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理解技巧:总分文段分析

  在考场上人与人拉开差距的除了平常的知识点的积累,还有面对考试题型能够有一个更好的解答思路,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言语理解技巧:总分文段分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行测言语理解技巧:总分文段分析

  主旨观点题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我们明确整个文段的主要意思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那我们解题的核心思路就是分析整个文段来体会整个材料的主要意思,然后比对选项去选择符合文段的主要意思的即可。那在考试中,总分式的材料分布也是经常考察的类型。通俗的说就是整个材料先是给出观点或者表明作者的态度,后文对观点或者作者态度的进一步论述的文段类型。这种题目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主要是把握住观点,对观点进行同义替换。但是在备考期间还是要求各位考生对后文论证的形式应该由更为明确的认识。在国省考行测考试中,总分文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 提出观点——举例论证

  【例1】政府当然应该接受批评,但批评的基础应该是事实,而不是谣言。如城管,你可以批评授权过度,也可以批评一些地区没有将城管纳入体制编制带来的执法倾向的不当。但在网上整天发一些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准确事实描述的图片故事,就不是一种正常的批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政府应该接受人民的合理批评

  B.只有走正规的渠道,批评政府才能奏效

  C.批评政府应该有理有据,遵循事实

  D.批评政府不能靠煽动民众情绪

  【解析】C。分析材料我们发现整个文段围绕政府部门和批评这一话题展开论述。首句告诉我们政府应当接受批评,但是要求批评应该基于事实。接下来论述了城管这一具体的事例来强调是城管是可以接受批评,但是利用一些没有准确事实、没有地点的图片故事进行批评就是一种不正常的批评。那这句话其实仍然是强调批评应该是基于事实。所以发现整个文段是后文是举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论证。所以我们主要把握首句的意思即批评政府的时候应该要有事实依据。A选项强调批政府面对批评是要接受,强调政府的态度,题干并未涉及,排除。B选项强调批评如何做才能达到效果,由文段无法得知,排除。C选项强调批评政府需要注意批评的内容应该符合事实,符合文段的主要意思,保留。D选项强调批评政府不要去煽动民众情绪,而文段主要是强调批评政府的内容来源应该正式的问题,所以也是偏离文段意思,排除。

  二、 提出观点——原因分析

  【例2】许多具体的“传统”基本上还是经验的积累,实该细剔细辨才是。尽弃传统,尽废古制,实属不智。毕竟,老祖宗一路都有各自的“创新”,尤其那些传承至今的制度、措施,得到历代认可,其身后都勾连着“不得不然”的原因,急匆匆一刀革去,痛快自然痛快,只是跟着就是吃苦头了,最后还是一脸尴尬地将其请回来。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

  A.传承至今的古制都蕴含着各朝各代的创新

  B.要审慎地对待历史流传下来的制度、传统

  C.现代社会要创新就需要去古革新

  D.古代所有流传下来的传统都不宜丢弃

  【解析】B。整个文段都是围绕对待传统的态度展开论述。第一句指出对待传统应该细剔细辨,全盘否定传统是不明智的。接下来强调老祖宗各自的“创新”,尤其是能传承的东西都是得到历代认可,一刀子革去,后期还是要重新找回来。可以看出这句话是通过分析原因的方式来说明面对传统不能全盘否定,应该认真细致的分析对待。A选项,定位于材料的第二行“老祖宗一路都有各自的“创新””这句话,可以发现选项表述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并非属于文段重点,排除。B选项要审慎对待传统就是强调对传统应该细致、小心,符合文段主要意思,保留。C选项强调要去创新,去革新。这与文段所表达的意思不符,排除。D选项强调所有的传统都要保留,材料中强调细剔细辨,并非都要保留,排除。

  三、 提出观点——具体阐述

  【例3】当前,人们往往简单地将“积极老龄化”理解为“老有所为”,但其真正含义远超过后者。通常,我国“老有所为”的主体主要是老干部、老专业科技人才、老知识分子等,但他们只是老年人中的一部分。“积极老龄化”是面向全体老年人群体的,不仅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要“积极老龄化”,普通老人也要“积极老龄化”。“老有所为”着重强调老人“参与”的一面,“积极老龄化”还强调“健康”和“保障”以及三者之间有机统一和结合,参与社会仅是“积极老龄化”的一个方面。

  这段文字意在阐明:

