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一庚是几天是什么

  大家知道关于夏至的三庚入伏是什么意思吗?关于夏至三庚入伏有什么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一庚是几天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一庚是几天是什么

  夏至三庚数头伏”。据天文专家表示,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面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蓄积,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我国农历中,计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便是头伏第一天。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夏至三庚数头伏,我们根据这个口诀,可以算出每年的头伏时间。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按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一个庚日10天。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历书上还规定:“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即第三伏)开始的日子。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

  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

  为何古人设定夏至三庚是头伏

  中国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辩证法”。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易经里的“否极泰来”、人们对月相、寒暑、潮汐、兴旺盛衰。。。。。等等,都是“动态的”、“物质的”、“辩证的”看。

  “伏”,是潜伏的意思。潜伏什么呢?原来潜伏着“寒冷”。”衰极而胜“、“盛极而衰”的道理谁都知道。

  每年的7月中下旬是全年最热的时候,也就是”热到了极点“,寒冷就已经潜伏其中了。这一天古人选在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事实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是绝对正确的。

  为什么夏至三庚才数伏

  夏至三庚便入伏,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

  我国古代,采用干支法计日,分别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干支历的方式依次相配,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形成六十个可循环的基本单位,所以,每十天中就会有一个带“庚”字的日子。

  这样计算的话,假如某年的夏至日是辛日,也就是庚日的转天,那么要过29天才到第3个庚日,而假如某年的夏至日就是庚日,那么只需再过20天就到第3个庚日了。如果说入伏的大约时间,可以说是夏至日后20-29天之间。

  三伏天养生小常识

  清淡饮食配绿茶,多吃苦味重调理。食疗药膳要以清热解暑为宜。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其他如清拌茄子、绿豆南瓜汤、苦瓜菊花粥均为消暑佳肴。而炎热的午后,喝一口清香的绿茶,不仅清热消暑,还能解毒止渴。

  另外,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作用,三伏天气里吃些苦味食物,或饮用一些啤酒、咖啡等苦味饮料,不但能清除人的烦恼、提神醒脑,还可以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三伏天养生喝什么汤好?

  夏季温度高,想要一款既能养生又能降暑的汤饮,绿豆可以降暑但是性寒凉,所以对于很多人脾胃差的人群来说,绿豆汤并不合适,只会加重脾胃的虚寒状况。但是加入黑豆就能达到补脾健胃的功效,而红豆和绿豆都有清热解暑、祛湿利尿的功能,三者刚好相互联系,相互综合,从而达到健脾利湿的目的。

  三豆汤

  绿豆30克,红豆50克,黑豆20克,将这些材料用清水浸泡一个晚上,再将食材一起放到锅里,加适量的清水,煮至豆子熟烂,可以放一点点冰糖调味。 作用:绿豆清热解暑,解毒排毒;红豆清热利湿,养心益血;黑豆补肾益阴、补血安神。此汤可解暑热,又益气血。

  苦瓜豆腐瘦肉汤

  鲜苦瓜250克、豆腐250克、猪瘦肉200克,料酒适量。苦瓜去瓤切成小块,豆腐切小,猪瘦肉切薄片。先将猪肉片入锅中,调入料酒和精盐,加水煮沸5分钟,入苦瓜、豆腐共煮即可。 作用:苦瓜清热祛暑、明目解毒、利尿凉血、解劳清心、益气壮阳;豆腐益中气,和脾胃,健脾利湿。此汤清心涤热而明目。

  冬瓜薏米百合排骨汤

  排骨750克、冬瓜300克、百合40克、薏米80克,生姜适量。薏米和百合提前用水浸泡5小时,排骨入冷水锅烫水去血沫,捞出冲干净,冬瓜和姜洗净切好,将排骨、薏米、百合先煮沸,再放冬瓜煮至食材熟软,调味。 作用:冬瓜祛湿利尿,百合润肺养阴,薏米健脾利水、清热排脓,排骨补虚、滋阴。此汤热解毒,利湿化滞、降脂降压、通利小便。

  丝瓜豆腐鱼头汤

  丝瓜250克,豆腐250克,鱼头1个,生姜适量。丝瓜去角边,洗净切好,豆腐用清水略洗,切块,鱼头洗净,切成两半,将鱼头和生姜放入锅里,注入适量沸水,大火煮10分钟,再放豆腐和丝瓜,用小火煮15分钟,调味。 作用:此汤有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之功,可改善发热口渴、头晕目眩、便秘尿黄等症状。

  入伏,老百姓俗话就是数头伏,“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关于每年入伏时间的老话。意思是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数头伏。也就是说,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才进入三伏天。

  有许多人又会问,“庚日”是个啥?夏至、入伏、三伏天这些指的是什么?咱们分别一一道来。

  夏至是指什么?

