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00字

  读完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我知道了,人生都要慢慢地适应,因为憧憬长大,憧憬青春,憧憬未来,就要面对困难,挫折,还有黑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哦!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00字1

  十八岁,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概念,或许我们还在父母的庇佑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或许还是童话世界里的梦幻公主,但它也带给我们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那就是我们成熟了,我们不可以只踩着父母走过的脚印前进,我们应该学着如何为自己的未来设想,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十八岁出门远行》似乎让我们再次拾起了十八岁的回忆,那种冲动,那种无知,现在看来却觉得很难得,即使我们还有成就梦想的欲望,却无法找到曾经的味道,我想是我们确实长大了。十八岁的天空总是湛蓝的,只因为我们很单纯。

  小说从心理的刻画把主人翁的的单纯描写得栩栩如生,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那路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作者开门见山地描绘了主人翁初次出门远行的欢欣雀跃心情,从景物的描写很好地切入主题,为下文做铺垫。“我像一条船,”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在这交会时互放光亮!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心态,才使得“我”走了一天,却一点也不觉得累,还可以朝着山和云,喊熟悉的人的绰号,这样的兴致似乎比专门外出旅行的人还来得豪迈,来得随心所欲。

  “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这是主人翁第一次想到自己是独行,旅店是旅行者的家,可却一直不见它的踪影,出门在外,我们担心的总是是否有个可以回归的地方,即使再疲惫,只要有个可以休息的地方就行了。难道找个休息的地方就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假如是的话,为何还要去旅行?家不也一样吗?“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在它妈的肚子里。”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可当司机问他要去哪里时,却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可见他并没有为自己的远行做过规划。在描绘主人翁的心理特征时,作者也不忘设下一些悬念,虽然最后的答案有点让人失望,却也在情理之中,假如是主人翁自己决定要出门远行,恐怕就会少一些未知。

  此时此刻,再凶悍的司机也没办法撇下他,首先他低声下气地和司机套近乎,称他“老乡”,再请他抽烟,帮他点火,“于是我便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显然他已学会了打交道,却单纯地认为所有人对于这种殷情都会领情,当司机不理睬他的时候,他还气愤地朝司机吼“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这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把主人翁那种临近成熟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已明白自己出门在外,应懂得与他人打交道的手段,却仍带着小孩子的稚嫩,我好像看到了《皇帝的新衣》里面的那个小孩子的影子,那是一种无暇的单纯。作者极力要想塑造一种如水的单纯,但这一句话居然是从一个十八岁的成年人口中传出来的,让人有一点意外,觉得主人翁有点傻气,整篇小说,作者无不围绕“单纯”展开,从他给云和山起绰号,追着汽车跑,对着自己哈哈大笑等等,作者似乎要把主人翁的单纯已推到顶峰。

  可是旅店似乎距离他很遥远,好不容易才坐上去的车又抛锚了,焦虑塞满了他的脑袋,无奈之下,他只能“在脑袋的地方开出了一个旅店,”他也并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将要去何方?满怀希望地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那辆载满苹果的货车上,现在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看到那些默不作声地抢着苹果的乡民,他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抢救,有一种行侠仗义的胸怀,却被打得眩晕,最后连愤怒的力气也用光了,只好坐起来,让目光走来走去。最后连他的行李也一扫而空,司机离他而去,主人翁在艰难地钻进驾驶室之后,才发现那就是他一直在找的旅店。

  我想作者给我们的这个答案,或许就是为了说明旅店就是那个你一直在寻找,直到所有的人都离开你了,最后那个收留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旅店。

