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中部分考生的数学学习出现的分化的情况,那考生要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尚不了解的小伙伴们看过来,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数学:减少学习分化的策略”,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初中数学:减少学习分化的策略
一、造成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观内在的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后进生身上正是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继而放弃,为了应付家长和考试,中得硬着头皮,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宁愿死记而不求活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俗语说:“空穴来风必有因。”
(1)基本定理、概念与公式之间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公式、定理,不看课本,概念与公式之间就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2)学生自学能力差,缺少解题的积极性。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时没有步骤、过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总是避而不答,说不清掌握了哪些知识。
(3)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马虎应付,不愿认真复习,单凭考场上的“临时发挥”。
2、掌握的知识不系统、不连贯,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而言,初中的数学教材更显逻辑性。特别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讲的知识往往就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未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造成知识脱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而且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老师没有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而是盲目地、片面切割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联系,淡化直观形象思维对抽象逻辑思维的承托作用。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性质的界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逻辑证明,只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感知。
二、减少数学学习的分化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薄弱意志,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势头。
1)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很多,①设悬起兴法。例如:,讲勾股定理时,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画若干三角形,然后测量它们的边长,什么情况下符合 ,通过自己的总结,学生可以自己得出结论。“这是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深思,并为学生掌握勾股定理存在的条件奠定了基础。②创情境,扫障碍。在教学生学习”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的障碍,上课开始时,老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和学生如果从不同的地方向一个方向走,设问:”(a)老师和学生走的方向怎样?(b) 老师和学生走的结果如何?……“通过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
(2)强化学生的薄弱意志,增强自信力,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势头。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梯级式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顺利完成本梯级的学习任务,此时教师应进一步改革考查的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培养学生的自信力。达标后,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亦得到巩固。这样,教师可继续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通过这样帮助他们消除怕学、厌学,让他们感到自己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
2、疏导学生的知识系统,重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擦出积极思维的火花。
(1)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他们对教师一般性的按部就班,或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根本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老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一下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充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培养也不容忽视,根据他们个体的心理特征,对待运用直觉思维得出结论的学生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维护他们心里那微弱的“光”。笛卡尔都认为“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好似我们平时打篮球,要靠球感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去作逻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在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
(3)让学生在思考的“冷场”中擦出积极思维持的火花。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实践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的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3、注意德育渗透的策略,提高德育的可行性,增强渲染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肯定要重视德育渗透。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
(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老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涉及到圆周率的使用时,可以加插一段小插曲,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一定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
(3)在数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理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育工作就愈来愈艰巨,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一严峻问题,必须采用积极的态度去探究育才良方,记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提高学习质量,使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时更好尽其所学,贡献光的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