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江西文理状元李逸“有目标 就有求知的动力”

2012-03-31 17:20:47 江西李逸


 

  2011年江西高考,抚州市临川一中的学生李逸以637分的成绩获得全省文科类第一名。这是该校连续第3年夺得全省状元。面对屡次夺魁的临川一中,记者于近日奔赴该校采访了李逸及她的班主任老师,听他们讲如何取得优秀成绩的故事。

  “完美团队造就成功”——这是李逸和她的班主任老师熊东云对成功经验的共同概括。而这一经验,成了其他学校所难以复制的经验。

  快乐学习 苦中有乐

  今年只有17岁的女生李逸,看上去清纯而充满了甜美。带着微笑的脸庞找不到丝毫有过忧伤的痕迹。高考曾经给有些学生带来的疲劳与压力,似乎与她无关。李逸说,在临川一中学习,是一种快乐。虽然有时候也觉得有些苦,但是,学习终究是快乐的,快乐远大于苦累。

  李逸于1994年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父亲是信丰三中的教师,母亲在家操持家务。

  李逸生性文静,但是,喜欢思考和求知。由于这个特点,她的成绩,从小就好。2008年,她以优秀的成绩从信丰的一所初中毕业。带着对临川一中这所名气响亮的学校的向往,她通过一位老师的介绍,进入了临川一中读书。

  临川一中的环境令李逸非常惬意。优美的校园环境,漂亮的教学大楼,先进的教学设备,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李逸如鱼得水,贪婪的吸收着知识,在知识的海洋自由成长。

  “高一刚来临川一中学习的时候,稍微有些不习惯,因为第一次远离家门,自己独立生活。但是,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除了硬件设施好,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都非常好。这里的同学特别友善,有什么事情,比如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只要和同学们一说,大家都会来开导帮助我。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所以,对于解决问题特别有帮助。除了同学,这里的老师更好,对学生非常关心。比如班主任熊老师,就像关心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关心同学,让人感到,班级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李逸说:“高中三年的学习,我之所以感到快乐,是与学校的环境密不可分的。”

  “除了学校的环境,李逸的家庭环境也是很重要的。”熊东云老师补充说,“李逸有一个好父亲。她的父亲李老师经常对李逸问寒问暖,不断给她鼓励,提出建议,让李逸能够健康成长。”熊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李逸的父亲李老师经常会给李逸写信,为了确保信件被李逸收到,他通常是写给熊老师收,然后让熊老师转交给李逸。三年下来,李老师写给女儿的信堆起来有一大摞。

  “现在的年代,还会用写信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光这一点,就让人感动。”熊老师这样评价李老师。

  不重分数 只重求知

  李逸认为,学校的环境固然对人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内因还是起主要作用的。一个人必须有真正求知的内在动力,才会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要获得求知的内在动力,就应该树立好的人生目标。有了追求目标的动力,就有了努力求知的动力。

  “我认为分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到知识。我并不看重分数,我看重的是我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我学习的方式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觉得,一个真正掌握了知识的人,她的考试成绩也必然是优秀的。”李逸道出了自己的学习秘诀。

  由于这种学习态度,李逸不会被暂时的某次考试成绩左右心态和情绪。她对自己没有掌握好的知识,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弄懂搞透,因此,她掌握的知识,非常牢固。在学习方面,她留给老师和同学的印象就是安静稳健。

  李逸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她在学校规定的学习时间之外,喜欢拉小提琴,读各种课外书籍,也喜欢与同学争辩讨论问题。遇到搞文艺活动的时候,她也会一展自己的才华,例如,当节目主持人啊,表演节目等等。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李逸又是个才艺双馨的学生。

  “三年的学习生活,我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高二的时候,我也遇到过低谷,那段时期,学习成绩不理想,做很多事情都不顺利,情绪有点低落。但是,我很快就调整过来。我觉得,我能很快调整自己,是因为我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处事的能力。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有自己的价值观,能够有自控能力。”李逸说。

  “李逸有很多优点,其中一点就是她的心态总是平静开放的,因此,能够听进各种好的建议,迅速的调整自己。因此,李逸在成长的道路上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熊老师如此评价李逸。

  追求完美 志在必得

  在李逸眼里,她所在的班级,是一个有着良师益友的温暖大集体。而在班主任熊东云的眼里,他教的这个班级——高三文科零班,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团队。

  “我们班的外号就叫‘完美团队’。为什么这么称呼呢?因为,我们要求学生就是要全面健康的成长,要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做到最优秀。”熊东云老师说:“完美团队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同时拥有良好的学习成绩。”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记者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在很多学校,这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课题。

  熊老师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上语文课,熊老师给学生播放了一个简短的视频新闻,说的是一个5岁的小女孩,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然后请同学们作一些评论。结果,同学们很快就得出了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这是一个社会悲哀现象,周围的人缺乏爱心,面对这么一个陷入困境的家庭,周边的人没人去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当代中国人内心自私冷漠的体现。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社会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保障制度。在新闻曝光此事之前,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尽到救助职责。仅仅是在新闻媒体曝光之后,才有相关部门的人出来进行援助。因此,中国需要建立更好的社会保障体制。第三种观点认为,小女孩有一颗高尚的爱心和孝心,就算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也要努力去照顾生病的父亲。小女孩的行为,值得班上所有同学反思和学习。这三种观点,令熊老师非常满意。熊老师认为,引导学生自由辩论,开拓思维,并通过正确方法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排除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李逸也举了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例子:有一次上语文课的时候,熊老师将网上的新闻“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出家当和尚”的事件拿来给学生进行讨论,结果,班上的同学争论非常激烈。两种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一种认为,柳智宇出家当和尚是浪费人才,是遁世逃避,消极的生活态度。另一种观点认为,柳智宇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他所选择的佛学研究,也是人类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他的选择。而李逸本人认为,班上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是,需要搞清柳智宇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样,才能公正的看待柳智宇。这些争论,几乎持续了整整一节课。熊老师没有给出谁对谁错的答案,只是告诉同学们,要正确认识柳智宇,就应该真正去了解佛学、儒学等传统文化,了解了这些文化的重要内涵,就能相对客观的评价柳智宇了。

  “我们教育的方式,老师和同学都是可以自由沟通交流的,学习气氛也是开放式、民主式、探究式、互动式的。要引导学生,老师自己就必须博学。所以,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我们的的确确是从树立远大理想,融入社会,为社会尽职尽责的角度去教育学生的。我们的学生努力读书的动力,除了来源于老师和家长的激励,有很大程度的确是由于引导学生自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而产生的内在动力形成的。”

  顺着熊老师的话题,记者问李逸今后的理想是什么?李逸回答:当经济师。她认为,商品社会,经济师既可以为国家经济服务,做出贡献,还可以给自己带来良好的收入。

  对于学生为什么能在高考中多次取得良好成绩的提问,熊老师告诉记者:临川一中有优秀的学生,有优秀的老师,有良好的教学硬件设施,有优良的学风环境。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造就了老师和学生的雄心壮志。因此,在高考中有众多学子取得优秀的成绩,也就在情理之中。

  熊东云告诉记者,他教的班上,共有55名学生,这次高考,600分以上的有10人(全省仅78人),一本线(重点大学录取线)以上的有53人,只有2名学生落到了二本线上,而且这两名学生的考分离一本线只差1分。即使全班同学都考上名牌大学,在临川一中也不算稀罕事。在这些佼佼学子当中,李逸只是一个代表,是一个成功团队的代表。李逸的成功,一方面折射的是她个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折射的是整个高三文科零班乃至整个临川一中教学所取得的业绩。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