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资源网语文:字形题复习方法

2012-03-21 08:13:11 高考语文


  1、 博闻强识

  ①博闻,即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1996年高考题中出现的“鸠占雀(鹊)巢”,很多考生在平时对“雀巢咖啡”耳熟能详,却不知道“鸠~”这个成语,当然也就难以判断它的正误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

  ②强识,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翻印了一部分资料——《常见的别字汇编》和《易混字的分辨》,供同学们平时强化识记。

  在这里,我需要向大家提醒一下,不要同义异形词语中的字当作别字。如1999年全国高考卷,当中有这样几个词语:翔实——详实,词——辞不达意,攀缘——攀援。有很多考生因为只熟悉后者写法,因而导致判断上的失误。这样的词语很多。

  2、高考字形复习“五记”

  (1)明义记。形成错别字原因归根结底是对字义、词义理解不正确。形、音、义的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正字,就应从三者关系入手。因此,要正确识记汉字字形,应在学习中做到字不离词,以义正字,以词正字。例如“烦”和“繁”音同而又义近,都有“多”的意思。但“烦”还有“苦闷、多而乱”的意思,所以有“烦闷”、“烦恼”、“烦躁”等,而“繁”有“繁忙”、“繁华”、“繁冗”、“繁衍”等。这就是以义为纲,据义别形。又如“一筹莫展”的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或“一点办法也想不出”的意思,“筹”意为“计策、办法”,写成“愁”就说不通了。“挺而走险"的“铤”是"快走的样子”,如写成“挺”,全词的意思就成了“因无路可走而挺直身子去冒险”,那就有点滑稽。

  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汉字往往形成特定的意义,需要相应的意义“对号入座”,因而“明义记”是记忆字形最重要的方法。举例如下:

  寥若晨星(辰)(括号内为错字,下同)——“寥”是稀少之意,只有早晨的星星才少。而“辰”是星辰之意,天上的星星并不少。

  卓尔不凡(而)——“而”表转折,如“肥而不腻”,前后意思、事理应该矛盾。“卓越但不平凡”不成话。

  滥竽充数(芋)——“芋”指薯类植物;“竽”是古代一种簧管乐器,我们现在常见的、与它同类的箫、笛子均为竹子制作。许多音同音近形体也近的字,都有共同的声旁,区别只在形旁。所以,抓住形旁加以辨析,就不会用错字。如:“燥”、“躁”、“澡”,前有“火”,就有“干燥”、“燥热”;中有“足",就有“躁动”、“暴躁”、“急躁”后有“水”,就有“洗澡”、“澡盆"。(此处可考虑适当介绍几种汉字构造法。)

  心心相印(映)——印可以表示心与心的重合,强调心无隔阂。映有映照的意思,表示心怀鬼胎,互不信任。

  (2)较形记。汉字85℅以上为形声字,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比较形旁是复习字形又一重要方法,尤其对于形近字。例如:

  惩前毖后——毖是“必”字旁,毙是“死”字旁,如枪毙。

  大巧若拙——茁壮成长——咄咄逼人:拙是提手旁,笨手笨脚的意思;茁是草字头,与植物生长有关;咄从“口”,与言语有关。

  不容置喙——如椽大笔:喙从“口” ,与嘴有关;椽从“木”,与树木有联系。

  赎罪——买椟还珠——连篇累牍、惦念——踮脚——掂量、功亏一篑——匮乏——振聋发聩——馈赠——溃不成军等都可通过辨别形旁强化记忆效果。

  注意:单纯词的形旁往往相同。如苜蓿、缥缈、伶俐、陷阱等。

  (3)溯源记。有些词语有其形成的特定意义,他们往往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只有追根溯源,方能准确“定形”。例如:、

  世外桃源(园)——出自《桃花源记》,不宜写为“桃园”。

  一枕黄粱(梁)——意义同“黄粱一梦”,说的是卢生一觉醒来,店主人的小米饭(与“米”有关)还没做好。

  此外还有再接再厉、破釜沉舟、名列前茅(矛)等。

  (4)结构记。词语,尤其是成语,位置相对应的字在词性上往往形成对等关系,在意义上往往形成对照或者对比关系。意义上的关系尤以并列关系为主。例如:

  阴谋诡计(鬼)——此词为并列式结构,“谋”与“计”意义相近,“阴”与“诡”都为形容词,而“鬼”是名词。

  山清水秀(青)、青山绿水(清)——“山”与“水”同指自然景物,第一个成语“清”与“秀”为形容词,取纯洁秀丽的意思;第二个成语“青”与“绿”同为形容词,都表色彩。

  仗义执言(直)——“义”和“言”均为名词,“仗”和“执”都为动词。而直是形容词。

  唉声叹气(哀)——“唉、叹”都是叹息的声音。而“哀”是悲伤之意,与叹无法照应。

  这类词还有:文过饰非(闻)、珠联璧合(连)、惹是生非(事)、名门望族(旺)、宁缺毋滥(乱)、卑躬屈膝(恭)、歪风邪气(斜)、轻歌曼舞(慢)等。

  (5)趣味记。学习心理学认为,把枯燥的知识予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增强学习者的记忆效果。字形记忆运用此研究成果,效果尤为明显。例如:

