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模拟卷语文1(原卷版)

师生同心,携手通关,笑看燕赵魁首谁人得;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无所畏惧,用最坚定的信念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编辑整理的"'此文本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散文以“五四”前后为轴心,坚持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理念,开启了现代性追求,其评价标准也与传统大为不同。

五四”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郁达夫,他公然承认散文的“个性”,认为这是现代散文的标志,每个散文作家的每一篇作品都要追求“个性”。在这样的观念下,所有的规则束缚都被“个性”这匹野马冲破,于是自由、自我、解放、放逸变得信马由缰,并形成这样的看法;认为简单以道德律令进行规约,只能是软弱无力甚至是螳臂当车。基于此,许多创新性的放逸散文呼之欲出,像鲁迅的《野草》、林语堂的幽默小品等。最突出的是周作人,他倡导“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将“个人”和“小我”突显出来,以此来批判和否定封建专制思想,这对于个性自主、科学、民主、平等都有推波助澜作用。还有当代巴金的《随想录》,也是以真诚、自由、平等为底色的思想解放文本。它是巴金连接“五四”之个性解放思想与民主自由精神的一条纽带,也是打破长期以来封闭窗户和进入改革开放的一道强光。

五四”开启的个性解放和自由也有局限,概言之,就是过于强调个性、自我、自由,以及由欲望带来的情感,人性的温暖与道德的规约常被无视和消解,使小我、个体、自由遮蔽甚至异化了大我、集体、自律。如周作人的个人主义、人的文学就饱含了巨大隐忧,即过于强调自我,忽略甚至反感于集体、国家、民族大义,从而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倾向。这也是周作人由五四文学和文化启蒙者最后变成一个附逆者的内在轨迹。可见,个性启蒙本身没错,关键是如何掌握一个“度”,即自由是有限度的,自我是要受约束的,个体不能离开和无视集体,活力不能成为病态的狂妄无知。

改革开放是“五四”个性启蒙的复兴与发展,在解放思想和个性人性的大胆张扬中,将西方式现代化推向一个新高度。最突出的表征是个体得到更大尊重,人道主义和人性尊严得到大力张扬。可是,散文这一文体因较少受到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理论方法的影响而备受攻击,认为它跟不上社会发展,有失于时代的责任担当。在这样的个性启蒙下,那些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的,如杨朔、刘白羽、秦牧式的散文就受到批判,认为那是没有自我与个性的虚假存在。如果站在西方现代性的个性启蒙角度看,这样的散文观文学观不无道理,但没有集体的个体、缺乏国家民族站位的小我、不顾中国国情而简单追随西方的理念方法,势必导致价值选择的偏向。

因此,对于散文的价值体认,既要看到西方式个性启蒙的合理性意义,也要看到它与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存在的距离及背反,不能陷入盲目地崇拜。

(摘编自《个性启蒙与散文价值得失》,作者:王兆胜)

材料二:

现代文论界关于散文的个性意涵众说纷纭,形成了人性论、言志论、社会论三种不同的“个性说”。

首先是那种基于散文本体特性的个性观念,即在文类对话中,指出散文擅长择写个人日常感兴,自我表现相对诗歌、小说和戏剧更为素朴、自然。这一个性观念是对五四以来个性解放,写实求真、“为人生的文学”等观念的回应。突出强调的是散文写作要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和个性气质,是对传统散文束缚个性自我、虚伪写情的反驳。这一散文个性观念是以胡适在“五四时期”健全的个人主义"为思想基础的,肯定的是文学中人的价值和人性的合理存在,可称为人性论的“个性说”。

其次,现代散文个性表现观念的建构。既是以其他三种文类的个性表现意涵为参照系,也因着社会景深和意识形态的牵挛,因此散文理论批评围绕个性与自我,形成言志论的“个性说”和社会论的“个性说”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论形态。作为言志论的首倡者,周作人对儒家删《诗》定礼的诗教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它背离了“诗言志”的传统,助推了载道散文的生成。后来他提出“言志散文”这一观念,力图从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寻找激活现代散文个性精神的因子,不使其重走“折情就理”的老路。另一方面,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言志论“个性说”提倡“闲适”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文观念,蕴含着个人抒情、艺术独立、反道统等复杂内涵,超离了五四以来散文对激变的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具有鲜明的隐遁色彩和超然意趣。

最后,社会论的“个性说”虽然认为散文须有个性表现精神,但此间的个性不再原生于作家个人而是通向现实社会。如周木斋认为小品文的"自我不是凭空存在的,它必然有社会的联系,离开社会,单管自我,势必至于标新立异,否则便不自我。由于社会论“个性说”的提倡者多为革命文学作家或左翼作家,因此学界认为这一理论形态的背后是社会学诗语模式的操纵:但如果从文类对话的角度来看的话,社会论“个性说”的生成共享了小说、戏剧的文类品性。

