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通用集锦

  通过物理说课稿教学,学会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进而学会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提高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物理说课稿通用集锦》,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物理说课稿通用集锦【篇一】

  一、教学分析

  1、“功”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学生认知发展

  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沪科版物理教材,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 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4)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

  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识那样可以依靠直观认识为依托,因此教学中充分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学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0块砖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投影图片和课中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什么是功”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中对“功”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谈谈对“功”一词的看法,我从中重点突出“做功”跟“力的成效”的联系。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与观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生活实例、课件演示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首先我引导学生紧抓“力的成效”来认识生活中物体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并举例;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再以课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力学角度分析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时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加深学生对做功两必要因素的认识。

  在研究功的计算时,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在课堂让学生个别体验,(搬砖头多少和高度的不同)和多媒体分析引导,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力越大,通过的距离越长,做功就越多;顺势引出关于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从而得到机械功的定义: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学习W=Fs并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 。同时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并从题中引入W=Gh这一公式,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由于沪科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教材对功的原理没有进行专门介绍,但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是一个很重要的普遍原理。我针对教材特点,认为本节课第二段文字是引入功的原理的教学锲机,引导学生阅读本段内容,重新让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为机械功,同时又通过直接用手做功和用机械做功多少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讨论书上FS=Gh所蕴含的意

  义,从而得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的结论。

  3、课堂小结:

  (1)、知识内容小结: 要点由学生共同来总结。

  (2)、学习方法小结: 总结如何抓住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板书设计

  八、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在新课切入方式上,经过反复研读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和人教版、沪科版新课标教材,觉得沪科版教材对于机械功概念的引入上,很专业地指出了机械功的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却是在有力学基础和能的知识前提下去构建“功”的概念;而“功”是对于目前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如何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功的概念,同时又有较大兴趣来投入学习,这是一个难题。于是我借鉴了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的教学思路,紧抓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功的概念,最后才引导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同时以文中第二段内容为锲机,简单让学生认识到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物理说课稿通用集锦【篇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下面我对这节课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选修3系列的第一章,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也是高中阶段基础的内容之一。电场强度描述了电场的力的性质,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学好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才可拓展延伸至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的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所以电场强度是掌握电学其他许多概念的基础。因此电场强度概念不仅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电学,乃至整个电磁学的重点之一。要让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首先要建立电场的概念,这是学生在学习本节感到最困难的地方。

  统观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不难发现本课的教学有如下的特点:

  1.知识点多: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检验电荷,点电荷的电场,场源电荷,矢量运算等

  2.教学内容抽象:电场看不见模不着,学生对于场的感性认识少,电场线是一个理想的模型

  3.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备:关于场没有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必须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知道它的单位和定义式及方向的规定。

  4、了解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通过实验及类比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2、在理论和实验论证、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得出,让学生体会到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于“超距作用”的观点到场的提出的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协作性和继承性,法拉弟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性。

  2、通过电场强度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以及对于自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性。

  3、通过学习电荷的电场分布,认识到对称和科学美感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以深刻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为重点内容。

  确定依据为本节课的中心是让学生认识到场的客观存在,及场的力的性质。由此引入一个物理量并恰当地定义它成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因此将它定为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有三个:一场强的定义方法;二场强和电场力的区别和联系;三几种典型电场线的分布。确定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电场强度的引入过程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二电场强度与电场力容易发生混淆,三学生对电场线的分布往往只识其形而不解其质。

  四、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性思维较强的特点,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如:启发式教学法、 “发现学习”教学法。

  学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协商讨论,突出主体性。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变学会为会学,是改革传统教学的重大课题。

  五、教学过程

  据以上的分析,教学中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掌握知识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大约需要3分钟)

  首先提出问题(看幻灯片1)学生解答,之后我这样导言:力不能脱离施力、受力物理而独立存在,即力具有物质性,由此可知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这节课我们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它,一是定量描述,二是形象化描述。由此引出课题“电场强度”

  意图:这样处理抓住要害,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发现矛盾,使学生不知不觉开始新的认知体系的建构。

  2.新课教学:

  首先电场的教学:(看幻灯片2)

  让学生认识到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并通过类比的方式,克服学生陌生心理。之后强调本节课的知识主线: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作用。

  然后进入电场强度的教学(大约需要17分钟)

  创设问题情景:(幻灯片3)

  1)两点电荷间静电力的产生用场的观点怎样解释?进一步说明场具有何性质?