  真知灼见(卓)——真金不怕火炼。(涉及到“真”,“火”照应了“灼”)

  入不敷出(付)——过日子不够支出的不是人。(“不是人”否定了单人旁的“付”)

  铤而走险(挺)——不服管教,将带镣铐。(“镣铐” 与 “铤” 都是“金”字旁)

  声名鹊起(雀)——喜鹊为人所喜爱,麻雀为人所厌恶。一个人声誉名气大是好事,值得赞扬,应该用一个表示美好情感的外物。

  明火执仗(杖)——杖为“拐杖”或者“擀面杖”,要妇女与老人公然抢劫,太不容易了。

  以上对五种方法的特点分别予以列举,在实际运用中,几种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例如名门望族(旺)既可以用结构记,组成“名望”一词;又可以应用明义记,“望”是“声望”的意思。希望同学门在学习中参考使用,提高复习效果。

  3、要注意以本为本,充分立足于课本和资料上的汇编,力图做到多认字。特别要注意课本注解和每册书后面所负的现代汉语实词表中提到的汉字。一定要踏实地掌握。在辨析时还要讲究一些记忆方法。

  (1)逐步“缩小包围圈”,即每次复习时都动笔将自己已掌握的排除掉,下次复习时再集中火力对准自己没掌握的。

  (2)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优化复习方法。汉字量很大,不要认为能一天两天就能弄好,背诵要做好长期的准备,分散复习效果要比集中复习好,因此要适当地将一定量的时间分散开,分次进行,循环进行,直到完全掌握为止。议根据个人实际,比如分组进行,一次20至30个字,尝试回忆、互问等方法。有选择的查字典,基本弄清划线字的意思。请大声、有底气的一口气复读五遍左右。读后,动笔写,用心记,烂笔头>好记性。四——六秒钟可以记一个,60秒钟(一分钟)可以记十个。

  (3)注意自己本时对错字的整理,如自己将易混的字放在一起,集中近体字,分清笔画。分析比较,从字义上辨。有些字的字体十分相像;只是一笔之差,或是某一笔、几笔的长短曲直略有不同。如果把这些字集中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各自笔画的特点,是可以帮助记忆的。如“己、已、巳”。三个字,极易混,可有意地将它们放在一起。就不会乱了。又如“盲”和“肓”、“拆"和“拆"。

  2、加强练习

  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希望大家通过做一些练习题来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为此,我们翻印了部分练习。

  解题指导

  1、以义为纲,据义别形

  形随义定,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辨析字形正误,一切当从字的意义下手、考虑。在这里,我想提供两个据义别形的技巧:

  ①字形结构分析法。汉字当中,有若干是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它们的表意性很强。剖析字形特点,或者说是剖析汉字的造字方法,推知汉字的意义,从而为我们辨析别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字形题,考查过“贪赃枉法”、“脱颖而出”等成语。在试题上,“赃”和“颖”分别写成了“脏”和“颍”。分析一下他们的结构,就不难看出后者是别字。脏,从“月”(肉),指身体内部器官。赃,从“贝”,古代曾用贝壳作货币,所以,用“贝”作形旁的字,本义一般与财物有关。“贪赃枉法”的意思是贪污受贿、违反法纪,因此应写作“赃”。颍,从“水”,指颍河。颖,从“禾”,指禾穗的芒尖。“脱~”本指禾穗的芒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后比喻人的才华全部得到了显示,所以只能写作“颖”。

  ②词语结构分析法。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对这类词,可根据前后位置的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从而帮助我们辨析字形。如“纷至踏(沓)来”(1997年全国高考卷),这是联合式词组,“至”与“来”相对,同义;那么,与“纷”相对的怎么会是“踏”呢?又如“惹事(是)生非”等。

  2、多用排除法。

  3、不能望文生义。

  如“礼上(尚)往来”、“手(首)屈一指”、“一愁(筹)莫展”、“弱不经(禁) 风”。又如“歪风斜(邪)气”、“直接(截)了当”、“英雄倍(辈)出”、“墨守陈(成)规”。一定要掌握词语的本来面貌。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有哪些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

高三语文有哪些必考古诗词

高三语文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有哪些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

高考语文有哪些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

语文各种答题技巧有哪些

语文答题技巧

高考有哪些语文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有哪些

语文复习方法

高考语文有哪些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2020高考语文:题型的解答方法

2020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应该如何备考 有哪些方法

关于高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