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随着同学们进入高中,如何分配学习时间便是重中之重,该如何学好地理。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

  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①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

  ②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③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

  ④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①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②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

  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②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③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拓展阅读:如何复习地理

  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地理一轮复习一般以单元复习为主,是我们高中阶段最后一次系统性的对地理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有:

  1.自然地理部分(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文地理部分(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3. 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和旅游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环境保护三本选修内容。

  面对这些知识点,有些同学认为就是“炒剩饭”,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都讲过了,所以不能引起重视;而还有一些同学则指望着二轮复习再努力,也不重视一轮复习的课程。当然这两种想法都是极不可取的,须知一轮复习的这部分知识更需要下功夫,要紧扣课本,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才能不留死角;而对已考过、讲过的知识点,也不能麻痹大意,要深入挖掘,钻深研透,要转换角度去思考,才能准确地了解其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

  所以说,地理一轮复习最终要将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整理清楚,把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在脑海中完整的构建起来,才能够更好的衔接二轮复习。

  二、学法转换,培养地理思维

  有人认为政史地三科中地理是最难的,在地理学习中按着一套固定的学法去学,貌似并不能学好地理的每一个知识点。究其原因,这和地理学科本身的性质相关联。地理是一门文理兼修的学科。比如自然地理中的经纬线、太阳高度等知识点,就有着很强的理科性质;或者人文地理中的人口迁移、工业区位等知识点,又有着很强的文科性质。所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选修只采用一种复习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建议更多的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一方面理解掌握地理规律,对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做到了然于胸。另一方面加强练习,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结合区域实际,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分散,重点不突出,需要记忆内容多。此部分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1、统领人文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思维模式;2、结合区域特征,善于将书本案例应用于习题中去;3、关注热点,拓宽视野,学会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有一个完整的地球概念,能够在经纬网中找到几个易于定位的参照点,以构建一个可以比对相互位置关系的三维地球模型。区域地理的复习使得学生不仅要关注常见的自然要素,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文条件,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

  所以当一轮复习结束时,同学们应当做到有一个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比如说当一个经纬坐标点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会反映出这一点的位置,关于这一点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构建出该地的地理背景;然后结合地理背景学生甚至可以进一步深入的对该地某些地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作出相关分析和预测。

  高中知识点总结小编精心推荐高一知识点 | 高二知识点 | 高三知识点 | 高考知识点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人名言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言

描写夏天的温柔句子80条

描写夏天的句子80条

适合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2021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

简单员工试用期转正申请书

简单员工转正申请书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数学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有哪些

高一生物

高一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随着同学们进入高中,如何分配学习时间便是重中之重,该如何学好地理。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

  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①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

  ②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③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

  ④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①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②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

  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②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③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拓展阅读:如何复习地理

  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地理一轮复习一般以单元复习为主,是我们高中阶段最后一次系统性的对地理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有:

  1.自然地理部分(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文地理部分(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3. 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和旅游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环境保护三本选修内容。

  面对这些知识点,有些同学认为就是“炒剩饭”,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都讲过了,所以不能引起重视;而还有一些同学则指望着二轮复习再努力,也不重视一轮复习的课程。当然这两种想法都是极不可取的,须知一轮复习的这部分知识更需要下功夫,要紧扣课本,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才能不留死角;而对已考过、讲过的知识点,也不能麻痹大意,要深入挖掘,钻深研透,要转换角度去思考,才能准确地了解其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

  所以说,地理一轮复习最终要将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整理清楚,把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在脑海中完整的构建起来,才能够更好的衔接二轮复习。

  二、学法转换,培养地理思维

  有人认为政史地三科中地理是最难的,在地理学习中按着一套固定的学法去学,貌似并不能学好地理的每一个知识点。究其原因,这和地理学科本身的性质相关联。地理是一门文理兼修的学科。比如自然地理中的经纬线、太阳高度等知识点,就有着很强的理科性质;或者人文地理中的人口迁移、工业区位等知识点,又有着很强的文科性质。所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选修只采用一种复习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建议更多的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一方面理解掌握地理规律,对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做到了然于胸。另一方面加强练习,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结合区域实际,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分散,重点不突出,需要记忆内容多。此部分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1、统领人文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思维模式;2、结合区域特征,善于将书本案例应用于习题中去;3、关注热点,拓宽视野,学会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有一个完整的地球概念,能够在经纬网中找到几个易于定位的参照点,以构建一个可以比对相互位置关系的三维地球模型。区域地理的复习使得学生不仅要关注常见的自然要素,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文条件,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

  所以当一轮复习结束时,同学们应当做到有一个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比如说当一个经纬坐标点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会反映出这一点的位置,关于这一点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构建出该地的地理背景;然后结合地理背景学生甚至可以进一步深入的对该地某些地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作出相关分析和预测。

  高中知识点总结小编精心推荐高一知识点 | 高二知识点 | 高三知识点 | 高考知识点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