  A.“积极老龄化”比“老有所为”内涵更丰富

  B.“老有所为”和“积极老龄化”的主体不同

  C.“老有所为”比“积极老龄化”更重视参与

  D.“积极老龄”概念长期被误读的根本原因

  【解析】A。整个文段都是围绕“积极老龄化”和“老有所为”展开论述。第一句指出将“积极老龄化”真正含义远超过“老有所为”。紧接着以二者所面对的对象以及所强调的内容来展开论述说明“积极老龄化”真正含义确实远超过“老有所为”。所以文段重点是第一句的观点。A选项指出“积极老龄化”就是比“老有所为”内涵更丰富,符合题干主要意思,保留。B选项强调二者的主体不一致,属于文段非重点部分,排除。C选项强调二者参与度的比较,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选项强调“积极老龄化”被误解的原因,题干并未涉及,排除。

  行测指导:理智分析转折词

  我们通过下面这个题目来具体解释一下。

  【示例】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社会,人类一直无法摆脱生产的不足和基础物资的匮乏,而且社会总财富相对比较恒定,财富主要依靠有限的自然资源来供给,这就意味着,国际关系更多地围绕有限的自然资源展开的。然而,现代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财富总理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共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是实现大家利益的最佳途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社会总财富的增长主要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B.社会财富获取方式的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C.国际关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D.人类正逐渐摆脱自然资源供给的束缚

  【答案】B

  【解析】首先通过本题的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主旨观点题。接下里我们阅读题干分析行文,第一句告诉我们“在农业社会,社会总财富是恒定的,财富来自于自然资源,国际关系也是围绕自然资源展开的”。第二句开头有个转折词“然而”,后面所讲的内容是“在现代社会,社会财富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财富来自于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因此,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各个国家要求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

  通过分析文段,我们可以发现它实际上并没有侧重强调传统农业社会或者现代社会中的某一个,文段之所以讲述两个时期的内容,是为了告诉我们两个不同发展时期,因为社会财富获取方式的不同,国际关系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对文段进行总结可知,AC只讲了传统农业社会,D表述本身是错误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对人类产生束缚。所以B选项为本题正确选项。

  做完题之后我们进行一下总结,我们发现,本题虽然有一个转折词“然而”,但是文段强调的内容并不是转折词之后的内容,强调的是转折词前后内容不一样的部分。因此,我们我们在做题时,需要注意到:含有转折词的文段是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的。

  (1)直接或者间接引出作者观点;(2)前后对比。

  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题时,不能盲目迷信转折词这样一类的标志词,归根到底,言语理解与表达在本质上考察的还是考生对于作者行文脉络的把握,在做题过程中要回归文段的内容分析。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多者合作问题

  例1.有一项工程,甲公司花6天,乙公司花9天可以完成,或者甲公司花8天,乙公司再花3天也可以完成,如果这项由甲或乙单独完成,则甲公司需要的天数比乙公司需要的天数少几天?

  A.15 B.18 C.24 D.27

  【解析】方法一:假设甲公司每天完成的量为x,乙每天完成的量为y,可知:6x+9y=8x+3y,解得:2x=6y,可得x:y=6:2=3:1,假设甲每天所完成的量为3,乙每天所完成的量为1,则工作总量为6×3+9×1=27,甲单独完成的时间为27÷3=9天,乙单独完成时间为27÷=27天,故甲单独做比乙单独做少27-9=18天,选择B项。

  方法二:比较两种工作方案的差异,可知甲第一次干6天第二次干8天相当于多干2天,乙第一次干9天第二次干3天相当于少干6天,两次甲乙完成的工作总量相同,则相当于甲1天所完成的量应该和乙3天所完成的量相同。若假设第一次都是甲干,则把乙干的9天全部换算成甲干,则相当于甲干3天,即甲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6+3=9天。同理,假设第二次如果都是乙干,则把甲干的8天全部换算成乙干,则相当于乙干24天,即乙单独完成该项工程需要24+3=27天,故甲、乙单独完成该项工程的时间差为27-9=18天,选择B项。

  上面这个例题,采用了两种方法进行解题。第一种方法是设未知量,通过构造等量关系的方式求解出来甲、乙工作效率的比例关系,进而通过设特值的思想进行求解。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比较两种工作方案的差异,从而找到两者在完成相同工作量时,工作时间的关系进而进行求解,不用设未知量就能够进行题目的求解,这种方法就是比较构造法的应用。

  例2.某玩具工厂接到一批订单,工厂现有甲、乙两条效率不同的生产线,如果两条生产线同时开工,则20天时间即可完成任务;如果只开乙生产线,则需要50天时间才能完成订单量。已知甲生产线每天比乙多生产100件玩具,则该订单总量为多少件?