  2)电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来认识它?

  3)引入的试探电荷应具有什么特点才能真正反映原电场的性质?

  4)同一试探电荷在某一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的大小方向一般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前四个问题,以电荷在电场中受力为主线,引出电场力的性质:即电场有强弱又有方向

  (看幻灯片4)

  1)能否任意选取一个电荷,用它在电场中某位置受到的电场力表示该点的电场的强弱和方向?为什么?

  2)同一试探电荷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不同,不同试探电荷在电场中同一位置受力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电场力即与试探电荷电量有关,又与电荷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据此试问:F/Q是反映了谁的量?

  显然我们应引入一个物理量,并对它恰当的定义,使其充分反映场的强弱和方向,引入的物理量就叫场强吧,该如何定义它呢?

  意图:通过以上合理设问,明确思维轨迹。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场强引入的思路及其物理意义,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一。而在下面的问题中又顺理成章出开始了对场强的进一步的认识。(看幻灯片5)

  1) 前面用比值法定义了场强的大小,场强的方向又如何定义呢?

  2)由定义式E=F/Q和力学单位制确定E的单位和其单位在数值上含义。

  让学生思考在E=F/Q中Q是什么电荷的电量?能否推出E∝F、E∝1/Q

  而场强E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归纳电场强度物理意义、定义及其特点

  电场强度是对电场的定量描述。但电场看不见、摸不着,为便于我们的研究,需要把它形象化的表达出来,物理学中用一系列的曲线来代表电场。

  ⑶由此引出电场线教学(大约需要12分钟)

  幻灯片7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类比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首先复习初中所学的磁感线的定义,并通过条形磁铁磁感线的分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磁感线的疏密同时反映了磁场的强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画电场线也需要以一个恰当的规定为前提,经过这样处理使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从而使学习形成最大的正迁移。

  在类比基础上解决下列问题(幻灯片8)

  ①让学生总结出画电场线的两个规定

  ②在了解了匀强电场定义的前提下,画出它的电场线?

  ③在做完教材41页例二后,画出孤立正电荷、负电荷电场的电场线

  ④不要求画出等量同号、等量异号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让学生观察教材图12-7, 找出:

  电场线的方向特点

  电场线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之后观看图片和动画:(幻灯片8、9)

  最后学生注意观察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总结电场线全部特点

  意图:通过恰当的类比,潜移默化、突破难点教学难点三。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使学生获得创造体验的同时把握根本。

  3、课堂练习:(大约需要10分钟)

  为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将安排如下练习:

  1)在电场强度教学结束时,练习教材例题一,巩固F=EQ表达式的应用。

  2)在引导学生画孤立点电荷电场线之前,练习教材例题二,即巩固定义E=F/Q,又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3)通过让学生填写场强与电场力的区别与联系的表格,即考查、反馈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突破了此教学难点二。

  4、课后小结:(大约需要3分钟)

  在这部分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畅谈对本节课知识上的收获,思想方法上的领悟,教师在评价的同时加以补充。意图是帮助学生梳理全节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5、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领会研究方法,特布置作业如下:

  1)课后练习⑴⑵⑶

  2)阅读课后的阅读材料“用比值定义物理量”

  6、板书设计

  以上即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通用集锦【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是人教版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节。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教学大刚中指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再结合学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据教学目的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目标:

  ①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以往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普遍感到不难,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从物理名词的表面结合语文分析字词的方法错误理解。为此,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以及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作为本节重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现状及对策:

  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实况录象入手,抓新奇促兴趣;而且,虽然学生已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所以仔细讲解超重,让学生自己归纳类比失重。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探究此过程正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过程。)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电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直观感觉知识,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正确性,进而过渡到对超重与失重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的采用: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现代教学观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校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我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类比、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探索、类比、总结,实现“两种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体现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

  2、教学手段的采用: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本节的教学任务,除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特采用电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记忆,节省教学时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程序:

