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每一个教师设计的教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教学时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一)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1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五、导拨提炼

  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六、检测反馈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悄悄的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篇文章你们看过吗?)

  1、生字、词的读音:

  怦怦(pēng)、树杈(chà)、 攥(zuàn)、逮捕(dài)、逮着玩(dǎi)、寒颤(zhàn)、颤抖(chàn)。

  2、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1)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2)让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和万芳的妈妈。

  (三)问题探究

  语言显示人物性格,请同学们自由读,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人物的个性。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并分析人物形象。(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要求:读准语气、语调。)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么做,对吗?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

  3、文章最后说:“这能全怪我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处理?

  4、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四)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处理孩子间的交际行为,尊重他们的友谊,千万不能重财轻义。也告诉孩子做事应同父母商量。

  (五)课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怎样?

  2、你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是,现在又会怎样处理?能告诉我们吗?

  (六)课后练笔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周末回家与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话写出来。

  题目:《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三)

  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例: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2、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4、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5、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初一

  2021语文教学计划模板初中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有关初中教案范文模板生物

初中教案

初三语文备课设计教案范文

语文教案范文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设计教案模板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

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教师教案模板检查小结

教案检查小结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初一

初中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2020

语文教案

2020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2020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每一个教师设计的教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教学时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一)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1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五、导拨提炼

  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六、检测反馈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悄悄的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篇文章你们看过吗?)

  1、生字、词的读音:

  怦怦(pēng)、树杈(chà)、 攥(zuàn)、逮捕(dài)、逮着玩(dǎi)、寒颤(zhàn)、颤抖(chàn)。

  2、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1)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2)让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和万芳的妈妈。

  (三)问题探究

  语言显示人物性格,请同学们自由读,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人物的个性。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并分析人物形象。(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要求:读准语气、语调。)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么做,对吗?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

  3、文章最后说:“这能全怪我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处理?

  4、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四)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处理孩子间的交际行为,尊重他们的友谊,千万不能重财轻义。也告诉孩子做事应同父母商量。

  (五)课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怎样?

  2、你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是,现在又会怎样处理?能告诉我们吗?

  (六)课后练笔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周末回家与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话写出来。

  题目:《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三)

  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例: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2、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4、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5、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初一

  2021语文教学计划模板初中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初二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