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上午,从9时到11时,电话联系朱雯,一直无人接听。当武汉长江日报记者(下文简称记者)在服装学院院长办公室“堵”着她时,她揉着惺忪的眼睛说,“才起来就赶到学校,手机都来不及开”。等她打开手机,每隔三五分钟就接到一个电话,都是关于赴巴黎参加时装周的事。
办公室里摆着4个大箱子,里面放满参展服装。“工作室还在赶制一些产品,实在没地方腾挪,我们临时征用了院长办公 室,会客、谈事、休息,呵呵。”朱雯一边整理头发,一边戴上一顶考究的深灰色帽子。桌上摆放着一碗干枯发黄的米饭,拌着些茄子肉丝,“是昨晚没来得及吃 的,真不好意思”。
朱雯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硕士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在武汉电视台短暂工作后,到武汉纺织大学任 教。据她介绍,我国同类“学院派”设计机构为数不少,设计师也有很多,但是迄今接到巴黎时装周邀请参展的单位和个人也就三五个。第一个登陆巴黎的大学老 师,也来自她所在的学校。
朱雯的老爸酷爱养鱼,鱼缸底部经常铺些鹅卵石。有一天,她看着鹅卵石突然心动:质朴、简单的石子儿里,其实蕴藏着矛盾协调的道家思想。
这次她带往巴黎的最新设计,大多采用黑灰色系的羊绒、羊毛、蕾丝、真丝和软皮,多种材质结合,拼接、透叠、堆褶,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她用修长的线条、多变的肌理、中性化低调色系、细致地剪裁这些不同风格的面料,有意造成对比冲撞,呈现出简约硬朗的廓形和精致唯美的细节。
“我的设计思路,一贯追求个性时尚而又特立独行,兼具冷峻和优雅、帅气和柔美,外刚内柔。”
去年10月,朱雯在中国时装设计创意邀请赛上,凭借作品“Silhouette”(意为轮廓、侧影),斩获搜狐网主办的“时尚关注奖”,获得入围巴黎时装周的入场券。她的那套作品获得明星孙菲菲的喜爱,孙菲菲穿着朱雯设计的礼服,参加了去年12月举行的中国时尚大典。
与同校其他学者擅长将大红灯笼、龙飞凤舞、中国结、旗袍等常见的中国符号融入服装不同,朱雯的设计更讲求展示现代都市女性干练、温柔的美。
记者在朱雯的工作室看到,4个女学生仍在赶制参赛服装,一个男老师正在做最后的“零部件搭配”。他们把食堂饭菜带到工作间,整个场面显得凌乱而富于战斗力。
朱雯介绍,目前广东的一家高端服装厂商正与他们展开合作,成立了共同研发新产品的基地——“创意好不好,最后要落地,要得到消费者认可”。
前两天晚上她之所以熬通宵,是因为接到电话,要求对发往巴黎的产品逐一报价。报价的依据首先是原料材质成本,其次是做工的投入。有的服装,一次投入好几个人,手工做上十几天,报价要超出“五位数”。而最便宜的报价,大众也能接受,“也就几百元”。
衣服在巴黎时装周展示,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模特穿了走T台,国际上一些专业买手看了中意,就会下单。她说:“我的设计风格是冷、酷,目标群体是职场白领女性。这种受众群体不光北上广一线城市,就是武汉,也存在大量的潜在消费者。”
“说摆摊子,是个形象的比喻,因为武汉有赫赫有名的汉正街。我们去巴黎参展,不管大伙儿档次高低,一个接一个的展示间其实质就是‘摆摊’。我们的追求稍微高一点,希望摆出点文化味儿来。”
2010年上海世博会,“长江日报周”的工作人员将厚厚一摞800份报纸搬到朱雯和她的学生们面前时,大家一下子感觉到了设计制作的艰巨性。“如何充分考虑报纸这种材料的特色与弱点,并且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服装,是难中之难”,后来她们做到了。
记者在工作室看到,当年她为日报设计制作的报纸时装“残骸”仍旧堆放在角落里。各种针线、碎布、金属圆片散落于桌上地上,紧张忙碌的学生们穿梭其间。
当问到她将来是否会谋求“独立发展”,她笑着说:“那可说不定。”
《800份报纸妙手变华服 中国女孩参展巴黎时装周 - 华人 - 欧洲新闻》本文来源:(m.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