  小说最后以主人公与他父亲的谈话结尾,自然而然地解开了我们心中的谜团,他的远行计划是他父亲安排的,至于为什么要远行?仅仅是为了让他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他也很听话,“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吗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从这里可以窥见主人公是一个一直在父母亲的襁褓中长大的孩子,却充满着对于外面五彩缤纷世界的向往,难道他认为父亲只是想让他到外面游玩一圈就回来?我想这也是他不觉得累的缘由。而他父亲为他所准备的行李最后也被一枪而空,这意味着他的依靠消失了,即使父母亲已为我们铺好了前方的路,但走的人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学会去创造自己的行李,因为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翅膀而独立飞翔。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小说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这篇小说用一种朴素的言语,在简单和逼真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透过十八岁这个窗口窥探这个美丽的世界,而这个的对面是一个单纯的精神世界。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00字2

  闲暇之余,我流连于书店里。漫步在书的海洋中,品味着书的“味道”,欣赏着书中的“美景”。突然,一个新鲜的题目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十八岁出门远行》。

  我想:十八岁,正是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能够出门远行了。每一个未成年人都会眼红走出家门的人,正因他们能够摆脱所有的约束和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地发挥自我,实现伟大的理想和抱负。远行对于每一个稚嫩的生命来说都是愉快而充满新鲜感的……我对这本书来了兴趣,于是把它细细品味。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其中一篇精华作品是作家余华所创作出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它让我从中品尝味出了人生的真正味道。作者用鲁迅式的黑色幽默讲述了一段看似平常,却耐人寻味的经历,撕开了世界表层的面纱,撕开了一切虚伪、愚昧、暴力、黑暗,将它们赤裸裸地展示在了我们的眼前——

  “我”在父亲的安排下,十八岁时独自出门寻找“旅店”,可父亲却没有给“我”任何指导或提醒,“我”就像在一张白纸的心理状态下踏上了远行之路……

  “我”本怀着无比兴奋的情绪,“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但是,“我”寻找“旅店”的过程却是挫折重重,让“我”吃尽了苦头:“我”在山路上找不到旅馆,好不容易搭上车却半路抛锚。自以为有朋友在就能够把问题解决,可他却在苹果被人抢夺完时离“我”而去,甚至把“我”唯一的背包也抢走了……最让人难过的是,本该淳朴的农民、天真善良的小孩,却变成了野蛮的“强盗”。这都是社会的黑暗“给予”的。它把农民的淳朴、孩子的天真善良统统都给“掠杀”掉了。挫折最终让“我”明白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好处所在。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深,有所省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走过去看看吧”这句话。的确,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前面的路是好是坏,沿途的风景是否合意,只有我们走过去看看才知道。

  走过去看看吧,即使前面的路铺满了钉子,一刺就痛,但是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长成参天大树。

  寻找“旅店”的过程就是寻找正确的人生目标的过程,它像一把双刃刀,一面是“天堂”——成熟,一面是“地狱”——幼稚。只有用“成熟精灵”打败“幼稚妖怪”,我们才能完成“成人仪式”,变得勇敢、独立。

  十八岁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勇”,我们就能跨进成熟的门槛,跨越十八岁,向幼稚SayNo!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00字3

  皎洁的月光又一次照亮了我的书房,它迟迟不肯离去,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我独自坐在小窗旁的桌前细细品读着《十八岁出门远行》。

  书中讲了一个十八岁的“我”步入社会的旅程。当夕阳逐渐落下,“我”看到了黄昏的头发,“我”不再贪图旅途上美好的风景,迫切需要找到心灵栖息的地方,“我”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我的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在旅途中“我”迫切想搭车,可是连汽车的马达声都听不见,“我”总是期待着高处,因为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中间的那个弧度中一定有“我”想要的旅店。可是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一次次地往高处奔,奔来的却不是“我”满心憧憬的旅店——而是车。

  不过这也不错,最起码“我”可以搭车去寻找旅店了。“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递给了他一根烟,给他点了火。于是,“我”便心安理得,因为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的让“我”做他的车。在他的车中“我”发现的一个箩筐,用鼻子闻,是苹果。

