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去新西兰留学之前,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良好生活习惯。比如,养成自己能够准时睡觉(而不每天晚上上网到夜里),准时做早饭吃早饭的好习惯。养成定时锻炼身体、保持体力的习惯。教会孩子做一些简单的饭菜,让孩子多与人交往,增强社交能力。一个人在国外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 最好有一个自己个人的生物钟,不要轻易破坏。比如几点起床,几点见朋友,几点健身,几点做饭,几点和家人电话等 -- 一个良性循环的生物钟。这样,就会避免许多留学的孩子晚上都不睡觉、白天打不起精神、天天吃泡面的情况。
事实上,如果中国家长真的了解了大部分中国学生在海外生活的细节情况,一定会大吃一惊。有至少65%以上的中国学生,都没有良好的作息时间表,养成了夜里上网、不吃早饭、白天瞌睡的坏习惯。
2)和我咨询的许多中国孩子,都很缺乏社交能力。而许多家长经常问:怎么才能在国外找到工作?试问,如果一个学生毕业后社交能力仍旧很差,不会与人交往,显示自己的长处,那么他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国家找到工作呢?我们在新西兰看到的所有的找到好工作的中国学生,都是性格开朗、朋友很多、或者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孩子。
所以,在去新西兰之前,我建议孩子带上(至少在电脑里带上)家人的照片。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和别人分享自己家人照片是一个很好的开启话题的交流方式,尤其是在国外。尤其是去寄宿家庭的孩子,更应该给寄宿家庭的爸爸妈妈们看自己父母的照片,这样是培养感情的很好的方法。寄宿家庭的父母和孩子感情好了,当然就会更好地照顾他们。这也是为什么,每个人的留学经历都能够如此地不同。
有许多孩子都不知道,初次和新西兰人交朋友的时候,应该如何打开话匣子。我在此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建议,当然这并非适合每个人,只不过是抛砖引玉地进行一些推介罢了:
- 谈论自己的家庭,自己父母的工作
- 谈论自己如何决定出国的,为什么选择自己现在的专业
- 询问学校老师的情况,课程的难易程度,询问校园周边的设施和便利条件
- 一起去健身房
- 探讨哪一本书比较好,有利于学习
- 给同学和老师看自己在中国拍的照片
- 一起打球、溜冰、旅游、远足旅游
- 一起做饭,教外国同学做一道中国菜;向他们学习一道西方点心的制作方法 – 西方人都比较喜欢烘培点心
- 一起去咖啡厅就学习中的一个小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在这一点上,其实很多中国同学都容易忽视,因为在传统的中国概念里,我们总是觉得有些简单的问题没有什么可探讨的,没有什么可说的。而这一点,恰好就是中西方交流的很大障碍之一。在西方人的概念里,“思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不存在“没什么可谈”的问题,任何问题都可以探讨,交流,尤其是看似比较小的问题。
实际上,性格好的中国学生的海外留学经历一般都比较成功,至少能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而在国外出了很大问题的学生,多多少少自己身上都存在一些性格的缺陷和问题。
3)带一点点小礼物也是特别好的方法。孩子去了新西兰可以送给自己寄宿家庭的父母,或者在特别好的朋友、老师过生日时送给他们,比如小小的中国结饰品,女士用的小装饰品,小丝巾、小型茶叶包等等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如果你平时注意多交朋友,到毕业时当然就比较好找工作了,因为人脉丰富。这个和中国的道理是一样的。
4)我们中国的环境可能是世界上最令人兴奋的、最热闹的了,尤其是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期待去同等热闹、同等生活五光十色的大城市,那就不要选择出国了。尤其是新西兰这样的国家。
在新西兰,虽然生活没有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这么热闹,各色物品没有这么丰富,但是有一点非常可贵,就是绝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知道要诚实地面对自我。而在中国,恰恰就是因为太热闹、选择太多、压力太大、各色的诱惑太多,人总是被生活推着走 -- 比如小时候被考试推着,20多岁时被相亲推着,然后被婚姻推着,之后再被房贷推着,还有父母以及孩子上上下下的压力,应接不暇。我们可能都有了孩子,都没有时间想,自己究竟除了挣钱,还真正想做什么。
而在新西兰这样的小国家,固然有许多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大多数人都可以选择为自己或者,哪怕他没有钱。我觉得家长应该启发孩子诚实深入地面对自我,分析自我,趁着安静的留学生活,多多体察外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价值,从而找到自己生活的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出国这个机会,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个人认为,“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是当代中国年轻人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