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半命题作文补题类型、补题方法,你知道吗?一起看看本网站小编为你收集的2019高考半命题作文审题指导,希望可以帮助你,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本网站更新。
2019高考半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一、半命题作文特点
半命题作文兼具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优点,其开放性和限制性介于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与过于灵活的话题作文相比,半命题作文在题目中设制了一定的限制,规定了大致的写作范围,因而写作的思维更为集中、更为明确、更易于考生操作。同时,多数半命题作文在题目中就隐藏着较为丰富的写作信息,考生只要用心思考,就不难写作。如“ 是一把双刃剑”,一看“双刃剑”这个词,考生马上可以断定:“双刃剑”应该是所写文章的“文眼”,写作时需运用辨证思维,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写(审题);文章适合写议论文,写记叙文亦可(定体);既要写正面事例,也要写反面事例(选材);文章最好提出如何化“双刃剑”为“绕指柔”的见解(立意)。
有的半命题作文,还直接给出了文章体裁。如“我和 的故事”,命题者在提示语中明确规定考生写记叙文。这些或隐或显的信息暗示或提示,大大减轻了考生在拟题、定体、选材、立意等方面的思维负担。
然而,考生在半命题作文中拥有的“自由”只是一种“不完全自由”,因而这种作文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考生在补题、定体、选材、构思和立意时,均要受到一定限制,处理不当,“限制”往往会变成“桎梏”。譬如考生在补题时,若不独运匠心,便极易发生或拟题雷同,题材撞车;或题目空泛,大而无当;或填词随意,文不对题;或词性错误,语法不通等现象。
二、半命题作文的补题类型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简而言之,有两种类型:或命题中不作提示,由考生自由拟题,如“拥抱 ”;或命题中列出几个词语,提供考生参考,如“我找回了 (自尊、自信、友谊、母爱等)”。
三、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方法
半命题作文从形式上看由文字部分和填空部分组成。有的题题目前还有一段提示语,后面还有具体要求。要认真审视题目: 题目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敲定题目所的暗示的“志”,即考生通过题目考虑应表达怎样的意志,抒发怎样的情感,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匡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做出某种限定。补题是半命题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补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半命题作文水平的高低。具体来说,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应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1.熟悉性。选自己熟悉的,你才能顺利地写下来。
2.个性化。选自己能感受到的东西,而不是从作文选中借来的东西。
3.新视角。当你看到题目想到的第一个构思,而大多数人可能也会想到时,就应回避这个构思。运用发散思维,将你想到的新视角、新构思罗列出来,再选择。确定构思之后,运用纵向思维,对题材开掘深一点。
4.小处切入。补题虚空浮泛、大而无当,是半命题作文又一高发的“写作事故”。补题时应“就实避空”,因为题目越空泛,相应地写作范围就越广,选材、组材的难度也就越大。如作文题“精彩 (一幕、瞬间、人生等)”,按说以提示语中的“一幕”、“瞬间”入题,也非常不错,然而却有考生为了“创新”,将文题补成“精彩世界”、“精彩世纪”之类,范围越扩越大,文题越变越虚,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大而空、虚而浮,事与愿违。因此,要写好半命题作文,最好“小口径切入”,题目不要补得过大。如 “拥抱 ”,很多考生如此补题——“拥抱地球”、“拥抱美德”、“拥抱生命”,等等。不是说这样的题目不可以写,而是说因为它们涵盖范围过大,写起来较难把握,容易流于泛泛而谈。如果将“地球”缩小为“绿地”、将“美德”缩小为“宽容”、将“生命”缩小为“青春”之类,经营起来,可能难度会变得小一些。
【典例精选】
请以“依然在”为题写一篇作文。
【审题指导】
“依然”:在什么条件下或某种社会环境中,依然存在某种精神、情感。表达坚守的意义或不为外界改变的意义。 宜写成破立结合式构思,先破后立,以批驳现象入题,然后高举榜样的示范作用,从而突出“依然”的作用 。可以正面立意:真情、感动、爱心、诚信、明天、希望、梦想;反面立意:陋习、迷信、冷漠、自私。 失当立意如“尊重生命依然在”(病句) 、生命依然在(生命不存在“依然”义)、记忆依然在(记忆与依然重复)、中国的辉煌依然在(太大了,宜写成社论)。
佳作欣赏:
青山依然在
青山依旧在,只是夕阳红。——三国演义
青山,象征着归宿,象征着淡泊。是大风大浪后宁静的港湾,是风尘仆仆后遮阴的凉亭。多少人在繁杂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其实青山依然在,就在我们的身后。
青山中,有坦然。当比尔盖茨这个名字已成为金钱与成功的代名词时,他没有迷失在赞美的海洋中,将数百亿家产,倾囊捐赠。他或许早已明白,金钱不代表一切,纵使将所有的财富都聚集到一起又有何用。与其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我想当比尔盖茨将所有家产捐出之后,他的心是坦然的。数不尽的人于金钱中迷失自己,裹足不前,他们也慨叹过这种生活的索然无趣,茫然失措。然而他们不知道,青山依然在,当深陷物质的泥淖时,不如精彩转身,去拥抱自己的青山,那里,坦然常在。