  等他修好车,“我”便对他说:“老乡,我要搭车。”却被他粗暴的叫滚开,“我”对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含着我的烟。”他便友好地对“我”说上哪,“我”对他态度的180度大转变感到大惑不解。由此“我”还因为给他的这根烟得到一筐水果。

  车开着开着抛锚了,“我”只好下车。这时便来了一群人,“我”跑过去问:“这附近有旅馆吗?”他们没有回答“我”,却问:“这车上是什么?”他们得知是苹果后便开抢,“我”被他们拳打脚踢。远处又有几个人蜂拥而来抢苹果,“我”对司机说:“你苹果被人抢了。”

  他漠不关心,还在远处嘲笑“我”。苹果抢光了,远处只剩下屈指可数的苹果,“我”被他们打的狼狈不堪,抬头看看夕阳的余晖,仿佛是为了看“我”的笑话迟迟不肯离去。“我”爬到车椅上,身体虽是遍体鳞伤,但“我”的心窝却是暖的。躺在车窝里想起了“我”临走时父亲对“我”说的一番话,沉重,

  人要接受现实,要在现实中寻找安慰,学会坦然。少年虽然质朴、勇敢,但坦然面对现实时却显得无能为力。青春充满困难挫折,我瘦小的肩膀要扛起很多的责任,也要学会忍受很多的事,冰冷的世界,人情的冷暖。我都要慢慢地适应,因为我憧憬长大,憧憬青春,憧憬未来,就要面对困难,挫折,还有黑暗。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00字4

  青春当下,等待我们的是泱泱未卜的大世界。我们在一片混沌中喘息着,摸不到生命的脉络,旁人嘴里吐着迷惑人的话语像违法的黑厂房往洁净的空气中排放污浊。这条路,越往前走,越无知。莽撞,闯不出自己的小宇宙,只能沿着父辈为我们燃起的星星希望之火往前摸索。我想我陷入了一个困境,我需要灵魂上的支援。

  荒芜的心田被风吹着扬起烟煤,焦灼还在继续。直到那天,我翻开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主人公拥有如此完美的十八岁——独自一人,徒步旅行。他和所有十八岁的少年一样懵然无知,他和所有十八岁的少年一样血气方刚,他和所有十八岁的少年一样涉世未深、无所畏惧。所以当他的肩头负上十八岁应负的红背包时,他并没有丝毫的紧张感,而是义无反顾地向前奔跑。

  在我看来,他的人生之旅,从十八岁启程,在十八岁里经受磨砺,最后于十八岁完成他的蜕变。

  启程,怀着满腔热血,他像一匹兴高采烈的小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他是一个毛头孩子正在告别童年。从清晨走进下午,他寻不到一家旅店。他固执地想,旅途中怎可缺了旅店,正如人生缺不了理想。刚踏足社会,这是他萌芽的理智,幼稚却不失道理。诚然,这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理想就像盖茨比的绿灯,我们总向它伸出手去,却只触到它的光。但人生的海洋上,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帆。

  沿途,他成了一只船。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他颠簸着,心心念念的,依然是不见踪影的旅店。然而他以为自己找到了希望,他搭上了一辆车,即使它那么破,好像随时都会散架。但他不在乎。但轻信他人是要付出代价的,为着他的无知,他什么都没有了。其实我们都是这样的,嘴上口口声声说着有不变的信念可以为其赴汤蹈火,一旦遇上了可取代的物质,原本绷着的精神就被安逸拖垮了。这条路那么长,坚定信念没那么容易,贪图一时欢快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终点,他卧在泣血的残阳里,那么舒适,夜色从远处赶来,吞没了他。像参透了一般,原来一直要找的旅店,竟一直在这里。兜兜转转,命运那么荒唐,跟我们开一个又一个玩笑,遍体鳞伤过后,我们发现其实生活就是那么简单,但它被我们过得那么复杂。俯首抬眉间我们跨过了时光的裂缝,世界仍转动着,终于能跟上步伐。洗去青,直面责任。

