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骏非常忙碌,接受采访的前一夜,他还熬了一个通宵,为3月的美国哈佛大学之行作准备。
届时,他将与著名化学家查尔斯·利伯教授会面,探讨未来的科研工作。今年8月,他将正式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启新的求学之旅。
1990年出生的冯骏,阳光、帅气,笑容里有着一种纯朴气质。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名本科四年级学生,冯骏不仅拥有一张漂亮的课业成绩单,还拥有着令很多博士生都羡慕的科研成果。
“父母给了我很大的自由”
冯骏坦言,在小学和初中时,自己并不是个非常出色的学生。“成绩中不溜儿”的他,却从来没有受到过父母的约束和责骂。
“父母给我的自由度很大,他们不是让我跟着别人的道路走,而是让我自己选择,走自己的路。”他说。
冯骏接触化学很早,初中时就对化学萌发了浓厚的兴趣,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并陆续参加了各种化学竞赛。他提前自学了高年级的化学课程,看到书里讲解的化学实验,就会忍不住地动手做一做。母亲对他的这种“瞎搞”很“无语”,但是儿子喜欢的,她总是表示支持。
“父亲给了我很大的自由,也给了我一种隐形的压力。”父亲并不是要求冯骏一定要考多少分,必须上什么大学,而是从长远的发展来引导他,希望他能在自己喜欢的学科作出点成绩。
“父亲那些鼓励的话语,让我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许可以改变一些东西,甚至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说。
高中时,冯骏进入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学习状态,他拿到了奥赛化学的省级一等奖,随后被直接保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作为保送生,冯骏没有经历高考前疯狂的题海训练和紧张的模拟考试,这段本可引以为豪的经历,却成为他刚入校时的一块心病。冯骏觉得,自己没有经过全面系统的训练,所以面临很大的“危机”。
为了强化各种基础知识,大一刚入学,冯骏就坚持“寝室——教室”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那时,宿舍就是个“晚上睡觉的地方”,如此状态整整持续了两年,他的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冯骏也被同学戏称为“自习狂人”。
从“自习狂人”到反思自我
大二时,经过民主选举,冯骏当选为班级的学习委员,并且一干就是三年,他的生活由此开始转型。
作为学习委员的冯骏,为班级和同学做起了杂事,并且带动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主要是帮大家处理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如选课、做一些统计,教材的查询、订购,以及实验室和导师的咨询等,这些都是同学身边的小事,能够为大家服务让我很开心。”冯骏在学习之外的热情还体现在公益活动上。
芳草社是中国科大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协会,主要从事支教、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提到作为芳草社的一名志愿者,冯骏显得有些羞涩,“我只是参加了社里组织的一些活动,其实做的很少。”
“分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个亮点。”疯狂地学了两年之后,冯骏开始反省自己的“自习狂人”状态。“其实我现在并不特别鼓励那种状态,那种状态虽然对分数有很大的帮助,却不是大学学习的全部。”冯骏渐渐地放松了心态,慢慢地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
大二下学期,冯骏给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谢毅教授发了封邮件,表示出了对谢老师课题组的兴趣。征得谢老师的同意后,他进入了该课题组,由吴长征副教授具体指导,从一些简单的实验做起。
一年后,冯骏真正进入了科研的状态。“那一年是我本科最快乐的一年,我才开始知道,原来最基础的理论,是可以直接转化到各种科研领域中去的。”
学化学的冯骏本身也很喜欢物理,在学校组织的电磁学论文竞赛中,他夺得了一等奖。同时,他还自学和旁听了很多物理学科的课程。“后来的实验室经历让我发现,物理知识在我的工作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成为我的一个很大优势。”从书本知识到科研实践,冯骏的亲身体验解开了很多人关于“学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的疑惑。
“能考90分,自然能证明你这门课程掌握得还不错,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个亮点。”在进入实验室锻炼一年之后,冯骏终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亮点。
“一定要独立思考,才能有原创成果”
提起自己的科研成绩,冯骏对学校很感恩。“我以前《12年留学:留学经验90后化学达人赴哈佛读博[1]》内容来源于:m.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