  1、激趣引入:(5分钟)

  上课前,利用片头中的名人名言激励自信、自强、勇于探索(体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上课后,通过神六升空图片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让学生讲解对超重、失重的感性认识,提出本节教学目标。接下来通过“赵老师测体重”的实况录象从身边事入手,引导学生对比指针变化(提出问题),制造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物理情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研究探索热情后引入新课。

  2、突破重难点:(15分钟)

  从高教版王淑贤著的《力学》第四章第五节对重量、重力概念入手,首先破除学生心中重量就是重力的错误认识,进而分析超重失重的由来及其与语文字词分析的关系,让教学内容明朗化。(重量、重力的区分可以使本节教学内容变的轻松易懂,但同时应告诉学生重量是一个已经遗弃的名词。)

  结合教材中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分析人对升降机上秤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现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研究超重状态下重力不变,压力变大,得到超重概念、然后让学生练习课后习题3中的第4问,抽一学生演板(老师巡视,检查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之后,结合人在升降机中与此题引导学生给出超重完整的概念,寻找超重的规律,理解超重的实质。(投影显示超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学法指导:(5分钟)

  为了使学生掌握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失重,就采用对比超重让学生自己总结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节省了教学时间。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要求,体现自主、探究、互动的组织、引导和情景创设等特征(投影显示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又通过阅读教材与思考课后“做一做”,抽生回答总结完全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分析解决“做一做”中的现象,增强“学以致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播放漏水的瓶子自由下落时的视频,请学生分析,下落过程中水为什么不漏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投影显示完全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4、适当扩展,自由提问:(5分钟)

  ①完全失重的空间里还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各国宇航局都力图率先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发达国家的宇航局也曾向世人征求可在飞船里进行实验的方案。北京市一名中学生曾设计出一个方案:即研究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人的思维反应速度是不变、变快还是变慢。受到了发达国家宇航局的关注。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在这方面有什么奇思妙想,不妨寄与我国宇航部门,希望将来在我国飞船上进行的实验里,有你们设计的方案。

  ②环绕地球飞行的宇宙飞船里用秤是称不出任何物体的重力的。说明宇宙飞船里的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飞船内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完全失重的空间。(投影显示)

  ③生活中有没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让学生举身边的事例(过山车、汽车变速上下坡、蹦极等),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紧密;让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惑。“学以致用”,增强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5、反馈练习,首尾呼应:(5分钟)

  回顾引入时赵老师在秤上起立时指针偏转(投影显示),让学生解释原因。突出本节所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巩固所学知识。此处有难度,可以先提示学生分析起立过程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6、归纳总结:(5分钟)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知识,突出超重与失重是两种现象,其研究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目的是强化所学,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与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指导、帮助等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突出科学探究和师生互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7、布置作业:(5分钟)

物理说课稿通用集锦【篇四】

  一、有效的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有效备课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有效备课,我觉得因每个人的不同,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只要适合自己就行,能达到高效就行。平时我是这样备课的:

  1、先自己备课,用比较常长的时间,自己钻研,不参照任何参考书,自己独立深入钻研教材。刚毕业时,我们物理教研室友三位青年教师,我们都是自己备课到深夜12:00,很多次都是锁门的把我们赶走。

  2、参照教科书,把握重点,修改不妥之处。

  3、积极学习,借鉴名师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风格,适当调整,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

  4、精心设计提问。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对每一个问题都经过反复推敲,怎样设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避免课堂提问在问题设计上:问题太多,问题太滥,问题太浅,提问时机不好,没有启发学生质疑等。

  5、课后反思,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长期坚持这样的备课,自己深钻教材,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才能真正领会名人专家的教学精髓所在,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集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很多时候我们的集体备课都是在走形式,甚至不能备下去,老师凑在一起,集体说说话而已,这种认识是万万要不得的,我认为集体备课应该注重实效,注重过程,注重老师的提高,“高师必有好徒”。

  1、集体备课应该所有老师都参与。我们也经常集体备课,一般每周有固定的一下午或者一上午的时间,所有老师都没有课,专心参加集体备课;

  2、集体备课所有老师都要发言。我们的做法是设定一个主讲人,其他人都要参与。主要做法:

  (1)先由上周的主讲人很反馈人(都有专门老师负责课后学生的反馈)对上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馈,讨论是否进行一些必要的强化训练或者即时的反馈练习,讨论学生在上周这部分知识中是否有掌握不当的地方,然 后每位 老师谈谈自己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是怎么处理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包括习题也是这样处理的)

  (2)评论上 周中 老师的听课情况,每位老师都参加评论。我们一般一周至少共同听一位老师的一节课,对这节课中的优点和缺点分析探讨,讲课中有哪些是需要改正的,怎样讲学生能接受等,主要找不足之处,下次改正。这样老师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利于 老师的专业成长。

  (3)由主讲人讲下周需要讲解的内容以及如何讲授,还有讲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如有遗漏,其他老师可以补充。主讲人还要将进度安排好!

  (4)集中备一部分习题。这一部分习题一般比较有代表性,可以作为讲课中的实例和例题,所有老师讨论讲授的方法,做到一题多解。

  3、认真备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步到位;同时,学生学习知识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这一部分掌握的好,而另一部分掌握的差,老师必须做到知其所以然。所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必须了如指掌,那就需要认真备学生,我们也是通过讨论完成。

  4、集体备课 后所有 老师的工作有明确的分工。为了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一般都指定年老的、有经验的老师讲授,稍微年轻一点的,负责反馈和查漏补缺,中等的老师负责找课后作业题型等,做到每位老师都有事情可做,并且能完成的比较好,老师自己也是一种成就感。

  5、集体备课还不限时间和空间。刚才说的这些大部分是在固定的时间内,集体备课完成的,其实集体备课完全没有必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讲完一节课,在休息的课间,几个老师凑在一起,就这一节课中遇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探讨一下,在下一节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在上完一节课后,回到办公室,就问题很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6、确定下周的主讲人,及时轮换。

  三、设计、安排好学生上课的活动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要想有效安排好活动,我经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都知道什么?

  2、学生都能做些什么?

  3、学生需要什么?

  4、学生的活动时间怎样安排?

  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觉得很简单的活动,学生却觉得很复杂,我们觉得很复杂的活动,学生又反而觉得很简单。这就要求我们把自己当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估计学生可能达到的思维发展空间,预想活动可能达到的效果,从而选择教学策略。有时,我们也应对可能出现的生成做各种维度的预设,这样我们可以确定哪些活动学生能独立完成,哪些活动学生需要互助,哪些活动需要教师指导,这样能很好地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已深入我们思想的深处,因而我们常常期望让活动都进行得充分些,可是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结果造成时间不够。如果我们在备课时能把时间安排也考虑进去,那么在备课时我们就会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活动的组织上,学习方式的指引上多思考,课堂上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会减少很多。

  四、有效准备教学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具制作途径日益增多,CAI课件图象、文字、声音、动画兼备,给学生多方位的视听感受,自制教具富于创意,能较直接地为教学目的服务。比如,讲解万有引力定律一章,学生手中的篮球,就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在复习课中,我们每节课都准备讲学案,讲学案包括了很多栏目,学生自主活动、学生自己推导、老师学生互动、即时反馈练习、课后小结、课后反思等。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备课形式,也是有效备课的一种体现。

  如果我们都能根据自身的素质、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等条件,选择备课的方式,我想这样不仅保证了备课的质量,又会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深入地探寻、实践教育教学的规律,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自己和专业的发展。

  有效备课,我感觉这四个字有两层主要含义,一是备课,二是有效。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教学的准备过程非常重要,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等,但作为班主任,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占据了自己大部分时间,很多时候的备课就等同于写教案了。

  在课改的今天,我的备课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培训了很多次,对于”有效备课”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物理说课稿通用集锦【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节课放在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6节,

  是在学生学习描述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之后安排的一节实例分析课,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圆周运动问题中的具体应用,与后面将要学习的“机械能”联系紧密。这节课对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本节教学目标可分解为三部分:

  【知识与技能】

  (1)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2)掌握解决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基础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2)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巩固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课件和教具展示物理情景,设置问题,启发点拨;

  (2)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匀速圆周运动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1)把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转换为物理模型;

