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模板

  教案是提前的课堂模拟,一个好的教案可以将学生提问的问题设想出来,从而编写出问题的答案。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模板(一)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发展统计观念。

  3.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

  1.第一轮套圈比赛

  (1)师:看!体育组的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第一个出场的是2个队的队长:xx和xx。想不想看看他们的成绩?

  (2)师:第一轮比赛: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样比出来的? (6<10,比个数 或 直接从统计图中,条形的高度看出的)

  2.第二轮套圈比赛

  (1)师:比赛还在继续:男生要加油了!出场的是谁?xx套中……

  女生也不甘示弱!成绩如何?

  (2)现在看3个男生和3个女生的成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你是怎样算的?

  (3)第二轮男生套的准些!男生赶上来啦!男、女生平手!

  3.第三轮套圈比赛

  (1)师:最后的机会来了!男生最后出场的是谁?套中了多少个?再看女生!

  (2)现在,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只比总数不公平,男女生人数不一样!)

  (3)讨论:比什么才公平?男生4人共套中28个,女生5人共套中30个。怎么比呢?

  师小结:男女生人数不等,不能只比总数,比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才公平!

  (二)移多补少,认识平均数

  1.出示男生成绩统计图。

  (1)师:先来看男生成绩统计图。只能用眼睛看,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你能从图中看——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口述移多补少的过程,课件演示)

  师小结:从多的里面移给少的,使每份同样多,这叫做“移多补少”。

  (2)师:“7”是指每个男生都就套中了7个吗?

  师小结:这个“7”是将男生每个人套中的个数通过“移多补少”以后得到的结果,它是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2.出示女生成绩统计图。

  (1)师:再看女生成绩统计图。这次,比一比,看谁估计的准?

  估一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圈?写在自己本子上,不给其他人看!

  (2)师:你估的是几?

  (3)师:有估计10个的吗,可能吗?为什么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4个,有可能吗?为什么?

  (4)你怎么估计出来的?

  3.师:现在你能快速评判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解决这个问题,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平均数还真有用!

  (三)深入研究,计算平均数

  1.计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师:刚才我们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求平均数?

  师:谁来算一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2.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你能计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生自练,汇报)

  3.对比

  (1)师:计算的结果与“移多补少”的结果一样吗?

  (2)师:为什么计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时用总数除以4,而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时除以5呢?

  4.师小结:我发现同学们的数学素质很高!眼力好,用移多补少看出平均数;会动脑,还会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计算出平均数。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哪种好?实践出真知!下面,我们试一试!

  5.及时练习

  (1)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①出示3个笔筒(6枝、7枝、5枝)

  师: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生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来的?

  ②变成5个笔筒(9枝、1枝、3枝、6枝、2枝)

  师: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师追问: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③师小结:求平均数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3根丝带,这三根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生动笔算,汇报,交流)

  追问:18厘米大概在什么位置?到屏幕上来指一指。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 篮球队员的身高。

  师:你们身高大约多少?打篮球需要高个子!

  师:听x老师说,请你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准备好笔!

  (1)那么,篮球队里每个队员身高都是160厘米。

  (2)x身高155厘米,有可能吗?(口答)

  (3)x是中锋,队里最高的,他可能身高多少厘米?(口答)

  师:课前,x老师拍了他们的照片,介绍给大家认识:请看!

  哪个是x?哪个是x?

  2.游泳有无危险。

  (1)xx身高130厘米,她在深110厘米的儿童游泳池练习游泳有危险吗?

  (2)xx身高130厘米,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池塘游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呢?为什么?

  (五)机动练习,拓展应用

  机动:回到我们男女生的赛,引导学生看题,提出问题。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想到大于12的数。

  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模板(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运用三位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教具准备

  人民币、情景图、课件、计数器。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屏幕出示:星期天妈妈带了340元,(出示人民币图)带xx来到商场,哇!商场的东西可真多,(出示图片)普通计算器120元,“文曲星”235元。请帮xx算一算:买1台计算器后,还剩多少元?

  (二)探索新知

  1.学生自主尝试计算。

  2.展示交流。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1:我从300元里拿掉100元,再从40元里拿掉20元,就剩下了220元。(上台操作或屏幕演示这个过程)

  学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用3个百减1个百还剩2个百,4个十减2个十还剩2个十,2个百与2个十合起来是220。

  学生3:可在计数器上拨珠。(上台演示)

  教师:你们的方法都非常清楚,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3:我先列出算式340-120,然后用竖式写出来,像这样:340-120220把对齐的数相减,0-0=0,4-2=2,3-1=2,最后就等于220元。

  教师:对,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你能够将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用到三位数减法中,你很会学习。

  教师:大家用各种方法算出买这种计算器后还剩220元,你能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一下这个结果是不是合理吗?

