽然是一直的爱着的,但又抑制不住自己去幽会其他女人。他用很不负责任且不得已的方式向他的情人们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给自己自由。

  可是,当他感受到所谓的自由时,却体会到了失去责任的“轻”,很快变得空虚难耐,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是何等重要!

  当苏联入侵布拉格,为了特蕾莎,托马斯和她离开布拉格去了瑞士;而后又为了特蕾莎,他追随她回到了布拉格;还是为了特蕾莎,他们才去了乡下。爱情不是占有,爱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包容和呵护。特蕾莎最终明白了托马斯对自己的爱,尽管显得有些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或许越沉重的负担越是生活充实的象征,伴随着负担的沉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反之,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高高地飞起,远离大地,也就离别了真实的生活。这样,人们就将变得似真非真,看似运动自由却毫无意义。人如果没有了责任,亦就没有了动力,即使活着也就像一具行尸走肉,生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活着,就要承受!生命之重能让人脚踏实地,活着踏实。有重物压住,才能有存在感。

  在追问关于“轻”让人不能承受的问题时,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故事大意如此:国王让手下的大臣们比赛,看看谁是大力士。比赛的办法是让大臣们把一根鸡毛扔过高墙。正如我们所能设想出的,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失败了。然而,只有一位大臣,他抓住身边的一只鸡,一把将它扔过了高墙,接着他对国王说:“我能把整只鸡都扔过高墙,何况一根鸡毛?”是的,他赢了,依靠的是他的智慧。

  轻盈、轻便、轻巧、轻捷、轻快、轻柔等词语,会让人感觉到身心愉快,但如果是轻浮、轻率、轻狂、轻薄、轻蔑、轻佻等词语,又当如何呢?科学揭示:保持宇宙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万有引力,因此,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最直接的经验,就是地球带给我们的重力,它使我们不至于脱离地球而进入游离状态。

  “轻”之所以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看来,对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以固有的观念去衡量它。以往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就像一只鸡毛,你很难简单的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书中有一段关于特丽莎的心理描写:“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己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助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正是这种游离于母体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鸡毛那样的轻),使得特丽莎坚决地离开瑞士,与她深爱的托马斯不辞而别,回到她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

  著作中,“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也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一场空。

  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米兰不仅仅是在探讨性的问题,他还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挖掘人的本性,以及更不能言传的复杂内心世界。

  通过这本著作,他会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释放,学会自信;让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审视我们自己的生命,轻浮绝不可取,但是对一件事情过于看重,也只是增加了生命的负担。

  人活着一直都在反抗,反抗过去,成就未来。米兰·昆德拉,作品中一直在透露两个字,那就是——颠覆。颠覆生活,颠覆爱情,打破一切伪原装存在的美好,然后以最自我的方式进行重组,从而炫耀那些变态的美丽。在这里,他要为我们撬开一个解读该小说的缝隙,透过一丝微光,让我们看到他受难的灵魂。

  托马斯在面临“轻与重”的选择时,显得有点茫然无措:“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米兰·昆德拉让人们和他一起去回想,并记住托马斯这个形象,让后来的人们在面临“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时,不再像犹豫不决的托马斯那样。作者通过深邃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经验!

  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展示最多的篇幅应该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需要有一种信念,不能随意地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那种所谓的媚俗。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才能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虽然我在生命的桎梏里挣扎,但我依然会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承受这份纯天然的生命之重,即使这样的状态极有可能会让我感到辛苦。但是,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我将学会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从容面对自己肩上的责任。

  我相信: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困难和窘境面前,将逐渐成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5

  “非如此不可”是这本书中让我最受启发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坚定的信念,还有信仰,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力量。我一直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再华丽的外表,再美丽的容颜,都没有这种力量更令人感动。好的作品也是一次灵魂的倾诉,是心灵之作,它只向懂得它的人们敞开着心门。

