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材料多意向 写作多角度

2012-04-20 10:05:11 高考


  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

  光明中学语文组 李新

  【语文】

  材料多意向 写作多角度

  甲: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下的“一切都会过去”的铭文好理解,就是要给自己,也给他的子民以信心,一切都会过去的,光明的前景就会到来。犹太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历史上经历过许多坎坷,所以大卫拿这句话鼓舞自己鼓舞人民是完全必要的;至于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刻下 “一切都不会过去”的铭文就不好理解了,到底是契诃夫的哪篇小说,刻下这句铭文的背景是什么,是针对什么说 “一切都不会过去”的,我相信没有几个考生会弄清楚的。

  乙:我觉得这对审题不会构成障碍。文学上讲 “形象大于思维”,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卫的那句铭文在当时肯定有他的意指,但是放在今天,考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一定非要和大卫的原意一样;同样,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刻下的那句铭文,考生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无关乎是契诃夫的哪篇小说,是哪个人物, “不会过去”指的是什么。正因为这样,这两句铭文才为考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提供了材料的多意向性,提供了写作的多角度,体现了上海卷作文命题一向大气、开放的特点。

  引导考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甲:如果这两句话,选取其中任何一句话都可以立意,倒是体现了命题的多角度性,或者材料中有 “戒指”“铭文”等文字信息,从这些角度都可以立意,铭文之所以刻在戒指上,不刻在石头上、木头上,肯定是有其用意的,如戒指是戴在自己手指上的,自己随时都可以看到,这就有警示自己的作用,同时戒指有保藏价值,这就不光警示自己,也警示后人;还有既然是铭文,那就不是一般的警示,而是要自己或人们牢牢记在心里。如果是这样的话,倒能体现命题的开放性,问题要求不是这样,是说这两句(注意:是两句,不是一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这就意味着审题时必须综合两句话,而不是其中的一句话,而且明确告诉考生,这两句铭文是寓有深意的,既然是寓有深意,就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审题的要求是不算低的。

  乙:毕竟是高考,毕竟是选拔性的考试。我们平时说高考作文不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障碍,但并不是不要审题,并不是说在审题上是没有高低层次区分的。再说了,参加高考的考生即将走向社会,进入成人世界,应该有一种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浅层次的思考,对于事物对于周围的世界应该有理性的眼光,应该有一种辨析的思维意识。上海卷的这道作文题正体现出了这项要求。“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话看起来截然对立,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就如同正方和反方的两个辩题,看起来对立,实际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出这道题就是引导考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这点要求并不算过分。它实际上也代表了上海卷高考作文的总体命题趋势——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

  甲:那能够写什么呢? “一切都会过去”无非是告诉人们在困难的情况下要有信心,要抱有乐观的心态,然而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一切都不会过去”,套用一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像这样的话,写作范围不是很窄吗?考生在这样的笼子里跳舞,又能写出什么新意呢?

  乙:如果仅仅像你这样理解,考生写作的范围当然很窄,当然很难写出新意来。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对立意不提前作预设就是这个道理,就怕阅卷老师用自己的定势思维框死了学生的思维,出现误判情况。考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会异彩纷呈,有的会完全超出老师的想象。阅卷老师在阅卷过程中会欣喜地发现许多远见卓识。比如说“一切都会过去”,为什么“会过去”的只是困难呢?既然是“一切”,范围就很广,什么功名、利禄、荣耀、成绩、浮华、战争、生命等等,“一切都不会过去”,也就是要求我们对“都会过去”的一切进行理性而辩证的思考。因此,必须两句话综合考虑。如果仅选取其中一句话,那也必须暗合另一句话,不然就有偏题之嫌,或者浅显而单薄。有的虽然抓住两句话,但只是浅层次的思考,比如这两句话是辩证的,这两句铭文决定了两种心态,这两句铭文体现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于是围绕“辩证”“心态”“角度”等长篇大论,这就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者叫没有粘合材料。

  论述忌“各打五十大板”

  甲:为什么两句话非要强扭在一起呢?各打五十大板怎么不可以?比如说“一切都会过去”,过去的是我们眼前的困难;“一切都不会过去”,不会过去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现在为什么出现的问题那么多呢?什么染色馒头、瘦肉精、三聚氰胺、毒奶粉、塑化剂等,道德沦丧,诚信滑坡,这就是传统文化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在一些人心中荡然无存,所以重拾传统文化,“一切都不会过去”,让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真、善、美的大厦重新建立,永驻心底,考生有这样的思考不是很好吗?

  乙:对现实有这样的思考当然很好,“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尽管贯穿在对“过去”的描述中是没有异议的,但其导向还是引导考生们对现实予以关注,对现实进行理性而辩证的思考。你说的 “各打五十大板”,至少在逻辑上是不严密的,因为整篇文章论述的不是在一个层面上,前后不统一。如果是论述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就前后统一了。比如说我们眼下是有很多困难,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物价不稳定,制假贩假现象屡有发生,自然灾害也比较频繁,但我们不能丧失信心,要相信 “一切都会过去”,但又不能盲目乐观,要正视眼前的问题,要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比如稳定物价,严厉打击制假贩假现象,严惩不法分子,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这些都是“一切都不会过去”的现在进行时。当然,两句话中的“过去”都是动词,如果抛开这一点,论述“过去·现在·将来”也是对审题不太慎重的。


 


高考作文题目 高考作文押题 高考作文预测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英语作文
高考记叙文 高考议论文 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零分作文 高考作文专题
分享

热门关注

2021山东高考作文题目已发布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2021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已出炉【汇总】

高考作文题目已出炉

重庆高考作文题目已出炉2021

重庆高考作文题目

甘肃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2021

甘肃高考作文题目

2021青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青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高考语文作文材料备考

高考语文作文材料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指导

作文写作技巧

2020湖南高考作文材料及题目

高考作文材料

高考作文时事热点写作方法2021

高考写作方法

2020高考写作的备考技巧

高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