  A.8000 B.10000 C.12000 D.15000

  【解析】方法一:假设甲每天生产x件玩具,则乙每天生产x-100件,根据题干条件,可知:(x+x-100)×20=(x-100)×50,解得x=300,则订单总量为(300-100)×50=10000件,选择B项。

  方法二:比较两种方案可知,甲20天完成的工作量,乙需要30天才能完成,即甲干1天的量和乙干1.5天的量相同,根据题干条件可知,甲每天比乙多生产100件产品,即可转化为乙1.5天所完成的工作量比乙1天所完成的工作量多100件,故可知乙每天完成100÷(1.5-1)=200件产品,因此,订单总量为200×50=10000件,选择B项。

  对于第二个例题,依然是通过两种方法解题,第一种是通过设未知数,构造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进行解题。第二种就是通过比较构造方法进行等量关系的建立,从而进行解题。因此,通过比较构造的方法也很快能够进行解题。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和定最值问题

  和定最值问题属于行测数量关系高频考点中的极值问题,即题目中出现了几个量的和为一个固定值,求某个量的最大或是最小值的问题。一般的和定最值问题,题目中只涉及到单一概念和的考察。但近年来各大公职类考试中较为青睐的则是升级版的“另类”和定最值问题(如下题所示)。题目升级,那么技能也要升级,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各位考生一起走进“另类”和定最值问题的巧解。

  【例】共有100人参加其公司的招聘考试,考试内容共有5道题,1-5题分别有80人,92人,86人,78人和74人答对,已知答对3道或3道以上的人员能通过考试,请问至少有多少人能通过考试?

  A.30 B.55 C.70 D.74

  E.40 F.65 G.80 H.84

  【解析】C。

  通过考试的人和不通过考试的人加和为100,是一个定值,求通过考试的人数的最小值,即是一个和定最值问题,但除了人数又涉及到了另外一个概念——答对的题目数,此时就变成了“另类”和定最值问题,该如何求解呢?

  题干中包含人数以及答对的题目数两个等量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据此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设通过考试的人数为x,不通过考试的人数为y,则根据总人数为100得第一个等量关系:x+y=100;关于答对的题目数:100人总计答对80+92+86+78+74=410道题,这些答对的题目数是通过考试的人答对的题目数与不通过考试的人答对的题目数之和,依据题意,通过考试的人每人可能答对3道、4道或是5道题,不通过考试的人每人可能答对0道、1道或是2道题,则可表示出第二个等量关系:(3,4,5)x+(0,1,2)y=410。

  想要确定x的最小值,结合极限的思想,那么第二个等量关系的两个未知数x与y前面的系数应该取定值,那么到底定多少呢?这个过程就比较繁琐。单凭简单的分析过程不但效率不高,还很容易出错。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六字口诀 :“小系数,同方向”,这六个字就帮助各位考生更快确定两个未知数的系数应是多少才能满足题干条件。这六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一来进行拆解,所谓小系数,就是从系数较小的未知数入手,判定该未知数的取值方向,所谓同方向,就是两个未知数的系数的取值方向应该与小系数的未知数的取值方向相同。

  应用到这道题目的方程中去,(3,4,5)x+(0,1,2)y=410,小系数是(0,1,2),我们去研究小系数对应未知数y的取值方向。由于x+y=100,想要让x尽可能小,则y要尽可能大,即小系数对应的未知数取值方向为大,那么两个系数也要取括号中较大的数,则可确定5x+2y=410,联立x+y=100,解得x=70,即通过考试的人数的最小值,选到C选项。

  推荐阅读:

  行测言语理解表达技巧:要注意的无标志文段

  行测逻辑填空技巧:改变思维,让行测言语备考事半功倍

  行测技巧:言语题目不可忽视的解题关键

  行测片段阅读技巧:行文脉络分析


行测真题 行测答案 行测答题技巧 行测题库 模拟试题
分享

热门关注

公务员行测常识题型怎么做

行测常识题技巧

行测常识判断答题技巧归纳

行测常识判断技巧

公务员行测如何提高做题速度

行测做题速度怎么提高

公务员行测常识题怎么准备

行测常识怎么准备

公务员行测考试题型分布

行测考试题型

行测言语理解技巧:主旨观点题之总分文段

主旨观点题

行测言语理解技巧:搞定主旨观点题之总分文段

言语理解技巧

行测言语理解技巧:转折文段

2020行测

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行测阅读总分文段为何“总”是出错

2020行测

​行测片段阅读考点:总分文段

​行测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