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是人民心之所向、情之所依。绿水青山,美丽中国的图景,正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大地上铺展开来。小编为大家提供申论范文欣赏: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一起来看看吧!
申论范文欣赏: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绘就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唯有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深刻内涵,才能在新时代绘就绿水青山的动人画卷,共建美丽中国的盛世华章。
保护生态环境良好,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千年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以生态治理为关键,驰而不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构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绿色发展。要以生态经济为重点,变革发展方式,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唯有打造“绿色经济”,才能推动发展方式的革命性深刻变革。
将美丽中国建设,化为人人共建自觉行动。“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中国是人民心之所向、情之所依。绿水青山,美丽中国的图景,正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大地上铺展开来。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宣扬生态文明文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节约资源的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秉持“绿色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形成人人共建人人共治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九万里风鹏正举,新时代绿意葱茏。伟大时代奏响伟大梦想,伟大理念引领伟大实践。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举目可望的曙光,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之路,新时代征程正是潮平海阔、风劲帆满时。深刻把握“两山论”的时代内涵,在绿水青山的绘就中,共建绿色家园,共同描绘出美丽中国的壮丽画卷。
申论范文欣赏:弘扬中华底蕴推动文化交融
有人用水来比喻文化,“文化似水,水形成于无形,隐于其中,却凝结一切;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又难阻挡。”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的交流是心灵与情感的对冲,沟通与交融,让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能够树立现代中国的新形象,促进文明间的对话,催生多元世界文化生态。但这条路并不好走,还存在国家投入不够、社会参与不足,国内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置身于国际文化交流之中。
完善孔子学院建设是沟通之根。孔子学院的设立为不同肤色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互鉴、合作的平台,让习惯直线思维的外国人对螺旋式思维的中国人多了一份理解,从而对中国文化给予认可。但相比古老的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及法语联盟,在建设工作中仍有差距。隔得学院始终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先有专职人员30000多人,无形中为授课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稳定而持续的保障。反观孔子学院,外派的教师多为非专职人员和志愿者,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中国文化爱好者。对此,要重视专职人员的培养,建立职业化队伍,传播中国文化,专业且富有感情地为他们解读水立方,中国高铁等新符号。
加大经费管理投入是交流之芽。政府经费是有限的,既要均衡国内教育的发展,又要兼顾对外文化机构的交流,压力不可谓不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投资对外文化机构的经费要制定专门的资金规划,严密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使用到位,也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最紧需的地方。同时,政府设立专门检查资金使用的审计机构,审查每一笔单据,报告每一笔经费的使用,及时了解资金动向和所获成效。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融入于加持,利用自身资本优势积极介入文化领域,创新合作模式,推动文化+经济的组合发展,为双方提供新机遇、新动力。
建设良好的国内环境是交融之花。现如今,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多青少年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了解他国的文化价值观却不知道老子的“仁境”。在中国文化引起世界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兴趣时,国人却不重视,这该是多发的玩笑。真正能够“走出去”、“走进去”的文化离不开它的根源,是要有肥沃土壤和优良生长环境的孕育,才能有“走得远”的动力和能量。因此,要完善本国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走得更远、更好。
文化似水,软而不弱。只有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长处,也吸收他人的优点,才能在不同文明中得到启发。制动置身于国际文化交流之中,是责任,也是使命,更是在世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应有的姿态。
申论范文欣赏:强化全民法律信仰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只有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法治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面依法治国,有赖于全体人民信仰法治、认同法治。因此,推进依法治国,从提升公众、干部的法律信仰入手。
提升公民法律意识,营造全民守法氛围。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运用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为社会确立是非对错标准,为有关行业、群体明确行为底线。今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山东于欢案二审,通过网络全面公开,展示了法律、道德、人伦的相互关系,成为一次“全民法治公开课”。司法机关还定期向社会公布典型案例,发挥案例的释法功能。深入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褒扬和激励诚实守信,约束和惩戒悖德失信,推动守法诚信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增强干部法制观念,实现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教育和制度建设,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有力推动了各级领导干部尊法守法。落实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有的地方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达100%。设立国家宪法日,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宪法宣传,让宪法的条文、原则和精神在全社会落地生根。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不仅使宣誓人深受震撼和洗礼,而且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意识决定行动,将法律信仰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