  轻描淡写的却刻骨铭心。沙丘连绵着,掩埋他的原本在黄沙中鲜红刺目的背包,正如悠悠岁月洗濯他的青涩。十八岁需要旅行,十八岁需要被放逐。流浪着,淌过海水再裹上黄沙。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00字5

  我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让我有狠毒偶的感悟和启迪。

  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认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一个刚刚成年的人走进社会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段成长的路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而贯穿其中的就是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热情,为了遥远的理想而执著。 刚满十八岁的“我”怀着憧憬独自上路。告别童年,告别过去,是成长的第一步,去寻找自己的未来。路上,一直问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觉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年轻的我们总是带着理想出发,并试图在某个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惫,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 不断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着将遇到的折磨,爬上高处再滑向低处,如此循环,他始终看不到旅店。于是,他的热情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惫和困惑。因此,当他看不到旅店时便选择了汽车。现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车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现实的安逸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暂得了安逸,完全把自己的理想,抛在一边,不管这种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不管这样的生活将把自己带到何处。

  后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这么简单。人总要接受现实,并且在现实中寻找自我安慰,学会坦然。就像每个在年轻的时候都梦想着将来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但真正步入社会,发现一切都不像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所以只能学着坦然面对。

  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这篇小说,感觉是在一个梦境之中,但这个梦有时那么地真实;不知道它具体告诉我们什么,但又在无形中与我们的心灵深处相契合。 笔者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于人生哲学的意蕴所触动,也是因为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觉得像现实中的自己。

  《十八岁出门远行》,虽然是一本书籍,可是,我仿佛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推荐阅读:

  《家》读后感800字高中

  高尔基《童年》800字读后感

  《柳林风声》读后感800字

  《鸟的天堂》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高中生

百年孤独读后感高中

寄小读者读后感800字初中生作文

寄小读者读后感初中生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800字高中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800字

呐喊读后感800字高中生范文

呐喊读后感高中生范文

等待戈多读后感800字范文

等待戈多读后感800字

论语800字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800字

边城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800字高中

红与黑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800字2020

读目送有感

红与黑读后感范文800字

红与黑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读完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我知道了,人生都要慢慢地适应,因为憧憬长大,憧憬青春,憧憬未来,就要面对困难,挫折,还有黑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哦!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00字1

  十八岁,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概念,或许我们还在父母的庇佑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或许还是童话世界里的梦幻公主,但它也带给我们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那就是我们成熟了,我们不可以只踩着父母走过的脚印前进,我们应该学着如何为自己的未来设想,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十八岁出门远行》似乎让我们再次拾起了十八岁的回忆,那种冲动,那种无知,现在看来却觉得很难得,即使我们还有成就梦想的欲望,却无法找到曾经的味道,我想是我们确实长大了。十八岁的天空总是湛蓝的,只因为我们很单纯。

  小说从心理的刻画把主人翁的的单纯描写得栩栩如生,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那路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作者开门见山地描绘了主人翁初次出门远行的欢欣雀跃心情,从景物的描写很好地切入主题,为下文做铺垫。“我像一条船,”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在这交会时互放光亮!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心态,才使得“我”走了一天,却一点也不觉得累,还可以朝着山和云,喊熟悉的人的绰号,这样的兴致似乎比专门外出旅行的人还来得豪迈,来得随心所欲。

  “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这是主人翁第一次想到自己是独行,旅店是旅行者的家,可却一直不见它的踪影,出门在外,我们担心的总是是否有个可以回归的地方,即使再疲惫,只要有个可以休息的地方就行了。难道找个休息的地方就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假如是的话,为何还要去旅行?家不也一样吗?“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在它妈的肚子里。”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可当司机问他要去哪里时,却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可见他并没有为自己的远行做过规划。在描绘主人翁的心理特征时,作者也不忘设下一些悬念,虽然最后的答案有点让人失望,却也在情理之中,假如是主人翁自己决定要出门远行,恐怕就会少一些未知。

