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英两国民众存在不同储蓄习惯的现象,《华闻周刊》进行了采访调查,并发现不仅中英民众的储蓄习惯存在着差异,在华人的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也存在着不同,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制度、文化和社会原因。
2011年10月《每日邮报》的一篇报道称,由于经济低迷、失业率高企,英国人的存款水平竟然在2011年的第二个季度大幅上升,居民存款率一度达到7.4%。相对于经济环境好的时期,英国人的存款意识已经有所提高。但即使英国人的存款水平有所提高,却还是与中国的居民存款水平相差甚远。英国劳埃德银行最新调查显示,在英国,平均每个家庭所持有的存款和投资仅为5000英镑,而在中国,这一数字超过1.9万英镑,是前者的4倍。英国人仅将其收入中的约7%存入银行,而在中国,该比例高达47%。
对于已经生活在英国的华人,他们的储蓄观念又是怎样的呢?《华闻周刊》采访发现,受访的旅英华人大多有持续性存钱的意识和习惯,而且存钱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出于一种忧患意识,其目的包括结婚、防止失业、养育孩子或者应急等。相对而言,英国本地民众却并没有把存钱看得如此重要,他们主要的存钱目的也主要是为了旅游度假、圣诞消费或者购买大件商品等。
在英国一所大学教书的刘先生,来英国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他表示,自己每个月工资为3000英镑,尽管交完税后所剩不多,但他还是会把其中的一半存起来。刘先生解释称,自己今年35岁,还没有结婚生子,存款是安家立业的保障,“而且我拿的是工作签证,现在在英国工作的30岁左右的华人,很少可以拿到长期合同的,万一合同到期了工作没有着落了怎么办?所以我更喜欢存点钱,就算以后回国了也有点本钱。”
刘先生还表示,他来英国之前就有存款习惯,“在中国生活工作的时候,我不想把钱用来做投资,我宁愿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放在银行里存起来,为以后出国做打算。”刘先生说他现在在英国生活,当然希望尽可能地享受这里自由悠闲的美好生活,但是他也得为自己日后做打算。
在英国工作一年多的潘黎明先生,做的工作属于工程科技类。他表示自己有存款的习惯。谈到存款目的时,他表示:“主要是为了让自己以后的生活有保障,中国人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
《华闻周刊》发现,生活在英国的华人之所以还延续中国式的存钱习惯,一方面是因为客观因素,即很大一部分华人来英时间尚短,由于签证和身份的因素,还处于一种不稳定的过渡状态,对自己将来是否能够享受英国健全的养老福利制度还无法确定,因此需要存钱为将来打算;另一方面则是主观上的原因,虽然一些华人已经在英国落脚,并加入了英国国籍,能够享受英国的社会养老福利,但因受到中国传统的忧患意识的影响,不愿意将自己未来的生活保障建立在外部的社会保障体制之上,认为有存款才能有保障。
中国人存钱为应急 英国人存钱为消费
相比于众多华人的例子,英国民众则表示出不同的存钱观念。针对《每日邮报》关于英国人居民存款率上升的报道,来自朴茨茅斯的英国民众Chris对竟然有英国人能存下钱来表示质疑。
他说:“能存下钱来的人真幸运,很多英国人根本不可能存下钱来。那些能存下钱来的人,很可能都只是维持基本的生活,而不肯对其它的活动花钱。”
2011年6月,英国养老金业巨头“苏格兰寡妇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英国近一半的工作人士没有为退休存下足够的资金,甚至有五分之一的人完全没有存款。据该报告的数据显示,按照当前的水平,一个英国人要在退休后舒适的生活,至少需要为退休后的生活准备每年24300英镑的资金,但接受调查的人士中有接近一半的人的存款没有达到此项水平。
从中可以看出英国民众的“国家养老”观念和华人“存钱养老”观念的差异。
华人储蓄观念出现代际变迁
与此同时,旅英华人的储蓄观念和意识在老一代和新生代之间也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更多的新生代开始从存“死钱”,向用钱投资、消费的方向转变。
受访的华人陶小姐,今年不到30岁,在英国工作2年。她表示自己没有固定的存款习惯,“因为存不下来”。她喜欢把钱用于买东西、泡吧玩乐等活动。代表了一部分年轻华人的“及时消费”观念。
林小姐则认为华人传统的存钱观念是看重“死钱”,西方的观念则更加希望把钱“用活”。
“中国人认为‘钱就是钱’,很少把钱看成一种投资的手段。在英华人多少受其传统存钱观念的影响,看重的是‘死钱’。再加上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比如说是否拿到绿卡或者结没结婚等,更多的是存些钱以防万一。但是,相反的是,英国人更加变通,他们是‘花未来的钱’,英国人在40岁以后就开始考虑养老金怎么用等问题了,大部分英国人希望钱是可以长期保值的,他们会把钱用来做投资或者买保险,总之他们看到的是长远利益,把钱用在看得见的地方。”林小姐说。
一些受到西方观念影响、拥有理财知识的新生代华人,已开始更多地把关注重点放到更灵活地利用资金上,而不再拘泥于华人传统的“存钱养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