  我们知道,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阴、阳历之外的一种补充历法,用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一年有24节气,夏至就是24节气之一。每个节气有15天,24*15=360,而太阳历一年有365天或366天,所以每一个节气在各个年份中的日子并不固定,但却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浮动。就比如夏至节气,就在每年的6月21日或者6月22日。

  如下图,在这个24节气形成的360度圆上面,立春与立秋相对,立夏与立冬相对,冬至与夏至相对,春分与秋分相对。其他的节气也都是两两相对。极冷与极热,缓和冷与缓和热,反映了地球围着太阳转动的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

  这是中国古代劳动群众把自然规律与辩证法与历法,以及农事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最直观的意义就是农民们能够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播的方式记住春耕和夏收,把农业生产各个关键时期的注意事项和经验总结传承到如今。比如“谷雨前后,安瓜点豆”等等。人们还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顺口溜。也叫24节气歌。关于夏至节气的表述如下。

  夏至时,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什么是“庚日”?为啥是“夏至三庚入伏”?

  说到庚日,这是老祖宗发明的干支纪法中的提法,干支即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这是老祖宗根据天象观测,给年、月、日、时分起的一种名字。原始名字说起来繁琐,这里只说简称。十天干简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简称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个天干中的一个,分别对应十二地支中的一个,两两组合,就形成了干支纪法。比如今年2021年就是辛丑年,由天干中的“辛”和地支中的“丑”组成纪年。对应下表,明年2022年就该是壬寅年了。年是六十年一轮回,月份也是,日期也是,连时分也是这样六十个干支轮回。轮完了一轮,再来一轮。

  有人说,按照数学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组合,应该是10*12=120个甲子才对,为啥是60个一轮?你仔细看一下上面的甲子表,只有甲子,却没有乙子!等等。十个天干对应十二地支,只是轮了六轮,而没有轮十二轮!民间有称六十花甲,而不是120花甲,也是这样的。到底如何用意?这应该是一种天机?也或者是中国上祖忌满而取半的辩证唯物思想吧。反正在今天大家只要知道,这六十甲子就是老祖宗给年月日时间起的一种名字就好了。

  所谓庚日,就是天干为庚的日子。如上图中黄线勾画的。因为有十个天干,所以每十天一个庚日。至于那个日子对应庚日,那就是轮下来的。一个一个日子排下来的。

  “夏至三庚入伏”,意思就是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入头伏,与“连冬数九”,以及“过冬十日阳历年”,这些都是关于节气与特别的日子相关联的一种老话俗语。天干地支都是老祖宗观察天象而取得名字,所以“夏至三庚入伏“”这个概念,也应该是老祖宗观察天象而得出的结论。三伏天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中的最热的一段日子,动一动就汗流浃背,人伏着不想动的那些日子。

  头伏(又叫初伏)、三伏(末伏)分别都有十天,这在每一年中都是固定的。初伏就是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一共数十天,这段日子就叫初伏。三伏(末伏)是指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数十天,这一段日子叫三伏(末伏)。

  中间的二伏则不同,是指从夏至后的第二个庚日开始数,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结束。这段时间就叫二伏。这段时间在某一年是10天,但大多数年份里则是20天。

  三伏天是指这一年中头伏(初伏)、二伏、三伏(末伏)这些日子合起来的叫法。某一年一共有30天,某一年则有40天之长。

  如果这一年份中从夏至到立秋总共有四个庚日,则这一年的二伏只有10天,如果这一年中从夏至到立秋总共有五个庚日,那么这一年的二伏就有20天之长。今年2021年夏至(6月21日)到立秋(8月7日)之间就有五个庚日,所以今年二伏就有20天时间。算下来今年的三伏天总共有就有40天之长。今年的头伏、二伏、三伏(末伏)具体时间如下图。头伏指7月11日至7月20日,二伏指7月21日至8月9日,三伏(末伏)指8月10日至8月19日。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对节气和入伏这些概念都有了基本的了解 。什么节令就说什么话,什么节令就干什么事,这就是顺应天道按规律办事,三伏天肯定是要注意防晒防暑,老百姓说“好穿的穿在九日,好吃的吃在伏日”,说的就是在一年中把最好的值钱的衣服穿戴在数九寒天最冷的日子里,而在最热的三伏天,就要拿出最好的吃食营养自己,防止三伏暑热天掉了膘,现在生活虽然好了,不需要刻意去做这些事,但最起码的养生保健知识还是应该有的。

  推荐阅读: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什么意思最新

  夏至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夏至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最新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一庚是几天是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夏至诗句文案最新【分享】

夏至诗句

夏至的美好文案合集

夏至的美好文案

关于小暑节气的文案(精选)

小暑节气的文案

夏至文案配图2022年

夏至文案

油价价格上涨怎么发朋友圈

朋友圈油价价格上涨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什么意思最新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什么