  此时此刻,再凶悍的司机也没办法撇下他,首先他低声下气地和司机套近乎,称他“老乡”,再请他抽烟,帮他点火,“于是我便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显然他已学会了打交道,却单纯地认为所有人对于这种殷情都会领情,当司机不理睬他的时候,他还气愤地朝司机吼“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这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把主人翁那种临近成熟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已明白自己出门在外,应懂得与他人打交道的手段,却仍带着小孩子的稚嫩,我好像看到了《皇帝的新衣》里面的那个小孩子的影子,那是一种无暇的单纯。作者极力要想塑造一种如水的单纯,但这一句话居然是从一个十八岁的成年人口中传出来的,让人有一点意外,觉得主人翁有点傻气,整篇小说,作者无不围绕“单纯”展开,从他给云和山起绰号,追着汽车跑,对着自己哈哈大笑等等,作者似乎要把主人翁的单纯已推到顶峰。

  可是旅店似乎距离他很遥远,好不容易才坐上去的车又抛锚了,焦虑塞满了他的脑袋,无奈之下,他只能“在脑袋的地方开出了一个旅店,”他也并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将要去何方?满怀希望地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那辆载满苹果的货车上,现在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看到那些默不作声地抢着苹果的乡民,他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抢救,有一种行侠仗义的胸怀,却被打得眩晕,最后连愤怒的力气也用光了,只好坐起来,让目光走来走去。最后连他的行李也一扫而空,司机离他而去,主人翁在艰难地钻进驾驶室之后,才发现那就是他一直在找的旅店。

  我想作者给我们的这个答案,或许就是为了说明旅店就是那个你一直在寻找,直到所有的人都离开你了,最后那个收留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旅店。

  小说最后以主人公与他父亲的谈话结尾,自然而然地解开了我们心中的谜团,他的远行计划是他父亲安排的,至于为什么要远行?仅仅是为了让他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他也很听话,“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吗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从这里可以窥见主人公是一个一直在父母亲的襁褓中长大的孩子,却充满着对于外面五彩缤纷世界的向往,难道他认为父亲只是想让他到外面游玩一圈就回来?我想这也是他不觉得累的缘由。而他父亲为他所准备的行李最后也被一枪而空,这意味着他的依靠消失了,即使父母亲已为我们铺好了前方的路,但走的人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学会去创造自己的行李,因为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翅膀而独立飞翔。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小说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这篇小说用一种朴素的言语,在简单和逼真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透过十八岁这个窗口窥探这个美丽的世界,而这个的对面是一个单纯的精神世界。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00字2

  闲暇之余,我流连于书店里。漫步在书的海洋中,品味着书的“味道”,欣赏着书中的“美景”。突然,一个新鲜的题目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十八岁出门远行》。

  我想:十八岁,正是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能够出门远行了。每一个未成年人都会眼红走出家门的人,正因他们能够摆脱所有的约束和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地发挥自我,实现伟大的理想和抱负。远行对于每一个稚嫩的生命来说都是愉快而充满新鲜感的……我对这本书来了兴趣,于是把它细细品味。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其中一篇精华作品是作家余华所创作出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它让我从中品尝味出了人生的真正味道。作者用鲁迅式的黑色幽默讲述了一段看似平常,却耐人寻味的经历,撕开了世界表层的面纱,撕开了一切虚伪、愚昧、暴力、黑暗,将它们赤裸裸地展示在了我们的眼前——