  书中很多文字对我来说就象一扇我无法打开的门,门的里面装满了宝藏,只是我摸不到它,形而上的思想深厚、广葇,无限。

  从这一角度上看,我是被拒之门外了。但我还是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感染了。本书无疑是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另一个不同的层面,真实的,却很难被勇敢地坦白出来的。它不是所有人的,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它是一朵悬崖之花,它是属于艺术的,却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接近疯癫。

  托马斯,书中的男主人公,一个魔鬼与天使的结合体。很多女人为之疯狂,而他却只像是在玩一种激情游戏一样,周旋于不同的女人之间,如鱼得水般地洒脱欢快。他对待女人,就如对待自己的职业(他是一个外科医生),会从不同的女人身体上发现各自的美妙之处。在他的眼里女人没有好坏、美丑之分,只有不同。他以极大的热情呵护怀中的每一位女人,又以极冷酷的态度阻止任何一个女人靠近他所设定的界线。他柔情似水,他冷漠如寒冰。这样一个男人,特丽莎深爱着他,无法自拔。

  特丽莎爱上了托马斯,拥有了无上的爱情幸福,同时也为痛苦所拥抱。她太爱这个男人了,爱是唯一的,又怎能允许别人的介入。可她根本就不可能改变托马斯,又离不开他。托马斯自从十年前离婚以后,就一直自由自在的生活着,有很多情人,同时又时刻准备着拥有新的情人,他不会为谁改变。以往的女人都被托马斯改造成了适合他的样子,他也希望特丽莎能成为她们其中之一。

  当特丽莎感觉到托马斯与萨宾娜的情人关系时,她所承受的痛苦,什么样的文字、语言能够代替呢?她极盼望着能用肉体之苦来取代爱人的背叛给她带来的心灵之苦。梦中,她用针刺入自己的片片指甲。自己深爱着的人与别人有染的,谁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呢?离开!!!又一步也走不出。特丽莎沦陷在痛苦的旋涡里,没有力量自拔,只有托马斯才能把她推上岸,所以她对托马斯说:“把我赶走吧!”

  托马斯也没想到自己会对特丽莎的感情越来越深,与别的情妇不同。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同时又抗拒着自己的改变。为了转变特丽莎的思想,他不断地向她灌输着自己的观点,希望把他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最终,无法承受痛苦的特丽莎自杀,未遂,又两次选择出逃。托马斯一而再地为她放弃着一切外在的东西,但却不能改变感情生活方式。托马斯是无法改变的,特丽莎也是无法改变的,也许她真得希望自己能改变,为托马斯,但又无能为力。

  特丽莎后来的思想奔向了一个极端,生活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在这里她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本来,个人情感就不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特丽莎学会了摄影,并热爱上了它。在国家危难之机,她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敢,并以超凡的能力用自己的方式与侵略者战斗。

  这些力量是托马斯给予她的,也只有托马斯能够给予她。当她把对托马斯的热爱转移到事业中去时,她的内心平静了,托马斯也得以解脱了。

  在国家形势的左右下,他们几经周转,由城市转向了农村。曾几时,特丽莎还是那么地渴望能走出农村到大城市里生活,而今却带着欢喜回到了农村,托马斯如特丽莎网中的鱼,随着特丽莎收线,慢慢地投入到她的怀中。

  特丽莎盼望着:托马斯能老点,再老点,就好了。渐渐地,托马斯真的老了,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每天干着繁重的农活,穿着破旧的衣服。托马斯放弃了自己激情四射的生活,终于枯萎在特丽莎的怀中。特丽莎无限伤感。仅仅因为自己的爱,仅仅因为自己的欲望,也许是她毁了托马斯的一生。

  特丽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托马斯终于只属于她一个人了。爱,是爱其本来的样子,还是爱其自己希望的样子?也许好的作品,就是向我们真实地表达一个立体的思维,不同的人收获着不同的果实。结局是悲惨的,在一个雨夜,托马斯和特丽莎双双因车祸死亡。这个结局又是何其完美!

  非如此不可么?生命如此短暂又如此的脆弱着,非如此不可。

  推荐阅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20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500字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小编精心推荐

  读书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小编精心推荐

  读书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