  (2)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1)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了牛顿运动定律,前面学生用它解决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这节课就是用它来解决曲线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匀速圆周运动的实际问题,因而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从理论到实际,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是学生难以把握的问题。因而把这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匀速圆周运动的基础知识,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圆周运动的经历和体验。

  (2)学生以前研究的对象多为理想化的模型,而曲线运动这一章的知识点较为抽象,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又是实际问题,学生觉得难以下手,但学生对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2、 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设疑、讨论、分析等环节,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基本程序是: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符合“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

  复习旧课:回顾向心力公式、方向、特点以及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解题步骤,教师要强调两点:(1)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力。(2)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解题思路的四大步是这节课的重点。

  首先,展示生活中几个常见的圆周运动:

  说明:这几个物体圆周运动的轨迹都是完整的圆,实际生活中,许多圆周运动比如汽车摩托车拐弯,轨迹不是一个完整的圆,只是圆周的一部分,而且也不一定是标准的匀速圆周运动,我们可以把它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来处理,说明这个可以帮助学生识别生活中许多轨迹不是整圆的圆周运动。

  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坐车拐弯时的情景:

  提出问题(1)为什么靠外侧车厢坐的乘客在车拐弯时会紧贴车厢壁?

  观看摩托车转弯的视频:

  提出问题(2)摩托车在水平路面上转弯靠什么力提供向心力?

  那火车转弯靠什么力提供向心力呢?

  ……

  这样,在情景与问题的交替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冲动,进入新课的第一个主题----火车转弯的实例分析。

  2、重难点突破

  (一)火车转弯的实例分析: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

  (1)建模过程:

  a、展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认清车轮上凸出的轮缘;

  b、观察火车转弯视频片断

  教师介绍:实际上火车转弯也有一边上坡一边转弯的,重心位置的高低可以变化,但我们物理教材上只研究火车在水平面内转弯,即火车重心高低不变;

  c、假设火车在水平轨道(内外轨一样高)上转弯,让学生从向心力的来源这个角度去分析会有什么后果?

  d、外轨高于内轨,可以解决轮缘和轨道之间的挤压问题,为了安全,外轨只能略高于内轨;怎样抬高外轨呢?用塑料胶片演示轨道曲面和轨迹平面。让学生认清:倾斜轨道位于锥形曲面上,而火车圆周运动的轨迹平面是与火车重心等高的水平面。

  e、拿锥形漏斗里小球在水平面的圆周运动来模拟火车转弯,只不过火车转弯是部分圆周运动。

  最终让学生明白:我们物理教材上研究的火车转弯是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

  (2)受力分析:火车既然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就是指向圆心的合力,所以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一定沿水平方向指向圆心。

  (3)列方程、解方程,对这个结果进行讨论。

  以上分析的火车转弯是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接着分析一个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汽车过桥。

  (二)汽车过桥: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采用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需要给学生说明:汽车过桥是竖直平面内的变速圆周运动,但在拱形桥的最高点和凹形桥的最低点,向心力是由指向圆心的合力提供。这表明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不仅对匀速圆周运动适用,对变速圆周运动也同样适用。

  3、学习指导

  (1)课堂练习的设置:

  练习1、2、3,意在让学生熟练建构匀速圆周运动模型,确定轨迹平面,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练习4意在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认识圆锥摆这个比较重要的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2)课外活动的设置:

  四道练习题全是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为了开阔学生眼界,在课外活动中设计了两个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模型,“过山车”模型和“水流星”,体现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联系,是为下一节课讲授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做铺垫,让学生在这节课的意犹未尽中期盼着下节课的到来。

  【板书设计】

  板面均衡美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通用集锦【篇六】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

  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㈡讲授新课

  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

  问题:(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压力是否一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师提供一枚图钉,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解决以上第二个问题。

  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通过学生的举例,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对压力和重力教师再从三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教师根据教材图10-3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提供的仪器较多,因此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复杂,设计方案时要围绕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等来设计。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方框内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等内容。例如:选用小方桌模型、细沙、砖块进行实验时,实验过程应写出如下内容:

  (a)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c)将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的深度并测量;

  (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与(b)中同样的砖块,观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e、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什么叫压强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

