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资料分析技巧:提心吊胆做资料 一不注意就被坑

  任何一场考试取得成功都离不开每日点点滴滴的积累,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资料分析技巧:提心吊胆做资料 一不注意就被坑”,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行测资料分析技巧:提心吊胆做资料 一不注意就被坑

  资料分析主要侧重考察阅读能力和查找分析能力,因为在各类公职考试中的题量占比都不低,所以大部分考生都会把资料分析作为复习的重点。很多考生往往在材料的阅读上就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到了做题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细节没有注意,产生不必要的失分。而且近几年资料分析部分越来越注重阅读能力,细节的把控更是能否提高正确率的重中之重。行测考试时间紧任务重,往往会让考生忽视了材料本身阅读,因而掉入了试卷设置的陷阱里。在此总结了资料分析两大易错点,希望能够给各位考生一定的启发:

  一、时间易错点

  陷阱①:已知增速变化量,求上年增速。需要注意材料及题干的时间,以防误选。

  例: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增速加快0.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增速加快8.4个百分点。

  问题:我国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 )。

  A.快5.4个百分点 B.快2.1个百分点

  C.慢5.4个百分点 D.慢2.1个百分点

  【答案】B。

  【解析】2006年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速为24.8%-0.9%=23.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30.2%-8.4%=21.8%,则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速比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快23.9-21.8=2.1个百分点。其中A,C两个选项都是2007年计算结果,也就是预设的陷阱选项。

  陷阱②:求隔年基期值时,选项中一般会有间期值作为误导选项。

  例:2003年上半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是8759亿吨,同比增长4.5%,而去年同期是下降2.3%。

  问题:2001年上半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是多少亿吨?

  A.8759 B.8382 C.8579 D.8194

  【答案】C。

  【解析】根据问题和题干可知,有2003年的现期值、现期增长率及2002年的间期增长率求隔年基期值,列式如下:

  ,答案选择C选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发现是求隔年基期值,而只是求2002年上半年的值,结果正好为选项B,此题也为预设的错误陷阱。

  二、概念易错点

  陷阱①:单纯问“增长多少?”可以是问增长量也可以是问增长率,要认真观察选项。

  例: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略有减少。2013年高中阶段学校为2.6万所,比上年减少643所;在校生为4369.9万人,上年为4595.3万人。

  问题:与2012年相比,2013年高中阶段在校生约( )。

  A.增加225.4万人 B.减少174.6万人 C.增加5.9% D. 减少4.9%

  【答案】D。

  【解析】根据选项可知A、B所求为增长量,C、D所求为增长率。增长量为4369.9-4595.3=-225.4,应该为减少225.4万人,A、B均为错误。增长率为

  ,选择D选项。

  陷阱②:百分点是百分数作差的单位。(百分数做差,结果读作百分点)

  例:2005年某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2144.6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达302.4亿元,约占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4.1%。海洋三大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1.0∶16.7∶52.3调整为2005年的21.0∶13.2∶65.8。

  问题:2005年海洋第三产业所占比值相对于2000年( )。

  A.提高了10个百分点 B.提高了10%

  C.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D.提高了13.5%

  【答案】C。

  【解析】65.8%-52.3%=13.5个百分点,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以上陷阱都是各位考生在做资料分析的时候容易忽视的,分别罗列出来也是希望能够让各位考生加以重视。

  推荐阅读:

  行测资料分析技巧:注意单位细节

  行测技巧:资料分析小技巧

  行测资料分析技巧:突破资料分析复杂乘除计算

  行测技巧:如何提升行测资料分析计算能力


行测真题 行测答案 行测答题技巧 行测题库 模拟试题
分享

热门关注

公务员行测常识题型怎么做

行测常识题技巧

行测常识判断答题技巧归纳

行测常识判断技巧

公务员行测如何提高做题速度

行测做题速度怎么提高

公务员行测常识题怎么准备

行测常识怎么准备

公务员行测考试题型分布

行测考试题型

行测技巧:资料分析中那些“时间”的坑

资料分析技巧

行测资料分析技巧:注意单位细节

资料分析技巧

行测资料分析技巧:速算技巧

资料分析

行测技巧:资料分析小技巧

资料分析

行测资料分析速算技巧

行测速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