(摘编自《文类对话与现代散文理论“个性”话语》,作者:王炳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民主、自由与平等的理念开启了中国散文的现代性追求,并且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有关个性的主要内涵。

B.鲁迅、林语堂等人的散文作品突破了规则的束缚,而周作人甚至把个性个人小我的概念等同起来。

C.中国散文追求个性的局限,消解了人性的温暖与道德的规约,从而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倾向的产生。

D.人性论的个性说是通过与其他文类进行比较的结果,其强调散文要表现真情,与五四时期文学理念有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巴金的《随想录》主要是突显了小我这一个性,才使其成为连接五四精神的纽带。

B.周作人提倡人间本位主义,显示出由五四文学和文化启蒙者褪变成附逆者的内在轨迹。

C.言志论的个性说反对文以载道的思想,力图围绕个性与自我进行散文观念建构。

D.社会论的个性说借鉴了西方式个性启蒙的合理性意义,能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追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散文要以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为特征。-郁达夫

B.散文的艺术,人人作风不同,各极其致。——梁实秋

C.我的任何散文都有我自己。———巴金

D.散文家无所依凭,只有凭自己的本色。余光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两则材料都以散文的个性为中心话题,但角度、主要内容和目的均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梁晓声

无窗,不能说是房子,或屋子。

窗是一个象形汉字。古代通“囱”,只不过是“孔”的意思。后来,因要区别于烟囱,逐渐固定成现在的写法。从象形的角度看,“囱”被置于“穴”下,分明已不仅仅是透光通风之孔,而具有了房或屋也就是家的审美意味。

若一间屋,不论大小,即使内装修再讲究,陈设再高级,其窗却布满灰尘,透明度被严重阻碍了,那也还是会令主人感觉差劲。当我们强调屋之清洁时,脑区的第一反应是“窗明”。这一反应,体现着人性对事物要项的本能重视。

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在北方,不论城市里还是农村里的人家,不论穷还是富,都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封条,擦窗子。如果哪一户人家竟没那么做,肯定是不正常的。别人往往会议论——瞧那户人家,懒成啥样了?窗子脏一冬天了都不擦一擦!或——唉,那家人愁得连窗子都没心思擦了!而在南方,勤劳的人家,其窗更是一年四季经常要擦的。

黑夜过去了,白天开始了,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大抵是拉开窗帘。在气象预告方式不快捷也不够准确的年代,这一举动也意味着一种心理本能——要亲眼看一看天气如何?倘又是一个好天气,人的心境会为之一悦。

宅屋有窗,不仅为了通风,还为了便于望。古今中外,人们建房购房时,对窗的朝向是极在乎的。人既希望透过窗望得广,望得远,还希望透过窗望到美好的景象。

⑦“窗含西岭千秋雪”——室有此窗,不能不说每日都在享着眼福。

⑧“罗汉松掩花里路,美人蕉映雨中棂”——这样的时光,凭窗之人,如画中人也。

⑨“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如此这般的凭窗闲坐,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呢!

人都是在户内和户外交替生活着的动物。人之所以是高级的动物。乃因谁也不愿在户内度过一生。故窗是人性的一种高级需要。人心情好时,会身不由己地站在窗前望向外边。心情不好时,尤其会那样。人冥想时喜欢望向窗外,忧思时也喜欢望向窗外。连无所事事心静如水时,都喜欢傻呆呆地坐在窗前望向外边。

一言以蔽之,人眼那么喜欢望窗外。何以?窗外有“外边”耳。

对于人,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内心的一部分和外界的一部分。人对外界的感知越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也便越豁达。通常情况下,大抵如此。反之,人心就渐渐地自闭了。而我们都晓得,自闭是一种心理方面的病。

对于人,没有了“外边”,生命的价值也就降低了,低得连禽兽都不如了。试想,如果人一生下来,便被关在无窗无门的黑屋子里,纵然有门,却禁止出去,那么一个人和一条虫的生命有什么区别呢?

连监狱也有小窗。那铁条坚铸的囚窗,体现着人对罪人的人道主义。囚窗外冰凉的水泥台上悠然落下一只鸽子,或一只蜻蜒;甚或,一只小小的甲虫——永远是影视剧中令人心尖一疼的镜头。被囚的如果竟是好人,我们泪难禁也。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被“煽动”得戚然?