  “我”在父亲的安排下,十八岁时独自出门寻找“旅店”,可父亲却没有给“我”任何指导或提醒,“我”就像在一张白纸的心理状态下踏上了远行之路……

  “我”本怀着无比兴奋的情绪,“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但是,“我”寻找“旅店”的过程却是挫折重重,让“我”吃尽了苦头:“我”在山路上找不到旅馆,好不容易搭上车却半路抛锚。自以为有朋友在就能够把问题解决,可他却在苹果被人抢夺完时离“我”而去,甚至把“我”唯一的背包也抢走了……最让人难过的是,本该淳朴的农民、天真善良的小孩,却变成了野蛮的“强盗”。这都是社会的黑暗“给予”的。它把农民的淳朴、孩子的天真善良统统都给“掠杀”掉了。挫折最终让“我”明白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好处所在。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深,有所省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走过去看看吧”这句话。的确,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前面的路是好是坏,沿途的风景是否合意,只有我们走过去看看才知道。

  走过去看看吧,即使前面的路铺满了钉子,一刺就痛,但是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长成参天大树。

  寻找“旅店”的过程就是寻找正确的人生目标的过程,它像一把双刃刀,一面是“天堂”——成熟,一面是“地狱”——幼稚。只有用“成熟精灵”打败“幼稚妖怪”,我们才能完成“成人仪式”,变得勇敢、独立。

  十八岁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勇”,我们就能跨进成熟的门槛,跨越十八岁,向幼稚SayNo!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00字3

  皎洁的月光又一次照亮了我的书房,它迟迟不肯离去,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我独自坐在小窗旁的桌前细细品读着《十八岁出门远行》。

  书中讲了一个十八岁的“我”步入社会的旅程。当夕阳逐渐落下,“我”看到了黄昏的头发,“我”不再贪图旅途上美好的风景,迫切需要找到心灵栖息的地方,“我”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我的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在旅途中“我”迫切想搭车,可是连汽车的马达声都听不见,“我”总是期待着高处,因为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中间的那个弧度中一定有“我”想要的旅店。可是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一次次地往高处奔,奔来的却不是“我”满心憧憬的旅店——而是车。

  不过这也不错,最起码“我”可以搭车去寻找旅店了。“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递给了他一根烟,给他点了火。于是,“我”便心安理得,因为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的让“我”做他的车。在他的车中“我”发现的一个箩筐,用鼻子闻,是苹果。

  等他修好车,“我”便对他说:“老乡,我要搭车。”却被他粗暴的叫滚开,“我”对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含着我的烟。”他便友好地对“我”说上哪,“我”对他态度的180度大转变感到大惑不解。由此“我”还因为给他的这根烟得到一筐水果。

  车开着开着抛锚了,“我”只好下车。这时便来了一群人,“我”跑过去问:“这附近有旅馆吗?”他们没有回答“我”,却问:“这车上是什么?”他们得知是苹果后便开抢,“我”被他们拳打脚踢。远处又有几个人蜂拥而来抢苹果,“我”对司机说:“你苹果被人抢了。”

  他漠不关心,还在远处嘲笑“我”。苹果抢光了,远处只剩下屈指可数的苹果,“我”被他们打的狼狈不堪,抬头看看夕阳的余晖,仿佛是为了看“我”的笑话迟迟不肯离去。“我”爬到车椅上,身体虽是遍体鳞伤,但“我”的心窝却是暖的。躺在车窝里想起了“我”临走时父亲对“我”说的一番话,沉重,

  人要接受现实,要在现实中寻找安慰,学会坦然。少年虽然质朴、勇敢,但坦然面对现实时却显得无能为力。青春充满困难挫折,我瘦小的肩膀要扛起很多的责任,也要学会忍受很多的事,冰冷的世界,人情的冷暖。我都要慢慢地适应,因为我憧憬长大,憧憬青春,憧憬未来,就要面对困难,挫折,还有黑暗。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00字4

  青春当下,等待我们的是泱泱未卜的大世界。我们在一片混沌中喘息着,摸不到生命的脉络,旁人嘴里吐着迷惑人的话语像违法的黑厂房往洁净的空气中排放污浊。这条路,越往前走,越无知。莽撞,闯不出自己的小宇宙,只能沿着父辈为我们燃起的星星希望之火往前摸索。我想我陷入了一个困境,我需要灵魂上的支援。