  学生1:因为把120看作100,300多减去100就剩下200多。

  教师:如果妈妈买“文曲星”,买后剩下多少元呢?

  学生1:可能剩下100多吧。因为把235看作200,300多减去200,还剩下100多。

  学生2:也可以这样想,235元再加上100元就是335元,340元去掉235元,还剩下100多元了。

  学生3:我是这样想的,“文曲星”比普通计算器贵100多元,刚才剩下200多元了,再花100多元,剩下的就只有100多元了。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但究竟剩多少元呢?

  学生:40比35多5元,300比200多100元,最后剩下105元。

  教师:大家都用竖式算一算吧。(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有什么问题吗?在计算时,这道题与上一道题有什么区别?

  学生1:我发现个位上是0-5,不够减,怎么办呢?

  学生2:可以用两位数减法的方法来做,不够减就从4退1作10。340-23510510-5=5,4退1剩3,3-3=0,3-2=1,最后还剩105元。

  教师:这样看来,做三位数减法与做两位数减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那谁来说说做三位数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学生2: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学生3:哪一位退了1后要记住少1。教师:对呀,怎样记住从十位上已经退了“1”呢?

  学生:我把它记在心里。

  学生:我在退了“1”的头上记个小点“·”就不会忘记了。

  学生:我在退了“1”的4的头上记个小“√”,也不会忘了。……

  (3)教师:如果妈妈还想买“商务通”520元,(出示图片)够吗?还差多少元呢?(学生尝试计算)520-340=180(元)。520-340十位上不够减,又怎么办?

  汇报并强化: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三)巩固深化

  (出示例2)教师:看看表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1:知道了女生人数是448人,还有总人数是876人。

  学生2:要求男生有多少人。

  教师:大家先估一估吧。

  教师:大家都计算出来了,怎么知道我们算对了呢?

  学生1:和估算结果对照,估算是400多,算出的结果也是400多,说明计算是正确的。

  学生2:估算不够精确,我们可以通过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

  学生3:我们还可以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看得数与总数是否相符。

  教师:大家的方法都可以,下面我们都用加法验算一下,看自己算对了没有。

  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模板(三)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理解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1、在生活中找角。

  (1)课件出示例5:在图中,你能找到哪里有角?

  (2)根据学生汇报,在上图显示描出六个代表性的角。(2个直角,2个锐角,2个钝角)

  2、在交流中复习。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判断直角?

  3、在问题中引入。

  (1)课件演示:从例5实物图中抽取刚才描出的六个角。

  (2)引发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感知特征。

  (1)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角,你按什么标准分类?说说分的理由。

  (2)全班反馈,交流分法。

  方法一:按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方法二: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三类。

  (三)分类验证,体验特征

  1、验证直角。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正确的判断。

  2、验证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

  明确方法:像这两类角有时用眼睛就能分辨它是属于哪一类角的,就不需要三角尺去验证。

  (四)归纳整理,认识特征

  1、自主命名,发挥想象。

  像你们这样按照大小把角分成三类,其中这一类有它特定的名称叫直角,其余的两类角你们想不想为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2、明确概念,点明课题。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其实人们已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叫做钝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3、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用活动角拉一拉,能拉出哪些角?

  得出方法:把直角的开口拉大就成钝角,反之把直角的开口缩小就成锐角。

  (2)揭示规律:锐角<直角<钝角

  (五)巩固新知,理解运用

  1、连一连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找一找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第9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3)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的角,并说一说分别是哪类角。

  3、画一画

  (1)学生独立画一个锐角、钝角和直角。

  (2)同桌交流:说说画法,相互判断画得是否正确。

  4、演一演

  (1)自由表演:用身体的四肢动作表示角。

  (2)汇报表演。(这是趣味性的练习,学生只要做出动作基本符合三类角的特点就可以,不需要用直尺去比。)

  5、想一想

  (1)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4页第10题)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六)梳理反思,拓展延伸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到生活中找角,并向你的家人和同学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范文

分享

热门关注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三年级(4篇)

小学教案

开学第一课教案小学五年级

小学五年级教案

开学第一课教案小学四年级

小学四年级教案

语文教案设计通用模板小学

教案小学

小学教案语文范文五年级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模板教学

小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详案模板范文

数学教案详案模板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

小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

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语文新型玻璃教案模板

新型玻璃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