  ,并说明1牛/米2的意义。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图10-4一些物体的压强,知道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㈢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㈣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㈤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第九节 压力和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

  3、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3、单位:牛/米(帕)1牛/米=1帕

物理说课稿通用集锦【篇七】

  目的:

  了解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规律及光子学说。了解光的量子性,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实验事实加以解释的能力。

  器材:

  光电效应演示器,应急灯,紫外线灯,X射线管,感应圈,灵敏检流计。

  重、难点:

  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电效应的规律,经典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遇到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师: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了人们在研究光的本性过程提出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说。(简单回顾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发展过程)自从麦克期韦提出光的电磁说,赫兹又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后,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了完美的地步。可是,光电效应的发现又给光的波动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实验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并且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的规律弄清为什么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评: 点明课题,强调已经十分完美的理论又受到新的实验事实的挑战,引起学生的悬念,激发求知欲。

  二、新课进行。

  1、介绍实验装置。

  师: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分别介绍锌板、铜网、高压电源、检流装置,一边介绍,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整个装置的示意图)

  评: 介绍装置后画出装置示意图,将具体的较复杂的实验装置变为简明的板画,突出了原理,有助于后面对实验事实的进一步分析。

  师: 现在我把高压电源接通,检流装置接上,为什么检流计不发生偏转?

  生:(集体) 电路还处于断开状态。

  师: 哪一部分断开?

  生: 锌板和铜网之间。中间是空气,不能导电。

  师: 对。现在让我们用紫外线照射锌板,大家注意观察。(介绍紫外线灯,用紫外照射锌板,检流计指针偏转)

  师: 刚才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时,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 看到检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电路中出现了电流。

  师: 这电流可能是哪种原因产生的?

  生: 可能是紫外线使空气电离,也可能是紫外线使锌板飞出了电子。

  师: 对。这两种可能性都有。但是,如果我们用铜板代替锌板,则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这样,排除了哪种可能性?

  生:(集体)排除了空气被电离的可能性。

  师: 这样,我们就知道,锌板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飞出了电子,这种物体在光照下有电子飞出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在光照下从物体中飞出的电子叫光电子,电路中的电流叫光电流。(板书:光电效应,光电子,光电流)(板画:光电效应的形成过程)

  评: 这一阶段介绍什么是光电效应。从演示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为下面的研究光电效应规律作准备。

物理说课稿通用集锦【篇八】

  一、说教材

  《向心加速度》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六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授了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以及推导公式。学生在前面以及学习了《圆周运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之后学习向心力以及一些复杂的圆周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在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本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在认知等方面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加速度比较抽象,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为了遵循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加速度方向,而后引导学生探索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的推导,这也是新教材编写的意图,突出概念教学的物理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小组活动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会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匀速圆周运动,指出匀速指的是大小不变方向改变的变速运动,进而提出问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那匀速圆周的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该如何计算?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提出新的问题,不仅可以巩固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还能通过认知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学习欲,保持良好学习状态进而进入学习。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首先我将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和光滑平面上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的匀速圆周运动,要求同学们分析受力情况。通过这两个例子来说明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以上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引出抽象的概念,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我这么做的意图在于,将问题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是单纯知识灌输,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自主探讨,不仅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还能锻炼交流沟通能力。

  经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我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鼓励积极思考的同学,之后带领全班共同总结推导出公式,而我会把公式的推导过程板书在黑板之上。

  然后进入巩固环节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将请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能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系统化。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有加速度,必然有力,思考向心加速度是什么力产生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让我及时的获得教学反馈,方便及时调节。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能使学生把物理问题带到课下,带到生活,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分享

热门关注

填报高考志愿需要考虑什么

精选高考填报志愿需要考虑什么

秋分的问候语录集锦

秋分的问候集锦

2022年秋分经典句子

秋分句子

秋分唯美句子(精选60句)

秋分句子精选

2022年秋分祝福的句子

秋分句子

物理说课稿实用集锦

实用说课稿集锦

物理实用说课稿通用

实用说课稿通用

物理说课稿个人通用

个人说课稿通用

语文说课稿实用集锦

实用说课稿集锦

化学说课稿实用集锦

实用说课稿集锦