  荒芜的心田被风吹着扬起烟煤,焦灼还在继续。直到那天,我翻开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主人公拥有如此完美的十八岁——独自一人,徒步旅行。他和所有十八岁的少年一样懵然无知,他和所有十八岁的少年一样血气方刚,他和所有十八岁的少年一样涉世未深、无所畏惧。所以当他的肩头负上十八岁应负的红背包时,他并没有丝毫的紧张感,而是义无反顾地向前奔跑。

  在我看来,他的人生之旅,从十八岁启程,在十八岁里经受磨砺,最后于十八岁完成他的蜕变。

  启程,怀着满腔热血,他像一匹兴高采烈的小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他是一个毛头孩子正在告别童年。从清晨走进下午,他寻不到一家旅店。他固执地想,旅途中怎可缺了旅店,正如人生缺不了理想。刚踏足社会,这是他萌芽的理智,幼稚却不失道理。诚然,这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理想就像盖茨比的绿灯,我们总向它伸出手去,却只触到它的光。但人生的海洋上,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帆。

  沿途,他成了一只船。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他颠簸着,心心念念的,依然是不见踪影的旅店。然而他以为自己找到了希望,他搭上了一辆车,即使它那么破,好像随时都会散架。但他不在乎。但轻信他人是要付出代价的,为着他的无知,他什么都没有了。其实我们都是这样的,嘴上口口声声说着有不变的信念可以为其赴汤蹈火,一旦遇上了可取代的物质,原本绷着的精神就被安逸拖垮了。这条路那么长,坚定信念没那么容易,贪图一时欢快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终点,他卧在泣血的残阳里,那么舒适,夜色从远处赶来,吞没了他。像参透了一般,原来一直要找的旅店,竟一直在这里。兜兜转转,命运那么荒唐,跟我们开一个又一个玩笑,遍体鳞伤过后,我们发现其实生活就是那么简单,但它被我们过得那么复杂。俯首抬眉间我们跨过了时光的裂缝,世界仍转动着,终于能跟上步伐。洗去青,直面责任。

  轻描淡写的却刻骨铭心。沙丘连绵着,掩埋他的原本在黄沙中鲜红刺目的背包,正如悠悠岁月洗濯他的青涩。十八岁需要旅行,十八岁需要被放逐。流浪着,淌过海水再裹上黄沙。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00字5

  我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让我有狠毒偶的感悟和启迪。

  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认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一个刚刚成年的人走进社会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段成长的路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而贯穿其中的就是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热情,为了遥远的理想而执著。 刚满十八岁的“我”怀着憧憬独自上路。告别童年,告别过去,是成长的第一步,去寻找自己的未来。路上,一直问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觉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年轻的我们总是带着理想出发,并试图在某个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惫,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 不断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着将遇到的折磨,爬上高处再滑向低处,如此循环,他始终看不到旅店。于是,他的热情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惫和困惑。因此,当他看不到旅店时便选择了汽车。现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车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现实的安逸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暂得了安逸,完全把自己的理想,抛在一边,不管这种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不管这样的生活将把自己带到何处。

  后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这么简单。人总要接受现实,并且在现实中寻找自我安慰,学会坦然。就像每个在年轻的时候都梦想着将来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但真正步入社会,发现一切都不像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所以只能学着坦然面对。

  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这篇小说,感觉是在一个梦境之中,但这个梦有时那么地真实;不知道它具体告诉我们什么,但又在无形中与我们的心灵深处相契合。 笔者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于人生哲学的意蕴所触动,也是因为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觉得像现实中的自己。

  《十八岁出门远行》,虽然是一本书籍,可是,我仿佛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推荐阅读:

  《家》读后感800字高中

  高尔基《童年》800字读后感

  《柳林风声》读后感800字

  《鸟的天堂》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