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如何写申论公文?看这里!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务员申论写作技巧:公文写作三部曲”,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高考资讯!
公务员申论写作技巧:公文写作三部曲
公文写作是当下申论科目的热门考点。其考察方式是给一段材料,然后要求考生按照要求写一篇公文,可能是法定公文,也有可能是应用文。今天谈一谈在公文写作中要核心注意的要素。
一、核心确定文种
在公文写作时,审题第一步核心就是审文种。因为只有明确文种,才能匹配到正确的书写格式。而文种格式涉及多样:有格式齐全五要素: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单位+发文时间;有标题+称谓+正文;有只写标题+正文;还有纲目式的书写方式。大多数考生在这里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哪一个文种该匹配什么类型的书写格式,所以在学习中要掌握好核心的理论知识,平时多做题,在考场上拿到题干才能熟练的匹配到对应的格式。
例如:如果你是某市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在全省大学生“双创”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主题发言。请根据“给定材料”,草拟一份发言稿。
要求:内容具体,切合主题,语言生动,有感染力,400 字左右。
拿一道题为例,这道题题干中明确写一篇发言稿,从而确定文种就是发言稿,而发言稿的格式就是标题+称谓+正文。
二、核心确定对象
公文写作在通常会在题干中表明围绕哪一话题进行写作,而这个话题就是核心要关注的,要明确回到材料中为找要点的方向。
例如:如果你是某市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在全省大学生“双创”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主题发言。请根据“给定材料”,草拟一份发言稿。
要求:内容具体,切合主题,语言生动,有感染力,400 字左右。
这道题题干中明确讲话内容是什么:全省大学生“双创”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主题发言,所以要回到材料中去找全省大学生“双创”工作的经验。
三、核心确定行文逻辑
公文写作在行文结构上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行文结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开头+主题+结尾,而三个部分通常些什么内容呢?开头:介绍背景,引出主题;主体:宣传内容(根据材料、灵活分段);结尾:根据文种或材料而定。
例如:如果你是某市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在全省大学生“双创”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主题发言。请根据“给定材料”,草拟一份发言稿。
要求:内容具体,切合主题,语言生动,有感染力,400 字左右。
这道已经审清文种、对象,行为结构可以确定为:开头:介绍背景;主体:宣传内容(全省大学生“双创”工作的经验);结尾:呼吁号召。
2021国考申论写作:民生篇
申论中的文章写作,一直是考生们比较头疼的一种题型。临近考试,作文亮点更是成为很多考生无法突破、无法跨过的鸿沟。俗语有云:“得文章者得天下”,临近考试,到底作文该如何提升呢?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文章写作中的亮点打造方式之“巧用习近平语录之民生篇”。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民生解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之初的首次讲话的核心观点。它不仅宣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而且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对外开放,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奋斗目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党和人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党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领导者、指引者,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美好生活。
2.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民生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怎样处理好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城市建设的实质是为居住生活在城市的人营造居住空间、就业空间、公共服务空间、生态环境空间等人工空间。城市建设要服从自然规律,要以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总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切中时弊。我们搞城市建设,干万不要挑战大自然,而要努力让城市融入自然,适应自然,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保留、传承和发展浓郁的乡土文化,让居民有自然亲近感和乡土文化归属感。
3.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民生解读:民生领域补短板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七有”目标。针对学前儿童入园难、弱势人群的扶持和“兜底”还存在明显不足这两个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突出短板,新增“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两项,这就将原有的“五有”目标拓展为“七有”目标,充分反映和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心声和热切愿望。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因为各种原因存在某些特殊的弱势群体和弱势人群对这些弱势群体和弱势人群,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都应当给予充分的关爱,在制定相关政策、财政投入和其他社会资源的分配中,更应该给予适当的照顾和扶持。
