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你会如何协调这三者的关系呢?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年中学生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一、 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 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一)认识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

  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 由低到高

  (二)情感目标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

  1.接受

  包括三个水平: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地注意。

  2.反应

  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

  3.形成价值观念

  包括三个水平: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内分两个水平:价值概念化;组成价值系统。

  5.价值体系个性化

  (三)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1.知觉

  2.模仿

  3.操作

  4.准确

  5.连贯

  6.习惯化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①具体目标。②产生条件。③行为标准。

  (二)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四、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以及教学情景等。

  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 加涅

  一、教学事项

  (一)引起学生注意

  (二)提示教学目标

  (三)唤起先前经验

  (四)呈现教学内容

  (五)提供学习指导

  (六)展现学习行为

  (七)适时给予反馈

  (八)评定学习结果

  (九)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

  三、教学媒体

  一般来说,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①非投影视觉辅助。②投影视觉辅助。③听觉辅助。④视听辅助。

  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性质;以及教学媒体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

  戴尔(1946)从直接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排列了11种媒体,构成一个经验锥形。

  四、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接受学习)

  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一)发现教学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布鲁纳 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

  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

  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

  ④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

  (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个别化教学

  (一)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始创者 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三)掌握学习

  布卢姆 等人提出

  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

  基于这一理念,布卢姆等人主张,要将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后一个单元中的学习材料直接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型(民主)、监督型(专制)

  (二)班级规模 越大越难管

  1)越大,情感纽带越弱

  2) 管理阻力越大

  3) 成员间交往频率越低

  4) 容易形成非正式小群体

  (三)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规范和凝聚力

  (四)对教师的期望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一 活动的难易;

  二 竞赛动机的激发;

  三 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四 注意的干扰。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1、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

  2、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1)积极型非正式群体 支持

  2)中间型 引导

  3)消极型 改造

  4)破坏型 制裁

  三、群体动力

  所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勒温 最早研究

  (一)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如何提高群体凝聚力:

  1、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2、帮助学生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 形成 认同感

  3、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加入群体,以加入群体而自豪 归属感

  4、当学生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时,给予鼓励 力量感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谢里夫 群体规范形成的三个阶段:

  1、相互影响

  2、出现一种优势意见

  3、因趋同导致评价、判断、行为一致

  群体规范对学生形成群体压力。

  从众的原因:

  1、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

  2、避免受非议与排斥

  (三)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的软情境)

  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分三种类型:

  积极、消极、对抗

  勒温 教师领导方式的分型:集权型、民主型、放纵型

  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

  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有

  1.吸引与排斥

  影响因素:距离远近、交往频率、态度相似性、个性互补性、外形

  影响结果:人缘好的、被人嫌弃的、遭受孤立的

  2.合作与竞争

  合作是指学生们为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低

  2.集体促成的纪律 |

  3.任务促成的纪律 |

  4.自我促成的纪律 高 自律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一)课堂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2.课堂常规的建立 日常行为规范

  3.学生座位的分配 既有效控制又促进正常交往

  (二)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成绩越好

  2.课程表的编制 动静结合

  3.教学过程的规划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课堂里往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积极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推荐阅读: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练习题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练习题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章节练习题:班级管理


幼儿教育学试题 幼儿教育学考点 幼儿教师资格证真题 教师资格证备考辅导
小学教育学试题 小学教育学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中学教育学试题 中学教育学考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
分享

热门关注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

2020教师资格证考点

2020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考点: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考点

2020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考点: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