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研究人脑如何调节、反应社会生活的「社会神经科学」(Social neuroscience)近来在学界日渐热门,目前该领域研究结果在教育上的运用,也让许多教育者关注。
为了了解大脑对每个人的「社会排行」(social rank)的反应,到底是如过去所认为的,大脑的认知像一个孤岛,不受外界影响?或者我们每日有意或无意从社会环境中接收到「地位阶级线索」(status cues),也会影响看不见的事务,例如人的智力?
一群科学家们在德州休士顿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人类脑显影实验室做了一项实验,找来70名的实验者,在他们接受智力测验时,一边让他们得知测验结果排行,一边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影像(fMRI)来了解他们脑部的变化,结果发现「地位阶级线索」在形塑我们的认知表现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实验者身上,科学家们得知:排行的社会化行为,深深影响人脑的生理反应,特别是对主导情绪产生的脑杏仁核(amygdale)部位,不但造成压力与引起焦虑,而且使得人脑负责解决问题的部位活动力减低,因而压抑大脑的表现,虽然有些人会回复正常,但对某些群体,则会出现一蹶不振的情形,因此在智力表现上,平均减少了17分,大於标准差。因此结论就是:排行结果确会影响人的认知表现,特别是女性的认知表现,比男性更容易受排行结果的左右,与一般认为女性比男性对社会反应更为敏感的认知相符。
其他的研究者,例如史丹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Claude Steel)也发现「刻板印象威胁」的负担能?生焦虑和阻碍在许多任务上的表现。相当的研究已证实人类对於外界资讯,不论是客观排行或社会刻板印象,都是非常敏感,而且会随之反应。对人脑而言,正面的社会排行或阶层改变,其效果相当於食物对动物,或者金钱对人类行为的激励威力,但是负面的排行或印象,则会让我们的学习及潜能走入偏差。
以上社会排行的研究成果,提供一个让我们可以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检视应否以教师为他们的学生增加了多少标准测验成绩作为评量标准,即所谓的「加值评监」(value added)是否该实施争辩的参考。基於以上的研究,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以学校为工作职场的环境中,如果我们以学生的标准测验成绩,来衡量教师的绩效,这样的排行结果,将怎麽影响教师在教室中的表现?目前还是女教师多於男教师的情况下,学校系统又怎能确保,怎麽负责任地、精细地、专业地运用教师排行,才会有正面导引效果,而不会导致教师焦虑、羞辱的反效果?以上两个问题,恐怕是在正式实施「加值评监」前,应先研究厘清的重点。
驻外单位:驻洛杉矶文化组蓝先茜编撰
资料来源:2012年 4月3日,教育周刊
连结网址:http://www.edweek.org/ew/articles/2012/04/04/27quartz.h31.html?qs=how+and+why+rankings+matter
(出国留学网m.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