无它,普遍的人性感触而已。在那一时刻,鸽子、蜻蜒、甲虫以及一片落叶、一瓣残花什么的,它们代表着“外边”,象征着所有“外边”的信息。

当一个人与“外边”的关系被完全隔绝了,对于人是非常糟糕的境况。虽然不像酷刑那般可怕,却肯定像失明失聪一样可悲。

据说,有的国家曾以此种方式惩罚罪犯或所谓“罪犯”——将其关入一间屋子。屋子的四壁、天花板、地板都是雪白的,或墨黑的。并且,是橡胶的,绝光,绝音。每日的饭和水,却是按时定量供给的。尽管如此,短则月余,长则数月,十之七八的人也就疯掉了或快疯掉了……

某次我乘晚间列车去别的城市,翌日九点抵达终点站,才六点多钟,卧铺车厢过道的每一窗前都已站着人了。那些人久久地伫立窗前,谁站累了,进入卧室去了,窗前的位置立刻被他人占据。我的回忆告诉我,那情形,是列车上司空见惯的……

天亮了,人的第一反应是望向窗外,急切地也罢,习惯地也罢,都是缘于人性本能。好比小海龟一破壳就本能地朝大海的方向爬去。

就一般人而言,眼睛看不到“外边”的时间,如果超过了一夜那么长,肯定情绪会烦躁起来的。一日二十四时,夜仅八时,实在是上苍对人类的眷爱啊。如果忽然反过来,三分之二的时间成了夜晚,大多数人会神经错乱吧。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因为心智想要达到比视野更宽广的界域。虽非人人有此自觉,但几乎人人多少都有此本能。连此本能也竟全无之人,是退化了的人。退化了的人,便谈不上所谓内省。而人不内省,往往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窗外是“外边”;外国是“外边”;宇宙也是“外边”;在列车上,“外边”是移动的大地;在飞机上,“外边”是无际天穹;在客轮上,“外边”是蓝色海洋……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以只能形容内心世界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一样丰富多彩,“像”其意是差不多少。很少有什么人的内心世界被形容得比大地、比海洋、比天空更怎样。

外边的世界既然比内心的世界更精彩,人心怎能佯装不知?人眼又怎能不经常望向窗外?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象形文字的角度解读,既说明了窗的现实功用,又表现了窗具有的审美性。

B.人对外界的感知会影响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没有了外边,生命的价值也就降低了。

C.人们形容内心世界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一样丰富多彩,意在表明人内心世界与外面的世界同样广阔精彩。

D.文章以眼为什么望向窗外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人性的独特观察,感悟细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部分由而引出窗外,简洁自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构思颇为巧妙。

B.窗外是外边,外国是外边,宇宙也是外边,运用排比,层层递进,表现了对人而言外面世界的宽广与精彩。

C.文章最后两句运用设问,回答了眼为什么望向窗外的问题,抒发的感情更强烈,引发读者思考。

D.文中叙述与议论相结合,将生活中关于窗子的感性叙述与对窗子之于人的重要性的理性分析有机融合,耐人寻味。

8.第(21)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9.优秀的散文作家往往在选材方面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突出特点及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也,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府不敢迫。调东平府司录参军,府事无大小,永咸决之。吏有不能办者,私相靳曰:“尔非郭司录耶!”通判郑州,燕山兵起,以永为其路转运判官。郭药师屯边,怙恩暴甚,与民市不偿其直,复驱之,至坏目折支乃已。安抚使王安中莫敢问。永白安中,不治且难制,请见而显责之;不从,则取其尤者磔之市。乃见药师曰:“朝廷负将军乎?”药师惊曰:“何谓也?”永曰:“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药师虽谢无愧容,永谓安中曰:“它日乱边者必此人也。”已而移河北西路提举常平。会金人趋京师,所过城邑欲立取之。是时天寒,城池皆冻,金率藉冰梯城,不攻而入。永适在大名,闻之,先弛壕渔之禁,人争出渔,冰不能合。金人至城下,睥睨久之而去。永博通古今,得钱即买书,家藏书万卷,为文不求人知。见古人立名节者,未尝不慨然掩卷终日,而尤慕颜真卿为人。(杜)充之守大名,名称甚盛,永尝画数策见之,它日问其目。曰:“未暇读也。”永数之曰:“人有志而无才,好名而遗实,骄蹇自用而得名声,以此当大任,鲜不颠沛者,公等足与为治乎?”充大惭。靖康元年冬,金人再犯京师,中外阻绝,或以两宫北狩告永者,永号绝仆地,家人舁归,不食者数日,闻大元帅府檄书至,始勉强一餐。其忠义盖天性然。

(节选自《宋史·忠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B.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C.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D.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法参军,宋代州级属官,主要负责本州的刑事与民事案件的检法议刑工作。

B.转运判官,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置于诸道、总管转运司庶务、兼督察届吏。

C.靖康元年,属年号纪年。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他即位当年称为靖康元年。

D.北狩,到北方打猎,借指向北进军。这里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委婉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永执法严明、不畏权势。太守贪图私利无所顾忌,郭永多次根据法律制裁他;太守逼迫郭永,郭永不为所动,就竭力说好话把郭永推荐给朝廷。

B.郭永体恤民情,反对苛税。他任大谷县知县时,太原的主帅经常从下属各县收取赋税用于宴会,其中大谷县赋税尤为严重、郭永因此写信反对。

C.郭永喜爱藏书、仰慕贤者。他得到钱就买书,家藏书万卷,写文章不求别人知道,读到有名节的古人,常常掩卷感慨好久。

D.郭永足智多谋,忠于朝廷。为阻止金人登城,他放松了捕鱼禁令,使池不冰结,金人难以借冰人城;听到两宫北狩消息,他号哭气绝,好几天不吃东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2)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

14.文末《来史》的作者评价说:其忠义盖天性然。他为什么这么评价?他这样说有什么用意?