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是什么 怎么算

关于圆柱公式

单项式的次数是指什么 怎么算

关于单项式的次数

圆的面积怎么算 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圆的面积公式

椭圆的面积公式怎么算 是什么时候学的

椭圆的面积公式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大家知道关于夏至的三庚入伏是什么意思吗?关于夏至三庚入伏有什么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一庚是几天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一庚是几天是什么

  夏至三庚数头伏”。据天文专家表示,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面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蓄积,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我国农历中,计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便是头伏第一天。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夏至三庚数头伏,我们根据这个口诀,可以算出每年的头伏时间。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按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一个庚日10天。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历书上还规定:“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即第三伏)开始的日子。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

  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

  为何古人设定夏至三庚是头伏

  中国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辩证法”。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易经里的“否极泰来”、人们对月相、寒暑、潮汐、兴旺盛衰。。。。。等等,都是“动态的”、“物质的”、“辩证的”看。

  “伏”,是潜伏的意思。潜伏什么呢?原来潜伏着“寒冷”。”衰极而胜“、“盛极而衰”的道理谁都知道。

  每年的7月中下旬是全年最热的时候,也就是”热到了极点“,寒冷就已经潜伏其中了。这一天古人选在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事实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是绝对正确的。

  为什么夏至三庚才数伏

  夏至三庚便入伏,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

  我国古代,采用干支法计日,分别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干支历的方式依次相配,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形成六十个可循环的基本单位,所以,每十天中就会有一个带“庚”字的日子。

  这样计算的话,假如某年的夏至日是辛日,也就是庚日的转天,那么要过29天才到第3个庚日,而假如某年的夏至日就是庚日,那么只需再过20天就到第3个庚日了。如果说入伏的大约时间,可以说是夏至日后20-29天之间。

  三伏天养生小常识

  清淡饮食配绿茶,多吃苦味重调理。食疗药膳要以清热解暑为宜。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其他如清拌茄子、绿豆南瓜汤、苦瓜菊花粥均为消暑佳肴。而炎热的午后,喝一口清香的绿茶,不仅清热消暑,还能解毒止渴。

  另外,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作用,三伏天气里吃些苦味食物,或饮用一些啤酒、咖啡等苦味饮料,不但能清除人的烦恼、提神醒脑,还可以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三伏天养生喝什么汤好?

  夏季温度高,想要一款既能养生又能降暑的汤饮,绿豆可以降暑但是性寒凉,所以对于很多人脾胃差的人群来说,绿豆汤并不合适,只会加重脾胃的虚寒状况。但是加入黑豆就能达到补脾健胃的功效,而红豆和绿豆都有清热解暑、祛湿利尿的功能,三者刚好相互联系,相互综合,从而达到健脾利湿的目的。

  三豆汤

  绿豆30克,红豆50克,黑豆20克,将这些材料用清水浸泡一个晚上,再将食材一起放到锅里,加适量的清水,煮至豆子熟烂,可以放一点点冰糖调味。 作用:绿豆清热解暑,解毒排毒;红豆清热利湿,养心益血;黑豆补肾益阴、补血安神。此汤可解暑热,又益气血。

  苦瓜豆腐瘦肉汤

  鲜苦瓜250克、豆腐250克、猪瘦肉200克,料酒适量。苦瓜去瓤切成小块,豆腐切小,猪瘦肉切薄片。先将猪肉片入锅中,调入料酒和精盐,加水煮沸5分钟,入苦瓜、豆腐共煮即可。 作用:苦瓜清热祛暑、明目解毒、利尿凉血、解劳清心、益气壮阳;豆腐益中气,和脾胃,健脾利湿。此汤清心涤热而明目。

  冬瓜薏米百合排骨汤

  排骨750克、冬瓜300克、百合40克、薏米80克,生姜适量。薏米和百合提前用水浸泡5小时,排骨入冷水锅烫水去血沫,捞出冲干净,冬瓜和姜洗净切好,将排骨、薏米、百合先煮沸,再放冬瓜煮至食材熟软,调味。 作用:冬瓜祛湿利尿,百合润肺养阴,薏米健脾利水、清热排脓,排骨补虚、滋阴。此汤热解毒,利湿化滞、降脂降压、通利小便。

  丝瓜豆腐鱼头汤

  丝瓜250克,豆腐250克,鱼头1个,生姜适量。丝瓜去角边,洗净切好,豆腐用清水略洗,切块,鱼头洗净,切成两半,将鱼头和生姜放入锅里,注入适量沸水,大火煮10分钟,再放豆腐和丝瓜,用小火煮15分钟,调味。 作用:此汤有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之功,可改善发热口渴、头晕目眩、便秘尿黄等症状。

  入伏,老百姓俗话就是数头伏,“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关于每年入伏时间的老话。意思是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数头伏。也就是说,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才进入三伏天。

  有许多人又会问,“庚日”是个啥?夏至、入伏、三伏天这些指的是什么?咱们分别一一道来。

  夏至是指什么?