青山中,有宁静。世俗的喧嚣冲击着我们的耳膜,空气的浑浊刺激着我们的心脾。多少人惆怅于车水马龙的都市带来的压力之中。其实,拥有一个怎样的生活完全是我们的自己的选择。想想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也在乡村的宁静中生活得怡然自得吗?“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青山之中,自是如此的宁静,保持着精神王国的纯净。如果我们真的无法容忍都市文明带来的名利的叨扰,不妨让自己的心灵轻轻转身,那里,青山依然等着我们,宁静常在。
青山中,有豁达。当世人皆醉时,苏轼保持着清醒。当诽谤铺天盖地而来时,苏轼保持着豁达。于是,他被一贬再贬,心胸却一次又一次的不断扩展着。我想,在不断的贬谪中,苏子伤痕累累的心灵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青山,在那里栖息滋养,于是释放了人生最耀眼的光芒。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扼住上帝的咽喉的伟丈夫,而却可以选择豁达的面对上帝给予我们的磨难。没必要在现实面前被撞的头破血流,不妨悄悄地转个身。那里,青山依然在,我们依然可以找回人生的价值。青山之中,豁达常在。“
景翳翳已将入,鸟倦飞而知还。”没有什么比找到一个心的归宿更为重要。其实,无论我们走的多远,只要舍得放飞,一转身,青山依然在。
【类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书法之于沙孟海,正如音乐之于王洛宾;哲学之于周国平,正如文化之于余秋雨……可以说,他们各自所钟爱的事物也承载了他们生命的几乎全部内涵。
请以“ 之于我”为题,写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此处所给的材料对我们的审题立意和构思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含了题目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这段材科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主要有以下三点:①书法、音乐、哲学、文化等某一事物与某一具体人的紧密联系。②这一事物是这个人所钟爱的。③这一事物承栽了这个人一生的几乎全部内涵。实际上,这三条信息对我们的作文要求也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即,我们要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找到一个具体事物,这一事物必须是与“我”有着密切联系的,是“我”所钟爱的,它可能会承载“我”生命的几乎全部内涵。写作时,要写出这一事物对“我”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尤其要突出第三条要求中的“承载一生的几乎全部内涵”这一点,不能流于泛泛喜爱的层面。
【例文赏析】
音乐之于我
“那童年的时光像一台时光机,我可以一路开心到底都不换季 ”。哼着歌,悠闲地漫步,心情一下子就舒畅了,这就是音乐。
音乐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世界。正因为有了音乐,世界变得精彩,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如此地充实。麦克尔•杰克逊的逝世对他的歌迷,乃至于全世界都是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他的逝世标志着一代流行音乐天王的消失。音乐不分国籍,不分语言,它对于我的影响也非同小可。
音乐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音乐的力量可以促使一个人的力量全面爆发。尤其是在思绪飘荡时,让那曼妙的音符把我带到高处再飘下来。那种忽高忽低的感觉使我眩晕,思绪飘得更远。飘到远方那棵凤凰树上挂着,随风飘荡。人好似就呆在睡梦里。当我的心情跌至谷底时,听一首《星晴》;当我的成绩下降而灰心丧气时,听一首《蜗牛》;当我丧失斗志时,听一首《龙拳》;当我怀念过去时,听一首《回到过去》:“想回到过去,试着让故事继续,至少不再让你离我而去……”随轻快而又带点悲伤的节奏,进入一个可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可以把我的嗓子挂在音符上跟随着它们飘忽。把自己的眼睛闭上,感觉自己嘴唇吐出的字眼。那伤感的、激动的情绪,漫漫于睫毛。泪沾在脸上,在高音中肠断。
无音乐,毋宁死。音乐使我为之疯狂,但还没有到神魂颠倒的地步。我对于音乐的热情是一天比一天高涨,我喜欢哼歌,唱歌,无论走到哪,我都要唱;当然也听歌,每当早读课时,我唱歌的欲望非常强烈,以至于整堂课都在唱歌,可以说,音乐可以使我心之膨胀,让我所有的烦恼全部倾泻,它可以把我带到一个无人的境界,让我真正地去领悟音乐的真谛,我可以永无止境地宣泄。
完美的音符,跳动的旋律,都无时不刻地牵动着我的心,当音乐和心连在一起时,我和音乐就完成了同化,音乐属于我,我唱出音乐。在我的心里,音乐的地位无法动摇,不可取代,就像《专属天使》中“没有谁能把你抽离我身旁,你是我的专属天使,哪里还需要别的愿望……”
音乐记录了我的成长,从我第一次听音乐到现在为止,我对音乐的理解越来越深,简单地概括:音乐就是一种意境,音乐就是一种体验,音乐就是生命。
【点评】
这是一个考生对音乐的理解,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我们不管他是否偏激,也不管他是否正确,我们只感觉到一种情绪的流露,一种情感的宣泄,这就够了。作文在于真情表达,“我手写我心”,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篇文章无疑在内容和思路上都将主题表现得清晰、深入、充分。此外,本文的语言。也是生动、形象而显文采,特别是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锦上添花。
推荐阅读:
高考作文题目 | 高考作文押题 | 高考作文预测 | 高考作文素材 | 高考英语作文 |
高考记叙文 | 高考议论文 | 高考满分作文 | 高考零分作文 | 高考作文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