 

四、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包含着诗人多重人生之悲,其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到难返故里、漂泊不定、万物萧索之悲,“____________”一句则体现了孤寂一躯、抱病登台、人近寿终之悲。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与杜牧《泊秦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曲同工。

3)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日本僧智藏

刘禹锡

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

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

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

【注】浮杯:指南朝宋时一位高僧乘坐木杯漂浮渡河的典故。降龙指西域僧人涉公以秘咒降服神龙的典故。放鹤指晋代高僧支道林虽然爱鹤,但出于仁爱将所养双鹤放飞的典故。真如佛教用语。真,谓真实:如,谓如常。宁馨晋宋时的俗语,犹如此”“这样之意。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智藏法师留学唐朝的举动,并盛赞其神奇的法力,以及高超的佛学造诣。

B.智藏法师饱经雨雪风霜,历尽崎岖坎坷,但都被诗人用"浮杯"典故一笔带过。

C.颈联既是巧妙的安慰,又是对朋友的赞美,从中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真挚的情谊。

D.诗歌多处运用了与佛教相关的典故,表达了对智藏法师高超的佛学造诣的赞美。

17.请简要分析诗中智藏法师的形象特点。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极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            )。今天,科学家们可以用激光精确测量地月距离和监测月面情况,普通天文爱好者也可以用望远镜了解月球正面的每一片月海和每一座环形山。但是在“嫦娥四号”探月之前,人类的探测器还从未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取得圆满完成,我国成为首个世界上成功实行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

中国飞控中心将要出版的《月背征途》是一本记录挑战过程的科普佳作。翻开书稿,犹如打开一扇“时室之窗”,忠实记录月背探测之旅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我们能够循着“玉兔二号”的足迹,跟随驾驶员团队,直面月背的孤寂与神秘,体味探索的艰辛与乐趣。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月亮的图案没有变化,月球正面是人们只能看到的一面

B.人们总是只能看到它的一面——月球正面,但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

C.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人们总是只能看到它的一面——月球正面

D.月球正面是人们只能看到的一面,虽然月亮的图案没有变化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先,对于藏区来说,西南茶马古道带来了内地的物资,       ,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茶文化。据《汉藏史集》记载,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在吐蔷王朝囊亡之后,茶文化仍然流行于藏区民间。

其次,西南茶马古道对于内地来说,       。早在唐代,社会上盛行的马球文化就深受藏区的影响,唐太宗曾“闻吐蕃蓄人好为打球,比今亦习。因为唐与吐蕃遗唐使互访主要经由青藏茶马古道,马球文化东渐可视为西南茶马古道在唐代文化交流的贡献之一。

最后,茶马商人群体在商业往来的过程中,       。由于西南茶马古道多为高原山地,地势险峻,自然环境恶劣,从事茶马贸易的商人便以地域为基础结成团体共克险阻。其中云南喜洲的马帮,甘肃姚州的牛哲等,都有严密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也在多民族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语言风格。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儿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5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攀枝花市九附六菜市场有一位五十多岁的时尚的卖菜大叔王美成,人称“王花仙”。他的菜摊与众不同:青菜配美人蕉、芹菜配栀子花、空心菜配菊花、香葱配红花……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卖菜,面对顾客,总是乐呵呵的。生意因此火爆。他卖菜的视频被传到网络上,播放量超过 250 万。

网友纷纷评论:①“用心感知生活,不拘于平淡的人。”②“只要你愿意,平凡琐碎里,也能创造出美的境地。”③“生活的浪漫来自平凡的每件事,这是来自菜市场的浪漫。”④“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生活过成诗,有一颗富足浪漫的心,无论是在哪一行,都会出彩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2022年高考数学(理)全国模拟试卷1

2022年高考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模拟试卷5

2022年高考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模拟试卷4

2022年高考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模拟试卷3

2022年高考

2021年云南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考文综试题

2022年新高考模拟卷语文3(原卷版)

2022年高考

2022年新高考模拟卷语文4(原卷版)

2022年高考

2022年新高考模拟卷语文2(原卷版)

2022年高考

2022年新高考模拟卷语文5(原卷版)

2022年高考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模拟试卷1

2022年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