  我们知道,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阴、阳历之外的一种补充历法,用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一年有24节气,夏至就是24节气之一。每个节气有15天,24*15=360,而太阳历一年有365天或366天,所以每一个节气在各个年份中的日子并不固定,但却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浮动。就比如夏至节气,就在每年的6月21日或者6月22日。

  如下图,在这个24节气形成的360度圆上面,立春与立秋相对,立夏与立冬相对,冬至与夏至相对,春分与秋分相对。其他的节气也都是两两相对。极冷与极热,缓和冷与缓和热,反映了地球围着太阳转动的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

  这是中国古代劳动群众把自然规律与辩证法与历法,以及农事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最直观的意义就是农民们能够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播的方式记住春耕和夏收,把农业生产各个关键时期的注意事项和经验总结传承到如今。比如“谷雨前后,安瓜点豆”等等。人们还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顺口溜。也叫24节气歌。关于夏至节气的表述如下。

  夏至时,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什么是“庚日”?为啥是“夏至三庚入伏”?

  说到庚日,这是老祖宗发明的干支纪法中的提法,干支即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这是老祖宗根据天象观测,给年、月、日、时分起的一种名字。原始名字说起来繁琐,这里只说简称。十天干简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简称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个天干中的一个,分别对应十二地支中的一个,两两组合,就形成了干支纪法。比如今年2021年就是辛丑年,由天干中的“辛”和地支中的“丑”组成纪年。对应下表,明年2022年就该是壬寅年了。年是六十年一轮回,月份也是,日期也是,连时分也是这样六十个干支轮回。轮完了一轮,再来一轮。

  有人说,按照数学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组合,应该是10*12=120个甲子才对,为啥是60个一轮?你仔细看一下上面的甲子表,只有甲子,却没有乙子!等等。十个天干对应十二地支,只是轮了六轮,而没有轮十二轮!民间有称六十花甲,而不是120花甲,也是这样的。到底如何用意?这应该是一种天机?也或者是中国上祖忌满而取半的辩证唯物思想吧。反正在今天大家只要知道,这六十甲子就是老祖宗给年月日时间起的一种名字就好了。

  所谓庚日,就是天干为庚的日子。如上图中黄线勾画的。因为有十个天干,所以每十天一个庚日。至于那个日子对应庚日,那就是轮下来的。一个一个日子排下来的。

  “夏至三庚入伏”,意思就是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入头伏,与“连冬数九”,以及“过冬十日阳历年”,这些都是关于节气与特别的日子相关联的一种老话俗语。天干地支都是老祖宗观察天象而取得名字,所以“夏至三庚入伏“”这个概念,也应该是老祖宗观察天象而得出的结论。三伏天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中的最热的一段日子,动一动就汗流浃背,人伏着不想动的那些日子。

  头伏(又叫初伏)、三伏(末伏)分别都有十天,这在每一年中都是固定的。初伏就是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一共数十天,这段日子就叫初伏。三伏(末伏)是指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数十天,这一段日子叫三伏(末伏)。

  中间的二伏则不同,是指从夏至后的第二个庚日开始数,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结束。这段时间就叫二伏。这段时间在某一年是10天,但大多数年份里则是20天。

  三伏天是指这一年中头伏(初伏)、二伏、三伏(末伏)这些日子合起来的叫法。某一年一共有30天,某一年则有40天之长。

  如果这一年份中从夏至到立秋总共有四个庚日,则这一年的二伏只有10天,如果这一年中从夏至到立秋总共有五个庚日,那么这一年的二伏就有20天之长。今年2021年夏至(6月21日)到立秋(8月7日)之间就有五个庚日,所以今年二伏就有20天时间。算下来今年的三伏天总共有就有40天之长。今年的头伏、二伏、三伏(末伏)具体时间如下图。头伏指7月11日至7月20日,二伏指7月21日至8月9日,三伏(末伏)指8月10日至8月19日。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对节气和入伏这些概念都有了基本的了解 。什么节令就说什么话,什么节令就干什么事,这就是顺应天道按规律办事,三伏天肯定是要注意防晒防暑,老百姓说“好穿的穿在九日,好吃的吃在伏日”,说的就是在一年中把最好的值钱的衣服穿戴在数九寒天最冷的日子里,而在最热的三伏天,就要拿出最好的吃食营养自己,防止三伏暑热天掉了膘,现在生活虽然好了,不需要刻意去做这些事,但最起码的养生保健知识还是应该有的。

  推荐阅读: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什么意思最新

  夏至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夏至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最新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