4.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深化了对改革目的和发展归宿的认识。能否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必将成为衡量改革发展成败得失的基本指标。正因为如此,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的普惠性,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我国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应该把三者统一-起来,妥善处理好利益获得、幸福追求、安全保障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发挥正向互促作用,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5.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
民生解读:党是人民的党,要念念不忘党的性质,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始终以民为本、为民立政,要始终牢记政合民心、政解民忧、政济民困、政为民谋的使命。为人民服务,就需要我们党和政府时时处处事事为人民着想,急人民之所急,利人民之所想。当前,我们正在爬坡过坎,当经济遇到了下行压力时,党和政府就要带头过紧日子,要处理好财政收支,统筹协调发展,做好顶层的、长远的规划,做好爬坡过坎阶段发展的准备和设计,闯关过隘,走出困境就会迎来胜利的光明。总书记的这一句金句,非常形象,通俗和大众化,既贴近民意,也深入人心,言语中不仅透露出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切与关心,也科学辨证地揭示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走出申论写作的“套路”
申论大作文部分是我们着重需要关注的点。然而随着总分论点确立的多样化,申论作文仿佛走入了拉不开分差的困境。如何走出这一尴尬的局面是小编今天需要着重探讨的话题,主要从开头的新颖性、论据的与时俱进与结尾的耳目一新来进行切入。
一、开头的新颖性
我们所熟知的开头更多为概括式和转折式,很多考生在写作的时候也会采取这两种写法,但使用的太多便失去了新颖性,会让考官觉得考生能力不足,写作不突出。因此,我们在开头也可以采取另外的方式吸引考官注意力。
1. 排比式。很多考生觉得排比式很难运用,自己积累不足,便经常会采用“随着……”开头来描述一系列与材料主题相关的社会背景。殊不知,这种“随着……”也可以改为排比式开头,比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就可以用排比来具体阐述一下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即可改为“从飞鸽传书到电子通信,从策马飞舆到高铁动车,从黑白电视到液晶大屏”。
2.引言式。同样,引言式开头使用率不高的原因也是考生们觉得自身积累不足,写不出什么高大上的引言,反而显得更为平庸。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积累一些罕见的但又比较通用的名言来给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如“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等,该诗句出自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含义为看起来很平常很简单的事情却更难获得成功。诗句运用到文章中更多落实到了做,实践这个层面,所以可通用。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常考的层面积累名言,如民生、科技、创新等层面均可积累。
二、论据的与时俱进
很多考生在列举例子时用很长的语言阐述了一个例子,没有逻辑性,也显得文章论述较为啰嗦,且较多例子,如黄文秀等,考生运用频率较高,不建议过度使用。所以综合来看例子一定要做到新颖和简洁充实。
1.新颖。谈到乐于助人,很多考生想到的都是焦裕禄、雷锋等名字。不能说该例子不符合论述,但过于陈旧,会让考官厌烦。所以考生们一定要关注实事热点,比如说“上海新雷锋”徐虎就可替代雷锋来进行更新颖的论述,包括郭明义也被称之为新雷锋,由此可见,我们在平时需要多积累一些论据,可以通过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学习强国app以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节目来进行积累。
2.简洁充实。很多考生在论述例子时觉得自己储备不充分,更多的是抄材料中的原词原句,很长一段,也没有经过改编。如此一来,可能会被认定为抄材料,影响得分。所以在作文写作中一定要注意多举几个例子,如果运用材料中的例子要注意改编。我们可以采取“主体+处境+做法+结果”的方式进行,例:李保国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在太行山,把一生奉献给太行人民,用科技染绿荒山,带领太行村民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等。
三、结尾的耳目一新
很多考生觉得结尾很短,前面文章已经写得绞尽脑汁了,便对后面的结尾不重视,虽说我们的结尾基本要素中包含总分论点的总结阐述以及适度的升华,看似简单,但也要写出特色,不能虎头蛇尾。所以在此,我们同样提供两种方式——阐述背景式和比喻式。
1.阐述背景(与材料主题相关的)+总结分论点,回扣总论点+适度升华。
那么有关于背景,我们同样可以联系到几个方面: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表述: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深水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决胜期,更需要+总结分论点,回扣总论点+适度升华即可。
2.比喻式(可以连用多个比喻构成排比)+总结分论点,回扣总论点+适度升华。
在比喻式这一块我们可以考虑把三个分论点运用比喻词进行优化,从而构成排比,让结尾更有亮点,如:XX是烟花三月里的清风,愉悦心情;XX是清和四月的艳阳,扫清雾霾;XX是秋高八月的新雨,荡涤心灵;XX是飞雪冬月的早梅,升华情操等。由此,相关的比喻词也是我们需要积累的,如:定盘星、压舱石、孵化器、新的空间、新的愿景、新的引擎等。
以上是结尾的两种优化方式,但基于此,最重要的还是结尾的升华需要有针对性,动辄上升到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会有一些假大空,所以我们需要思考,比如社会和谐关涉到多个层面,如: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长治久安都可以把其归为社会和谐的一部分,所以升华尽可能结合材料主题落到实际会更好。
推荐阅读: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